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靜
(華南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系,廣州 510631)
王陽明“致良知”說將焦點聚集于“是非”,證成良知作為是非判斷標(biāo)準(zhǔn),從而彰顯致良知的知行合一的工夫?qū)嵭辛x。(1)陳來.有無之境: 王陽明哲學(xué)的精神[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70.雖然陽明在正德十五年就提出了致良知,(2)陳來.有無之境: 王陽明哲學(xué)的精神[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63.但錢德洪有意為之,以正德十六年為開端,(3)按照《年譜》的記載,正德十五年陽明在虔州講學(xué)提出致良知之說,而正德十六年,由說而教,陽明為其致良知說判教,并著力推動陸九淵入祀文廟,讓其子孫享有相應(yīng)待遇。參見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87-1288.實重在以致良知為“教”,凸顯“行”。以良知作為是非標(biāo)準(zhǔn),正是陽明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宸濠之亂),及事后應(yīng)對張忠、許泰等誣陷(忠泰之難)的經(jīng)歷中,從艱難實踐里體會出來的。
在宸濠之亂、忠泰之難的風(fēng)波中,是明哲保身,還是以良知為是非、以天下為己任?陽明親身經(jīng)歷這一“心戰(zhàn)”,他的心路歷程,也正是由痛苦彷徨到自信自立的工夫砥礪過程。致良知的哲學(xué),是結(jié)果的呈現(xiàn);而這段鮮為人知的心曲,需要進入陽明的自我敘述才能發(fā)現(xiàn)。這就需要考察作者直抒胸臆的文體,(4)陳寅恪認(rèn)為,與駢體相比,唐代小說之文體便于創(chuàng)造,與古文運動興起有密切關(guān)系。此說可以啟發(fā)由文體進入新思想的思路。參見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陳寅恪.陳寅恪集.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4.本文受此啟發(fā),認(rèn)為陽明的散曲、詩歌等文體更直接地抒發(fā)胸臆,而對于正德年間復(fù)雜情勢中產(chǎn)生的致良知說,由其直抒性靈的文字更可見其工夫受用處。而相較于語錄、書信等論學(xué)文字,陽明的詩歌更直接地呈現(xiàn)了他的心境。局勢迷離、危機四伏的正德十四、十五年間,正是陽明創(chuàng)作詩歌的高峰。于這一時期,他在江西留下了一百二十首詩。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散曲,其體裁更為自由。圍繞此階段陽明創(chuàng)作的散曲、詩歌,可以考察“致良知”說產(chǎn)生的曲折心曲,理解其中工夫體證的關(guān)鍵之處。
陽明共創(chuàng)作了兩部散曲,標(biāo)題分別為《歸隱》《恬退》。(5)兩首散曲參見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5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918-1921.據(jù)張如安研究,國內(nèi)最早提及王陽明散曲的論文是喻博文的《簡論王陽明的詩作》,(6)喻博文.簡論王陽明的詩作[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1(4).最早完整地對王陽明散曲進行輯錄和校勘的學(xué)者是謝伯陽先生,其成果見于《全明散曲》。(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5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921;謝伯陽.全明散曲: 第1冊[M].濟南: 齊魯書社,1994: 1101-1104.然謝伯陽先生未標(biāo)明散曲著作年月,今據(jù)陽明詩、書信、語錄等,可見《歸隱》與正德十五年間陽明所作江西詩多有對應(yīng),故重點考察《歸隱》?!稓w隱》共有十一曲,與江西詩相關(guān)的分別是第一、二、三、六、十曲。分錄如下:
【套數(shù)】 歸隱
【南仙呂入雙調(diào)·步步嬌】 宦海茫茫京塵渺,碌碌何時了。風(fēng)掀浪又高,覆澈翻舟,是非顛倒。算來平步上青霄,不如早泛江東棹。(第一曲)
【沉醉東風(fēng)】 亂紛紛鴉鳴鵲噪,惡狠狠豺狼當(dāng)?shù)?。冗費竭民膏,怎忍見忍離散,舉疾首蹙額相告,簪笏滿朝,干戈載道。等閑間把山河動搖。(第二曲)
【忒忒令】 平生地生出禍苗,逆天理那循公道。因此上把功名委棄如蒿草。本待要竭忠盡孝,只恐怕狡兔死,走狗烹,做了韓信的下梢。(第三曲)
【雙蝴蝶】 待學(xué)。陶彭澤懶折腰。待學(xué)。載西施、范蠡逃。待學(xué)。張孟談辭朝。待學(xué)。七里灘子陵垂釣。待學(xué)。陸龜蒙筆床茶寵。待學(xué)。東陵侯把利名拋。(第六曲)
【漿水令】 賞春時花藤小轎,納涼時紅蓮短棹。稻登場雞豚蟹鰲,雪霜寒純棉布袍,四時佳境恣歡笑。也強如羽扇番營,玉佩趨朝。溪堪釣,山可樵。人間自有蓬萊島。何須用,何須用樓船轎。山林下,山林下盡可逍遙。(第十曲)(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5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918-1920.
第一曲中,“風(fēng)掀浪又高,覆澈翻舟,是非顛倒”,與之最接近的表述,是《年譜》載正德十六年之事:“自經(jīng)宸濠、忠、泰之變,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難,出生死,所謂考三王,建天地,質(zhì)鬼神,俟后圣,無弗同者。乃遺書守益曰:‘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fēng)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87.查《全集》中收錄陽明致鄒守益書信,正德十六年信中未見此語,而本年在給楊仕鳴的信中有“區(qū)區(qū)所論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1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98.嘉靖四年乙酉給鄒守益信中,才有“以是益信得此二字真吾圣門正法眼藏”,(1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92.至于錢錄后句“譬之操舟得舵”下,并未見于乙酉信中,而實見于嘉靖五年丙戌與鄒守益信中:“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猶舟之得舵,雖驚風(fēng)巨浪顛沛不無,尚猶得免于傾覆者也?!?1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19.可知此曲段首“風(fēng)浪”語,于正德十六年書信中無,然《年譜》歸為十六年,則此曲之“風(fēng)浪”語或可為《年譜》系年之證,即發(fā)生在正德十六年附近。又第一曲中“是非”之語,當(dāng)在正德十五年附近。正德十五年,陽明在虔,在《傳習(xí)錄》下卷中,陳九川錄陽明始講致良知,即以是非論良知,“爾那一點良知,正是爾自家底準(zhǔn)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1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02.
第一曲末句“不如早泛江東棹”,查陽明江西詩,《舟過銅陵野云縣東小山有鐵船因往觀之果見其仿佛因題石上》(下簡稱《舟過銅陵》詩),有“由來風(fēng)波平地惡,縱有鐵船還未牢。秦鞭驅(qū)之未能動,奡力何所施其篙。我欲乘之訪蓬島,雷師鼓舵虹為繅”(1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00.與本曲意境較合。銅陵地處江西往南京的水路上,在安慶與蕪湖之間。是詩即在正德十五年,將至蕪湖路上,過銅陵時所作。按《年譜》,正德十五年正月,陽明受詔從江西赴南京覲見明武宗,一路乘舟,中途被命令滯留在蕪湖。此番召見,是武宗受張忠、許泰的慫恿,向王陽明施加壓力。(1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77.
