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要:經(jīng)典民歌《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是“樂府雙璧”,文中的花木蘭在歷史上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敬仰的英雄,承擔了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筆者認為帶領(lǐng)學生開啟這樣的文化瑰寶,應采用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從而在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厚植家國情懷。
關(guān)鍵詞:朗讀;家國情懷;情感;人物形象
每一個漢字都是寄寓情感、文化的載體,一首經(jīng)歷千年文化洗禮的古代民歌更是如此。民歌《木蘭詩》記載的是北朝時期女子木蘭替父從軍、代父出征到凱旋歸朝、建功還家的傳奇故事,詩中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真摯、情節(jié)曲折。全詩陡然的律動,朗朗上口,一顯民歌獨有的魅力,如同精美的交響樂,將讀者情感與文字韻味綴連起來。鑒于此,確定學習目標: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民歌的特點,把握詩歌的情感;通過探究討論,了解人物的形象,領(lǐng)悟民歌的精髓。
如下介紹《木蘭詩》教學的過程和設計理念。
一、親近靜態(tài)文本,觸及躍動的節(jié)奏
好的文本是有溫度的,但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對文本“一見鐘情”,唯有經(jīng)歷飽含真情的朗讀才能識得文本真諦?!赌咎m詩》作為一篇較長的文言民歌,教師怎樣讓學生愛上這篇文章,愿意去傾情朗讀,將靜態(tài)的文本讀出味道來,深入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那當然是要在朗讀的方式上“做點花樣”!
于是筆者設置第一個“快板誦讀---讀準節(jié)奏”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自由誦讀《木蘭詩》,并用拍手打節(jié)奏或用快板配節(jié)奏,自己朗讀出來。學生對快板很感興趣,為了能用好快板這個形式,朗讀時特別用心,課堂展示時,四位學生非常順利地甩動著快板,用不同節(jié)奏朗誦著《木蘭詩》,課堂的氛圍也立即熱鬧起來了。
順理成章因勢利導,教師詢問通過快板朗讀,你得出《木蘭詩》這首民歌有何特點?學生順利生成:《木蘭詩》的整體節(jié)奏是2/3,2/2/3,2/2/2/3,所以讀來朗朗上口。于是教師進一步深化:《木蘭詩》地朗朗上口源自哪些因素呢?學生通過同桌互相研討總結(jié),得出文章押韻、互文、頂針、復沓、排比、對偶等手法的靈活使用,使得文章有此效果。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分點依次復習互文、頂針、復沓等修辭手法,此時學生的思維也由感性走向了理性。
二、對比自創(chuàng)小作,觸摸豐滿的人物
讀書中的人物,學生往往有誤區(qū),會讀成一個脫離現(xiàn)實,高大全的“扁平人物”,然而事實上,文學作品中大部分的人物應該是血肉豐滿的立體人物?!赌咎m詩》中的木蘭是個什么形象?學生淺讀或根據(jù)以往的認知可以看到一個替父從軍、英勇善戰(zhàn)、不慕名利的英雄形象,而事實上木蘭更是一個會織布、會內(nèi)心矛盾,會想家、會打扮愛漂亮的女孩形象,她在生活中是有類似的人物原型的,但是如何讓學生觸摸到這個豐滿的人物呢?于是設置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對照比讀---讀活人物 ”。
展示自創(chuàng)小作,并請學生比較原作與自創(chuàng)小作在人物塑造上的差異。
“鏘鏘復鏘鏘,木蘭苦練功。長劍花錯落,冷電閃精芒;拉弓滿月放,飛馬卷平岡。
忽聞敵來襲,可汗征兵忙。軍書有爺名,爺老嘆無兄。愿為著戎裝,沙場報孝忠。各市買鞍馬,疾馳飛邊關(guān)。
劍出敵膽破,弓響胡騎驚。白日殺敵急,夜晚攻城忙。東城劈敵首,西原奪敵馬,南溝繳敵械,北山燒敵糧。百戰(zhàn)將軍死,十年壯士歸。
可汗心愿了,官祿在身旁。勛賞皆不要,揚鞭還故鄉(xiāng)。家人齊歡笑,木蘭換紅裝。出門伙伴驚:木蘭原來是女郎!”
