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臻
摘 要:初中開始漸漸對詩歌有感覺,高中開始泛讀中國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后來發(fā)現(xiàn),音樂能逐漸促發(fā)對現(xiàn)代詩歌的理解;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詩歌閱讀和研究方向。最初的文學教育和審美教育,主要就是由閱讀詩歌完成的。詩歌照亮了生命,也在后來影響了教學觀。
關鍵詞:詩歌閱讀史;詩歌教學;古典詩歌;現(xiàn)代詩歌
少年不識愁滋味,卻喜歡詩歌中那種“唯美”的憂愁。我從初中開始漸漸對詩歌有感覺,高中開始泛讀中國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如果說中學時期接受的教育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么,我迄今能夠記住的中學時期最豐富的精神生活來源,就是詩歌??梢哉f,我最初的文學教育和審美教育,主要就是由閱讀詩歌完成的。詩歌照亮了我的生命,也在后來影響了我的教學觀。
一、 由古典到現(xiàn)代詩歌的閱讀轉(zhuǎn)向
高中階段,我在學校圖書館和縣城的新華書店,購買過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等人的詩集以及一些古詩選。當時我讀古詩很專注,即使是在熱鬧的場合,也能沉入詩歌之中,在心里默默地想象詩歌的場景,體會其中的意境。因為能夠披文入情、反復涵泳,所以背記的速度也很快,常常獨自沉浸在詩境之中,自以為有杜甫“獨立蒼茫自詠詩”之感。
古典詩歌固然意境渾然悠遠,但是我當時理解起來有幾個障礙。一是不少古典詩歌背后有豐富的典故,語言文字也比較復雜,以我當時的水平,即使有注釋,也很難真正把握詩歌背后的精義。二是古典詩歌蓬勃于唐代,到宋代已經(jīng)完全成熟,內(nèi)部形成了一套包括思想情感、語言符號、意象意境的系統(tǒng),深邃而博大,但是讀多了卻又有過于“成熟”之感。在我當時的感覺里,總覺得古典詩歌美麗而深廣,但某些詩作卻與自己立身的時空有一些隔閡,讀多了偶爾會厭倦,會覺察到某些情感飽滿的詩作背后,有一種成熟過后的“暮氣沉沉”,甚至名家之作,也會讓我有此感覺。
于是我漸漸感覺到,現(xiàn)代與古典之間的差距,并不僅僅是歲月或年代的差距,而是生活形式和社會思想的徹底變遷。古典詩歌是永不過時的經(jīng)典,但如果生命需要真實的詩歌,就必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造屬于時代和自己的詩歌?,F(xiàn)代的許多語言、思想、概念,都無法進入古典詩歌之中,就限縮了我們通過詩歌來把握和深入世界的能力。古典詩歌和我生存其中的“生活”,始終有一些讓人遺憾的距離。詩歌是藝術,根源于時代和生活,需要創(chuàng)新。
由此我漸漸留意現(xiàn)代詩歌。在書店和學校圖書館里翻到的一些現(xiàn)代詩選,打破了我對詩歌意境的固有感受。記得那時候?qū)W校開設了一家書店,每次體育課,任憑同伴們?nèi)绾螣狒[,我只默默站在書店里翻書,尤其是一本《臺灣愛情詩選》,印象里翻過很多遍。后來又買了李金發(fā)、馮至、北島、徐志摩、艾青、顧城、舒婷、余光中等人的詩集,可惜當時詩歌“沒落”,顯得比較邊緣化,書店里詩集不多,于是我?guī)е咀雍凸P去網(wǎng)吧,在網(wǎng)上搜索一些現(xiàn)當代詩人的詩集,抄錄下來。
現(xiàn)代詩歌的哲思與復雜、現(xiàn)實與想象,不同于古典詩歌,我必須調(diào)整自己的感覺和想象系統(tǒng),來把握文字背后的不同世界。古典詩境的優(yōu)美、悠遠、恒定,與現(xiàn)代的矛盾、變化、復雜糾纏在一起,兩者相輔相成,有時又互相沖突。我有時嫌古典詩詞與自己的現(xiàn)代心靈有隔閡,有時又嫌現(xiàn)代詩歌少了一份明朗可解、渾融深厚的意境。兩方面的對讀,擴大了我的感覺和想象系統(tǒng),重構了我的美學認知。
