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惠
(晉中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0)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一直深受中國人追捧和喜愛。由于中國各地氣候地貌不同,發(fā)展出了形式各異且內涵豐富的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加。2022年11月,“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表明了中國茶文化已經走向世界。向世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對人類文明的分享,也是增進國家間深度交流的有效渠道,更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1]。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的報告中都指出,要堅定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國茶文化,需廣大學者深入探究茶文化的翻譯策略以及中國茶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的思路。
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外在符號,不同的語言蘊含著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文化是語言的內在基礎和價值內涵,文化的發(fā)展會推動語言的發(fā)展和革新。翻譯正是打破兩種語言和文化壁壘的中介,表面上翻譯是轉換多種語言的交際活動,實質上更是傳遞兩種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翻譯是不同文化的轉換,是源語文化在目標語文化中傳遞的過程[2]。因此,語言、文化與翻譯緊密相關,翻譯并不是簡單的字對字,詞對詞等語言層面的傳遞,在這一轉換過程中,譯者更需要充分理解源語的文化,并通過使用恰當?shù)姆g策略保留文化內涵并最大程度地傳達給目的語受眾?;诖?,要想中國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首先需了解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以及中西茶文化背后的差異,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國茶文化英譯質量,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漢語和英語是兩個不同的語系,了解兩大語言的差異,可以更好地擺脫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比如,就詞性而言,漢語名詞沒有單復數(shù),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之分,而英語名詞有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以及單復數(shù)區(qū)分;英語中有冠詞而漢語中沒有;就表達而言,漢語表達比較直白和具象化,而英語表達注重意象,比較抽象,需要讀者在語境中去理解其真正含義;就結構而言,漢語注重語義,句子之間的關系完全可以通過語義來傳達,而英語關注結構和形式,可以通過時態(tài)、連詞等表現(xiàn)其關系。漢語和英語的差異也再次體現(xiàn)出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要完整且準確地傳達出源語語言和文化,譯者需深刻把握兩種語言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并使用恰當?shù)姆g策略展現(xiàn)出來。
中西茶文化特色鮮明,在茶的品種、飲茶方式以及時間場合等方面差異明顯。就品種而言,中國有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等;而在外國,有奶茶、冰茶等。就飲茶方式而言,中國主要以沸水浸泡茶葉為主;而西方飲茶方式大有不同,比如美國人大多數(shù)喜歡飲冰茶或者速溶茶;英國人以茶袋泡水,會加檸檬、方糖或牛奶等增加口味。就飲茶時間和場合而言,中國人飲茶時間不固定,場合也多樣,茶既是中國人的日常習慣,可以是休閑娛樂等非正式場合的飲品,也是相關儀式、節(jié)慶活動或者談生意等正式場合的重要內容;而西方人會有“晨茶”、“午茶”和“晚茶”之分。厘清中西茶文化的差異是譯者保證原汁原味翻譯的基礎[3]。
中國茶文化要“走出去”,就要融入其它國家的文化和語境當中,才能提升國際社會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其中,語言的轉換和翻譯至關重要。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翻譯既包含了文化因素,也包含了語言系統(tǒng)中體現(xiàn)的文化信息[4]。翻譯是一種涉及多個方面的跨文化復雜活動,主張依據翻譯要求和翻譯活動的目的,結合文本的交際功能和讀者期盼,來決定語言文本信息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運用以及譯文的表現(xiàn)形式[5]?;诖?,譯者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在茶文化英譯過程中既要考慮讀者對中國茶文化的接受力,又要盡可能地將源語中的茶文化帶給受眾。
