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
[摘要]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班會課則是必不可少的主陣地之一。如何利用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素養(yǎng),是深化課程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強國有我”主題班會課,通過豐富社會體驗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觸動、通過思想上的溝通內化學生的社會主體觀、通過行為上的驅動形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 班會課;德育;社會情感;社會責任感
人的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社會性。而實現(xiàn)并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感,社會情感的形成則是基于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如果學生缺乏社會認知能力,也就無法對社會產生積極反饋;若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等狹隘或者有所偏頗,便無法對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行為等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反饋,也無法培養(yǎng)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關切與社會參與是社會情感生成的根本途徑??墒?,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無法做到全方位參與社會實踐,只有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和協(xié)同育人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社會素養(yǎng),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的社會生活,建立學生主體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探討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社會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一、感受:情感上的觸動——豐富社會體驗感
社會體驗是聯(lián)結人與主觀世界、人與客觀世界的紐帶,經(jīng)由個體內在的已有情感經(jīng)驗出發(fā),在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關于社會的整體感知或比較深刻的整體感受,為個體的社會情感體驗提供豐富的資源。對社會事務、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生活的似是而非、表層體驗,都不利于產生積極、主動、正確的社會情感反應,也就無法達到心靈的共鳴。例如,在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班會“強國有我”中,學生很難想象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今日的幸福生活。班主任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展現(xiàn)當時戰(zhàn)爭的慘烈,用典型人物故事再現(xiàn)情境,引導學生感知、體驗過去,走進先烈的心里,觸動學生的情感。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提出:教材編寫要注重聯(lián)系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實際,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生動案例闡釋抽象概念,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強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如何在學校這樣的場域內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班會課中各種實踐活動來不斷豐富學生的社會體驗感,幫助學生通過實踐和體驗加深對教學主題的認識,以實現(xiàn)對社會情感內涵的深層次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課程育人的目標。
二、鏈接:思想上的溝通——內化社會主體觀
只有內心的感動還不足以喚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沒有足夠的社會體驗,下課鈴響起,學生的感悟也會慢慢消散。因此,班主任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聯(lián)結,時時有觸動。比如,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課“強國有我”第一環(huán)節(jié),班主任要通過先烈們的英勇犧牲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觸動后,設問:在進入和平年代后,是否還有英雄的存在?讓學生尋找當今世界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作出貢獻的英雄人物。在此過程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關注滿街跑的快遞小哥、逆行而上的醫(yī)護人員、終日奔忙的網(wǎng)格員、不辭勞苦的保潔員……正是因為他們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才有了千家萬戶的安定生活。在此基礎上,引入一位家長的真實介紹,讓學生知道父母也是這個國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愛國與父母進行鏈接,讓學生對社會主體有了新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活動可以通過開設模擬工作服務的場景,或者通過社會實踐小分隊形式,讓學生進行真實體驗,為學生打開了解社會的大門。人對社會現(xiàn)象的情感反應源于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性認識,這是建立在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做出的社會評價。通過這樣的真實體驗,參與者能夠真切感受自己也是社會的主體,每一個人都可以也應該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將愛國從一個口號變成自己的社會體驗,不僅是對愛國的重新理解,也是對父母工作的重新審視。社會理解既是一種促進個體理解自身的基本方式,也是個體實現(xiàn)自我理解的基本途徑,并最終指向個體精神世界的建構過程。建立社會理解和社會觀念是學生社會情感學習的活動基礎。如果離開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以及社會倫理的基礎,學生就難以對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行為做出合理的判斷,社會情感也就無從產生。
三、行動:行為上的驅動——形成社會責任感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更加明確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教學目標。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愿意為社會主義建設努力,能夠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擔子,作為教育的一項基本目標統(tǒng)一于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整體使命之中。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應該依據(jù)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明確育人主線,精選課程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未來。如何在班會課中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社會責任感呢?
人生活在世界中,對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社會觀與個人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構成了個人社會責任感的深層基礎?!吧鐣熑胃心耸莻€體人格真實擔當?shù)呢熑我庾R,是植根于個體理智、情感、能力之中的自主建構與責任擔當。個體責任感的拓展,唯有經(jīng)由個體自身的‘認識、愛、理智和激情的拓展與升華。”只有脫離空洞的、遠離生活實際的說教,將學生引向社會中,加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與交往,讓學生真實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外在世界的雙向聯(lián)系,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體驗和感受,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比如,在班會課“強國有我”中,在“因為你們(父母),國家富強”第二環(huán)節(jié)完成后,學生理解了父母的辛勤付出就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父母是社會的一分子,自己也是未來中國的一部分。學生慢慢了解到父母身為社會一分子的辛苦,學會體諒父母。更重要的是,學生逐漸樹立了正確的信心和價值觀:未來進入社會,我們也是重要的一分子。無論從事什么行業(yè),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在為國家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我們,未來更好”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樹葉卡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然后分享實現(xiàn)夢想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與挫折。比如,想要成為一名軍人,就要有堅定的意志和強壯的體格,而這需要學生日復一日地辛苦訓練;想成為一名外交官,既要精通他國語言,又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這需要學生更加刻苦學習,關注時事熱點。通過同學之間的分享,學生懂得每一種職業(yè)的背后,都有著辛苦的付出和默默的努力。復雜的生活是需要實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分析,并通過理性判斷逐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其對未來生活目標進行慎重選擇的能力。此過程也能使學生慢慢接受其選擇所帶來的負擔,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領悟其應該承擔的責任。情感學習不是一種孤立的認知學習,而是知行合一的學習過程。班會課并非單純的說教課,它更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我是社會的一分子,我是社會的主角,我面對的就是真實的社會生活,我要承擔我的社會責任,以此幫助學生以社會主角的身份參與到社會生活中。
班會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在希望之樹上張貼夢想卡片。在將自己的夢想卡片貼在樹上以后,學生也就理解了樹的枝繁葉茂是因為每一片葉子的生機盎然,國家的強大是因為每一個“我”的努力付出??粗M畼渎?,夢想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在慢慢形成。每一個學生都是平凡的人,平凡中孕育著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而每一份責任都包含著超越基本需求的動力。
當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提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思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迸囵B(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與社會理解能力,豐富社會情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素養(yǎng)。這就需要我們將社會體驗常態(tài)化、責任目標常態(tài)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讓學生的社會情感不斷走向成熟、全面。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王金.課堂教學何以培育學生的社會情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劉鐵芳.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建構與培養(yǎng)[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