當時對我影響較大的詩人有三位。
一是顧城。我非常喜歡顧城的早期詩作,感覺不僅語言清新明朗,意境憂郁深沉,而且特別具有一種稚嫩青澀的少年感,仿佛是一個尚未長大的孩子在你耳邊喃喃私語,那種想象和情緒,完全是少年式的,純粹、天真、稚嫩、憂郁,非常能夠沖擊青春期的我。
二是余光中。他的詩歌特點是融古典與現(xiàn)代于一爐,用現(xiàn)代的詩歌語言,鍛造出古典式的意境之美,具有明朗、理性、渾融、完整的優(yōu)點。我初次閱讀時,發(fā)現(xiàn)他的詩歌在閱讀時很好理解,全無障礙,幾乎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解,但又絲毫沒有那種浮露、淺俗、了無余味的弊病,經(jīng)得起反復揣摩和品味。顯然,余光中的古典式的精致與明朗,是經(jīng)過反復錘煉和鍛打的,有著古典和現(xiàn)代兩方面的底蘊。我記得,他的《大江東去》《白玉苦瓜》等,讓我明顯意識到了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詩歌的相通。而為了他的一首《火浴》,我和朋友在教室里還曾討論過很久,最后發(fā)現(xiàn)這首意蘊豐富、情感壯烈的詩作,其意思都是可解的,比一般的現(xiàn)代詩要“親民”得多。
如果說余光中在古典和現(xiàn)代詩歌技藝之間架設了一道橋梁,那么,鄭愁予則是完全用現(xiàn)代詩歌的技巧來重構古典式的意境美學,特別符合青少年時期我對“詩意”的需求和想象。雖然鄭愁予偏向精致,思想意蘊以及牽涉的現(xiàn)實時空并不廣闊,但在網(wǎng)上手抄了他的兩本詩集之后,卻讓我對詩歌的語言技藝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現(xiàn)代詩歌能夠表現(xiàn)古典意境更具信心。
三是艾青。艾青的詩歌并不以語言的繁復或技藝的精湛見長,當時我收集的幾種《艾青詩選》,選的大多是他的代表作,語言樸素自然,內(nèi)容則緊緊呼應現(xiàn)實,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那種立足人民、悲憫闊大的胸襟,反復歌吟、直抒胸臆的方式,具有非常直接的情感沖擊力,讓我再次體驗到“現(xiàn)實”對于詩歌的價值和分量。艾青的詩作大多寫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是中華民族多災多難之時,深沉的歷史在他的詩歌中變得鮮活,我也初步體驗到了歷史感在詩歌中的重要性。這種歷史感不是一般性的懷古詠史,而是把自己投入其中的激情與燃燒。此后接觸舒婷、北島等人的詩作,又加深了這種感慨。此外,記得當時我在同學那里借到了一本《杜甫傳》,讀了之后非常感動。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原本并不是我這個青少年特別喜愛的,但艾青的詩集卻讓我體會到一個詩人擁抱時代、悲憫民眾的胸襟,促發(fā)了我對杜甫的進一步理解,也就漸漸喜歡上了杜甫。
北島和舒婷等人也有犀利的時代感,也曾強烈地沖擊過我的思想情感。記得第一次讀到北島的《回答》,走出書店,我在街邊一棵老樹下呆立良久,內(nèi)心翻江倒海,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自己淹沒在車來車往的尾氣和塵土之中。不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來,北島、舒婷、顧城、海子等人都進入了更為復雜的現(xiàn)代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的詩歌寫作之中,不再有明晰、深厚、完整的思想情感。
如今回想起來,我當時閱讀現(xiàn)代詩歌是比較“保守”的。當時在書店里翻到過西方現(xiàn)代詩歌,也接觸了穆旦、海子、西川、于堅等中國當代詩歌,但除了對少數(shù)詩作有所會心之外,大部分詩作都讓我覺得思路混亂、破碎、難解。我的理性意識較強,不大喜歡這類詩歌,覺得充滿了偶然感和碎片感,也一時無法獲得某種“舒適”的詩意。
