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強,韋吳迪,,3,王 剛,何錦豪,張 洪,包秀麗,陳麗香,蔣俊俊,,3,葉 力,,3,梁 浩,,3△
(1.廣西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再生醫(yī)學與醫(yī)用生物資源開發(fā)應用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寧 530021;2.廣西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廣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南寧 530021;3.中國(廣西)-東盟新發(fā)傳染病聯(lián)合實驗室,南寧 530021)
馬爾尼菲籃狀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是一種溫度依賴型二相真菌,作為一種機會性的致病性真菌,可在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低下人群中引起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HIV/AIDS 人群[1]。HIV/AIDS 合并TM感染可導致高復發(fā)率與病死率[2],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原體。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TM與宿主間的相互作用[3],但關于TM潛伏感染與復發(fā)的機制尚未闡明。傳統(tǒng)真菌相關研究主要涉及細胞與動物感染模型構建,而動物實驗需在特定時間處死小鼠并取材,觀察臟器變化和真菌負荷等指標,進而評估TM的感染進程[4-6]。然而,該手段無法實現(xiàn)對TM感染全過程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因此建立一種可追蹤的工具菌來實時評估TM的感染進程尤為重要。
生物發(fā)光成像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廣泛的應用于細胞、細菌、真菌及病毒的實時追蹤。其中,基于螢火蟲熒光素—熒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Luc)的報告系統(tǒng)研究最為廣泛,該方法涉及腫瘤進展的監(jiān)測、疾病診斷與治療、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實時監(jiān)測等多個方面[7-10]。該技術已應用在白色念珠菌的研究中,以基因組學技術將Luc 基因整合至真菌基因組,實現(xiàn)對真菌的標記,可視化真菌在宿主體內的定植部位以及評價藥物對真菌的清除效果[11]。然而,尚未有利用Luc標記TM菌株的報道。本研究采用農桿菌介導轉化(agrobacteriun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將Luc基因插入TM基因組,使TM菌株可穩(wěn)定表達Luc基因,并在形態(tài)與功能上與TM標準株比較,探究TMLuc作為工具菌的效果及潛力。
1.1.1 細胞與菌株 TM 標準株ATCC18224,購買于美國ATCC;pASP-hyg 質粒購于武漢銳志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農桿菌感受態(tài)細胞EHA105 購于上海維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HP-1 細胞系購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庫。
1.1.2 主要試劑 Q5 High-Fidelity DNA Polymerase(NEB),2×Taq Plus Master Mix Ⅱ(Dye Plus)(Vazyme),ClonExpress ⅡOne Step Cloning Kit(Vazyme),HiScript ⅢRT SuperMix for qPCR(+gDNA wiper)(Vazyme),EHA105(pSoup)(唯地生物),LB培養(yǎng)基(海博生物),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青島海博),卡那霉素(索萊寶),利福平(索萊寶),As 乙酰丁香酮(索萊寶),潮霉素B(索萊寶),DMEM basic 高糖培養(yǎng)液(Gibco),RPMIMedium 1640 basic培養(yǎng)液(Gibco)。
