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古代舞蹈從原始舞蹈開始,隨著社會的演變推進,經過西周、漢朝兩個發(fā)展高峰期,在魏晉南北朝文化碰撞、民族大融合后,終于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中國古代舞蹈在唐代的全盛表現在樂舞種類、樂舞機構與舞人舞服等方面,是天時、地利、人和多種因素所造就的。對中國古代舞蹈在唐代全盛現象的探析可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并為現今繼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供良好啟示。
【關鍵詞】 唐代舞蹈;全盛現象;文化交融;繼承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70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4-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31
中國古代舞蹈技藝精湛、動作講究,與樂和諧交融,在不同時期散發(fā)不同的魅力并影響他國的舞蹈文化。有唐一代,中國古代舞蹈進入鼎盛時期,舞蹈種類豐富、樂舞機構完善、舞人舞技高超、與其他藝術交相輝映,別開生面。今中國舞體系中,其代表性舞蹈以“漢唐舞”命名,可見唐舞在中國古代舞蹈發(fā)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唐代舞蹈的全盛現象是多種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中外文化互相碰撞、交融的推動。研探中國古代舞蹈在唐代的全盛現象,不僅能了解唐舞的精湛美妙,更可以從中學習到對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對處理今日文化交融問題有所裨益。
一、唐以前中國古代舞蹈發(fā)展歷程
舞蹈是通過人有韻律、有組織的肢體動作來表現一定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对娊洝ご笮颉酚醒裕骸扒閯佑谥卸斡谘?,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盵1]6這說明舞蹈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表達方式,并且還是比文與歌更為深刻的表達方式。
中國古代舞蹈從原始舞蹈開始。關于舞蹈的產生,學者們提出了多種起源學說,其中王寧寧關于舞蹈起源問題的表述似更為合理,她認為:“作為‘物(客體),它包括了原始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狩獵捕獲、勞動生產、生殖繁衍、戰(zhàn)爭操練、祭祀儀式、娛樂游戲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感動人心之‘物,都可以引起人們的樂舞行為。舞蹈的起源與原始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與人的感官訴求與表達之本能密切聯系。”“實際上人們對于樂舞的需求,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非某一方面。”[2]30因此,關于舞蹈起源的問題“顯然不能絕對化”。無論如何,原始舞蹈與勞動、宗教祭祀、戰(zhàn)爭等社會活動息息相關,比較樸素地反映了現實生活。
(一)第一次發(fā)展高峰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古代舞蹈迎來第一個發(fā)展高峰期——西周。西周確立了以宗法制、分封制為依托的嚴格等級秩序,制定了一套詳盡的禮樂制度,樂舞承擔起教化萬民、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責任?!吨芏Y·春官》中記載了用于祭祀、教育的“六大舞”“六小舞”,此外宮廷中還有“四裔樂”,民間有“散樂”。周代制定的禮樂制度,使得樂舞規(guī)范化、體系化,也是對前代成果的整理與繼承。但這種樂舞內容大多為歌頌功德、維護等級,應用于正式場合,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的工具,因此形式僵化,“逐漸成為刻板而枯燥的儀式”[3]15。
隨著西周滅亡,社會進入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原有的樂舞體制被打破,“鄭衛(wèi)之音”“世俗之樂”歌舞興起,深受民眾與部分貴族階級喜愛?!对娊洝り愶L·東門之枌》中:“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盵1]440-441描寫了男女舞于市的景象,是民間歌舞興盛的真實寫照。《史記·樂書》中亦描寫魏文侯“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4]1221。從《楚辭》中也可以探尋到當時巫舞祭祀的情況?!毒鸥琛|君》載:“縆瑟兮交鼓,簫兮瑤簴。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5]51這是祭祀日神的樂歌,正面敘寫祭祀日神歌舞場面的繁盛,表現了人們對日神的愛慕和期望。另外,在《東皇太一》《禮魂》篇中也有相關記載。由于政治與享樂的需要,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一批專業(yè)的歌舞藝人,如西施、鄭旦等,推動了古代舞蹈的發(fā)展。
