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朵
(西安思源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xiāng),還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展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且經久不衰,在全球眾多國家地區(qū)得到廣泛推廣。唐代陸羽在其茶學專著《茶經》中,對茶的發(fā)展及茶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由此也得以讓茶文化初步形成。茶文化由唐代以來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頗具特色一部分,構筑起中國特有的生活藝術?!恫杞洝穯柺罉酥局栉幕男纬?,而詩人們對茶的熱愛則為初步形成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色彩。隨著文人、僧侶、隱士等群體所開展茶事活動的不斷增多,茶詩數量也大幅增加,據相關史料記載,在3228名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近5萬余首唐詩中,與茶事相關的詩歌作品總計有500余首,愛好創(chuàng)作茶詩的詩人便有150余人。唐代詩人通過創(chuàng)作茶詩,不僅實現(xiàn)了茶本身的凈化,還以茶為載體實現(xiàn)了對詩人豐富思想感情的表達,進而造就了唐代詩人獨特的閑情逸致,從中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隱逸情懷,并讓茶由自然之物轉變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高雅的道德象征,中國人獨特的自然簡約的情感意象與茶詩、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緊密聯(lián)系[1]。某種意義上而言,唐代茶詩為中國茶詩、茶文化審美趣味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本文將對唐代茶詩的審美特征進行研究分析。
唐代作為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數以萬計的詩歌作品。據《全唐詩》和《全唐詩外編》統(tǒng)計,唐代詩人有3228人,作品5萬余首。因為茶文化剛剛形成,茶詩在唐代尚處在發(fā)展階段,所以數量相對偏少。圍繞“茶”這一主題開展創(chuàng)作的詩人大約有156人,作品500余首,另外5句,題目中包含“茶”的茶詩則有98首。茶最初形成發(fā)展于我國長江上游的巴蜀秦地。魏晉時期,盡管有文學家郭璞對茶與茗進行了“早采者為茶,晚去者為茗”的區(qū)分,但該時期茶仍然局限于巴蜀西南、長江流域一帶,進入南北朝時期,也僅有南朝對飲茶習慣進行了延續(xù)。發(fā)展至唐朝中期,伴隨泰山靈巖寺禪宗的興盛發(fā)展,飲茶風氣逐漸在中原各個地方得到蔓延,作為茶的衍生文化現(xiàn)象,茶詩迅猛發(fā)展,并涌現(xiàn)出中國最早的“茶詩詩人”群體。諸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僧人隱士皎然、貫休、齊己等眾多名家,俱有茶詩傳世。茶詩作者主要源自人文士大夫群體,他們主要引導著茶文化領域的發(fā)展趨勢,但同時茶詩局面的開創(chuàng)發(fā)展受到了最高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要影響,文人士大夫群體則是在茶文化開拓盛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圍繞僧侶群體形成的飲茶風氣則是唐代的一道風景線,推動了茶詩的進一步發(fā)展;而大眾群體主要為出世隱者,他們寄情于田園山水,與茶結緣。
進入唐代,茶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不論是皇家貢茶,還是百姓茶飲,茶在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人士大夫或以茶滿足自身的閑情逸趣,或以茶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他們通過茶事活動進行社交,并開展實際創(chuàng)作[2]。對于文人們創(chuàng)作茶詩的意圖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專門寫“茶”。也就是通過茶詩創(chuàng)作,描寫闡述茶的生長環(huán)境、生產工藝及茶的一系列功效等。比如,劉禹錫的《嘗茶》:“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痹娙耸紫让鑼懥瞬刹?,表現(xiàn)了采茶人的樂觀有趣;接著講述了寄茶,即便受到了貶謫,但老人仍不嫌棄地向詩人寄茶,以此表現(xiàn)了一份深厚的情誼;最后敘述了飲茶,詩人通過飲茶活動,將茶、老友、月夜融合在一起,好不愜意。另一方面是風雅唱和。唐代將茶作為載體的唱和活動多種多樣,包括有茶會交流、寄贈傳情,等等。在多樣豐富的茶詩唱和活動中,有的詩人在于表達一種品茶的趣味,有的詩人在于表達餞別時的哀傷,還有一些詩人在于對友人的寄茶之情表示答謝。比如,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先表示天子要嘗新茶,于是百花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著贊譽君主的“仁德”之風,讓茶樹先萌珠芽,在春天來臨之前別長出金黃的嫩芽。由此渲染了江蘇陽羨茶的珍貴。又如,李商隱的《即目》:“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鄙鷦有蜗蟮孛枋隽税傩掌凡?、飲茶的情趣。還有李嘉祐的《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弟閻伯均歸江州》:“萬畦新稻傍山村,數里深松到寺門。