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構建“浸潤式”課程美育新樣態(tài)*

2024-05-16 09:55蔣秋華劉慧
江蘇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浸潤式

蔣秋華 劉慧

摘要:課程美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途徑。“浸潤式”課程美育的實踐過程是一個積極調和、面向人人的五育并舉的過程,展現(xiàn)“知情意”的統(tǒng)一性,追求“真善美”的一體化。設計美的課程場景,強化美育課程實踐,創(chuàng)新美育實施途徑等方式,構建“浸潤式”課程美育新樣態(tài),有助于實現(xiàn)美育導向下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發(fā)展。

關鍵詞:浸潤式;課程美育;美學樣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2-0015-06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1],在人的品格塑造、智慧啟迪、情感發(fā)育、心靈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美育,是審美素養(yǎng)培育的主陣地,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舉措,倡導“構建完善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xié)同推進的美育課程體系,遵循美育特點,突出價值塑造”[2]。

課程美育,是指將審美活動落實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豐富的校園環(huán)境的營造,設計具有吸引力的課程,充分挖掘學科美育功能等,讓學習過程具有審美性、趣味性、思想性;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全身心投入,獲得有意義的經(jīng)驗和收獲;幫助學生在美育的熏陶和感染中提高綜合素質,完善人格修養(yǎng),獲得全面發(fā)展。這種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更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以“滲透、感染、滋養(yǎng)”為手段,以美育浸潤學生,讓學生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小美育的認知走向“浸潤式”大美育的實踐。

一、“浸潤式”課程美育的核心要義

隨著學校美育的不斷深入,美育的外延也在不斷地擴展?!敖櫴健闭n程美育通過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學科與學科謀融通,為學生提供感性、直觀、具有想象力和審美性的課程體驗,潛移默化地溫潤心靈、陶冶情操、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從而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它不再是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性課程實踐。它具有以下核心要義:

(一)知、情、意的統(tǒng)一性

以美育人的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在遇見美、欣賞美、感受美、表達美的過程中不斷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讓他們認真觀察、仔細傾聽,通過動手、動腦來積極思考和表達感受,培養(yǎng)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個過程包含知識習得的認知經(jīng)歷,是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fā)揮,帶著個體的特征;這個過程也有情感的發(fā)展,包括情緒、情趣等的發(fā)展,體現(xiàn)主體的具身感受與體驗;這個過程還帶有主體的意志和意向,體現(xiàn)為實踐活動時的目標與完成度。知、情、意三者統(tǒng)一,給學生帶來了學習的愉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二)真、善、美的一體化

知情意統(tǒng)一的學習過程是生動豐富的,它帶來了三種與之相匹配的價值——真、善、美。真關乎知,善關乎意,美關乎情[3]。求真、向善、臻美,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學校美育基于人的本性,朝向人的發(fā)展,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發(fā),以美育為主導,怡情養(yǎng)性;開闊眼界,增添智育的活力;錘煉體格,促進身心健康;積極實踐,理解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內涵。馬克思說,人要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學校美育應充分發(fā)揮真善美的一體性,從人的全面發(fā)展出發(fā),體現(xiàn)美育在培養(yǎng)“整全”人的過程中的積極意義。

二、“浸潤式”課程美育的時代價值

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下人們在教育認知中存在的重智育輕他育、重結果輕過程等現(xiàn)實問題,美育以不斷開闊的審美境界支持人的心靈自由、人格完善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有其獨特的時代價值。

(一)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維度,審美教育并非只針對專業(yè)人士和藝術專業(yè)的教育,而是與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性格等息息相關的教育體系。因此,課程美育可以調節(jié)因過分注重智力發(fā)展帶來的弊端,調適因過分注重學科專業(yè)而帶來的單一性,調解學科之間的相對孤立的問題?!八悦烙?,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4],蔡元培的美育觀,更是將審美教育置于“立人”的關鍵[5]。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美育在調和五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

與此同時,學生感性和理性能力的發(fā)展也得到了進一步調和。以知識學習為目的的教育往往偏重于理性,更多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感性的培養(yǎng)。而課程美育則能夠通過各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和情感表達能力,實現(xiàn)人的理性素質與感性素質的協(xié)同發(fā)展,使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二)形成面向人人的發(fā)展模式