(二)第二次發(fā)展高峰期
漢代是我國舞蹈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期。這時期民間樂舞興盛并推動宮廷樂舞的發(fā)展,民間雜曲樂舞是中央“樂府”采風的肥沃土壤。以歌、舞、器、樂相和的“相和大曲”是漢代代表性的樂舞形式。“角抵百戲”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深受民眾與貴族喜愛,曾有“三百里內皆(來)觀”[6]194的盛況,也被用于招待覲見的外國使者[6]3905。其中的舞蹈大致可分為巾袖舞、道具舞、情節(jié)舞和舞像,如:極具觀賞性以及難度與體態(tài)要求都極高的《建鼓舞》《盤鼓舞》、模擬動物的《龍舞》《孔雀舞》、飄逸宛轉的《長袖舞》 《巾舞》等。此外,以《巴渝舞》 《蘆笙舞》為代表的“四夷樂舞”也同樣得以發(fā)展。這時期的舞蹈應用面廣泛,不僅用于祭祀,還出現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各大場合之中,以宴飲場合最為突出,產生了自娛性與禮儀性并存的交際舞蹈形式——“以舞相屬”?!拔栊洹迸c“折腰”是這時期舞蹈中的代表性動作與技巧,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舞蹈家,如:戚夫人、趙飛燕等。
(三)發(fā)展交融期
魏晉南北朝是分裂動蕩的時期,戰(zhàn)亂頻仍,文化的發(fā)展亦遭到了一定破壞。但漢族政權南移、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又使得各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古代舞蹈也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下生存發(fā)展并得到豐富,為唐代的全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南朝的漢族政權保留了漢族傳統雅樂舞與雜舞并有所發(fā)展。南朝盛行的“清商樂”相承于漢代樂舞,被后世稱為“九代之遺聲”[7]638,其“內容豐富,有前代‘中原舊曲,有曹魏時期《銅雀伎》,還有南方‘新聲和北方少數民族歌舞?!盵2]362其中《白纻舞》以其“質如輕云色如銀”的舞衣、如“白鵠翔”又“宛若龍轉”的動作、連綿不絕的舞步以及顧盼生情的神態(tài)為世人所推崇和贊美,經久不衰。北朝胡舞盛行,一方面大多政權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另一方面《龜茲樂》《西涼樂》等相繼傳入中原?!杜f唐書·音樂志》記載:“周武帝聘虜女為后,西域諸國來媵,于是龜茲、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大聚長安?!盵8]1069為中原舞蹈注入新鮮血液。而天竺、高句麗等地的舞蹈也在這一時期傳入我國。
隋統一全國后,在開皇初年制定了“七部樂”,大業(yè)中刪《文康伎》又加入《康國伎》《疏勒伎》與《禮畢》制成“九部樂”[7]1107,這為唐代“十部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唐代舞蹈全面興盛表現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也是古代舞蹈發(fā)展的第三個高峰期,同時也是其全盛時期。舞蹈在唐代成為普遍性的社會活動:上到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普遍參與其中;無論是朝會宴飲,還是節(jié)日娛樂,舞蹈的身影隨處可見。其舞種的數量也達歷代之最,不僅有繼承而來的、地方民族特有的,還有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出來的。與舞蹈相關的服飾、裝飾、舞譜、表演藝術、編排等藝術審美方面也相輔相成。這一時期的舞蹈人才輩出,管理機構分工明確。
(一)各類舞蹈全面發(fā)展
首先是規(guī)模龐大、壯麗有序的宮廷樂舞。唐代的宮廷樂舞以“十部樂”以及《坐部伎》《立部伎》為代表。《舊唐書·音樂二》載:“高祖登極之后,享宴因隋制,用九部之樂,其后分為立坐二部。”[8]1059唐朝建立之初,高祖沿襲隋制,用“九部樂”,但內容上稍有改動。后至太宗時,將其擴充至“十部樂”,分別為《燕樂》《清商》《西涼》《天竺》 《高麗》 《龜茲》《安國》《疏勒》《高昌》《康國》。[7]1107坐、立二部伎是部樂舞蹈其后的分化,為武后、玄宗等所重,玄宗更是參與其中創(chuàng)作。這類樂舞大都在宮廷宴會、典禮時表演,內容海納百川,既有漢族傳統舞蹈,又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還有眾多鄰國的樂舞內容,充分顯示唐代當時國力強盛、文化多元的社會狀況。
