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烜 王強
摘要:《紅樓夢》第三回拉開了整部小說的序幕,內(nèi)容非常重要。通過林黛玉的視角,較為全景地呈現(xiàn)了賈府的典型環(huán)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逐一登場亮相。在《紅樓夢》的諸多譯本中,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英譯本認可度較高,但關于兩譯本的爭論也從未停息。該文從語篇結構、文化負載詞、修辭手法等3個方面入手,對《紅樓夢》第三回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譯本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兩個譯本都充分考慮到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體系的差異,并盡可能再現(xiàn)了原作語篇交際價值和整體的藝術效果,堪稱翻譯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譯者所遵循的翻譯原則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兩部譯作在詞匯、句式和語篇層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跡。
關鍵詞:《紅樓夢》;英譯;楊憲益;霍克斯; 翻譯策略;風格
中圖分類號:H315.9;I207.4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016-04
Comparative Appreciation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Third Chapter of Hongloumeng
Abstract: The third episode of Hongloumeng opens the prelude to the entire novel, and its content is very important. From Lin Daiyu's perspective, the typical environment of Jia Fu is presented in a more panoramic manner,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ppearing one by one. Among the many versions of Hongloume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Yang Hsien-yi and Hawkes are highly recognized, but the debate over the two versions has never ceased.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third chapter of Hongloumeng by Yang Hsien-yi, his wife, and Hawkes from three aspects: textual structur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versions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 systems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arget text, and do their best to reproduce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and overall artistic effect of the original text, making them "excellent works" in transl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llowed by translator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two versions also reveal traces beyond the original text at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textual levels.
Key words: Hongloumeng; Translation; Yang Hsien-yi; Hawk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tyle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百科全書,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已經(jīng)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向世界各國展示著中國古典文化。其中,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英譯本(以下分別簡稱“楊譯”和“霍譯”)認可度較高,但關于兩譯本的爭論也從未停息。楊憲益夫婦認為“翻譯作品可以多一點異國情調(diào),因為翻譯畢竟是翻譯”,因此,他們重視保留原作在目標讀者眼中的異國情調(diào)。而霍克斯則堅持“一切皆譯,哪怕是雙關語”,試圖讓“譯文讀者盡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讀者所感受到的一樣效果” [1]。本文從語篇結構、文化負載詞、修辭等方面出發(fā),對兩個譯本第三回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譯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譯策略及其效果。
1 語篇結構
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語系。漢英兩種語言在語篇結構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漢語語篇重“意合”,段落發(fā)展呈螺旋狀,以旁敲側擊或比較迂回的方式切入,再縮小范圍逐步引出主題。而英語語篇重“形合”,段落發(fā)展呈直線型,以主題句統(tǒng)領全文,論證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支撐主題。針對這一差異性,譯者往往采用照應、替代、省略、連接等作為語篇銜接策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楊譯中連詞的使用頻率略高于霍譯,而霍譯本中的介詞短語使用頻率則高于楊譯本[2]。這說明兩譯本都通過增加銜接詞的使用率,來提高英文譯本的形合度,區(qū)別在于楊譯更多借助連詞,而霍譯則傾向于使用介詞(見表1)。
如表1所示,例1中,漢語在表達并列、遞進的復合句中,并沒有使用連詞,這符合漢語的語篇銜接習慣。而楊譯和霍譯分別添加連詞“or”和介詞“apart from”,清晰地體現(xiàn)原文中的并列和遞進關系,提高譯本的語法明確度。例2中,漢語常使用“雖然、但是”等表示轉折。楊譯更加貼近原文,選擇連詞“though”進行對應。而霍譯使用介詞“despite”。在原作沒有明確銜接指示詞的情況下,兩個譯本的處理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體現(xiàn)了譯者不同的翻譯風格。