幸有茶香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煙塵怨別唯愁隔,井邑蕭條誰忍論。莫怪臨歧獨垂淚,魏舒偏念外家恩?!弊鳛橐皇撞柩缢蛣e詩,該首詩表達了詩人與內弟之間的深厚情誼,面對離別潸然淚下,憂傷之情躍然紙上。除此之外,唐代詩歌中還包含有大量有關答謝寄茶之情的作品,如白居易《題李凝幽居》、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元稹《一七令·茶》、曹鄴《故人寄茶》等。除此之外,皮日休、陸龜蒙兩人創(chuàng)作的詠茶系列,被世人稱作茶詩唱和的一大代表。皮日休在其創(chuàng)作的《茶中雜詠》中,對諸如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等茶事進行生動描述,如同一幅唐代茶文化的動態(tài)畫卷。在此基礎上,陸龜蒙創(chuàng)作了《奉和襲美茶具十詠》,二者唱和搭配,表現(xiàn)了詩人對茶的認識及對茶道雅趣的追求。
唐代茶詩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于其詩歌體裁上,依托對其詩歌體裁的探究,可有效把握唐代茶詩的發(fā)展經歷,以及唐代詩歌的特征,進一步了解詩人在創(chuàng)作茶詩時對藝術的追求。
唐代古體茶詩整體特征與唐代之前的詩歌體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為不論是結構形式、整體字數上,還是音韻平仄上都不做特定要求。所以,唐代古體茶詩是在傳統(tǒng)詩歌體裁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就其體裁而言,主要可分為五言古體茶詩、七言古體茶詩以及少部分雜言古體茶詩等。其中,五言古體茶詩指的是每句由五個字組成的實體,全篇句數不限,但每句均為五字。較具代表性的唐代五言古體茶詩包括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茶并序》、白居易的《山路偶興》、杜牧的《茶山》、張籍的《夏日閑居》等。七言古體茶詩盡管只是在五言詩基礎上由每個詩句的五字轉變成七字,但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對詩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較具代表性的唐代七言古體茶詩包括有溫庭筠的《西陵山道士茶歌》、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等。雜言古體茶詩有別于以上兩種詩體,字數不做特別限制,結構相對自由。較具代表性的唐代雜言古體茶詩包括有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等。
近體茶詩,亦可稱之為“今體茶詩”,屬于是一種格律體茶詩,有別于古體茶詩,其在格律上被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也就是在結構、音韻平仄等方面均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正因如此,讓近體茶詩表現(xiàn)出嚴謹雅致的特征,其形式主要分為絕句、律詩兩種。其中,絕句由四句組成,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在唐代,五言絕句是一種頗為流行的茶詩體裁,代表作包括有皎然的《九日與陸處士飲茶》、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錢起的《與趙莒茶宴》等。七言絕句同樣作為唐代茶詩中的一種重要題材,代表作有白居易的《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劉禹錫的《嘗茶》、張文規(guī)的《湖州貢焙新茶》等。律詩講究詩句字數齊整,一般分成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在唐代,五言律體茶詩頗具詩人的追捧,代表作有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齊已的《謝中上人寄茶》、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等。七言律體茶詩對格律要求尤為嚴謹,對詩人創(chuàng)作能力提出了嚴格要求,但憑借唐代詩人高超的詩技,進而涌現(xiàn)出了大量七言律體茶詩,如白居易的《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鄭谷的《峽中嘗茶》、溫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等。
雜體詩,亦可稱之為變體詩,深受唐代文人士大夫的鐘愛,主要是依托文學游戲而創(chuàng)作形成的一種頗具特色的詩歌體裁。唐代雜體茶詩主要可分成連句、寶塔詩兩種,鑒于其文學游戲特性,所以表現(xiàn)出突出的削皮靈動特征[3]。其中,連句主要指的是由兩個以上詩人一同創(chuàng)作形成的一種雜詩形式,同時大多是在文人士大夫開展宴飲活動中每人一句或者若干句組成的詩歌。因為茶事活動在唐代逐漸興起,因而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茶詩連句,且主要分為涉茶連句、詠茶連句兩種。前者即為將茶作為主題的涉茶連句詩,代表作有皮陸二人的《寂上人院聯(lián)句》。后者則是以飲茶、茶舍等為主題的詠茶連句詩,比如,由六位詩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寶塔詩如同寶塔一般,是一種頗具特色的雜詩,一般由一個字的句子到七個字的句子組成,表現(xiàn)出句句押韻、規(guī)律排開的特征,可稱之為“一七體詩”或“一字至七字詩”。比如,元稹的《一七令·茶》:“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逼渲?,起始的茶不僅是詩題,還是詩韻,盡管全詩僅有50余字,但對茶的形態(tài)、與僧侶的情誼、產茶工藝、品茶感受等內容進行生動描述,實現(xiàn)了形式與內容的有機融合。