課程美育的初心使命是將美育作為一種普及性課程,實現(xiàn)美育內容的全覆蓋。通過對美的內容的篩選、滲透、融合,形成適合教育的內容體系,通過適當?shù)姆绞阶寣W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接受審美教育,形成審美意識。它不是某個人、某一項藝術特長的發(fā)展,而是通過建立豐富的美育課程內容,給予多樣化的美育形式與機會,通過感知、體驗、欣賞等方式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是一種人人都可以享有的教育。

面向人人的課程美育,要敢于突破統(tǒng)一、固定的教材和評價標準,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以多元審美激發(fā)個體內驅力和創(chuàng)造潛力,助推學生的精神生長,喚起學生內在審美本能的覺醒和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新動力,為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評價標準提供可能。

三、“浸潤式”課程美育的實踐樣態(tài)

課程美育“浸潤式”展開,是目標,也是路徑。旨在通過建設更為自然、豐富、完整的課程場景及課程體系,全方位、多學科、多角度協(xié)同,建構“大情境”,設計“大任務”,面對“真問題”,將美育融入學校生活,融進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潛移默化彰顯育人實效。

(一)設計課程場景,供給一種“自然而然”的美育生活

“浸潤式”的課程美育首先需要一個“場”,這個場是指一個“場域”,作為一種物質存在,其應該具有美學氣質,看得到生命的存在;這個場也是一種“情境”,使環(huán)境與物質、生活以及人之間形成聯(lián)動,交融一體,產(chǎn)生積極的教育氣象。由此可以形成審美文化場,生長出一種“文化”,表達一所學校的價值追求與教育哲學。這些是課程美育逐步形成的基礎。張家港市實驗小學以美學作經(jīng)緯,造就一座“小徑分岔的花園”,構建以“百草園”“會呼吸的路”等為代表的具有自然美學精神的課程空間,以“三味書屋”“夢想藝術館”等為代表的美育課程場館,以“學校、班級、社團”等為主體的多層級課程體驗場,優(yōu)化“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huán)境”[2]。

同時,為實現(xiàn)場景設計由自然景觀到課程資源的轉變,學校精心設計了3種路徑:一是精心設置審美對象。我們將校園里隱藏著的教育資源,轉變?yōu)闊o數(shù)種學習情境。一個角落、一棵樹、一個池塘、一個小動物,都可以建構成重要的學習項目。我們將一棵枯樹設計為001號教師,使之成為生命教育的現(xiàn)場;池塘水質成為研究水的凈化的項目學習資源;湖心小島上白鵝生的蛋成就了“一枚鵝蛋的使命”的綜合課程等。二是激勵審美活動的發(fā)生。我們鼓勵學生進行校園的“探秘”與“美學散步”,從教室到校園,積極推動學習與生活相互纏繞的教育。從個體到學習者共同體,學生深度參與基于真實問題的項目研究,展開更具參與性和合作性的學習實踐。三是課程美育的資源供給。在一個生長型的校園,四季景物更替、不斷創(chuàng)造的故事場景等都為課程美育提供源源不斷的課程資源,引導每一個人參與挖掘、創(chuàng)造課程資源的行動,使學習具有創(chuàng)造性。

1.課程場景涵育審美發(fā)展

當校園成為一個巨大的審美文化場,就會觸發(fā)學生的感官,支持他們去完成與自然的交融,與物、人的對話。以審美場景激發(fā)語言學習為例。校園內有一面很大的語言墻。當學生在行走間遇見一個自然場景,如一朵花綻放或是一條小溪流歡唱,他們因此而吟詠,那些美的句子就會躍然墻上。例如:“我聞到了/校園的三月/我想站在海棠樹下/做一個/賣東風的女孩”;“校門口/池塘怎么還在睡/小魚也沒醒/

它定的鬧鐘到驚蟄才會響/我該不該跳下去叫醒他們呢”。此時的場景已經(jīng)超越了自然屬性,在以“遇見”為美學行為設計的背后,是美育思想的轉變。其一是美育的“生活化”,尊重和保護了學生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和經(jīng)驗積累,讓他們感受生活帶來的具體可感的豐富意趣,發(fā)展其生活的感知力。其二是審美的“在場性”,直接的情境性讓審美活動真實可感,為學生提供了生活現(xiàn)實的意義感,促進審美活動的發(fā)生。其三是美感的“新奇度”,熟悉的事物往往容易導致感知的鈍化,助推學生去“遇見”就是促使他們跳出常見的生活表象,去獲取一份新鮮的生命情緒,獲得一份新的意義感知。就像席勒描述的,“人形成感受性的方面越多,這種感受性越敏捷,它對各種現(xiàn)象提供的感受面越大,人就可以越多地把握世界,并且人在自身中就可以越多地發(fā)展起他的素質”[6]。