我是很久之后才理解,現(xiàn)代主義以來的詩歌,其“詩意”已經(jīng)完全是另外一種形態(tài)了。
二、 音樂促發(fā)對現(xiàn)代詩歌的理解
音樂與詩歌是相通的。那個時候,我愛上了搖滾樂,尤其喜歡披頭士、鮑勃·迪倫、崔健、羅大佑等人。崔健的《一塊紅布》,曾讓我熱淚滾滾,幾乎體會到了和北島《回答》相同的震撼力。這種對現(xiàn)實和歷史的直接書寫和犀利切入,也促使我進一步把握了現(xiàn)代詩歌的氣質(zhì)。
崔健有一種獨特性。他的思想、氣質(zhì)的深處,保留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底色,那是“一塊紅布”的底色,是生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某種理想的遺存,是他內(nèi)里的骨髓、血液。這種骨髓中,有著直面時代的直率,外化為真誠質(zhì)樸、執(zhí)著呼喊之風格,是一種無法被流行、酷炫、溫情、市場、搖滾乃至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所同化或整合的東西。這構成了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痛苦和掙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的迷惘、糾結(jié)和呼喊的基底。
我中學時代聽《一塊紅布》,深受震撼,明顯感到這塊“紅布”就是他歌中的“紅旗”,是一個過去的巨大的時代象征。這是一面多么輝煌而又痛苦的旗幟?。 澳翘焓悄?,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居然有一個歌手,可以用一種如此深刻的方式來與歷史和自我對壘,居然在最深刻的反叛之中,有著不變的、痛苦的忠誠,這種忠誠昭示出歷史的重量和偉大?!兑粔K紅布》的最后,崔健喊出了“我要永遠這樣陪伴著你/因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這一句里撕裂的“痛苦”,曾讓我淚流滿面。在我的體會中,這一句的內(nèi)涵不僅遠遠超過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傷痕文學、人道主義,也遠遠超過了“朦朧詩”和“啟蒙主義”。他洞察了自身和時代的“一無所有”。但這種“一無所有”背后,不僅僅只有“無”,還有一個造成了痛苦掙扎的過去的“有”。恰恰是因為有著無法忘懷的、與血肉融為一體的“有”,有著無法改變的對過去的忠誠,才能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痛苦和吶喊。在他的一系列歌曲中所回環(huán)縈繞、跌宕矛盾的思緒,都是這種雙重批判視野下的“一無所有”,恰恰給予聽眾極大的充實。
從時代的影響、受眾的數(shù)量來說,早期的崔健是成功的;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崔健所面對的時代完全不同,他也逐漸被邊緣化。從內(nèi)容而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經(jīng)典歌曲中,有一種詩性的、對于時代的整體上的感受、把握和爆發(fā);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崔健雖然堅持以自己的方式追尋某種反抗的力量,一直嘗試發(fā)出真誠質(zhì)樸的吶喊,但是卻找不到聚焦點,也似乎找不到一條成功進入時代內(nèi)部的路。“反抗”也好,“撒野”也好,“自由娛樂”也好,都陷入了一種悶局之中。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的歌詞是抒情的、象征主義的詩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他的歌詞基本上成了敘事的細碎散文。他原有的抒情和象征找不到新的方向和對象。
