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時代是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人們的思維、生活及工作方式都發(fā)生了深刻改變,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教師主導地位影響力弱化、學生學習需求多元化、教學干擾因素復雜化等諸多挑戰(zhàn)。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關鍵,它既是資源更是工具,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何發(fā)揮大數據價值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是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的新命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出現已成為新一輪生產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2019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強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1],這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人工智能的基礎是數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對數據的認知及相關技術在思政課教學領域的應用研究勢在必行,推動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
1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問題
當代青年思維活躍,自主意識明顯增強。人工智能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培養(yǎng)能力的方式、提升素養(yǎng)的途徑更為豐富。與一般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的學習環(huán)境不同,人工智能能夠模仿人類思維,更高效、更精準地完成復雜任務。作為信息時代發(fā)展的高階產物,人工智能將簡單的腦力勞動推向了人機協(xié)同、跨界共創(chuàng)的新階段,這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影響不容小覷。
1.1 高校思政課教師主導影響力被弱化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思政課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受到一定沖擊,教師主導影響力被削弱。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如今已經難以使師生之間產生共鳴,學生可以通過多渠道、新載體更高效、便捷地獲取知識,不再局限并依賴教師的課堂講授。同時,當代大學生對智能化設備或平臺工具的適應度較高,這就意味著,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師和學生不再是單向維度的“教”與“學”,而轉變?yōu)椤叭w師生共同參與的點面結合的互動教學”[3],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或缺但向著“引導”角色轉變,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主體廣泛參與協(xié)同教學,借助智能化工具從單向理論灌輸式教學向多維度的體驗式學習轉變。
1.2 高校思政課客體學習需求呈現多元化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當代青年的學習方式及心理需求呈現多元化。高校思政課大多為大班授課,限于課堂教學時間間格局,教師難以兼顧到每一名學生。另外,思政課以理論講授為主,大部分情況下學生缺少參與機會,其多元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主要通過考試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全面性及時效性不足,過程性考核評價指標還有待完善。而智能化手段有助于高校思政課實現精準施教,來解決單一化教學模式與學生多元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1.3 高校思政課教學干擾因素趨于復雜化
受多元文化及不同社會思潮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干擾因素更加復雜。大學生處于成長期,對于網絡中的各類思潮及熱點信息甄別和思考能力有限,極易被不良信息所誘導,長此以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受到侵蝕,甚至產生信仰危機或道德感缺失。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由于互聯網對教學的沖擊和干擾,部分學生對課堂講授難以較長時間集中精力,教師的積極講授有時難以換來學生的“抬頭率”,增加了思政教師的教學難度。
2 大數據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全新視角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密切相關,簡單來說,大數據負責數據的清理及整理,使數據變?yōu)橛杏茫斯ぶ悄軇t負責分析和解釋這些數據,在此基礎之上解決問題并輸出,沒有大數據就沒有人工智能,二者協(xié)同工作。要應對人工智能對高校思政課帶來的影響,就需要通過大數據來著手探尋。大數據一般指巨量資料,在海量的數據資源中,通過大數據技術提取到有價值的數據加以分析和處理,“將為人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維度”[4]。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使得人們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能夠獲得實時數據、挖掘全量信息,掌握規(guī)律進而科學決策或預判。
2.1 大數據賦能思政課優(yōu)化課堂
通過大數據挖掘學情,構建學生學情畫像,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教學質量。學情包括學生的思想特點、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專業(yè)興趣以及成績等方面的信息,把握學情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大數據技術的數據采集手段,讓獲取全量數據成為可能。在課前,思政課教師通過實時數據了解學生,收集與分析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關注點,對知識的理解盲點,調整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充分了解學情,有助于優(yōu)化教學設置,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針對學生真實情況,通過知識、情感、價值等多維度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升課堂教學活力。
2.2 大數據賦能思政課精準教學
以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學生及教學資源的精準管理,使思政課的精準施教變成可能。一方面,學生管理更有針對性。在開課前,教師可以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或小測驗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調研,然后以數據分析為基礎,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針對每一名學生制訂本學期的學習計劃,借助大數據工具擬定出每一名學生的教學內容,實現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學資源選擇更高效。隨著慕課、學習通、雨課堂等教學平臺的出現,課堂教學的空間、時間局限被打破,也極大豐富了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海量的視頻、課件、習題等共享資源中選擇出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
2.3 大數據賦能思政課多維評價
基于大數據對過程的記錄分析,將學生和教師都納入思政課評價體系中來。在學生方面,基于大數據的教學模式會產生大量的過程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進而彌補傳統(tǒng)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習效果的單維度不足。當然,對這些數據需要進行有效挖掘、科學分析,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對教師而言,所形成的過程依據也能呈現教學、管理、研究等多維度的教學表現,基于大數據全方位、動態(tài)化、過程化的分析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也更為客觀、科學。
3 大數據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難
