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慧美
漢代抒情賦以抒情為主要情感特征,其發(fā)展橫跨兩漢。西漢抒情賦呈現(xiàn)出對屈宋的模仿且以傷悼為主調,而東漢抒情小賦的創(chuàng)作逐漸成熟,其紀行賦、言志賦等豐富的題材創(chuàng)作充盈了漢代抒情賦。漢代抒情賦與《楚辭》之間有著密切的繼承關系,許多專家學者對此已有詳細的論述。本文在已往的研究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比較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對漢代抒情賦與《楚辭》繼承關系作幾點補充。
一、以抒情為主調的情感抒寫
抒情賦以抒情為顯著特征,且獨立于以韻散結合為主的漢大賦,早期抒情賦創(chuàng)作可從以賈誼、宋玉等為代表的騷體賦中得見。“抒情”一詞與“賦”二者的聯(lián)系見于班固,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一言,表明了賦除諷頌功用外,還能以賦抒情以表志。漢代早期宋玉、賈誼等賦作家以感懷屈原為主,抒寫“哀傷自悼”之情的騷體賦創(chuàng)作,后有劉師培稱這類賦作“即所謂言深思遠,以達一己之中情者矣”(《論文雜記》)。故而,后世將此類騷體賦的內(nèi)涵擴大至創(chuàng)作主體以抒發(fā)個人情感為主的作品可被視作抒情賦。漢代抒情賦有兩漢之分,即西漢與東漢。西漢抒情賦體式呈騷體和散體形式,以悼亡為題材,其主調哀傷憂愁,如賈誼《吊屈原賦》、梁竦《悼騷賦》等以模仿屈原句式體制的創(chuàng)作來感懷的騷體賦。東漢發(fā)展為抒情小賦,其部分抒情賦體式呈逐漸脫于騷體形式之勢,題材主紀行與述志兩類。如劉歆《遂初賦》、二班的《北征賦》和《東征賦》等,以紀行為線索的紀行賦以及趙壹《刺世疾邪賦》、馮衍《顯志賦》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言志賦。
從嚴格意上而言,抒情賦以抒情為主調,表達和承載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nèi)心情感,與辭藻華麗且大量鋪陳的京都大賦、以小賦為主的詠物賦相比較,抒情賦展現(xiàn)出文人獨有的心靈情感和藝術風貌。這在漢賦中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和境界。而以抒情為主調的作品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首先,“抒情”與詩歌有著密切關系?!对娊?jīng)》作為先秦時期第一部完整的詩歌總集,雖具有為政為教的社會性質,但其保留了部分帶有情感的作品。這類作品大都收錄于《詩經(jīng)》《國風》中。如《衛(wèi)風·伯兮》,全詩為四節(jié),首句“伯兮朅兮,邦之桀兮”闡明了其夫遠征的原因,而后兩節(jié)“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萱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1]46直抒對遠征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如《周南·關雎》,首句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1]2開篇起興,其次每行四句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回環(huán)往復,且節(jié)奏抑揚頓挫,當君子“求之不得”時則“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流露出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之情。再者如《衛(wèi)風· 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至“自我徂爾,三歲食貧”[1]43的前后反差,刻畫出一位婦人被男主人公背棄的過程,若前者的情感表達較為內(nèi)斂含蓄,那后者則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位棄婦的悲憤與痛苦。這些詩中流露的感情,可以說是早期情感抒發(fā)的一種,對后世詩歌以及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一定的啟發(fā)和影響。上述的情感表達皆屬婚戀題材類型,但《詩經(jīng)》大部分的作品思想內(nèi)容主要為政教所服務,不能真正意義上稱作抒情作品,主要的藝術風貌還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刻畫描寫。
