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彝馨 呂唐軍
西江是華南地區(qū)最長、流量最大、流域最廣、航程最長的河流,西江流域包括云南省西部、貴州省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大部、廣東省西部,是嶺南文化發(fā)源的重要地區(qū)。但西江流域同時是嶺南災害的高發(fā)地區(qū),不僅多發(fā)洪澇、風災、旱災等自然災害,而且還有與移民文化關(guān)聯(lián)的戰(zhàn)禍、土客矛盾等人為災害,使這一地域的避災問題更加復雜。
千百年來,嶺南人在開發(fā)西江流域的過程中,不斷地遭遇艱辛的生存環(huán)境。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的先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與自然災害和生老病死作著頑強抗爭,各類族群形成了不同的信俗。西江流域是多神信俗的典型區(qū)域,社稷、儒釋道信仰、民間神祗等遍布各地,并且有強大的包容性,和諧共存。
我們對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中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避災信俗與心理補償進行分類闡述如下:
社稷是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中最大量的信仰對象。“社”是掌管大地和陰陽生育的神祗,是“五土之神”,與祖先崇拜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稷”是“五谷之神”,“社稷”為人類對自然的指代,供奉社稷是祈求自然與祖先的庇護。廣東地區(qū)的傳統(tǒng)聚落在此方面尤為突出,很多聚落都分布著大量的社稷,多的有十多個,少則亦有五六個。
例如,廣東肇慶思福村,共有8處社稷,分布在不同方位的聚落外圍(圖1)。每個族群都有各自供奉的社稷,也有整個聚落共同供奉的社稷。其中6處社稷有比較穩(wěn)定的型制,建造講究,但仍有2處社稷比較簡陋,僅在泥地上豎起作為社公崇拜的石頭。
圖1 思福村社稷分布示意圖
資料來源:周彝馨繪,底圖引自google地圖
廣東佛山古朗村也有眾多的社稷(圖2)。由于古朗河網(wǎng)路網(wǎng)錯綜復雜,人們常常燒香敬神,祈求平安。古朗村里的社稷大多數(shù)分布在河邊或者小街巷中。
圖2 古朗村社稷分布圖
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總是力圖與堪輿學說相吻合,聚落的選址與布局多吻合“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堪輿格局。山脈走勢被稱為龍脈,無山脈的平原地區(qū),則視水體為龍脈,四周環(huán)水乃聚落外部空間的一種常見模式。對于不理想的地形,人們則積極處理,如開塘引水、挖塘蓄水或植樹造林等。大量的傳統(tǒng)聚落都標榜自己的格局與堪輿文化趨同,目的是讓全體族眾都相信他們的聚落具有最好的風水和超自然的力量,能夠護佑族群的平安。
嶺南地區(qū)的宗族觀念與儒家文化具有高度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是大和諧觀(天、地、人三者的和諧)的基礎(chǔ),成為聚落的一種內(nèi)在的避災信俗。
聚落空間處處反映出倫理本位思想。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建筑均為宗族建筑,居住建筑則圍繞著祠堂、祖堂展開。聚落布局不僅在物質(zhì)上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精神上亦促進了宗族團結(jié),體現(xiàn)了對趨吉避兇的深刻追求。
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崇尚“和”的觀念,聚落有眾多的細節(jié)與其匹配適應(yīng)。聚落內(nèi)部的里坊門樓命名與對聯(lián)等文字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大和諧觀。廣東肇慶黎槎村《蔡氏族譜·序》中論及,蔡姓居于聚落的西北、西南部,蘇姓居于聚落東部與東北部,“各居吉向,姓裔流芳”??梢娦拮V之族人對“和”的追求,其幾百年來對各自安居方位滿足樂道,并無沖突。
西江流域聚落內(nèi)多宗教建筑,有泛神信仰傾向,聚落中供奉的神祗眾多,是典型的多神崇拜。祖先、儒釋道諸教神祗、各類自然神、歷史傳說人物等皆可成為信仰的對象,且包容性極強,不同的信俗可以和諧共存。例如,廣東地區(qū)傳統(tǒng)聚落的祖堂內(nèi)多供奉有觀音,與供奉祖先并行。當?shù)鼐用裥欧钣^音菩薩可送子、保平安,認為觀音信仰與家族繁衍生息有最重要的關(guān)系。
西江流域聚落的民間信俗極其豐富,天后信仰(避水災、海禍)、醫(yī)神信仰(避瘟疫)、光華大帝信仰(避水災、火災)等俯拾皆是,不可一一盡述,僅舉幾個特色案例做代表。