再者是水平高超、種目繁多的表演性舞蹈。按動作力度與不同風格可將其分為健舞與軟舞,隨著時代變化,其內容也會變更。唐開元年間的《教坊記》和晚唐成書的《樂府雜錄》中所記載健舞和軟舞的種類就有所不同[9]5,其構成除了有繼承前代的舞蹈,如《蘭陵王》《烏夜啼》;中外民族民間舞蹈,如《胡騰》《柘枝》《涼州》《甘州》;還有在繼承傳統與吸收其他舞蹈的基礎上編創(chuàng)的新舞,如《劍舞》《綠腰》等。這些舞蹈需要相當難度的舞蹈技巧,對身段形體要求較高,當然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很高的藝術水平。像表演《柘枝》的舞者就需要纖細的腰身、動人的神情,時而輕快“旁收拍拍金鈴擺,卻踏聲聲錦袎摧”[10]5865;時而輕柔“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10]4075,因此還出現了專門表演的柘枝伎。再像《胡騰舞》中多為跳躍動作,甚至連續(xù)跳躍翻騰,隨強烈的節(jié)奏進行復雜的踏步;《胡旋舞》需要舞者連續(xù)平穩(wěn)快速旋轉、迅速停立等。
此外,大曲舞蹈也十分亮眼。“大曲”由來已久,漢有相和大曲、魏晉南北朝有清商大曲。唐代大曲承襲以往,內容豐富,“標志了這一時期樂舞創(chuàng)作實踐與技藝水準的高度發(fā)展?!盵2]474作為大曲舞蹈的代表的《霓裳羽衣舞》現雖已失傳,但今人還是可以從當時的記載中窺見一斑。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寫道:“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舞時寒食春風天,玉鉤欄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盵10]4991由此可見,此舞衣飾華麗脫俗,舞姿飄逸連綿、靈動巧妙,動作的設計上借鑒了許多非傳統漢族舞蹈姿態(tài)和技巧,可謂是文化交融的典范。
字舞、花舞、馬舞、民間的歌舞戲等,也是唐代舞蹈的表現形式,篇幅所限,茲不展開論述。
(二)唐代的樂舞機構
唐代的樂舞管理機構主要有太常寺、教坊和梨園。太常寺下設有太樂署、鼓吹署等,統管宮廷禮儀祭祀、宴享娛樂、散樂等排練演出事宜。盛唐時期,教坊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除內教坊外,又設左、右教坊:右教坊善歌,左教坊善舞。教坊不屬太常寺領導,直屬宮廷,服務對象是貴族官僚統治集團。梨園是唐玄宗設立了一個樂舞機構,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規(guī)模頗大。梨園的樂工舞人是從技藝水平較高的坐部伎和宮女中挑選出來的,因此選入梨園的都是最優(yōu)秀的樂舞藝人。
(三)舞人與舞服
唐代舞蹈的大發(fā)展造就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舞蹈家,如:善舞《驚鴻》的梅妃江采萍、舞得《霓裳》楊玉環(huán)、因《胡旋》受賞的安祿山、以《劍舞》驚人的公孫大娘、善舞《凌波》的謝阿蠻……一方面是良好的舞蹈環(huán)境使他們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舞蹈天分;另一方面,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驚艷的表演也推動了舞蹈風尚的發(fā)展。
唐代的舞服考究,以不同的舞種著不同風格的舞服。唐代的健舞與軟舞,兩種舞蹈風格截然不同,所著服飾也各有特點??偟目磥恚∥璧奈璺孕⌒錇槎?,以便騰越旋轉;軟舞的服裝則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的姿態(tài)。具體各舞曲的衣著服飾可在舞蹈詩文中得以窺見。
三、唐代舞蹈全盛的原因與啟示
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經歷了三國時期的割據、西晉時期的混亂以及十六國南北朝的混戰(zhàn),始終未得長期統一。隋兼并天下,卻重蹈秦之覆轍,短命而亡。直到李淵取得政權唐朝建立,才使得社會逐漸安定,經濟得以恢復,創(chuàng)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舞蹈藝術是文化形式的一種,其發(fā)展興盛離不開經濟的發(fā)展與政局的穩(wěn)定。唐代由于農業(yè)生產工具的進步、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的出現,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唐朝手工業(yè)比前朝有很大的進步,商業(yè)也比前朝發(fā)達。手工業(yè)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著有益的作用,商業(yè)的發(fā)達刺激著手工業(yè)進步,也加強著各地區(qū)的經濟聯系,從而加強了各地區(qū)文化間的聯系。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娛樂。這為歌舞娛樂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也擴大了其影響面和傳播面,并且這種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促進著舞蹈向更高水平發(fā)展。盛唐時期幅員遼闊、各項制度較為完善,政局穩(wěn)定,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適合舞蹈的穩(wěn)定發(fā)展,也增加了當政者貴族等對舞蹈的需要,他們往往需要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現國力強盛以及滿足自己的私生活。