然而從《楚辭》開始,以抒情為主調的情感作品逐漸形成?!冻o》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離騷》,全篇共三百七十三句,其內(nèi)容涉及大量神話,情節(jié)跌宕起伏,運用大量象征比興的藝術手法,富有浪漫色彩。其句式五、六、七言不等,以雜句為主的形式突破《詩經(jīng)》中的四言定式,靈活多變,其情感內(nèi)蘊至深。全文情感豐富且哀怨憂愁。其中香草美人的點綴,神話元素的運用使得形象之神韻,情感之含蓄。王逸言:“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閔其志焉?!盵2]2此外,《九章》《九歌》《九辯》的抒情主調皆如此,呈現(xiàn)出“哀怨憂傷”的主調。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言“故騷經(jīng)、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3]33綜上而言,《楚辭》與《詩經(jīng)》中的抒情之作相比,《楚辭》表達的情感深度至極,纏綿而又哀怨,悲傷而又憂愁,而這為漢代抒情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不妨以賈誼《吊屈原賦》為例:
恭承嘉惠兮,侯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淚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同極兮,乃須厥身。
嗚呼哀哉兮,逢世不祥!駕鳳伏竄兮,鶴裊翱翔。閱問遵顯兮,讒訣得志。圣賢逆曳兮,方正倒植。……吸苦先生,獨離此咎兮![4]8
賈誼的生平遭遇與屈原相仿,故作此賦其旨在追念屈原與以身自感,因而其情感也憂怨惆悵,這顯然是對《楚辭》“哀怨自傷”的抒情主調的繼承。再者如賈誼《鵬鳥賦》,同樣抒發(fā)個人內(nèi)心的惆悵和哀怨,其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句雖有明顯道家思想,但再看“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一句,便流露出賈誼縱身于外的消極思想??v觀抒情賦于兩漢之際的發(fā)展,可見賦作家抒發(fā)對象由對屈原的哀悼轉向個體的抒發(fā)最終擴大至對事物景象的記述感懷,其抒情題材呈多元化,情感表達深至極遠。但始終不變的是以抒情為主調的情感抒寫。西漢董仲舒以政治家的角度,表達了對當朝士人生存困境的思考,并作《士不遇賦》,這與屈原對理想的追求產(chǎn)生共鳴。其《悲士不遇賦》則是表達對現(xiàn)實處境的黑暗的控訴與不滿。東漢班固因士不遇而感懷傷悼作《幽通賦》。與屈原因小人讒佞而被楚王疏遠最終流放的情感相通。盡管抒情賦發(fā)展到后期,其內(nèi)容得到充實和擴展,班彪《北征賦》、班昭《東征賦》、蔡邕《述行賦》以及馮衍《述志賦》等紀行與述志賦作出現(xiàn),但他們的感情抒發(fā)也都囿于對個人理想的追求、士不遇的感慨,對世不公、揭露社會的黑暗以及抒發(fā)對老百姓的同情,而這些情感抒發(fā)是《楚辭》情感內(nèi)蘊的分支,以抒情為主調的情感抒寫是對《楚辭》的繼承。
二、“兮”與“亂曰”之沿襲
“兮”字是《楚辭》形式中的一大特征,是區(qū)分騷體賦與其他文體之間的重要特征。事實上,《楚辭》中部分章節(jié)其末尾以“亂曰”作結的形式仍可視作《楚辭》的特有形式。而“兮”的運用及“亂曰”于漢代抒情賦中亦有跡可循。
(一)“兮”字的運用
“兮”字的大量運用于《楚辭》中有所體現(xiàn),而“兮”字最早的使用可追溯至先秦歌謠。如《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1]75“兮”本為虛詞,在上述歌謠中作為助詞,主要是表達語氣的一種形式。此外,也便于詩歌在唱誦過程中發(fā)揮其語調作用。而于《楚辭》中,“兮”字卻成為騷體賦的主要特征。宋黃伯思《校定楚詞序》謂“屈宋諸《騷》”,為“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詞”。[5]311“兮”字的使用在《楚辭》中不僅連接前后句式,發(fā)揮拉長語調之用,而且也使得抒情更加委婉悠長?!