1.黔東南、桂西北侗族村寨的薩瑪信俗
薩瑪是侗族全民族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女神。在貴州、廣西等地區(qū)每個侗族聚落都設(shè)壇供奉薩瑪,在建筑內(nèi)安設(shè)神位的叫薩歲、薩柄;在聚落外部空間中(聚落中央或聚落邊緣)設(shè)壇供奉的叫做薩堂、薩壇。
侗族聚落設(shè)壇祭祀薩瑪是為了保佑族眾。薩瑪壇周邊必須有一棵黃楊樹(千年矮),其是薩瑪?shù)幕恚羌橹?。通常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侗族聚落族眾都會打掃薩堂,敬奉香茶;農(nóng)歷正月則有隆重的薩瑪節(jié)祭薩儀式。
2.貴州安順屯堡聚落的“汪公”信俗
安順屯堡聚落有“迎汪公”的特色活動。汪公名汪華,是隋代安徽歙州休寧人,率部歸唐,被封為越國公,又隨唐太宗征戰(zhàn)有功,封為九官太守,死后謚為徽州府越國公忠烈汪王。由于安順屯堡人多是從安徽遷至安順屯兵的,所以也帶來了故地習俗“迎汪公”。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屯堡人會把汪公從汪公廟中請出來游行,由村中德高望重者引路,嗚鑼開道,以紅轎抬舉,轎子經(jīng)過的家家戶戶都要燒香、鳴炮奉迎,整個儀式進行一天一夜。
3.廣西賀州福溪村馬楚大王信俗
福溪村有全國唯一的馬楚大王信俗。聚落中有一個馬殷廟和兩個馬楚大王廟(圖7)。
馬楚大王,名馬殷,是漢代名將馬援的后人。馬氏建立楚國55年,尊禮中原王朝,止戈休戰(zhàn),使屬地富庶殷實。當時匪盜為患,楚王馬殷御駕親征謝沐關(guān),除匪平亂,受世人人敬仰?!跋攘⑸?,后馬楚卒,鄉(xiāng)民遂建廟宇祭祀之……”福溪村歷代將馬殷廟重修擴建,祭祀供奉,信仰風俗沿襲至今。
聚落中為馬楚大王信俗建有馬殷廟(靈溪廟)和馬楚大王廟。馬殷廟初建于唐末宋初,座落在靈溪河畔,所以人們又叫它靈溪廟。明永樂十一年(1413)在原地重建,明弘治十二年(1499)擴建,請來名僧和湘桂的能工巧匠,將馬殷廟括建為前帶戲臺的殿堂式廟宇,因其規(guī)模宏大,柱子數(shù)量過百,人們又稱之為“百柱廟”。另清康熙十五年(1617)、清嘉慶丙寅年(1806)重修,同治六年(1867)再次擴建。聚落入口處另有兩個并排一起的馬楚大王廟,廟前有大型廣場、古井和戲臺,是聚落中重要的信仰空間。
4.粵西的地脈龍神信俗
地脈龍神即“地主公”,起源于古代的中溜崇拜。相傳“地主公”管理朝天宮大小事務(wù)。因為“地主公”非正神、主神,而是土地神,所以一般奉祀在主神龕下的凹洞或桌下。
5.粵西的石狗信俗
崇拜石狗是粵西古老的民間風俗。狗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物象之一,嶺南地區(qū)原為古越族的俚、瑤、苗、僮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這些部族的名字原為“貍”“猺”“獞”,有“犬”字旁,帶有其本族圖騰崇拜的標志,存在著對狗的原始崇拜。古老的習俗遺留了下來并衍化成石狗崇拜。靈石崇拜亦由來已久,如漢《淮南子·萬畢術(shù)》有云:“凡石宅四隅,則鬼無能殃也?!彼裕?shù)厝税咽窋[在城門村口、窗邊井旁、屋頂飄梁,其目的在于鎮(zhèn)煞、飄煞,其功能與泰山“石敢當”相類。
石敢當外形多為石碑、小石人或石塊等,為民間的一種辟邪物,認為可鎮(zhèn)邪避災。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中到處可見石敢當,石敢當多位于聚落的對沖空間中,主要分布在建筑的陽角和道路空間的相沖處,常在建筑面對道路的墻腳或門邊砌有作為石敢當?shù)幕◢徥瘲l,在聚落的異形空間、對沖空間中,也有獨立的石敢當碑石,上書“泰山石敢當”文字,表現(xiàn)出先人對聚落對沖空間的重視和思考。
廣西桂林月嶺村和廣東佛山古朗村都有數(shù)量眾多的石敢當,布置位置和方式多樣,月嶺村更有部分石敢當置于建筑的外墻上方(圖3)。
圖3 古朗村石敢當分布示意圖
神物信俗種類眾多,各地域、各民族多有獨特的神物信俗,廣西賀州福溪村生根石、侗族村寨的黃楊樹、紅水河流域的青蛙等皆為典型。
福溪村中隨處可見的“生根石”,是一種散布于聚落各處的自然巖石。福溪村的先人在建設(shè)聚落時,完整、原地保留這些天然的石頭,以其自然狀態(tài)留存在街道旁、民居建筑中,甚至就立于屋腳或墻縫里、擱置在天井或房間中。在馬殷廟的廳堂里,也保留了幾塊凸出地面的高大石頭,其中有一塊就依勢作為了木柱的柱礎(chǔ)。聚落的風雨橋東端也有幾塊生根石,曾有人想炸毀這些生根石,卻遭到族中長老的極力反對,據(jù)說“炸石驚神靈,全寨要遭殃”。
儀式是避災信俗和心理補償?shù)闹匾h(huán)節(jié),各個族群、各種信俗和心理補償都有其獨特的儀式相配。儀式也是隨時代、地域傳播變化的,內(nèi)涵復雜,在此僅舉個別儀式案例以說明。