又如,第三曲中,“平生地生出禍苗”,陽明正德十五年江西詩《登小孤書壁》有“世情平地猶多艱”(1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796.語。正德十五年正月至二月間,覲見武宗回江西路上,(1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77-1278.從蕪湖到九江之間,即是小孤山。第六曲“載西施、范蠡逃”,江西詩《豐城阻風(fēng)》,有“海上陶朱意頗同”,(1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04.此為正德十五年六月,由南昌去贛州,(1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80.再次路過豐城縣。第十曲中,“人間自有蓬萊島”,陽明《忘歸巖題壁》詩中有“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2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5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773.此詩后附有陽明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訪鄒、陳諸子于玉巖題壁。陽明山人王守仁書”(2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5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773.,可見是正德十五年八月八日作。從上述詩文之對應(yīng)可見,《歸隱》所涉及的詩人吟詠風(fēng)物,主要在正德十五年正月至八月期間。
第二曲中的“亂紛紛鴉鳴鵲噪,惡狠狠豺狼當(dāng)?shù)馈H哔M竭民膏”,以及“怎忍見忍離散,舉疾首蹙額相告”,實有所指,分別對應(yīng)陽明正德十四年兩通奏疏。陽明于正德十四年七月三十日上《擒獲宸濠捷音疏》,云:“竊照寧王烝淫奸暴,腥穢彰聞,賊殺善類,剝害細(xì)民,數(shù)其罪惡,世所未有。不軌之謀,已踰一紀(jì);積威所劫,遠(yuǎn)被四方。士夫雖在千里之外,皆蔽目搖手,莫敢論其是非”。(2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2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428.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九日上《飛報寧王謀反疏》,云:“臣奉前旨,欲遂徑往福建。但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難……如此,則勝負(fù)之算未有所歸,此誠天下安危之大機。慮念及此,痛心寒骨,義不忍舍之而去”。(2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2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415.與《舟過銅陵》詩僅采用詠物借喻手法不同,本曲更為直接地點出,“是非”問題正凸顯于此歷史背景中。故本曲當(dāng)屬追敘,以交代事件原委。曲末“簪笏滿朝,干戈載道”“等閑間把山河動搖”等語,實指兩奏疏中言“天下安危之大機”,以及“士夫雖在千里之外,皆蔽目搖手,莫敢論其是非”。“是非”問題直接根源于宸濠之亂所暴露的政治弊端。
正德十四年五月間,距宸濠起兵不足兩月,竟有江西巡撫孫燧、巡按林潮、鎮(zhèn)守太監(jiān)畢真等上奏宸濠孝行宜旌。(24)談遷.國榷: 第4冊[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3174.按照談遷的論述,這是江西地方官想要拖住宸濠謀反步伐的無奈的緩兵之計。(25)談遷.國榷: 第4冊[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3175.
談遷曰: 宸濠孝行,請下史館,在正德二年十月辛巳。則虛譽夙隆,越今一紀(jì)矣。而撫按猶沾沾焉因其偽而飾之,冀彼蓋匿或不遂為逆,即為逆猶可稍緩其發(fā)、徐為之圖,亦撫按之曲計也。林潮在江西,抗法自嚴(yán),濠數(shù)侵之,堅不為動。御史范輅被逮,累以禮與爭。設(shè)孫忠烈或遷代,且與林潮同論罷矣。世以成敗律人如此。逆莽逆濠,俱以孝盜名,今昔一轍。使無末覆,幾與曾閔競節(jié)矣。(26)談遷.國榷: 第4冊[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3175.
表彰宸濠孝行,十二年前已下史館。此次舊事重提,且是地方官集體上書,如此興師動眾,顯然會引起武宗的關(guān)注。這封奏疏被吏部尚書毛澄為首的文官們彈劾,也觸怒了武宗。(27)談遷.國榷: 第4冊[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3174.從此時開始,武宗對宸濠的積疑不斷得到驗證,也促使朝廷做出應(yīng)對措施。盡管由于明廷受內(nèi)外牽制,在危機面前,顯得行動緩慢。
宸濠善于博取美名,“逆莽逆濠,俱以孝盜名,今昔一轍。使無末覆,幾與曾閔競節(jié)矣”。面對偽善流行,王陽明因此發(fā)出“是非顛倒”的慨嘆。而明廷各部門官員在權(quán)責(zé)上彼此掣肘,行事之際也未必明辨是非。夏燮的《明通鑒》補充了奏疏事件前后的因緣,從中可見一斑。
濠將謀逆,巡撫孫燧與副使許逵修城練兵以備之。比將反,燧七上書,皆為所邀阻,不得達(dá)。宸濠賂中官錢寧,取中旨召其子司香太廟,又脅鎮(zhèn)、巡官及諸生父老奏其孝且勤,上固疑之。會南昌人熊浹盡發(fā)其狀,授御史蕭淮上之,廷和請如宣宗諭趙王故事,乃有是遣。(28)夏燮.明通鑒[M].北京: 中華書局,1959: 496.