2.課程主體促進場景迭代

動態(tài)、開放的美學場景促進了師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感知力,更激發(fā)了他們參與、創(chuàng)造審美活動的熱情。例如校園里有一棵柿子樹,當它作為一種課程資源,除了圍繞它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了解柿子樹、摘柿子等,獲得工具性的知識之外,在審美意識引領下還可以挖掘它所蘊含的更多的課程元素。在審美思政課程中包括:“柿子究竟是誰的?屬于人類,也屬于小鳥、樹媽媽、天空、百草園”等,主題涉及“生命科學”“社會倫理”“價值觀”“兒童心理”“審美”等不同領域;在審美語文、藝術綜合課程中,學生由一棵樹生發(fā)哲學之問,生成了系列美學課程,他們在柿子樹下開展的辯論、創(chuàng)作、展覽,都是學生個體與環(huán)境聯(lián)系的增強,也是文化、美學關系的深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自我與世界融合,悅納與超越都是對美的再造,是一種超越傳統(tǒng)學習的美育生活樣態(tài)。

(二)強化課程實踐,確立一種“整體關聯(lián)”的美育導向

人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認知過程,人的發(fā)展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以美育作為課程育人的內在支撐力,需要彰顯整體美育思維。以美育為導向的課程實踐,可通過開發(fā)審美課程群,主動實現(xiàn)美育內容的勾連,同時,在課程方法、表現(xiàn)形式、流程經(jīng)過等多元化實施途徑中建立“審美”這一全面育人的生長點[7]。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基本原則中明確指出,為了落實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牡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要“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lián)”“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8]。這對課程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課程,應當是一種基于情境、綜合整體、關乎審美和道德等多元的有意義體系。好的教學,應該是基于真實、激發(fā)熱情、方法多樣、內容豐富、精神愉悅的過程。從課程到教學,認知內容越多元,認知方式越豐富,越多學科進行介入,才能越好地獲得整體性思維,理解才能越具全局性,學習才能越有美的“意義感”和“生命感”。

1. “整合”的美育課程

在課程美育浸潤行動中,藝術教育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傳統(tǒng)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等。課程獨立設置,通過分科教學來完成,是對學生進行美育工作最基本、最常見的途徑。很顯然,面對“大概念”“綜合化”的新課程理念,對照“整體發(fā)展”的美育觀,分科教學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基于這點認識,我們深度挖掘美育課程中相關聯(lián)的內容,用“整合+拓展”的思路設計美育綜合課程,實現(xiàn)課程的有機融合。設計了“走近大師李叔同”“江南”“早安,森林”等幾十門藝術綜合課程。在“走近大師李叔同”活動中,我們將歌曲、畫作、書法、篆刻、影視等多個維度的內容進行整合,通過半個多月的主題學習,嘗試進行大課型教學,通過影視賞析課、走訪紀念館等實施方式,實現(xiàn)學習從單科到多學科整合的變革。

2.“跨界”的學科課程

學科教學是“浸潤式”課程美育的主要路徑。在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的同時,審美導向的教學要將美的素養(yǎng)滲透在各學科課程中,把握各學科美的本質,通過“跨學科學習”“小項目研究”“長鏈條學習”等多種形式設置具體可感的學習場景,凸顯學習的真實性、連貫性、趣味性。學生在領悟語言之美、數(shù)理之美、科學之美、勞動之美等的過程中增加學習興趣,開拓視野。

我們打破了學科的界限,以“學科+”的方式,建構了“百草園課程群”,包括“園林詩學”“植物的江湖”“春天的詩會”等幾十個主題。以“桂花樂”課程為例,結合課文《桂花雨》,我們建立了學科聯(lián)系,在勞動課上搖桂花,在閱讀課上賞詩文、創(chuàng)詩作,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研制桂花美食等。學科的關聯(lián)使知識的學習立體化、認知的過程整體化、細膩美好的感情具象化,具身學習的成就感帶給學生全面的認知經(jīng)歷、愉悅的審美體驗。

