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感知是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維度之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也成了音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
點。教師應以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元素(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為基礎,以音樂課堂和音樂課后服務為平臺,應用多樣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文章重在論述小學音樂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感知;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6-0080-03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學也出現了嶄新面貌,即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藝術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由此可見,審美感知是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維度。藝術核心素養(yǎng)是藝術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是建構藝術課程的核心。所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是音樂教學的重中之重。所謂的審美感知是個體發(fā)現、感受、認識、反應自然世界、社會生活、藝術作品中的美的特征和意義的能力[1]。審美感知具體指向審美對象的語言表達、藝術形象、風格意蘊、情感表達。音樂是“美”的載體,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的助力。在音樂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有利于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逐步提高審美情趣。一般情況下,在實施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以該學科的審美元素(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為基礎,結合具體的音樂教學內容,運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與“美”互動,借此使學生在認知音樂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審美感知。
一、剖析音樂教材,挖掘審美元素
審美元素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的“工具”[2]。在實施音樂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剖析音樂教材,挖掘豐富的審美元素,夯實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的基礎。
例如,湘藝版小學音樂一至六年級教材涵蓋了歌唱、音樂知識、表演、聽賞等內容,所選作品集中展現了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體現出了“以音育美”思想。教師要以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為切入點,挖掘相關內容。以《春》為例,這是四年級(下冊)第三課的聽賞歌曲。這是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塑造了春的音樂形象,勾勒了美麗的春天場景,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要感受旋律、節(jié)奏,一次次地在腦海中想象美麗的自然景象、品味歌曲中的情感。然后,學生要用多樣的方式將腦海中的景象表達出來。通過分析教材內容,教師確定了“大自然之美”這一要點,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促使學生建立深刻的音樂認知,同時發(fā)展審美感知。
二、緊抓審美元素,培養(yǎng)審美感知
(一)感受音樂美
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旋律美、節(jié)奏美、場景美、情感美等。在不斷感受音樂美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發(fā)展審美感知。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產生獨特的感受。
例如,教師播放一段音樂,引導學生反復聆聽。在聆聽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著重感受音樂風格,體驗音樂情緒。如此,學生可以以從整體上感知音樂之美。立足學生的感受情況,教師可以音樂要素(音高、音色、速度、節(jié)奏、力度等)為重點,再次引導學生聆聽。學生在再次聆聽的過程中,會遷移已有認知,感知音樂要素的組合與變化,獲得豐富的音樂感知體驗。接著,教師依據學生的具體感知情況,采用分段聆聽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段分析音樂要素,感受變化規(guī)律。最后,教師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聆聽整首音樂。在從整體到分段再到整體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感受音樂要素、情緒、風格,獲得了豐富的審美感知體驗,切實感受了音樂之美,提高了審美感知水平。
(二)表現音樂美
表現美是在積累豐富的音樂形象后,將它帶入具體的藝術情境中[3]。表現美是學生增強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徑。表現美的方式有很多,如演唱、演奏、綜合表演等。在體驗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遷移認知,利用不同的音樂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二聲部時,大部分學生因為不熟悉旋律,出現跑調、混淆聲部等問題。針對此情況,教師先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接著,教師以具體問題為立足點,借助器樂和聲樂表現兩個聲部。在聆聽的過程中,學生會依據器樂、聲樂分辨兩個聲部,發(fā)現其差異,進而建立正確認知。之后,教師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現二聲部。有的學生彈奏器樂展現二聲部,有的學生演唱歌曲展現二聲部。在廣闊的實踐空間中,學生彰顯個性,開辟表現美的新途徑,由此提高審美感知水平。
(三)鑒賞音樂美
感受美、表現美是鑒賞美的前提。在感受美、表現美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音樂形象和審美經驗。在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后,學生可以遷移認知,主動辨析歌曲風格、人文內涵、情感表達特征。
例如,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選取的音樂作品大都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情感,如《勇敢的鄂倫春》《多快樂呀多幸?!贰鹅o夜思》等。音樂背景知識是學生感受音樂情感的支撐。在音樂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收集信息,了解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聆聽音樂,
并鼓勵他們講述背景知識。在背景知識的輔助下,學生“穿越”時空,“走進”當時當地,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立足學生的情感鑒賞情況,教師繼續(xù)組織聆聽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鑒賞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等,讓學生增強對音樂情感的感悟能力。
(四)創(chuàng)作音樂美
音樂創(chuàng)作是學生展現審美感受、發(fā)展審美感知的途徑[4]。在音樂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解放和情感升華會得到統一。