江西巡撫孫燧曾經(jīng)七次上書,希望朝廷打壓宸濠謀反的勢頭,但都被中途扣住。而曾經(jīng)諂事宸濠的前任江西巡按曹倣,在本年三月受到彈劾,卻因為與大學(xué)士楊一清交好,安然無恙。(29)談遷.國榷: 第4冊[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3168.事情發(fā)展到南昌人熊浹告發(fā)宸濠謀反,并交由御史蕭淮上疏。恰好東廠太監(jiān)張銳與朱寧素有嫌隙,張銳聽從南昌人謝儀的建議,打算以協(xié)同寧王謀反的罪名來揭發(fā)朱寧,所以蕭淮的奏疏能夠順利上達(dá)。而當(dāng)這份奏疏到了內(nèi)閣時,楊廷和給出的建議是宣諭宸濠,武宗同意了,廷臣在左順門商議,也同意廷和的主張。(30)談遷.國榷: 第4冊[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3175.但直到陽明平叛結(jié)束,朝廷還來不及派出援軍。在宸濠與朝廷之間的博弈中,正是由于王陽明的及時介入,勝負(fù)天平傾向了朝廷。
宸濠事件幕后還有宦官集團江彬、錢寧之爭,楊廷和不得不謹(jǐn)慎行事,所以宣諭寧王的旨意,他本不想公開,但被兵部尚書王瓊發(fā)現(xiàn)。后者參與其中,推動旨意公開,并補充建議說,接受給事中孫懋、易讃的奏議,以長江練兵為名,宣諭的同時進行軍事部署。王瓊主兵部,用兵須有名目,是行政慣例,而在王陽明第一時間救難時,也正是王瓊為陽明之出師來正名。
是時巡撫南畿都御史李克嗣飛章告變,瓊請會議左順門。眾觀望,猶不敢斥言濠反。瓊獨曰:“豎子素行不義,今倉卒舉亂,殆不足慮。都御史王守仁據(jù)上游躡之,成擒必矣。”乃從直房頃刻覆十三疏,首請下詔削濠屬籍,正賊名。(3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70.