從崔健歌曲的前后對比中,我進一步理解了現(xiàn)代詩歌和古典詩歌的某種區(qū)別。一般而言,古典詩歌情感較為明晰、表達較為完整,意境往往一片渾融,無論情感取向如何,內(nèi)部有一定的恒定性;而從象征主義、現(xiàn)代主義到超現(xiàn)實主義以來的詩歌,常常具有時空破碎、思路跳躍、虛無絕望、語言晦澀的特性,常常并不像古典詩歌一樣承載堅實而恒定的價值。崔健后期的歌曲,與中國當代詩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演變一致,這也為我體會中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當代詩歌架構了一道橋梁。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感覺到詩歌與我們置身的世界是同構的。詩歌是感知、想象和重構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非常深邃和重要的方式。一個讀詩的人,事實上也是通過詩歌來重置自己的視野,重置自身和世界。那個時候,我曾夢想自己長大后成為一名流浪詩人,寫出有力的作品。這個夢想自然沒有實現(xiàn),但卻常常在回憶時浮現(xiàn),并且暗暗鞭策著我不可“躺平”,要時刻準備再一次“心靈遠航”。
三、 有了更加明確的詩歌閱讀和研究方向
大學之后,有了更多空余時間,我的閱讀變得更加廣泛,對文史哲的各類書籍,不分古今中外,都有興趣閱讀,但詩歌依然是最喜歡的文類之一。
年齡增長了,對詩歌的體會也就有了一點不同,對古典詩歌里較為復雜的一些詩作也漸漸多了一層體會。中學階段喜歡過王維的淡泊唯美、李白的浪漫豪邁、蘇軾的灑脫曠達,但到了大學,對杜甫的體驗在加深。此外,陸游、辛棄疾、杜牧乃至納蘭容若等人的詩詞,我也有過集中的閱讀。
這時,中西方現(xiàn)代詩歌也越讀越多。我購買并閱讀了當時出版的九卷本《余光中集》,反復品味,對余光中五十余載詩歌生涯的變遷及其內(nèi)在意涵十分熟悉。當時逐漸覺得,余光中在詩藝上有非常渾厚精致的一面,能用明朗精致的語言呈現(xiàn)古典式的情感和意境,其在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方面尤其功力深厚,在這一點上幾乎超出了所有其他的現(xiàn)代詩人。但我也發(fā)現(xiàn),他用某種純藝術的觀點和古典式的手段來寫作詩歌時,無法深入現(xiàn)實,把握和呈現(xiàn)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他的古典唯美的氣質(zhì)和意境,排除了現(xiàn)代歷史和社會中復雜的一面;他的精英知識分子的視野和審美品位,也排除了對底層民眾深度描寫并與之共鳴的可能。他不是沒有寫過反思乃至批評現(xiàn)實的詩歌,但那些批評大多停留在較為淺俗的反映層面。因而,他的具有古典主義氣質(zhì)的現(xiàn)代詩歌,已無法滿足我對詩歌的需求。
另一位叫作洛夫的詩人,在詩歌技巧上給了我更多啟發(fā)。洛夫早年受中國現(xiàn)代詩歌影響,風格是浪漫主義的,青年時代以來受超現(xiàn)實主義影響,語言奇崛,想象奇異。他善于調(diào)動潛意識中的聯(lián)想,想象的靈敏度和奇崛度大大增強,讀起來有新奇之感,能增加讀者對語言和意象的體會。當時對我影響較大的還有昌耀。昌耀的詩歌語言奇崛,執(zhí)拗而有力,相比中國現(xiàn)當代一般的詩人,他筆下經(jīng)過現(xiàn)代主義乃至具有后現(xiàn)代主義洗禮的青藏高原,多了一層闊大和雄厚。