3.“融合”的美育活動

面向人人的常態(tài)化實踐活動也是浸潤式課程美育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個體對美的感知更具復合性,學生的審美方式也更加多元,美的素養(yǎng)在探究、體驗、對話、交往中形成、發(fā)展、表現(xiàn)。學校根據(jù)不同主題設計不同的美育活動,如依據(jù)四季特色設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系列,根據(jù)節(jié)日課程設計“科學周”“戲劇周”“詩歌節(jié)”等系列,按照成長節(jié)律設計“成長禮”“畢業(yè)禮”等系列,高度融合的美育活動在充實和豐富校園生活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發(fā)展了學生美的鑒賞力,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讓美的精神生活豐富學生生命底色、完善學生人格。

在綜合性的課程實踐過程中,我們通過師生對話交流、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匯報等方式開展評價,捕捉學生有價值的表現(xiàn),尤其關注典型行為表現(xiàn),通過即時性交流、定制式展覽、成長檔案等,在定期或不定期的總結、反思的基礎上提高改進的意識與能力,實施多維評價,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課程途徑,實現(xiàn)一種“相互映照”的美育突圍

學校美育是社會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美育應該具有更加廣闊的視域,讓外部世界的資源成為學習的內容,重視課程與社會的關聯(lián),構筑社會化的美育平臺,讓美育最終向社會回歸,真正實現(xiàn)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1.建設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平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9]。從理念到行動,校家社應更加注重相互補位、互相協(xié)同,實現(xiàn)美育氛圍的貫通式和一體化。我們鼓勵美育資源的“引進”,例如在館校合作項目中,文化藝術中心、擊劍館、戲劇社等資源進校園,將社會美育資源作為課程資源。我們還積極探索常態(tài)化的“走出”,在“知還·24個村莊的節(jié)氣美學故事”主題學習中,學生在24個節(jié)氣里,走進24個村莊,尋訪村莊故事,參與鄉(xiāng)間勞作,了解鄉(xiāng)村文化,感受自然、生活、藝術、人格之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美育與鄉(xiāng)村振興、國家發(fā)展有機融合,實現(xiàn)了認知、體驗、情感的多重超越。

2.完善共研共育機制

“浸潤式”課程美育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課程實踐,讓學生在“感美、立美、創(chuàng)美”的集體活動中提升對美的感知與鑒賞能力,促進了群體性美育的開展。學生在群體中發(fā)展的個體對美的感知能力,則決定了個人審美成長的水平。因此,支持與發(fā)展個體美育能力是課程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設立金三角導師團,鼓勵和支持個性化的課程實踐;舉辦了300多期的私人定制藝術展,包括個人書畫作品展、音樂會以及篆刻、陶藝等個人課程展;接連開展了三季“原創(chuàng)書”創(chuàng)作活動,包含學生個人日記集、游記集、家庭敘事集等。我們還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全國展演、省市級展覽館展出等,支持每一個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我們通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審美發(fā)展平臺,將集體學習所得與個人成長關聯(lián),使審美發(fā)展既有共性,也具個性。

美是進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將課程美育所得轉化為服務他人的能力,就是自我教育的一種高層次體現(xiàn)。學校通過“范賢小先生”項目,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美育服務行動,設計“學生美育課”“美育志愿者計劃”等,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心和愛護周圍世界的美。

“浸潤式”課程美育,是一種全景式的美育樣態(tài),將美作為目的和手段,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課程實踐,構建適合學生生長的“童年生活系統(tǒng)”,激活學習和心靈的能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9-04-11)[2023-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0)[2023-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3]朱光潛.大美人生:朱光潛隨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1.

[4]蔡元培.美育人生[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22:106.

[5]李維鼎.語文言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75.

[6]王德勝.生活美育:價值、策略與在場性改良[J].社會科學輯刊,2022(6):159.

[7]金星,李如密.課程美育:讓審美成為學校全面育人的生長點[J].中小學管理,2023(11):34.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15.

[9]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03.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小學綜合性美育課程的實踐探索”(B/2023/03/14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1-05

作者簡介:蔣秋華,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qū)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校管理;劉慧,張家港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集團總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姑蘇教育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育、學校管理。

猜你喜歡
浸潤式
幼兒園“浸潤式”感恩教育的實踐路徑
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中物理“浸潤式”教學探究
物理社團“浸潤式”課堂教學探究
轉不停陀螺的制作及其浸潤式教學探究設計初探
基于“VR場景”的初中英語浸潤式口語訓練策略研究
豐厚學習形式 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角色游戲中,進行幼兒“浸潤式”感恩教育初探
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體的構建路徑探究
小學英語浸潤式語用教學
淺談主題情境下“浸潤式”閱讀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