翻譯是打破茶文化傳播壁壘的交際活動,中國茶品種豐富多樣,光是茶名翻譯的統(tǒng)一性和準確性就很難達到。從詞匯層面來看,主要有兩個問題。其一,中國具有成千上萬種茶,而外國茶品種相對較少。中國茶名講究神形具備,但在英語中很難找到一一對應的專有名詞進行翻譯。更重要的是,對于中國的同一種茶,譯名過多,讓國外消費者很難辨別。其二,在英語語言缺少中國茶名專有名詞的情況下,如果根據茶名進行字對字,詞對詞的直譯,就會不僅不能準確地傳達中國茶的翻譯,更會失去中國茶文化的韻味。比如,“鴨屎香”,中國鳳凰烏龍茶的一種,具有多種花香混合的香氣。而在國外網站的譯名為“Yashi Duck Shit”,外國人看到這樣的譯文名字一般不會把它加入購物車的。其三,同一個詞,由于文化的不同,內涵也有所不同。比如,把“龍井茶”譯為“Dragon Well Tea”。在中國,“龍”寓意著權勢、高貴,是象征幸運和成功的正面詞匯;而在西方,“dragon”象征著邪惡和魔鬼,是反面詞匯。所以,將“龍井茶”譯為“Dragon Well Tea”,不僅不能準確地傳達給西方受眾中國的茶文化,甚至效果大相徑庭。
中英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體系的差異而存在文化信息差距,從語用層面來看,即使詞義相同的詞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換句話說,內涵相同的詞在不同語境中也具有不同的外延。比如,“紅茶”的翻譯為“Black Tea”并非“Red Tea”,而“black”本義為“黑色的”。茶名的翻譯,是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中的一部分。同樣,英語中也有很多與茶相關的俚語或諺語,比如,“a cup of tea”,字面意思為“一杯茶”,但是這句俚語在英語社會中多數(shù)情況下指的是“做某事很簡單”、“小菜一碟”。除此之外,對中國茶色澤、香味、煮茶、泡茶技藝以及品茶和茶具等文本的翻譯,還需要譯者從語用層面去推敲如何最大限度地將原汁原味的中國茶文化傳達給受眾。茶文化語篇不同于其他文本,其語篇本身含有大量的傳統(tǒng)風俗和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注意語用層面,避免文本的機械翻譯而導致茶文化譯本的生硬死板。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考慮詞匯層面,還要注意語用層面的翻譯。
中國茶文化背景信息繁雜,名字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特色,本身就帶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譯者除了需要準確傳達中國茶翻譯外,還需融入中國茶背后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國的“普洱茶”是由歷史典故而來,其茶名背后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其英譯為“Pu’er Tea”,雖然語義上保留了中國茶名,但是目的語受眾無法從該譯名中得到更多的源語所具有的文化信息。這樣的譯文不僅失去了中國茶特有的韻味,也沒有體現(xiàn)出來東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中國茶品種繁雜豐富,為更好地傳遞中國茶文化,以下兩個方面亟待解決。其一,有必要對中國茶名翻譯進行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其二,靈活選擇有效的翻譯方法。中國茶文化的翻譯方法很多,譯者需了解每一種翻譯方法的特點,結合茶品種的分類以及茶文化的特點進行選擇,從而應用恰當?shù)姆g方法。中國茶的名稱反映了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觀念、社會習俗、審美價值等。很多茶是用比喻的語言來體現(xiàn)其制作方法,甚至采摘時間。比如,有些茶名是根據其形狀、色澤等而來,可以采用直譯加解釋來翻譯,例如:“毛蟹茶”譯為“Hairy Crab Tea (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瓜片”譯為“Melon Seed Tea (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通過直譯加解釋的方法讓目的語受眾明白這些茶名的意思,并且這些譯名符合目的語形象的語言特點,使外國讀者更容易接受并對中國茶產生興趣。還有很多茶名由原產地而來,在英語詞匯中缺少對應的專有名詞,因此,采用音譯和注釋的方法更為合適,例如:“太平猴魁”譯為“Taiping Houkui Tea (Green Tea)”,受眾在閱讀的過程中即明確知道這是一種綠茶又最大程度地了解到原文的風格和中國茶文化的特色,在了解茶的同時更激發(fā)了讀者對中國茶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
除了考慮詞本身的內涵外,中國茶文化的翻譯過程中還應考慮語境,遵循翻譯的交際原則。由于中西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譯文很難完美地向目的語受眾傳達源語中的完整信息和內涵,因此,在茶文化翻譯過程中還應考慮在語用層面最大程度地減少偏差。比如,“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白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嫩勻成朵。”中文表達多四字成語,翻譯的過程中沒有必要逐字翻譯這些描述性的詞語本義,更多的應關注其在語境中的意思,將其譯為“Biluochun tea has slender,curly appearance and jade-green lustre with silvery pekoe.After being brewed,its tea brew gives rich fragrance with full buds and flowery-shaped leaves in the bottom.A sip of it can leave a lingering sweet aftertaste and a hint of flowery overtones on the palate.”