不過,要說對我影響最大的詩人,則是魯迅。中學時代愛讀的是魯迅的雜文,其中的犀利和幽默,讓人忍俊不禁。而大學以來對魯迅的古典詩歌以及現(xiàn)代散文詩《野草》的賞讀,則真正讓我感受到了現(xiàn)代詩歌的魅力?!兑安荨氛宫F(xiàn)了一幅在明暗之間交纏掙扎的靈魂圖景,每一篇都有不同的主題,每一篇都有奇崛的意象和情節(jié)、深刻脫俗的象征意蘊,合在一起,又脈絡相連、緊密呼應,是一首宏大的詩歌交響樂,也是一部非凡的哲思典籍,更是一段漫長而奇異的精神探險史。在我的體驗中,現(xiàn)代主義以降的所謂“絕望”“虛無”“撕裂”“破碎”“孤獨”,在中國這片大地上,才真正有了血肉和質(zhì)量,有了豐滿而沉重的內(nèi)涵,有了與人生、現(xiàn)實、歷史相互溝通的巨大空間。當然,這是要在閱讀過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對魯迅的生平及其置身的時代有較為深切的認識之后,才能體驗到的?!兑安荨肥侵袊F(xiàn)代詩歌的經(jīng)典與巔峰,這部著作讓我感受到,現(xiàn)代詩歌也能營造“精神家園”的豐富、廣袤和恒定。
魯迅的《野草》,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現(xiàn)代詩歌的集大成者。此后對各種現(xiàn)當代詩歌和詩人的評價,都會被我有意無意地拿來與魯迅做對比。在魯迅這里,古典和現(xiàn)代有著最強烈的對立和沖突,但也有著更加深刻的呼應和交融?!兑安荨肥亲顬樯钣牡膫€體心緒的愛恨交纏,但背后卻又關聯(lián)著浩瀚的歷史與社會。作為“精神界戰(zhàn)士”,魯迅的心始終面向時代、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在不斷“反抗絕望”中一次次舉起“投槍”,投入永不息止的“戰(zhàn)斗”之中。卓絕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心緒,穿透了生死愛恨,在黑暗沉重的文字之中,給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也是在這一階段,我開始反思中國現(xiàn)當代的詩歌,也在學校組織了一個讀書會,時常與朋友們交流。青年需要詩歌,更需要健康而豐富的詩意,我們組織過一些外出郊游、閱讀交流、專題講座等活動。
四、 古典和現(xiàn)代詩歌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nèi)容
大學畢業(yè)后,我在一個建筑單位工作了大半年,轉(zhuǎn)行從事教育工作,成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作為一名詩歌愛好者,我堅持認為詩歌應當是語文教學、審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板塊,或者說不可或缺的核心板塊。古代儒家的教育,特別重視“詩教”,從孔子到朱熹、王陽明,都將其列入最為基礎的板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占比很大,是陶冶學生品格、抒發(fā)學生性情、涵養(yǎng)學生氣質(zhì)的主要途徑。我對詩歌教學,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實踐。
一是詩歌應該是語文學科內(nèi)部最富文學氣質(zhì)、最有文字陶冶能力的文類,我們應重視詩歌教學。散文可以憑借人情世故和思想哲理來打動學生,小說可以依靠或動人或刺激的情節(jié)來吸引學生,戲劇更是依靠表演而具有了綜合性的實踐功能,只有詩歌,在所有的文類中最為純粹,純粹到提煉出了文學中最為核心和本質(zhì)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被稱為“詩意”“詩情”,也可以被稱為“神思”“詩境”??傊?,在我的體驗和理解中,這是文學最為本質(zhì)與核心的成分,也是語言文字最微妙和最前沿的實驗區(qū)域。喜歡詩歌的人,一方面對語言文字有了真正的敏感度,知道相較于其他文類,詩歌看似簡短卻意蘊深厚,能夠在“一粒沙中看出世界”,對文字的體驗便會趨向敏感和精致;另一方面,詩歌往往神思飛躍、富于想象,善于利用想象的飛躍進入萬事萬物之中,在日常庸碌的生活世界里發(fā)現(xiàn)新鮮的秩序、廣袤的詩意,由此重構對天地自然、社會生活和個體心靈的認知。閱讀詩歌,對文學和審美的體驗、對生活和自我的把握,都會變得更為敏銳和豐富。