2 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累積起來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性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4]?!都t樓夢》第三回涉及諸多場景和人物描寫,富涵豐富的文化負載詞,對于這些信息的翻譯策略,直接影響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興趣。下文將兩譯本對人名、方位詞及服飾的翻譯進行對比賞析。
2.1 人名翻譯
翻譯人名常見方法有音譯、意譯、音譯加注等。其中音譯法簡單省力,標準統(tǒng)一,深受譯者青睞。但在《紅樓夢》這一鴻篇巨制中,小說人物多達400余人,很多還包含著隱語、雙觀等辭格,富含深厚的社會文化信息,體現(xiàn)了原著作者的良苦用心,對此,譯者不可不察。第三回中,楊譯主要采用了威氏拼音法譯人名。例如賈政(Chia Cheng)、寶玉(Pao-yu)、黛玉(Tai-yu)等。這種做法雖然合乎常規(guī),但可能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音譯無法體現(xiàn)出部分人名中所蘊含的深意,二是威氏拼寫法沿用的是英語的拼寫規(guī)律,雖然容易被目標語讀者接受,但由于英發(fā)音與拼寫之間并無規(guī)律可循,就可能出現(xiàn)一種拼法多種讀法的現(xiàn)象,給讀者帶來困擾。而霍譯版《紅樓夢》中的人名翻譯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策略,且在音譯時采用的標準是漢語拼音方案。對于作品中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物,霍克斯大多采用音譯法,如:賈政(Jia Zheng)、寶玉(Bao-yu)、黛玉(Dai-yu)等。而對于一些有特殊意義的人名,霍克斯則采用了意譯法,如通過琥珀(Amber)、珍珠(Pearl),彰顯其主人尊貴的身份。透過襲人(Aroma),體現(xiàn)其主人高雅的情趣。這種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翻譯策略,不僅傳遞了原著中深厚的文化信息,還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性,具有一定的新意。
在“賈母”的翻譯上,楊譯則略勝一籌。首先,Lady Dowager與漢語中“老祖宗”的尊稱相對應,能夠反映出賈母尊貴的家族地位。其次,楊譯根據(jù)不同的場景,對“賈母”這一稱謂進行了調(diào)整。如在初入賈府的黛玉的心中,“賈母”被譯為“Grandmother”。在王熙鳳的口中,“老祖宗”被稱為“Old Ancestress”。楊譯通過對賈母稱呼的不同翻譯,使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也突出了中國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權威的至高地位。
老祖宗調(diào)侃王熙鳳時這樣說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管叫他‘鳳辣子就是了。”[5]這句話中王熙鳳被形容為“潑皮破落戶”,霍克斯將其譯為“a holy terror”,比楊譯中的“terror”意義更加準確。因為前者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中的釋義為“naughty or cheeky child/formidable or dominating person”,且在口語中作戲謔、開玩笑之用。而“terror”卻包含令人討厭、害怕等意。再看對“南省”的翻譯。南省本來是對江南省的略稱,但因南京(江寧府)在清代歷為江南省、江蘇省治所,所以人們常用其指代南京。因此“Nanking”就比“in the south”的意義準確了。本句中對鳳姐有兩個稱謂。“辣”在漢語中本身就有潑辣、狠毒、熱情等含義。但英文中的pepper卻不含此義,所以本文很難將這種聯(lián)想在譯文中展示出來。不過相比之下,楊譯“Hot Pepper”,通過 Hot所具有的intens、fiery、passionate等義,傳遞出了類似原作的信息。最后的“鳳辣子”,霍克斯與楊氏分別采用了直譯與意譯的方法。前者試圖與上文形成統(tǒng)一,也是秉承了他一貫的命名方式。而后者則再次對“辣子”蘊含意義做出解釋,讀來也很押韻。
2.2 方位詞翻譯
漢語方位詞的語義極其豐富,東、南、西、北這幾個詞除了可以表示方位,還預示著新生、興旺,或死亡、衰落等[6]。《紅樓夢》第三回中就有這樣的描寫:“王夫人卻坐在西邊下首,亦是半舊的青鍛靠背坐褥。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黛玉料定這是賈政之位?!?這里清晰地傳遞出“東”“西”兩個方位詞有“尊”“卑”之分。但在英國人眼中,東風凜冽,西風送暖,所以他們多喜西厭東[7]。如何翻譯,才能讓目標語讀者意識到并理解這種差異性呢?以下句為例:
例3:“……地下面西一溜四張椅子上,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老嬤嬤們讓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卻有兩個進褥對設,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東邊椅子上坐了?!?/p>
這段話中出現(xiàn)了兩個方位詞。第一處的“面西”說明椅子放置在房屋的東面,這恰好就是后文中黛玉所坐的椅子?;糇g本“There was a row of four big chairs against the east wall...She deemed it more to sit on one of the chairs against the wall below.”雖然符合原作的邏輯,但卻沒有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東、南為尊”的理念。在楊譯中,前半部分未被譯出,略有缺憾。但是明確指出黛玉坐在one of the chairs on the east side,特別強調(diào)了“east”這一方位。目標語讀者在反復接觸到這些信息后,也會逐漸地意識到“東”這一方位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特殊意義,譯本在文化傳播方面就發(fā)揮了更為積極的作用。
2.3 服飾詞翻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服飾視作個人政治和社會地位的象征?!都t樓夢》中有關服飾的描寫多達上百處。上至主子、小姐,下至仆人、丫頭,其著裝或濃妝華服,或清麗淡雅,樣式眾多,花樣繁雜,令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在第三回王熙鳳首次登場時,就帶給讀者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原文中寫道:“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褙襖,外罩五彩緙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從這里提到的飾品不難看出中國古代女性對頭發(fā)的珍愛程度。如“髻”這樣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詞匯,楊譯本中用“tiara”進行對應,明顯不能等值。相比之下,霍譯本中的“chignon”一詞則更為貼切。對于“螭”和“瓔珞”的翻譯,楊譯本和霍譯本均選擇了意譯的方法。再來看“雙衡比目玫瑰佩”的翻譯。霍克斯的譯本中未能準確定位這一配飾,而楊譯“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四詞卻把“雙衡比目”“玫瑰”“佩”這件令母語讀者都感到模糊的美妙玩意兒較為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對于“撒花洋縐裙”的翻譯,霍譯與楊譯都只是采用“動詞+with flower”的結構,似乎忽略了“撒”字在此所要展示的氣勢?;蛟S也可以改譯為 “...with scattered flowers”或“...with flowers spreading over...”。
