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杰,李曉慧,李 云,楊 航,李 麗
(1.貴州省生物技術(shù)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2.貴州省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06;3.貴州省園藝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甘薯[Ipomoeabatatas(L.)Lam]是我國重要的飼料和糧食來源[1],也是各類工業(yè)原料供給材料[2]。我國是甘薯第一大種植國,種植面積占全球一半以上[3]。因甘薯具有耐逆境、產(chǎn)量高的特點,使其適應全國絕大部分地域種植。甘薯是貴州省第五大作物[4],在貴州省的丘陵地區(qū)均廣泛種植。然而,貴州甘薯種植面臨品種退化、抗病性能差、產(chǎn)量低等問題,嚴重影響甘薯產(chǎn)業(yè)發(fā)展。而盲目引進省外品種無法適應貴州的地理與氣候環(huán)境。因此,通過對西南地區(qū)選育的11 個甘薯新品種(系)在貴州地區(qū)進行種植,對其性狀、產(chǎn)量、干物質(zhì)率、淀粉率和食味進行系統(tǒng)性評估,篩選出適應貴州地區(qū)種植的甘薯品種。
供試甘薯新品種共11 個,品種來源信息見表1,對照品種為當?shù)亻L期種植品種徐薯22號和寧紫薯1號。
表1 試驗甘薯的品種來源信息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河心村(106°55′35″E,27°28′70″N),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5 壟,壟距1 m,壟長5 m,小區(qū)面積25 m2,株間距15 cm,3 次重復。2021 年于6 月4 日扦插,10 月11 日收獲;2022 年于6月2日扦插,9月27日收獲。
品種特征:觀測記錄試驗品種生長勢、蔓長、一次分枝數(shù)、薯形、薯皮色和薯肉色等性狀。
產(chǎn)量及商品率:分別收集并稱重每個小區(qū)中的商品薯(單塊薯重大于等于250 g)與非商品薯(單塊薯重小于250 g),后統(tǒng)計分析各小區(qū)總產(chǎn)量與商品薯率。
干物質(zhì)率:將鮮薯稱重后切薄片,80 ℃烘干至恒重,復稱重量,取平均值。
淀粉率:采用福建省甘薯區(qū)域試驗計算方法[5],淀粉率=干物質(zhì)率×0.869 45-6.345 87。
淀粉產(chǎn)量:淀粉產(chǎn)量=淀粉率×鮮薯產(chǎn)量。
食味評定:隨機挑選薯塊,洗凈蒸煮。隨機抽取試驗人群對各品種甘薯口感進行評估,并采用百分制進行打分。
由表2 可知,除黔薯18 和川18-12-14 生長勢為中等外,其余品種生長勢為較強和強;黔薯18和川18-12-14蔓長短,其余品種蔓長中等或中等偏長;XN1723-8 和南18-139 一次分支數(shù)少,綿18-1-2、黔薯18、南18-188一次分枝數(shù)較多,其余品種一次分枝數(shù)中等;萬1724-10 和XN1723-8 薯形為短紡錘形,其余品種皆為紡錘形;綿12-2-13、黔薯17、Z1824-15、XN1723-8和南18-188為紫皮紫心,其余品種薯皮皆為紅色,薯肉為淡黃色至橘紅色不等。
表2 參試甘薯品種的主要特征
由表3 可知,2021 年鮮薯產(chǎn)量黔薯17 最高,為3 599.58 kg/667m2,較CK1增產(chǎn)39.17%,較CK2 增產(chǎn)32.42%;萬1724-10次之,為3 415.78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32.06%,較CK2 增產(chǎn)25.65%;XN1723-8最低,為2 367.11 kg/667m2,較CK1減產(chǎn)8.48%,較CK2減產(chǎn)12.92%。干重Z1824-15最重,為1 115.70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55.73%,較CK2 增產(chǎn)39.60%;萬1724-10其次,為1 082.80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51.13%,較CK2增產(chǎn)35.48%;綿18-1-2第三,為1 073.60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49.85%,較CK2 增產(chǎn)34.33%;XN1723-8最輕,為575.20 kg/667m2,較CK1 減產(chǎn)19.71%,較CK2 減產(chǎn)28.03%。干物質(zhì)率Z1824-15 最高,為35.1%;黔薯18 次之,為32.5%;南18-139最低,僅20.9%。
表3 參試甘薯品種的產(chǎn)量及干物質(zhì)率
2022 年鮮薯產(chǎn)量黔薯17 最高,為2 043.07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40.51%,較CK2 增產(chǎn)48.5%;黔薯18次之,為2 006.12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37.97%,較CK2增產(chǎn)45.81%;南18-139產(chǎn)量最低,為1 417.91 kg/667m2,較CK1減產(chǎn)2.48%,較CK2 增產(chǎn)3.06%。干重黔薯18 最重,為776.37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66.78%,較CK2 增產(chǎn)84.42%;綿12-2-13 其次,為629.27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35.18%,較CK2 增產(chǎn)49.47%;萬1724-10 第三,為618.56 kg/667m2,較CK1 增產(chǎn)32.88%,較CK2 增產(chǎn)46.93%;川17-1-10 最輕,為357.96 kg/667m2,較CK1 減產(chǎn)23.10%,較CK2 減產(chǎn)14.97%。干物質(zhì)率黔薯18 最高,為38.7%;萬1724-10 次之,為36.2%;黔薯17最低,僅23.5%。
由表4 可知,2021 年Z1824-15 淀粉率最高,為24.17%;南18-139 淀粉率最低,僅11.83%。淀粉產(chǎn)量Z1824-15 最高,達768.27 kg/667m2;XN1723-8 最低,僅349.86 kg/667m2。商品薯率黔薯17 最高,為76.31%;黔薯18 最低,為61.32%。綿18-1-2、綿12-2-13、黔薯18、萬1724-10、南18-139和南18-188食味評價均達90分或90分以上。
表4 參試甘薯品種的商品性狀
2022 年,黔薯18 淀粉率最高,為27.30%;黔薯17 最低,僅14.09%。淀粉產(chǎn)量黔薯18 最高,達547.67 kg/667m2;川17-1-10 最低,只 有220.36 kg/667m2。商品薯率黔薯17 最高,為87.80%;川17-1-10最低,為75.56%。黔薯17、萬1724-10 和南18-139食味評價均達90分以上。
產(chǎn)量是衡量作物經(jīng)濟價值的首要指標,2022 年所有參試甘薯品種產(chǎn)量相比2021 年皆明顯下滑,可能是因為2022 年甘薯生產(chǎn)季恰逢西南地區(qū)嚴重干旱,致使甘薯減產(chǎn)嚴重。試驗結(jié)果表明,黔薯17 鮮薯產(chǎn)量2021 年、2022 年均最高,分別為3 599.58 kg/667m2、2 043.07 kg/667m2。黔薯17 還具有較高的商品薯率,2021 年為76.31%、2022 年為87.80%。食味評價較高,2021 年為89 分,2022 年為94 分,適宜作為鮮食品種推廣種植。淀粉率和食味評價決定了甘薯鮮食和加工價值,Z1824-15、黔薯18、綿12-2-13、黔薯17、黔薯18、萬1724-10、南18-139 和南18-188 食味評價分值均較高。2021 年Z1824-15 淀粉率、淀粉產(chǎn)量最高,分別為24.17%、768.27 kg/667m2;2022 年黔薯18淀粉率、淀粉產(chǎn)量最高,分別為27.30%、547.67 kg/667m2。黔薯18 和Z1824-15 適合作為淀粉加工企業(yè)專用加工品種,可減少收購成本,兩者適宜作為加工原材料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