因此,無論是從一般的品格性情陶冶的層面,還是從語言文字教學的層面,我認為詩歌教學都應當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區(qū)域,尤其是對處于青春期、正在快速成長和感知敏銳的中學生而言,詩歌具有特殊的啟發(fā)意義。在我眼里,青春期如果沒有詩歌和詩意,總會有遺憾和缺失;而且,如果在青春期還沒有對詩歌產(chǎn)生感覺,成年之后基本就會與詩歌“絕緣”。王棟生老師說過:“青少年時代熱愛過詩歌的人,到老了氣質(zhì)也不會猥瑣?!闭f實話,我沒有他這種信心,但是,我承認詩歌在構建我們精神生活的過程中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而一個好的學校的本質(zhì),就在于通過教與學的和諧共振、相互促進,為師生營造豐富的精神生活。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育,會面臨本質(zhì)上的干癟乃至扭曲。
二是在教學中,我堅持現(xiàn)代詩歌與古典詩歌并駕齊驅(qū)、相輔相成。古典詩歌的經(jīng)典性及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毋庸置疑,絕對是我們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家國意識的基石。不過,我接觸的喜歡古典詩詞的中學生,有不少還是偏愛古典詩詞文字、意境之美,這可能特別符合他們青春期對“浪漫”“美好”“詩意”的渴求,但對古典詩詞中與歷史、現(xiàn)實、人民深切關聯(lián)的部分,則未必有深刻的認知和賞愛。因此,杜甫這樣的詩人,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就須凸顯。當然,所有詩人,無論其為婉約或豪放、入世或出世、唯美或質(zhì)樸,其實都有著深刻的歷史社會背景和個體心路歷程,都值得特別地體貼與挖掘。我的目的在于打破學生對一般化的“風花雪月”的詩歌印象,而引導他們體悟詩歌之美的背后,有著歷史、社會、生活和人心,明白詩歌絕不是一種外在的藝術修辭,而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生活的實踐方式,甚至是一種自我抒發(fā)、自我呈現(xiàn)乃至自我革命的方式。
對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也被我放置在這一視野中展開。一方面,我會挑選那些相對單純、容易理解的現(xiàn)代詩歌給學生賞讀;另一方面,我也會有意挑選一點在想象方式、思維方法和世界觀上對學生構成挑戰(zhàn)的詩作,引導學生去體驗、思考和探討。現(xiàn)代詩歌不乏單純和唯美之作,學生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現(xiàn)代詩歌更多的是對自我和世界的追問和辯詰,是在喪失了恒定的生活形態(tài)之后抒發(fā)價值觀和情感體驗上的矛盾,甚至是迷惘、孤獨、絕望,抑或掙扎、敞開和希望。這一類詩歌自有其教育價值,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生活,理解在現(xiàn)代社會視域下審美和人心的變與不變,以此來反觀社會和自我,對自我的了解更深;另一方面,對矛盾、悖論、庸常的體悟,也能夠給學生打上一劑心靈預防針,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心靈掙扎。只要教師引導得體,就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人心在明暗之間的希望與力量。