借助大數據技術,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實現“學情監(jiān)控更具精準性、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教學方式更具針對性、教學行為更具時效性、教學評價更具實證性”[5],然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大數據應用仍然面臨對大數據認知不足、大數據工具使用能力匱乏以及數據來源供給不足等諸多困難。
3.1 思政課教學數據暗含濫用風險
對大數據缺乏專業(yè)性認識,會出現數據誤用、濫用、錯用風險。雖然大數據在眾多領域中展示了巨大價值,但大數據技術在思政課教育的應用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且專業(yè)領域不同,對大數據認知不足,不了解實際應用困難,易對大數據產生盲目推崇或是不當期待。另外,大數據通過量化分析對個體的能力、潛力、狀態(tài)等進行判斷和推測,若過分依賴數據分析結果,則會導致對學生形成刻板印象,或是因為個別不良數據記錄就對學生做出不公正的推斷結果,忽視了思政課的育人之本,大數據技術作為工具要實事求是、客觀對待。
3.2 思政課教學數據存在挖掘難度
思政課教學的相關數據原始形態(tài)千差萬別,量化及獲取難度大。由于專業(yè)差異,思政課教師絕大多數不具備數據分析基礎,很難以數據思維去對待思政課教學信息,依靠思政課教師自身無法分析與運用數據結果來輔助教學。而現實情況是思政課教學的大量原始數據既有表格、文檔,又有圖片、視頻、音頻等,參數眾多且難以量化,超出數據業(yè)務的理解能力,傳統(tǒng)數據分析技術很可能無從著手。即便是專業(yè)的大數據技術人員,這對其駕馭數據的能力也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對思政課教學缺乏一線教學經驗,也容易出現數據的理解偏差造成數據分析結果失真,反而會阻礙思政課教學。
3.3 思政課教學數據缺乏有效供給
得益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思政課教學較以往產生了豐富的數據資料,但對于大數據而言有效供給依然有限。當前,思政課教學領域針對數據的管理和服務體系還存在不足,因此現有的思政課教學數據往往關聯度不高,數據信息較為單一,數據樣本不足。思政課多側重于思想意識等主觀內容,又難以量化采集,無法創(chuàng)造進一步揭示數據背后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的條件。此外,個體數據不集中,分散在不同系統(tǒng)平臺,彼此之間并未實現互通與共享,難以獲得充足的個體數據,而個體數據是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基礎,缺乏個體數據,教學的針對性及精準性就無從談起。
4 高校思政課融合大數據技術的幾點思考
大數據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領域的應用尚在起步階段,解決大數據技術在思政課教學領域應用的現實困難,需要專家、學者、教師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積極研究,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
4.1 加強人才培養(yǎng),推進數據能力建設
推進思政課教學大數據應用研究的能力建設,培養(yǎng)思政數據人才。組建掌握數據分析技術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利用學校的資源優(yōu)勢,為廣大思政課教師提供數據工具學習機會,從技術層面掌握一些利用數據的能力。此外,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數據和信息的處理問題,從“單一學科視角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進行剖析”,顯得“無法全面、系統(tǒng)地解析和應對”[6]。要鼓勵跨學科合作,或引進數據專家,共同研討思政課教學相關原始數據的記錄規(guī)則和保存規(guī)范,確保原始數據有進一步挖掘的條件與價值,或針對思政課教學進行軟件開發(fā)與平臺建設,實現優(yōu)勢互補。
4.2 增強數據意識,建立數據拓展渠道
提高思政課教師對大數據的認知,以學生為中心。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逐步樹立數據思維,有意識地對平時教學工作中的數據進行科學化管理,進一步把握“思政課教學瓶頸與思政課教學突破口、興趣點與熱點、重難點與普遍性問題”[7]。通過數據的關聯思維,獲得盡可能全面、豐富的大量數據,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及可信度,調整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指導,實現教學資源配置優(yōu)化。盡可能地將學生校內生活和學習的相關數據記錄完整,將個體碎片化信息數據整合為個人信息圖譜,為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教育數據的資源共享匯集海量共享信息,“建立開放高效的數據資源共享網絡,實現數據同步和數據交換對接,鼓勵有價值的數據挖掘和利用”[8]。
4.3 防范數據風險,優(yōu)化數據環(huán)境治理
大數據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對于個人隱私權利必須給予保障。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迅速迭代,使得個人隱私被侵犯的風險大大增加,信息數據傳播的廣泛性及即時性,極易造成信息理解扭曲從而引發(fā)網絡輿情事件。廣大師生要有大數據風險防范意識,不斷強化網絡安全意識,對大數據風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并制定應急預案。在大數據應用過程中,對數據的使用和傳播要秉承審慎、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思政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大數據輔助學科教學改革的良好機遇,更要積極應對大數據帶來的倫理挑戰(zhàn)”[9]。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的興起,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需求越來越強烈,在推進大數據融合思政課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優(yōu)化數據治理環(huán)境,設置相應規(guī)則,明確大數據技術所適用的范圍、條件、權限等,保護好數據隱私,遵守數據道德,防止信息數據泄漏及濫用。
5 結語
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技術正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與思考方式,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入大數據理念驅動思政課實現差異化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綜合素質。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應對好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利用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新機遇,擺脫大數據技術應用困境,彰顯實效性與時代性,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主陣地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N]. 人民日報,2019-5-17.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1).
[3]沈震. 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全員互動教學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1):97-100.
[4]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 盛楊燕,周濤,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楊秋鳳. 大數據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路徑探析[J]. 鄂州大學學報,2017,24(6):23-25,28.
[6]李華君,王沛佳.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智慧化教學創(chuàng)新與建構路徑[J]. 中國大學教學,2021(11):35-38.
[7]王華彪,任路偉. 以大數據提升思政課教學管理科學化水平[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7):84-87.
[8]鐘學艷.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J]. 學理論,2017(6):219-222.
[9]劉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大數據的現實困境與訴求[J]. 思想理論教育,2015(9):60-65.
[作者簡介]田陽,女,遼寧沈陽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