1.1.3 主要儀器 PCR 儀(ABI),北京六一電泳儀(DYY-7C),哈東聯(lián)恒溫搖床(DLHR-X250),化學成像系統(tǒng)(Bio-Rad Chem Doc),冷凍離心機(Beckman Microfuge 20R),微量移液器(瑞寧),微量分光光度計(Thermo Nanodrop 2000),活體成像動物儀(PerkinElmer),Cyto FLEX2 流式細胞儀(Beckman Coulter)。
1.2.1 重組質粒pCAMBIA1303-TrpC-Hygro-gpdALuc的構建 以pGL3-basic質粒為模板,設計Luciferase 引物進行擴增,引物序列見表1。對pCAMBIA1303-TrpC-Hygro-gpdA-GFP載體骨架進行雙酶切。37 °C 反應1 h,80 °C 失活10 min,之后通過1.5%瓊脂糖凝膠電泳回收酶切后的載體骨架,將回收的PCR 產物與酶切后回收的pCAMBIA1303-TrpC-Hygro-gpdA-GFP 載體骨架進行重組連接。37°C 反應30 min 后迅速置于冰上冷卻;隨后將重組產物轉化至TranT1感受態(tài)細胞,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50 μg/mL)的LB 培養(yǎng)基上,37°C 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12~16 h;挑取重組反應轉化平板上若干個克隆進行菌落PCR 鑒定,引物見表1。擴增后進行電泳驗證,隨后對目標菌落擴大培養(yǎng),進行小質粒提取并進行測序。
表1 Luciferase引物序列
1.2.2 潮霉素濃度篩選 將TM標準株涂布于含有不同濃度潮霉素(0 μg/mL,20 μg/mL,40 μg/mL,60 μg/mL,80 μg/mL,100 μg/mL)沙氏葡萄糖培養(yǎng)基平板中,在37°C溫箱中培養(yǎng)3 d,篩選出無菌落生長的最低潮霉素濃度。
1.2.3 農桿菌轉化培養(yǎng)及TM-Luc轉化子的構建 取適量重組質粒與EHA105 感受態(tài)細胞,加入無抗生素的LB 液體培養(yǎng)基在28°C 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2~3 h,離心留取上清,將上清涂布于含50 μg/mL 卡那霉素,20 μg/mL 利福平的LB 平板繼續(xù)培養(yǎng)2 d,挑取陽性克隆株于含20 mg/LAs 的LB 液體培養(yǎng)基,28°C震蕩培養(yǎng)至OD600nm為0.8左右待用。將含有質粒的EHA105感受態(tài)細胞與TM標準株按比例進行共培養(yǎng)24 h,收集懸液涂布至含潮霉素的沙氏葡萄糖培養(yǎng)基平板上,放入37°C 溫箱培養(yǎng)至有菌落產生,隨后挑取菌落至新的含潮霉素的沙氏葡萄糖培養(yǎng)基平板進行擴大培養(yǎng),提取基因組進行PCR 鑒定,引物見表2。
表2 TM-Luc引物序列
1.2.4 TM 標準株與TM-Luc 生長形態(tài)對比 根據(jù)說明書配比配置PDA與BHI培養(yǎng)基,121°C,20 min高壓后,倒入培養(yǎng)皿中,待其冷卻后分別在培養(yǎng)皿中央滴加10 μL TM 標準株菌液或TM-Luc 菌液,PDA和BHI培養(yǎng)基分別放入27°C和37°C培養(yǎng)箱,持續(xù)培養(yǎng)18 d;每日取出培養(yǎng)皿進行拍照,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徑。
1.2.5 細胞培養(yǎng)與感染模型構建 使用RPMIMedium 1640 basic(含10%胎牛血清,1%青鏈霉素混合液)完全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THP-1 細胞,并置于37 °C、含5%CO2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使用含有PMA的DMEM(含10%胎牛血清,1%青鏈霉素混合液)完全培養(yǎng)液刺激48 h,即可轉化為THP-1 來源的巨噬細胞。隨后用TM標準株與TM-Luc感染THP-1巨噬細胞,感染復數(shù)為1∶3,分別收集感染后24 h、48 h的總RNA進行后續(xù)炎癥因子檢測,同時收集24 h、48 h和72 h的細胞懸液進行細胞死亡情況的檢測。
采用GraphPad Prism 8與SPSS Statistics 26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假設檢驗采用Student t檢驗與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使 用NcoI、BstEII酶切pCAMBIA1303-TrpCHygro-gpdA-GFP 質粒(圖1A),經瓊脂糖凝膠電泳回收后與擴增的Lucifera 產物(圖1D)進行重組連接,構建pCAMBIA1303-TrpC-Hygro-gpdA-Luc 重組質粒(圖1B),挑取重組反應產物進行PCR 鑒定,在12 個單克隆菌落中發(fā)現(xiàn)3 個菌落在目的位置出現(xiàn)條帶(圖1C)。隨后挑選其中一個單克隆菌落(泳道7)進行擴大培養(yǎng),提取少量質粒進行測序比對,比對結果證明重組質粒構建成功。