設(shè)若朝廷在宸濠起兵的性質(zhì)上沒有統(tǒng)一認(rèn)識,則王陽明師出無名。陽明也深諳其中利害,出師之際,只能以順道省葬的名義奏請牽制賊軍?!跋壬鸨?,未奉成命。上便道省葬疏,意示遭變暫留,姑為牽制攻討,俟命師之至,即從初心?!?3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70-1271.即便他如此謹(jǐn)慎,朝中還有王瓊等人的支持,但仍因得罪了張彬等中官,被以密交宸濠的罪名誣陷。王陽明的職務(wù)不在江西,他手握兵權(quán),卻從赴福州任上中途折回江西,這就給造謠者以編織附會的材料。王陽明本來憑著一己良知慨然為國紓難,卻在權(quán)責(zé)掣肘的現(xiàn)實格局中成為異類。本該是非分明,此時卻模棱兩可。王門弟子不遺余力地在《年譜》中書寫平濠始末,揭發(fā)中官陰謀,列舉陽明孤忠被陷的證據(jù),都是為老師辯護。
正德十五年七月已經(jīng)擒住宸濠,而武宗在江彬、張忠及安邊伯許泰的慫恿下,要御駕親征。正德十五年八月,王陽明上疏諫止親征,武宗不聽,忠、泰等要陽明重新將宸濠放歸鄱陽湖上,等武宗率眾來捉,然后論功行賞。王陽明只得求助宦官張永斡旋,九月,獻俘錢塘,將宸濠交由張永帶走。(3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4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276.《紀(jì)夢》即作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八月間,陽明目睹了武宗種種不可思議之荒唐行徑,而近臣迷惑君主,為邀功可以將重大軍事行動當(dāng)作政治作秀。
是非標(biāo)準(zhǔn)的澄清,不僅是儒家道德學(xué)問的大事,更是士大夫在復(fù)雜政治環(huán)境中立身處世的原則訴求。陽明以《紀(jì)夢》托其志,既是義憤苦悶的宣泄,也是作為荒唐事件中的親歷者對是非標(biāo)準(zhǔn)的追求。
紀(jì)夢 并序
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臥小閣,忽夢晉忠臣郭景純氏以詩示予,且極言王導(dǎo)之奸,謂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導(dǎo)實陰主之。其言甚長,不能盡錄。覺而書其所示詩于壁,復(fù)為詩以紀(jì)其略。嗟乎!今距景純?nèi)舾赡暌?,非有實惡深冤郁結(jié)而未暴,寧有數(shù)千載之下尚懷憤不平若是者耶!(3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14.
……因思景純有道者,世移事往千余春;若非精誠果有激,豈得到今猶憤嗔……是非顛倒古多有,吁嗟景純終見伸!御風(fēng)騎氣游八垠。彼敦之徒草木糞土臭腐同沉淪!(3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14.
……王導(dǎo)真奸雄,千載人未議。偶感君子談中及,重與寫真記。固知倉卒不成文,自今當(dāng)與頻謔戲。倘其為我一表揚,萬世萬世萬萬世。右晉忠臣郭景純自述詩,蓋予夢中所得者,因表而出之。(3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15.
陽明的龍場之悟,也是以夢的形式出現(xiàn),夢中孟子向他托付儒家真?zhèn)?。陽明十五歲在馬伏波廟,夢見伏波將軍贈劍。以夢境中與先賢通靈的方式,陽明標(biāo)記其重大頓悟。(37)陳立勝.王陽明龍場悟道新詮[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54(4): 94.在儒家傳統(tǒng)中,如孔子夢周公之類的圣賢之夢,是標(biāo)榜某種價值觀的權(quán)威性寄托。既然是夢,其內(nèi)容就往往是虛構(gòu),如陽明《紀(jì)夢》中揭發(fā)王導(dǎo),證諸史書并不一定符合。(38)任文利.解讀正德庚辰王陽明之夢: 兼論開悟“致良知”宗旨的政治苦境[C]//王中江,李存山.中國儒學(xué): 第六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 72.但此詩卻是致良知之悟的成果,借用晉朝忠臣剖白來標(biāo)記“是非”——“是非顛倒古多有,吁嗟景純終見伸?!薄疤绕錇槲乙槐頁P,萬世萬世萬萬世?!标柮鞑幌е匮浴叭f世”之語來強調(diào)夢中撥亂反正,扭轉(zhuǎn)了被顛倒千年的是非,也是暗喻他已經(jīng)找到了是非標(biāo)準(zhǔn)。而這一是非標(biāo)準(zhǔn)的獲得其實不靠考證史實,而依靠致良知——“若非精誠果有激,豈得到今猶憤嗔?!逼藉┦录斜┞冻龅氖欠穷嵉?,通過夢的意念形式,被良知審判,也借圣賢的身份彰顯了良知即是非的權(quán)威性、合法性。
《紀(jì)夢》勾勒的形象是先賢,以此寓示內(nèi)在良知的權(quán)威。正德十六年,陽明給楊仕鳴的信中,謂“區(qū)區(qū)所論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于此見得真的,直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3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98.以上數(shù)語,典出《中庸》。嘉靖三年,陽明又與黃省曾論及此語,即是在《中庸》學(xué)脈內(nèi),詮釋致良知何以無疑:
來書云:“以良知之教涵泳之,覺其徹動徹靜,徹晝徹夜,徹古徹今,徹生徹死,無非此物。……真乾坤之靈體,吾人之妙用也。竊又以為《中庸》誠者之明,即此良知為明;誠之者之戒慎恐懼,即此良知之戒慎恐懼。當(dāng)與惻隱羞惡一般,俱是良知條件。知戒慎恐懼,知惻隱,知羞惡,通是良知,亦即是明”云云。此節(jié)論得已甚分曉。知此,則知致知之外無余功矣。知此,則知所謂建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非虛語矣。(4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06-207.