百狻弊衷趧?chuàng)作主體表達情感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如此,進入漢代,文人為了能夠以賦的文體形式表達個人情感,繼承了《楚辭》特有的“楚語”,以“兮”入句,打破了固定的范式,造就五言、六言至七言的句式,靈活多變且句式流暢。如班彪《北征賦》全篇運用“兮”字,顯然是對《楚辭》的繼承。如“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舊室滅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絕跡而遠游”[4]255一段,其“兮”繼承了《楚辭》用語,且將“兮”放于句末位置,呈現(xiàn)出“〇〇〇〇〇〇兮,〇〇〇〇〇〇”的句式。又如劉歆《遂初賦》全篇也用“兮”,其部分成“〇〇〇〇〇兮,〇〇〇〇〇〇”的句式,如“百里之無家兮,路修遠而綿綿”“曲木惡直繩兮,亦不人之誠也”,又有“〇〇〇兮,〇〇〇〇”的句式,如其篇尾“處幽潛德,含圣神兮。抱奇內(nèi)光,自得真兮。寵幸浮寄,奇無常兮”。[4]231后者如馮衍《顯志賦》、崔篆《慰志賦》,等其句式也都大量運用“兮”字。需承認的是漢代抒情賦的創(chuàng)作中有少部分的抒情作品如以張衡《歸田賦》逐漸脫離了“兮”的運用,但大多數(shù)如紀行、述志為題材的抒情賦都呈現(xiàn)出對《楚辭》“兮”詞的繼承,其“兮”字的擺放位置也有所變化和創(chuàng)新。
(二)“亂曰”之沿襲
“亂曰”一詞最早記載于《詩經(jīng)》,據(jù)清華簡《周公之琴舞》中涉及了以“啟曰”為開頭,以“亂曰”作結的完整詩歌,這表明《詩經(jīng)》中保存了較完整的“啟曰”“亂曰”形式,但經(jīng)孔子刪《詩》而最終留存于世的《詩經(jīng)》卻無“亂曰”痕跡。而到了《楚辭》,其部分作品中出現(xiàn)以“亂曰”作結的形式,如《涉江》《哀郢》《抽思》《懷沙》等篇,其篇末皆以“亂曰”二字作結,這使得“亂曰”這種形式得以保存, “亂曰”成為《楚辭》的第二大形式特征?!皝y曰”由音樂發(fā)展而來,是奏樂的一部分,是詩歌當中“詩樂舞”的重要特征,而對于“亂”的理解,王逸《楚辭章句》釋“亂”為“亂,理也,所以發(fā)理詞旨,總撮其要也。屈原舒肆憤懣,極意陳詞; 或去或留,文采紛華。然后結括一言,以明所趣之意也”。[6]47其音樂的性質在辭賦的發(fā)展中便具有了文體性質,演變?yōu)榘l(fā)揮收束全詩和陳明主旨的作用。而于漢代抒情賦中,“亂曰”形式的出現(xiàn)也常放于篇尾,以表收束全詩和陳明主旨。這明顯是對《楚辭》的繼承:
劉歆《遂初賦》:“……亂曰:處幽潛德,含圣神兮。抱奇內(nèi)光,自得真兮。寵幸浮寄,奇無常兮。寄之去留,亦何傷兮。大人之度,品物齊兮。舍位之過,忽若遺兮。求位得位,固其常兮。守信保己,比老彭兮?!盵4]233
班昭《東征賦》:“……亂曰: 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修短之運,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兇兮。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盵4]367
蔡邕《述行賦》:“……亂曰: 跋涉遐路,艱以阻兮。終其永懷,窘陰雨兮。歷觀群都,尋前緒兮??贾f聞,厥事舉兮。登高斯賦,義有取兮。則善戒惡,豈云茍兮? 翩翩獨征,無儔與兮。言旋言復,我心胥兮。”[4]571
此外,除了“亂曰”,其“訊曰”的形式是對“亂曰”的變式,如賈誼《吊屈原賦》:
“……訊曰:已矣!國其莫吾知兮,子獨壹郁其誰語 風漂漂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伪貞汛硕家??鳳凰翔于千刃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盵4]8
雖以“亂”為“訊”,其“訊曰”仍表收束陳明之意,這是漢代抒情賦對《楚辭》進一步的繼承與發(fā)展的結果。
綜上而言,漢代抒情賦的創(chuàng)作不僅表現(xiàn)在句式“兮”字的大量運用,而在形式方面沿襲了“亂曰”一詞并加以運用,一方面使得文章情感表達強烈且抑揚頓挫,另一方面又使整篇文章布局和內(nèi)容達到了緊湊的藝術效果。以上足以表明漢代抒情賦在形式上繼承了《楚辭》。
三、楚地之名物的呈現(xiàn)