因此,古典詩歌由于其文化和藝術上的經(jīng)典性,絕對是我們詩歌教學的主流,但現(xiàn)代詩歌不可或缺,應成為高中生感受現(xiàn)代思維和現(xiàn)代美學的一個突破口,也是高中生深化對現(xiàn)代世界和自我內(nèi)心探索的重要途徑。
在這種視野下,我一直覺得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現(xiàn)代詩歌有點少。為此,我在好幾屆學生中組織過以現(xiàn)代詩歌賞析為內(nèi)容的課前演講訓練。也就是每節(jié)課前讓學生花三到五分鐘講解自己喜歡的現(xiàn)代詩。有時嫌學生的賞讀不夠系統(tǒng),我會限定范圍,挑選百十首有代表性的詩作,要求學生從中選擇作品進行賞析。
不過,這種授課方式還是過于零散,無法滿足我對詩歌教學的期待和要求。因此,我在學校的校本課程中,開設了一門《現(xiàn)代詩歌與現(xiàn)代哲學》的選修課。這門課程持續(xù)一個學年,每周有兩節(jié)連堂課,這就可以讓我把對詩歌的很多思考和看法系統(tǒng)地傾瀉出來。我設置了近二十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是現(xiàn)代詩歌和現(xiàn)代哲學中常見的一組矛盾,諸如“古典與現(xiàn)代”“破碎與完整”“虛無與實有”“感性與理性”“否定與自我否定”“懷疑與信仰”“內(nèi)在與外在”等。每個主題之下挑選中西方有代表性的詩歌進行講解,既解讀詩歌的基本意蘊、賞析表達技巧,更分析其背后的社會背景和世界觀、人生觀的整體演變,并結(jié)合現(xiàn)代哲學思潮做一些探討。每次授課我都會印發(fā)相關的資料。由于是校本選修課,并沒有成績上的壓力,束縛少,我也不用顧忌日常語文教學中的種種條條框框,而是縱情任性、肆無忌憚地講下去。這門課我上了好幾年,自覺上起來真有一馬平川、一瀉千里之勢,胸中激情澎湃,腦內(nèi)思維火花閃耀,學生也受到感染和沖擊。可惜后來學校中斷了校本選修課程體系,我也就失去了這個更為廣闊的縱橫馳騁的“草原”。
此外,我也會尋找一些與詩歌有關的電影給學生欣賞,比如國外的《死亡詩社》《超脫》,國內(nèi)的詩歌紀錄片《我的詩篇》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詩篇》,這部紀錄片記載了五位底層的詩人在各種艱難的環(huán)境中用詩歌來思考人生、反擊現(xiàn)實、抒情達意的生命史,能夠突破高中生對詩歌的一般印象,幫助其感受到詩歌在底層人民中的勃勃生機和粗糲有力,讓他們思考詩歌在社會生活和個體生命中的永恒意義。
詩歌不僅要讀,也要寫。我是學?!扒游膶W社”的指導教師。利用辦校園文學刊物的優(yōu)勢,我在學校組織過幾次校園詩歌創(chuàng)作大賽,雖然每次主動參賽的學生都比較少,但偶爾也能看到一些對詩歌滿懷熱情的學生。而每一期我所主編的校園刊物,都會有詩歌專欄。學生的詩作大多幼稚,寫古典詩詞者執(zhí)著于唯美的意象與辭藻,寫現(xiàn)代詩歌者徘徊于簡單或凌亂的想象。我在鼓勵之余,往往會給他們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希望他們寫得更加充實一點,更加靠近自己和生活一點,讓詩歌與自身的生存有碰撞乃至互相激發(fā)的可能。雖然好的作品難得一見,但對我而言,這些詩作都是學生在高度緊張的學習之余,所生發(fā)的幾棵小小的詩意的幼苗,那是生命中的美與希望所在,也是語文教育的美與希望所在。
所謂教育,不過是為生命中那些詩意的幼苗去培土澆水,并盡力撐起一片可供生長的藍天而已。大地廣袤無垠,歲月匆匆流轉(zhuǎn),青少年時期的閱讀變得日益遙遠,成了記憶中逐漸漫漶的底色,以及內(nèi)心不變的渴望。這種渴望總是改變著我對教育工作的認知,讓我在重復的工作中隱含著新的期待,并眺望新的可能性。在那些倥傯的生命間隙里,我們至少努力目睹過一些詩歌誕生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