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馬卡連柯提出的集體主義教育理論強調在集體中、通過集體和為了集體進行教育的原則,主張把集體視作教育的基礎、目的、對象,也作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通過集體教育個人,同時又促進集體不斷前進。
1.在集體中讓學生獲得幸福感
工作中,將“班級因大家而美好”的觀念深入到平時班級管理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學生們真正在班級里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例如,班里有一個學生,她的母親患有腦部疾病,生活難以自理,她的父親在一家超市當搬貨工,月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但她并沒有因為家庭的貧困而自暴自棄,反而積極樂觀,在班級里關心同學、主動承擔班級的各項工作。當了解到該生的實際情況后,同學們紛紛伸出援手。她動情地說:“是咱們這個班級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有這么多同學真好。”集體的關懷讓這名學生感受到了溫暖,而她努力樂觀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也感染著班集體的每個人。
2.通過集體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班主任應以愛心、耐心、誠心關注學生的成長,努力建設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營造勤奮進取的學習氛圍,并通過集體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在實踐中,筆者探索了“小組PK競爭”的班級管理模式。
首先,小組競爭管理使集體榮譽感增強。小組競爭對于提高學生的組內榮譽感和競爭意識是有益的。小組是實施班級管理的基本單位,每個小組的組內榮譽感有所提升,班級榮譽感也會逐漸加強。利用小組競爭管理模式將具體的班級管理任務分解到小組里,再由組長分配到具體組員身上,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工作內容和明確的工作任務。每周值周班長都要進行每組情況的總結,包括獎勵和懲處情況。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角色的變化,更易于產生彼此的理解、接受、依從,使有序成為自覺。其次,小組競爭管理使學生的責任感加強。在小組管理中,學生從個人目標、小組目標、班級目標、教育目標這樣一種體系中找到了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的結合點,從而使集體目標個人化、個人目標集體化。這樣,個體把群體目標自覺看成自己的目標,將群體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對群體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并在達成目標時獲得喜悅感和成就感。同時,這也為班集體、小組及個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設集體氛圍。
3.為了集體鑄造學生的使命感
在班級管理中,關注學生擔當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充分利用班會這塊陣地組織開展各種主題班會。以理想教育為主線的“讓夢想照進現實”等主題、以感恩教育為主線的“老師,我愛你”等主題和以愛國愛黨為主線的“學黨史、跟黨走——與英雄人物穿越時空的對話”等主題的班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決學習、生活、思想上的難題,增強班級凝聚力。
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提升了班級管理的實效,涵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品質。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