《楚辭》作為先秦文學中的另一大成就,主要在于其藝術風格呈現(xiàn)出浪漫奇幻的色彩,而這一藝術色彩與“饑著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詩經(jīng)》有別?!冻o》于句式上除打破恒定的四言句式外,最顯著且富有特色的是涉及大量楚國之名物。如香草名物類有辟芷、秋蘭、申椒、菌桂、蕙茝、杜衡、秋菊、薜荔、芙蓉、江離、杜若、辛夷、木蘭、三秀、荃、蕭、艾、蓀等名物。而以楚人屈原為代表的《離騷》《九歌》等作品中就含有大量的香草名類。此外,《楚辭》中還涉及大量的上古神話及神獸元素。如高陽、堯舜、桀紂、宓妃、簡狄、羿、后辛、望舒、雷神、帝閽、白水、閬風、巫咸、九凝、呂望、不周、崦嵫、咸池、九天、麒麟、飛龍、委蛇、赤豹、狖、鷙鳥、鴆、雄鳩等神話人物及上古地名。而在《楚辭》中,還可明晰楚地之名的記載,如屈辭中除運用楚語外,敘述之中還包含楚地之名。如江皋、北渚、西澨、中洲、以及沅、湘、澧等地。顯然,上述楚地之名物,是主現(xiàn)實主義詩風的《詩經(jīng)》所不及的。而楚地之名物于漢代抒情賦的創(chuàng)作中也能窺見。
首先,漢代抒情賦中的部分賦作保留了《楚辭》中的神話元素。如司馬相如《大人賦》、張衡《歸田賦》中涉及五帝、唐堯、虞舜等上古人物,昆侖、崇山、九疑等上古神話地名,顯然是對《楚辭》中神話元素的繼承。而賈誼《鵩鳥賦》中大量運用“越棲會稽”“勾踐霸世”“傅說李斯”等歷史人物,是對《楚辭》運用典故的創(chuàng)新。此外,有部分賦作保留了楚地濃厚的巫覡文化,如《楚辭》屈辭《離騷》中有一段通過占卜來求女的描寫,即“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2]36而在賈誼《鵩鳥賦》中同樣也涉及占卜的細節(jié):“發(fā)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野鳥入實兮,主人將去?!闭垎栍邬f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災。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盵4]2雖兩者占卜內(nèi)容不同,但究其形式,前者“告余以吉故”與后者“吉乎告我”相仿。這是漢代抒情賦對《楚辭》繼承的呈現(xiàn)。
其次,香草名物在漢代抒情賦的創(chuàng)作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趙壹《刺世疾邪賦》中就涉及蘭蕙、荼等香草。事實上,這些名物的出現(xiàn)常常伴隨大量的形容詞加以修飾,如《離騷》“曖曖、菲菲、冉冉、纚纚、曼曼、婉婉、翼翼、啾啾”,《山鬼》“蔓蔓、飄飄、磊磊、冥冥、颯颯、填填”,《湘夫人》“眇眇、嫋嫋”等形容詞用語。而這些抒情賦在對《楚辭》繼承的同時,其描述對象的形容修飾也得以沿襲,如班婕妤《自悼賦》在描寫周圍環(huán)境時則用“泠泠、眇眇”,劉歆《遂初賦》中在對邊境環(huán)境進行描寫時,雪用之“皚皚”、雁用之“邕邕”、野鸛用之“嘈嘈”,將邊境的嚴寒與凄涼的環(huán)境生動地呈現(xiàn)。此外,漢代抒情賦尤其以紀行為題材的抒情賦創(chuàng)作涉及地名,如馮衍《顯志賦》、蔡邕《述行賦》等。盡管上述作品內(nèi)容無涉及楚地,但將地點陳列于敘事寫景中的方式顯然是對《遠游》《涉江》等作品的繼承。易聞曉言:“最顯著的是紀行之作,如馮衍《顯志賦》虛擬新豐、鎬京、平陽、太行、壺口之游,蔡邕《述行賦》實寫大梁、晉鄙、中牟、北境、滎陽、虎牢、太室、河洛之行,完全突破楚地之囿,風物亦自不同,不妨說為境域的拓展。”[7]
綜上,楚地名物之呈現(xiàn),是漢代抒情賦繼承《楚辭》的結果。而漢代抒情賦的成就不僅表現(xiàn)在以抒情為主調的情感抒寫和形式上的沿襲,更多的是在楚地、楚語、楚聲上的繼承與開拓。
注釋:
〔1〕朱熹,王逸.詩集傳楚辭章句[M].長沙:岳麓書社,1989.
〔2〕王逸.楚辭章句[M].上海:黃靈庚,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劉勰.文心雕龍[M].郭晉稀,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4.
〔4〕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全漢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黃伯思.宋本東觀余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8.
〔6〕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 中華書局,1983.
〔7〕易聞曉.楚辭與漢代騷體賦流變[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3(2):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