對寶玉出場的描寫如下:“頭上戴著束發(fā)嵌寶絮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碟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蹬著青緞粉底小朝靴”。對“嵌寶絮金冠”這一意象,霍譯與楊譯的理解基本相似。但其后緊跟的“二龍搶珠金抹額”是怎樣的飾物呢?據(jù)《續(xù)漢書·輿服志》記載,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于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庇纱丝芍~源于昭君套,且已發(fā)展為完全用于裝飾的物品?;艨怂惯x用的“headband”一詞,未能準確指代出這一貴族飾物。相比之下,楊譯的“chaplet”則較為準確,因為根據(jù)字典示義,至少它們有著類似的用途[8]。但就其鑲金嵌銀、珠光寶氣的美感而言,此譯法還是略顯不足。
3 修辭翻譯
《紅樓夢》第三回中描寫寶玉,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貌描寫,還通過《西江月》二詞,進一步揭示寶玉叛逆的思想和個性。這兩首詞翻譯的難點在于,首先,原文中有的句子是七言,有的是六言,且從頭到尾押的一律是響亮的“ang”韻,因此讀來音樂感很強。楊譯和霍譯都盡量保留了原作的語言特點,霍譯兩行一押韻,每行基本為10個音節(jié),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楊譯本采用了抑揚格調(diào),每行11個音節(jié),全文押一個韻。除此之外,還在一、二行以及三、四行分別押了頭韻“a”和“to”,讀來朗朗上口,頗有氣勢。其次,原作完全是抑褒于貶。看似用“草莾”“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詞貶低寶玉,實則是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將寶玉塑造成一個封建叛逆者,諷刺封建統(tǒng)治者眼中的“無能”和“不肖”[9]。但在翻譯中,如何能讓英文讀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如此的用心呢?楊譯本在用詞上極為考究,用“His heart is lawless..., Too stubborn..., He's deaf to...”等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官宦人家花花公子的形象。
再看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首先是在眾人眼中,她“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tài)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癥”。此句的焦點集中在對“自然風流態(tài)度”的理解之上。有學者指出,體虛多病,舉止嬌柔,故曰自然;弱不禁風,惹人憐愛,故曰風流,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從這個角度分析,楊氏的譯文則較為貼切。而且用“in spite of”的結構,將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后半部分的“自然風流”之上,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了黛玉的病態(tài)美。接著是在寶玉眼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10]。讀來便知,林黛玉的這種稀世之美在曹雪芹筆下被寫活了。他用了大量的模糊語,如“罥煙眉”“ 含情目”“兩靨之愁”“ 嬌喘微微”“姣花照水”“弱柳扶風”,并且在這些詞語前面加了“似”“非”“如”等比喻的修辭手法?;艨怂箤ⅰ八契痉酋尽薄八葡卜窍病狈g為“at first seemed to frown, yet were not frowning”, “at first seemed to smile, yet were not merry”,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結構,還十分傳神地描繪出那種由遠及近、由乍看到細品的過程。
4 結語
本文從語篇結構、文化負載詞、修辭等三個方面,將《紅樓夢》第三回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譯本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兩個譯本都充分考慮到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體系的差異,并盡可能再現(xiàn)了原作語篇交際價值和整體的藝術效果,堪稱翻譯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譯者所遵循的翻譯原則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兩部譯作在詞匯、句式和語篇層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跡。這說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母語文化優(yōu)勢也會無意識地發(fā)揮出來,形成自己特定的翻譯風格。
參考文獻
[1] 陳琳.基于語料庫的《紅樓夢》說書套語英譯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 劉澤權.基于語料庫的《紅樓夢漢英文化大辭典》編纂研究[J].紅樓夢學刊,2016(5):202-222.
[3] 姜靜.英漢文學作品中方言的翻譯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
[4] 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6,127(2):53-56.
[5] 鄭安光.新航路開辟與明清小說中的涉外認知[J].明清小說研究,2022(2):100-112.
[6] 夏云,秦洪武.翻譯與現(xiàn)代漢語結構容量的變化——以“介詞……方位詞”結構為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40(6):77-85.
[7] 劉正光,徐皓琪.英漢時空概念化方式差異:時空分立與時空同態(tài)[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2):163-175,319.
[8] 鐘書能,侯雅璐.漢語篇章英譯的“時空同態(tài)”建構機制研究[J].中國翻譯,2021,42(5):147-157.
[9] 敖著名.《新譯紅樓夢》的譯者主體性[J].紅樓夢學刊,2022(4):280-291.
[10]任顯楷.從翻譯理論視角看《紅樓夢》英譯的三個維度[J].明清小說研究,2022,144(2):26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