黃省曾提出,良知既是貫徹動靜、晝夜、古今、生死的本體,又是吾人心體作用。戒慎恐懼與惻隱羞惡,都是良知本體發(fā)用。陽明贊同黃氏的解釋,并指出,致良知即體即用,因此可以具備“建諸天地而不?!薄鞍偈酪再故ト硕换蟆钡臋?quán)威性。陽明也提出過,良知作為本體,是天地流行造化之德,由此蘊含了作為萬事萬物之原因的權(quán)威性:“(錢德洪錄)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4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15.
陽明高足黃綰也用天地之德來驗證是否致良知。
典籍所載,乃天地萬物之理,及圣賢君子言行,惡可不講求?但要知古人遠(yuǎn)取諸物,則必近取諸身,理義人心所同,彼特先得我心之同然者。必于吾心獨知之地實致其力,必求仁,必求道,必求德,不使一毫不盡,則此心之理,建諸天地,考諸三王,征諸庶民……百世以俟圣人,以驗其悖與不悖、謬與不謬、疑與不疑、惑與不惑、可征與不可征,而益致其克己之功。(42)黃綰.明道編[M].北京: 中華書局,1959: 55.
將良知之知,聯(lián)系為《中庸》天地圣賢之德,是用天地?zé)o所不知來說明良知無所不在。黃綰詮釋發(fā)揮的重點落在“無疑”,“無疑”“不可欺”是良知具體的監(jiān)督作用體現(xiàn)。而人主動敬畏良知天地之德,自覺監(jiān)督和驗證自己的行為是否悖謬或尚有可欺之疑惑處,這就是致得了良知天理。
以克己無欺來發(fā)揮如何與天地先賢對質(zhì)而無疑,則將天地之德轉(zhuǎn)化為人之德,這種道德工夫修養(yǎng),陽明稱之為“自信”。黃綰的發(fā)揮,很有可能就是從陽明“自信”之說而來。陽明也將“自信”作為良知即是非的表達(dá),自信作為良知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尤其是經(jīng)歷了忠泰之難后才得來。除錢德洪的記錄外,嘉靖五年,陽明有封《答友人書》,親自回顧了當(dāng)年只求“自信”。
君子之學(xué),務(wù)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犟{在留都,左右交讒某于武廟。當(dāng)時禍且不測,僚屬咸危懼,謂群疑若此,宜圖所以自解者。某曰:“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吾方求以自信之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4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21.
陽明在孔子無入而不自得的為己之學(xué)脈絡(luò)里詮釋“自信”,并將這種“無入而不自得”歸因于萬物一體之仁的不容已,見《答聶文蔚》第一書:
昔者孔子之在當(dāng)時,有議其為諂者,有譏其為佞者,有毀其未賢,詆其為不知禮,而侮之以為東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惡而欲殺之者……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寧以蘄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疾痛迫切,雖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薄肮?,末之難矣!”嗚呼!此非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4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8.