唐代的詩歌文學、壁畫雕塑水平高超?!坝捎谠娢牡挠涊d,留下了比較豐富的文字資料,又由于洞窟壁畫和墓室出土的舞傭、繪畫等,又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寶貴的形象資料。”[3]50唐代文化政策開放,社會自由氛圍較強,束縛相對前代與后世都要小,所以人們的觀念比較開放,這樣兼容并包的氛圍有利于舞蹈的發(fā)揮與創(chuàng)作。“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盵11]209國力的強大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民擁有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這也就意味著文化的發(fā)展可以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舞蹈文化亦是如此。另外,舞蹈的表演大部分為女子,這一時期對婦女的壓迫與束縛較小,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舞蹈表演中,這也是其發(fā)展的一個原因。
唐朝舞蹈之所以能有一個質的飛躍,除以上因素外,更在于它能夠存精納新、巧妙融合、融會貫通。唐舞的成就絕不是一蹴而成的。古代舞蹈歷經在西周和漢代兩次大發(fā)展,再加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到了唐代可以說舞蹈的積累已經很深厚了。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和外邦文化交流、貿易往來頻繁,推動了藝術的發(fā)展。無論是“十部樂”“大曲”還是表演性舞蹈,它們的動作形態(tài)、樂曲、服飾、表演形式已經不僅僅是對前代的總結和發(fā)揮了,還融入了新的元素。如表演性舞蹈中加入了許多胡旋、胡騰動作的應用,有很多表現仙女的舞蹈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婆羅等的影響。此外,大批優(yōu)秀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也是唐舞興盛的原因之一。
前代舞蹈的發(fā)展積淀是唐代舞蹈發(fā)展的天時;唐代社會這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為其地利;優(yōu)秀的舞蹈工作者與其自身不斷創(chuàng)新則可視為人和。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中國古代舞蹈終于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的恢復發(fā)展、政局的穩(wěn)定、社會風氣的自由開放、藝術文化的兼容并包、各階層人們的喜好需要以及對前代財富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些因素都是今人在復興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處理外來文化問題時可以借鑒考慮的,都是為促進文化繁榮可以繼續(xù)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克芬編著.中國古代舞蹈史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4](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孫家順,孔軍,吳文沫注譯.楚辭譯注評[M].武漢:崇文書局,2018.
[6](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3.
[8](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王克芬.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10]中華書局編輯點校.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宮雪,女,漢族,遼寧大連人,青海師范大學中國史碩士生,研究方向:法律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