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為遵循翻譯的交際原則,就可以適當?shù)娜趸Z言形式,保留內容,讓國外的讀者很好的理解碧螺春茶,也讓讀者更好的了解中國茶文化。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就是信息處理者,應盡力克服中西語言和文化障礙,完成語言和文化的轉換和交際工作。正確理解源語的信息及文化內涵,并且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特征,用讀者可接受的表達傳遞給受眾。因此,譯者根據具體的情境和語境,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忠實地傳達源語的文化信息,努力使目的語讀者理解中國茶文化的魅力。在處理茶文化負載詞的時候可以選擇歸化翻譯方法。歸化是指采取目的語受眾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文化將源語盡量向目標語受眾所靠近。除常見的直譯,意譯,歸化和異化等翻譯方法外,譯者在處理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時,可以通過加注等方法補充解釋其文化內涵,這樣既能保留中國茶文化韻味,又能讓目的語讀者接受并有興趣探索東方文化。因此,歸化方法結合加注對文化信息增加解釋能夠更有效地傳遞中國茶文化。
為向世界充分展現(xiàn)中國茶文化的魅力,首先得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礙,因此本文討論的中國茶文化的英語翻譯十分重要。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茶外語譯名,高質量的茶文化外宣翻譯都是世界了解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兼?zhèn)錅蚀_性、傳播性的茶文化翻譯,有助于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诖?,要想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同時積累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深耕中國故事。立足于先進的外宣翻譯理念和思維,探索高效的外宣翻譯手段和方式,提升茶文化外宣的翻譯質量是對外傳播中國茶文化的基礎和前提。
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就需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此,要想在世界文化潮流中推動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需要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通過建構多維的文化傳播途徑來助力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6]。國家層面需督促和鼓勵官方媒體的廣泛傳播來加大宣傳,比如可以通過紀錄片、宣傳片、官網、展覽會、茶主題購物節(jié)等途徑或借助高質量的茶文化外宣典籍等載體來傳播中國茶文化;民眾也可以通過YouTube、Twitter、Facebook和Tik Tok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宣傳力的網絡平臺來積極正面的宣傳中國茶文化。塑造跨文化傳播多維體,讓世界更能多方面、多渠道地聽到、聽清中國聲音。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有好故事,更需要能夠講好故事,除使用漢語講好本國故事外,也要用世界廣泛使用的語言來講述中國故事,這才能使中國文化更遠地走向世界。可以培養(yǎng)高質量外宣人才,使之既熟悉中外文化,又具備英語地道的表達范式與思維邏輯,促進中國茶文化的有效傳播;同時,也可以借助外國媒體等外部力量,用目標語語言將中國茶文化傳遞給受眾?!白該P其聲”(漢語英譯宣傳)和“借帆出?!保ㄍ獠苛α啃麄鳎﹥烧呓圆豢缮佟!币虼?,應該構建中西合璧的文化傳播途徑,用漢語和英語通過各種國內外媒介講好中國故事。其中,不管是“自述”還是“他述”,都要求外宣翻譯合理融入文化信息[7]。
茶是中國第一大常用飲品,數(shù)千年來深受中國人喜愛。申遺成功的“中國茶”,不僅是文化,更是一種文明。中國茶文化是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窗口,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播的一個縮影。講好中國故事能夠提升文化國際傳播能力,讓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播,優(yōu)秀文明得以傳承。在中國茶文化的翻譯研究中,要想讓中國茶文化發(fā)揚光大,就必須打破中西語言文化壁壘。因此,跨文化視角下,厘清中西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優(yōu)化茶文化的翻譯策略和探索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路徑至關重要。在翻譯策略方面,譯者可以從詞匯層面、語用層面和文化層面優(yōu)化中國茶文化翻譯;在對外傳播方面,探索高質量外宣翻譯模式、打造跨文化傳播聚合體以及建構中西合璧的文化傳播途徑來助力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偠灾?,深耕中國好故事的同時,更能講好中國故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中國文化實力和文化自信,讓世界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