孔子遭遇誹謗,但與此同時,卻不以天下之信己與否為急務(wù),真正究心的,是萬物一體之仁不容已。橫亙在圣人胸臆間的,是“疾痛迫切”。這種疾痛迫切,正是惻隱之心,這是陽明在“拔本塞源論”中呼吁的。
圣人之學(xué)日遠(yuǎn)日晦,而功利之習(xí)愈趣愈下。其間雖嘗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說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雖又嘗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論終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而習(xí)以成性也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姨炖碇谌诵模K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4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61-62.
拔本塞源論的格調(diào)是沉痛而客觀的。陽明回顧了當(dāng)世在功利習(xí)氣影響下出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象——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這是對忠泰之難的客觀解答。做出這樣解答的陽明,是站在人類道德的宏觀視野來看待整體性的命運,已經(jīng)跳出了小我的局限。而拯救的方式,是致自己的良知,是回到“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的不容已的良知情感。這既是為己之學(xué)的自我拯救,更是一體之仁的對他人的拯救。在《答聶文蔚》第一書末尾,陽明殷切地指出了士人的這一重任。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為己任?顧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顧,將求其有助于我者,相與講去其病耳。今誠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學(xué)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yǎng),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讒妒勝忿之習(xí),以濟于大同,則仆之狂病,固將脫然以愈,而終免于喪心之患矣,豈不快哉!(4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1冊[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8.
孔子以來的士以天下為己任,在陽明看來,正是使天下人皆自致其良知。而到了這一天,當(dāng)自私自利沒有了心靈土壤,彼此攻訐的習(xí)氣也終于消逝,人們才能相互安養(yǎng)。這是千百年來士人的共同理想,即所謂共濟大同?!柏M不快哉”一語,正是陽明在一體之仁的覺知中,良知作用而無習(xí)氣牽絆的快樂,是對天下人得到拯救的光明前景的快樂展望。也正如《歸隱》曲末所唱:“人間自有蓬萊島。何須用,何須用樓船轎。山林下,山林下盡可逍遙?!比f物一體之仁與樂,是《歸隱》末梢的真實情感寫照,是與《紀(jì)夢》的義憤沉重情感所不同的一抹亮色。
正德十五年的《紀(jì)夢》詩,是良知之無所不照察的天地之德的體現(xiàn),正是陽明的良知使他獲得了自信的力量。王畿回憶說,陽明在留都時,看到誹謗文字還會心動,后來方證悟過去:“先師在留都時,曾有人傳謗書,見之不覺心動,移時始化,因謂: 終是名根消煞未盡,譬之濁水澄清,終有濁在?!?47)王畿.龍溪王先生全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98冊.濟南: 齊魯書社,1997: 276-277.文獻沒有留下資料來證明陽明心動的內(nèi)容具體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此之后,他達(dá)到了不疑的自信,則此時的心動,與良知的審判相關(guān)。
《紀(jì)夢》詩不是哲學(xué)文字,而是坦誠地抒發(fā)了憤懣的心境?!稓w隱》之第一、二曲的“是非”基調(diào),即可以從同時期所撰《紀(jì)夢》詩之良知之威權(quán),窺見其背后的堅定立場與滿腔義憤。這種心境正指向良知之德,也轉(zhuǎn)化為了陽明最終獲得的“萬世”不疑的自信感。
陽明創(chuàng)作散曲、詩歌來抒發(fā)心意,展現(xiàn)了一代心學(xué)宗師的真切心路歷程。這也說明,致良知從百死千難中來,并非虛言,不動心的證成背后,是一顆意識流動的心在現(xiàn)實中飽受熬煎、砥礪行事的情感救贖。經(jīng)歷是特殊的,在探索陽明心路的時候,雖然無法復(fù)制每個情感升華為致良知之悟的瞬間,但可以追蹤其哲學(xué)論說的工夫受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