圖1 Luc質粒和轉化產物的構建與驗證
在早期研究結果的基礎上[12],本課題組摸索了TM標準株在含不同濃度的潮霉素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情況。結果顯示TM 標準株在含有80 μg/mL 的潮霉素培養(yǎng)基上不生長,見圖2。
圖2 潮霉素濃度對TM標準株的生長影響
通過ATMT 法將Luc 基因插入TM 標準株的基因組中,對轉化子進行PCR 擴增和Luciferase 的檢測,電泳結果在500~750 bp 之間出現(xiàn)條帶(圖3A);成像結果見圖3B,在D-熒光素鉀鹽底物存在時,TM-Luc 可發(fā)出明顯的熒光,證明TM-Luc 構建成功。
圖3 TM-Luc的驗證
兩種菌株分別放置于27°C 與37°C 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連續(xù)14 d記錄菌落生長情況。二者在PDA培養(yǎng)基生長形態(tài)均為扁平絨毛狀,可在菌落底部觀察到特征性紅色素擴散現(xiàn)象(圖4A);在BHI培養(yǎng)基上呈深褐色,表面光滑(圖4A)。培養(yǎng)14 d后,在PDA培養(yǎng)基中,TM 標準株生長直徑為(6.54 ± 0.22)cm,TM-Luc 生長直徑為(6.45 ± 0.23)cm,兩者之間的生長曲線(P=0.273)與生長速率曲線(P=0.49)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圖4B、圖4C)。熒光顯微鏡下觀察二者形態(tài)相似,均可發(fā)現(xiàn)經典的帚狀枝形態(tài)(圖4A)。
圖4 TM標準株與TM-Luc生長情況
在比較了二者的生長情況后,本課題組探索了兩種菌株對THP-1巨噬細胞的影響。TM標準株和TM-Luc 與THP-1 來源的巨噬細胞共培養(yǎng)后,檢測24 h 和48 h 的炎癥因子TNFA、IL1B和IL10的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圖5A);在細胞死亡的檢測中,觀察到TM-Luc 對于THP-1 巨噬細胞的殺傷稍少于TM 標準株(圖5B),雖在48 h 時有差異,但隨著時間延長,二者對細胞殺傷效果趨于一致。
圖5 TM標準株與TM-Luc感染THP-1巨噬細胞
本研究采用ATMT 法將Luc 基因轉入TM 的基因組,從而構建穩(wěn)定轉化的TM-Luc。農桿菌介導的轉化法受體材料廣泛,分生孢子、原生質體、菌絲體等材料都可進行遺傳轉化。相較于原生質體轉化、脂質體轉化等方法,ATMT 轉化難度低、轉化效率高、轉化子遺傳穩(wěn)定高,并且T-DNA 隨機整合至基因組,這些優(yōu)點讓ATMT廣泛應用于動植物的真菌疾病病理研究中[13]。在TM基因組插入誘變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T-DNA在TM基因組的整合方式為隨機整合,并且部分突變體表現(xiàn)出形態(tài)方面的異質性,如可溶性紅色素產生缺陷、分生孢子較少甚至無分生孢子等現(xiàn)象[14]。這表明T-DNA 的插入可能會對宿主的基因組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宿主的形態(tài)或功能。
本課題組將農桿菌LB 與RB 序列間的T-DNA替換為Luc 基因,從而將Luc 基因整合至TM 基因組,因其在整合過程中的隨機性,筆者針對TM-Luc與TM標準株之間的形態(tài)與部分功能特征進行了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TM-Luc 可產生特征性的可溶性紅色素,并且菌落形態(tài)、生長直徑等與TM 標準株無差異。TM-Luc 和TM 標準株與THP-1 來源的巨噬細胞共培養(yǎng)后,TNFA、IL10等炎癥因子的表達趨勢一致;在TM 殺傷巨噬細胞實驗中,發(fā)現(xiàn)TM-Luc 對巨噬細胞的殺傷較弱于TM 標準株,在48 h 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72 h時細胞死亡趨勢趨于一致。
Luc 在動物活體成像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同一批次的動物可得到所有動物的橫向實驗數(shù)據(jù),也可得到單個動物的縱向實驗數(shù)據(jù),避免了批次間的誤差,實驗數(shù)據(jù)更加真實。本研究構建的TM-Luc目前僅用于細胞感染模型的構建,和TM 標準株進行了部分形態(tài)與功能學特征進行了對比。后續(xù)將TM-Luc應用于動物感染模型的構建,可為TM的體內機制研究提供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