例如,在教學《栗子大豐收》時,學生反復體驗聆聽活動,了解音樂畫面,感受音樂情緒,體會音樂節(jié)奏,品味音樂情感。立足學生學習情況,教師組織即興編創(chuàng)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聯系音樂內容,發(fā)揮想象力,編創(chuàng)舞蹈動作。如有學生化身為農民,伴隨音樂一邊做出摘栗子的動作,一邊演唱歌曲。在此過程中,學生用實際行動營造出了歡快、喜悅的場景,由此增強了音樂認知,提升了審美感知水平。
三、豐富審美元素,深化審美感知
(一)聆聽流行音樂,感受音樂美
大部分學生喜歡聽流行音樂。部分流行音樂具有多樣美,是學生感受美的依托。在課后服務期間,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精選流行音樂,引導他們反復聆聽,感受音樂美。
例如,《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在同名歌曲《少年中國說》中,歌手激昂的歌聲伴隨著少年們鏗鏘有力的吶喊,與梁啟超隔空交談,唱出了蓬勃的青春,唱出了中國青少年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反復聆聽歌曲,品味了其中動人的情感。于是,在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少年中國說》,引導學生聆聽,感受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情感等。在音樂認知和生活認知的雙重作用下,學生伴隨著激昂的旋律、明晰的節(jié)奏,想象畫面,感受其中的美好精神。在學生聆聽后,教師鼓勵他們分析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表述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大部分學生組建語言,認真表達。依據學生的表達內容,教師耐心點撥,促使他們彌補認知不足。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帶著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在如此活動中,學生做到了學以致用,加深了對音樂內容的認知,還感受到了音樂之美,有利于發(fā)展審美感知。
(二)演奏器樂,表現音樂美
器樂是學生表現美的輔助[5]。在音樂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的過程中,器樂走進了音樂課堂。但受音樂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很少有機會演奏器樂,甚至不知道演奏器樂的方法。針對此情況,教師要把握課后服務時機,以演奏器樂為重點,組織學、演活動,助力學生表現音樂美。
例如,在學習《少先隊鼓號曲》后,教師在課后服務期間,可以組織大鼓、小鼓演奏活動。在活動中,教師為每組學生發(fā)放一個大鼓和一個小鼓。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微課,展現大鼓和小鼓的特點。學生認真觀看,建立感性認知。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敲擊大鼓、小鼓,感受并描述二者的特點。教師依據學生的描述內容,耐心點撥,促使學生完善認知。之后,教師出示大鼓、小鼓節(jié)奏,鼓勵學生和小組成員一起演奏。各小組內成員互相指導,正確地演奏節(jié)奏。在合作演奏后,小組毛遂自薦,當眾展示。教師和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鼓勵各組成員繼續(xù)合作,對照《少先隊鼓號曲》曲譜,敲擊大鼓、小鼓,演奏歌曲。在此次演奏的過程中,各組成員遷移課堂認知,有節(jié)奏地敲擊大鼓和小鼓。部分小組成員能夠明確分工,有的負責敲擊大鼓,有的負責敲擊小鼓,由此合作演奏歌曲。同樣,在合作練習演奏后,各組毛遂自薦,登臺表演。在課后服務即將結束時,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身邊的物品,將物品作為器樂,演奏歌曲。通過一次次的演奏器樂,大部分學生不僅掌握了器樂演奏方法,還深化了音樂認知,發(fā)展了音樂審美感知。
(三)引入古典音樂,鑒賞音樂美
古典音樂是傳統文化的承載,是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補充。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學生體驗多樣的音樂鑒賞活動,積累了音樂鑒賞經驗。在課后服務期間,教師要立足學生的音樂鑒賞情況,適當引入古典音樂,驅動學生遷移經驗,鑒賞古典音樂之美,借此增強課堂認知,提升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在課后服務期間,教師為學生推薦了《春江花月夜》。這是一支經典的傳統樂曲,節(jié)奏舒緩,旋律優(yōu)美,可以將聽者帶入夢幻的世界中,感受多樣的美。同時,聽者在聆聽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對此,在學生初次聆聽時,教師鼓勵他們想象、描述場景。大部分學生開動腦筋,想象具體畫面,感受古典音樂之美。在學生第二次聆聽時,教師要求他們分析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學生遷移課堂認知,邊聆聽邊思考,感受音樂的結構內容,再次品味其美。在學生第三次聆聽之前,教師鼓勵他們操作平板電腦,收集音樂的背景知識。在豐富的背景知識的助力下,學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之后,學生繼續(xù)聆聽,品味傳統文化之美。在此過程中,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音樂鑒賞,體會到了古典音樂的多元美,豐富了音樂鑒賞經驗,提高了音樂審美感知水平。
(四)搭建舞臺,創(chuàng)作音樂美
小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較強。在自由的空間中,
他們會彰顯自身的優(yōu)點,踴躍創(chuàng)作。在課后服務期間,
教師要搭建舞臺,解放學生,鼓勵他們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例如,在音樂課堂上,學生不斷體驗活動,逐步了解了《游擊隊歌》的基本內容,感受到了其中的多樣美。在課后服務期間,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將有不同特長的學生納入一個小組中。在分組后,教師要求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演繹《游擊隊歌》。如此要求具有開放性,使學生獲得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大部分小組成員開動腦筋,聯想課堂所學,提出不同的好點子,由此碰撞出創(chuàng)作火花。接著,小組輪流登臺表演。有的小組隨著音樂進行律動,有的小組表演舞臺劇。多樣的演繹方式使課后服務活動變得多姿多彩。大部分學生認真觀看表演,發(fā)現創(chuàng)意之處,汲取創(chuàng)作經驗。同時,他們因此感受到音樂旋律、節(jié)奏、情感之美,有利于發(fā)展審美感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作美,既是音樂課的審美元素,又是學生發(fā)展審美感知的“推手”。在實施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要剖析音樂教材,挖掘感知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作美等審美因素,并以此為基礎,以課堂教學和音樂課后服務為落腳點,以具體的音樂教學內容為依據,應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與“美”互動,借此使學生在理解音樂內容的同時,學會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提高審美感知
水平。
參考文獻
管靜.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價值研究[J].小學生,2022(10):1-3.
劉虹.基于審美感知培養(yǎng)的節(jié)奏創(chuàng)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2,
36(4):190-192.
韓麗娜.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美育元素挖掘的策
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李梅.音樂審美自有韻 傳統文化潤童心:傳統音樂文化與小學生審美教育融合的路徑思考[J].教師,
2021(34):49-50.
吳燕雅.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提升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34):57-58.
作者簡介:施一紫(1979.7-),女,福建仙游人,任教于福建省仙游縣實驗小學,一級教師(專技九級),本科學歷,莆田市文藝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