唐代詩人對飲茶環(huán)境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或要求月下泉石,或要求松間竹下,進而追求一種自然簡約的茶文化,強調精神層面的享受。正因如此,唐代茶詩中有著濃郁的自然意象特色,所以盡管是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些瑣碎事物的茶詩,也蘊含著簡約浪漫的情感意象,頗具自然韻味。在開展茶事活動中,唐代詩人往往關注的是飲茶情境的自然之趣,以及對一種質樸生活的沉浸與滿足,而不關注品茗的細節(jié),基于此,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以表現(xiàn)高遠的意境,實現(xiàn)一抹茶香與自然意趣的充分融合,自然簡約的景致擺脫時空的限制,進而展現(xiàn)出唐代詩人寬廣的生活空間、思想空間[4]。經歷八年的安史之亂后,唐詩明麗、高昂的氣度,逐漸被凄清、暗淡的色彩所取代,在此過程中,唐代詩人不斷提高了對日常生活瑣事的興趣度,文人士大夫開展茶事活動是他們追求雅致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飲茶過程也變得越來越精細。比如,白居易在其《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所提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麹塵”,描述了詩人對意味深長煎飲過程的如癡如醉;崔道融在其《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所提到:“瑟瑟香塵瑟瑟泉,驚風聚雨起爐煙”,表現(xiàn)了詩人對飄逸悠長茶煙的頌揚;劉禹錫在其《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提到:“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展現(xiàn)了詩人對精美茶具的愛惜,以及對飲茶過程的深切感受。這一系列細微的興致,盡管稀松平常,但并不影響詩人們樂在其中,這一定程度也體現(xiàn)了中唐后茶詩所表現(xiàn)出的日趨內斂的精神意趣。
茶作為隱者的象征,通過唐代茶詩,可領略到唐人高度的與世無爭、超凡脫俗的隱逸情懷。透過早期的唐代茶詩,可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自由浪漫精神,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人將茶與學道成仙,與隱逸結合在了一起。進入中唐,文人士大夫的浪漫精神日漸消沉,隱逸逐漸由幻想世界進入到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與此期間,詩人將潔身自好的茶用作表達自我精神的有力載體[5]。有的詩人希望通過茶以洗滌自身的心靈,讓自身能夠在紛繁的世俗或者官場中獲得一份清靜,如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白居易的《琴茶》,通過茶,詩人不僅充分獲取了物質層面的享受,還贏得了獨立的心靈空間。有的詩人則希望在茶詩中獲得實質的歸隱。比如,皇甫曾在其《送路鴻漸山人采茶回》中所提到:“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以此將茶視為與塵世相遠離的象征;又如,孟郊在其《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中所提到:“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潔情,擺落區(qū)中緣”,以此將茶視為一種純潔高尚的存在。發(fā)展至晚唐,連年戰(zhàn)亂,讓文人士大夫逐漸失去了對國家、對社會的信心,進而在茶詩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表現(xiàn)出閑散隱逸、自得其樂的避世情感。比如,陸龜蒙創(chuàng)作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詩人不再追求清高的人格,不再展現(xiàn)開闊的胸襟,有的只是對生活瑣事的關注,對世事的回避,以及對情思的淡泊,給人以空虛股級的感覺。
唐代詩人將茶與為人處世相結合,并將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在茶事活動中品味人生,追求超凡脫俗的生活,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進而構筑起最初的茶道。茶道精神最早由茶圣陸羽創(chuàng)建,通過《茶經》,陸羽一方面系統(tǒng)介紹了飲茶的養(yǎng)生功效,另一方面還充分將茶上升至精神文化層面。與陸羽一同談經論道、品茗作詩的皎然等文人,則在陸羽的基礎上,賦予了茶以更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并在其創(chuàng)作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首次提及了茶道,將茶與人的天性結合在一起,主張在品茗中追求一種清醒、頓悟。唐代詩人在對茶、詩、禪的感受中,逐漸領略到詩茶一味、茶禪一味,認為茶如同自然山水一般,可視作悟道、體道的載體,視作物質、精神的連接紐帶,進而在其中獲得快樂滿足,獲得中國人獨有的“樂足”精神,實現(xiàn)“自然與精神”契合[6]。
茶詩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是中華歷史文化深厚內涵的充分彰顯。唐代文人士大夫依托唐代茶詩中的審美趣味,不僅推動了茶文化與詩詞文化的協(xié)同發(fā)展,還實現(xiàn)了心靈凈化,將茶道上升至哲學的高度,以追求實現(xiàn)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