祭祀是一種信俗活動,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的祭祀神靈、祖先的活動。祭祀儀式是尋求天人交感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天地人和諧共生的信念。
1.干旱地區(qū)的求雨儀式
在干旱地區(qū),或者在雨水失時、無法耕稼的時期,求雨儀式成為一種官民共同參與的的盛大文化現(xiàn)象。求雨儀式場面虔誠、浩大,祈求感動上蒼、普降甘霖。許多地區(qū)有雨神廟、雷神廟,即為求雨儀式而設(shè)。
2.桂西紅水河流域“蛙婆節(jié)”儀式
西江流域內(nèi)多水田,適于青蛙生長活動。青蛙能感知雨水到來,發(fā)出陣陣叫聲,古越人視之為神,奉為圖騰崇拜。因此,在桂西的紅水河流域,流行“蛙婆節(jié)”的祭祀儀式,并衍生出許多與青蛙相關(guān)的婚嫁故事傳說,滲入民間的文學主題。
娛神類儀式是指為取悅神靈而形成的一定的儀式,多為歌舞。舞者和祭祀者希望求得天人交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娛神類儀式一般有固定的場所,作為一項古老的文化儀式,很多地區(qū)與民族不斷賦予娛樂的內(nèi)容,使之成為帶有普遍意義的娛神活動。
1.侗族、苗族聚落“踩歌堂”
“踩歌堂”是一種集體性的舞蹈,是侗族和苗族的習俗,認為參加踩歌堂能祈福和消災。每逢節(jié)日,侗寨聚落歡聚一堂,在鼓樓歌坪中舉行熱烈的踩歌堂、“抬官人”等活動。
2.貴州安順屯堡聚落地戲
安順地戲是盛行于安順屯堡地區(qū)的一種民間戲曲,地戲增強了屯堡人的內(nèi)聚力。屯堡人定居安順后,生活安逸,武事漸廢,有見識者憂患之,于是借地戲,不斷地讓后人練武,寓練兵于農(nóng)業(yè)生活之中。因為有演武增威、求神護佑的需要,安順地戲因此扎根,傳承至今。
每年地戲的演出有兩個時間。一是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期間,為了祈求豐收和祭祀先祖跳地戲,時間約3到7天。二是新春到來之際,為了歡慶豐收和祈禱來年風調(diào)雨順、村寨平安跳地戲。
地戲中就包含著諸多的祭祀因子。聚落和族眾除了以武力保證自身安全,也依賴神靈的護佑,娛神、祭祀的儀式就構(gòu)成地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西江流域是多神信仰的典型區(qū)域,并有強大的包容性,和諧共存。每個神祗都有專長護佑的方面,警醒人們時刻要防御各種災害,并給與人們防御災害的信心。聚落選址和營建往往注重風水堪輿,是選址和營建經(jīng)驗的一種傳承,也讓全體族人都相信,他們的村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夠護佑他們子孫平安興旺。聚落中還具有多種心理補償方式,實是先人對空間的敬畏與思考的表達,是先人的避災經(jīng)驗傳承。因此,避災信俗與心理補償已經(jīng)構(gòu)成了聚落教化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特別是避災、防災經(jīng)驗的傳承與教化。
傳統(tǒng)聚落的防災體系實包含了物質(zhì)防御體系與精神防御體系。西江流域傳統(tǒng)聚落的精神防災體系,包含了避災信俗、心理補償及其儀式三個方面。
避災信俗和心理補償不僅體現(xiàn)在各類儀式和非物質(zhì)文化中,同時也依托于聚落空間與形態(tài)格局,影響了聚落空間的發(fā)展過程。因此,精神防御是傳統(tǒng)聚落防災體系的有力補充,研究當代的聚落的發(fā)展變遷問題,必須要重視聚落防災體系中的精神防御體系。
①堪輿文化:堪輿文化又稱風水文化,是一種傳承有序的傳統(tǒng)民俗現(xiàn)象,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淀下來的、對居住環(huán)境進行地理選址布局的一種實用國術(sh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突之意,代表地形;輿,指承輿,即研究地形地物之意,著重在地貌的描述?!妒酚洝穼⒖拜浖遗c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觀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
②《蔡氏族譜·序》引自《南雄珠璣巷南遷氏族譜·志選集》,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后裔聯(lián)誼會籌委會、南雄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韶關(guān):南雄人民印刷廠,1994,232。
③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前后出生,后唐長興元年(930)去世, 五代十國時期楚國的開國君王,馬姓第一位帝王。
④摘自《新五代史》之《楚王馬殷紀功碑》。
⑤古代五祀所祭對象之一,即后土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