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君
由于面向的是大眾讀者,所以文章必須深入淺出、曲折生動,但又不能進行任何虛構,可以有聯(lián)想與自我判斷,但不能任意發(fā)揮、不著邊際——這是我對自己確立的一個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好在我已經(jīng)有了40多年文獻考訂的積累,基本能做到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還原詩人真實的生命歷程和獨特的性格稟賦。
我有三個堅持:第一,堅持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獻、文本;第二,堅持文史融通的立場;第三,堅持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立場。
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獻、文本,就是要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這既包括當代學者的成果,也包括充分利用我自己的資料積累。近年來不少學者呼吁要重視經(jīng)典、重視文本,我是十分贊同的。但是,經(jīng)典中只有極少數(shù)作品是一經(jīng)發(fā)表即獲得廣泛認同的,比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大多數(shù)都是在后人的閱讀、稱賞和擬寫中慢慢成為經(jīng)典的,后人的理解和作者自身的本意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孤立地看一篇作品,當然會得到部分的認知,但如果將全部作品聯(lián)系起來閱讀,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堅持文史融通的立場是因為,世界本來是不分學科的,任何人生活的時代都有它的特殊性。這個時代的人們?nèi)绾紊?、如何思考、如何表達,有時是不便也無法在一篇文章里寫明白的。
你一定不要把唐代社會理解成一個充滿詩意的社會,恰恰相反,唐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精英階層與庶民階層涇渭分明。了解了唐人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我們才能真正讀懂唐詩。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里這樣寫道:“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倍鸥τX得自己作為社會特殊階層,不要繳納賦稅,不要服兵役,生活尚且糟糕成這樣,那些務農(nóng)、當兵的社會底層人,該如何活得下去?所以,杜甫在詩的末尾感慨“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直言社會矛盾已經(jīng)激化到即將爆發(fā)的程度了。杜甫的苦難和庶民階層的苦難并不相同,這句話由杜甫之口講出,是多么了不起。
堅持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立場,是受我的恩師朱東潤先生的影響。朱先生認為英國傳記文學的特點是真實、全面而生動地寫出傳主一生之經(jīng)歷和事功。在英國古典時期,這類著作都附有極其繁多的文獻與復雜的鑒別。我年輕時雖心向往之,但才力不逮,加上近十年困于唐詩校訂,難以集中精力、時間專治一家。近幾年,在整理編撰文獻的工作中,好像逐漸具備了這種能力,希望能借《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一書的寫作,將唐人和唐詩融為一體,展現(xiàn)人物的多面性,力求從可靠文獻的反復對比閱讀中提出一些見解。
(來源:《解放日報·讀書周刊》2023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