學生一比,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了至少四點差異:(1)如文章之初,原作中的木蘭是一邊織布一邊沉思的場景,由此可以得出木蘭是一個普通人家的普通女孩,她擅長女工,也有作為一個女兒為家庭的憂慮,那種憂慮就是一個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面對油鹽醬醋茶的困擾。而自創(chuàng)小作中,木蘭出場就是一個英氣十足的“女漢子”形象,她擅長拉弓使劍,技藝不比任何男子差。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天生是英雄,卻高高在上,無法觸及,是書中的人物,是歷史中的人物,淡化了木蘭作為普通人的喜怒。
(2)原作詳寫了木蘭思考是否要去代父出征的過程,內(nèi)心矛盾而糾結(jié),有嘆息,有思,有憶,最終在無法逃避的國家責任之下,只能去集市購買物資,這個過程寫得鋪陳而冗長,一顯木蘭內(nèi)心的矛盾的歷程之長,敲定為父出征的決心之艱。而自創(chuàng)小作中,幾乎沒有內(nèi)心的思考過程,參軍之舉變成了直截了當?shù)男袨?,忽略了?zhàn)場廝殺的殘酷,更忽略了木蘭作為女子,參軍不便甚至要獲罪的現(xiàn)實的考慮,這樣的人物的塑造就顯得脫離生活,脫離真實。
(3)原作略寫了木蘭在戰(zhàn)場的廝殺過程,三言兩語話悲壯,然后就迅速停筆。與之同時,前文還用用復沓的修辭詳寫了木蘭奔赴戰(zhàn)場的過程中,如何地思念自己的家人,說是“不聞爺娘喚女聲”,實則處處是父母的呼喚,移情于物,內(nèi)心滿是對父母,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而自創(chuàng)小作卻是詳寫了木蘭戰(zhàn)場的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場的悲壯慘烈一一呈現(xiàn),木蘭成為了一個英明神武的將軍形象,場面中彌漫著“男兒氣概”。這樣“殺氣十足”的木蘭看了令人覺得沒有生活味,只有英雄氣。
(4)原作得知木蘭凱旋,敘寫了一系列家人切合身份的動作,一家人的面貌躍然紙上,也十足感受到一個家庭,對于一個榮耀歸鄉(xiāng)的女兒,一個多年未見的親人的熱切的歡迎。自創(chuàng)小作把這個過程一句話就帶過了,絲毫未有親情的展現(xiàn),淡化了人情味,顯得寡淡無味。
通過四組對比,學生深切地明了,木蘭的形象仿佛就在身邊,就像人物原型就是身邊某個家庭發(fā)生的某件事,市井生活味十足,而米蘭也真真就是身邊人。教師于此處做總結(jié),木蘭不僅擁有我們原有認知中的英雄氣概,更是擁有平凡家庭普通人物的女兒情懷。因為國之責,所以他替父從軍,絕不推諉當兵的職責,在戰(zhàn)場上英勇應敵;因為家之任,所以他縱然思家念親,也要為弟弟和父親承擔這樣一份應征的責任,她的身上,染上了濃重的家國情懷。教師順勢上升到單元主題:“家國情懷,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樸素情感,它意味著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家鄉(xiāng)的土地人民,愿意為保家衛(wèi)國奉獻自己的一切......它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此時再穿插有關(guān)木蘭的真實身份的資料鏈接:“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府規(guī)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傳說,確實有一織布姑娘因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家中弟弟年齡尚幼的情況下,于是該女子替父從軍,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在那個“女子不能參軍”的年代,該女子經(jīng)歷邊關(guān)苦寒,多年征戰(zhàn)后終于凱旋。木蘭是否確有其人無法考證,但“代父從軍”確有其事,彰顯了古代普通女子也有家國情懷?!?/p>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木蘭形象”的認知,木蘭是否確有其人已經(jīng)不重要了,她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意味著一切擁有著“家國情懷”的普通人皆可以是花木蘭,皆是“英雄”。
“家國情懷”是本篇課文的情感重點,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在當今社會,作為一名公民,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就是熱愛自己的國家。到此處,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掛得到升華。
三、打開想象視野,體會豐富的情感
著名作家趙麗宏曾說:“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一個時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jié)晶。”朗讀自然可以更好地觸摸文本的情感,但若能加入想象,那便是給文本解讀添了催化劑、推進器。
于是我設置了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同學互讀---讀透情感”:選讀你印象深刻的片段,用想象畫面法,說出你想象的畫面,分析朗讀應持有的情感,并演繹你的朗讀。
木蘭詩全詩情感波瀾起伏,并非全篇一調(diào)。學生通過想象的畫面的分析,時而讀出木蘭嘆息的憂愁,時而讀出木蘭從軍的毅然,時而木蘭征戰(zhàn)的艱苦,搏殺的殘酷,時而也讀出木蘭出征時思念父母親的柔情,木蘭凱旋還朝、衣錦還鄉(xiāng)時的喜悅。于是學生也做出了如下分析:
例如(1)停機嘆息、替父從軍片段
想象的畫面:木蘭對窗織布,卻時時出神,木蘭與父親對話,說到軍令如山,軍情緊急,考慮弟弟年齡尚幼,父親又年紀老邁,疾病纏身,矛盾憂郁之情表現(xiàn)在臉上,但最終下定決心,雖眉頭緊鎖,卻目光堅毅。
因此起初應該語調(diào)輕,語速緩,體現(xiàn)憂心忡忡。再由沉思到下定決心,由輕緩到重快。木蘭答父問表現(xiàn)了憂國憂家之情,要讀深沉些,至“愿為”兩句轉(zhuǎn)為堅定,還可配上緊握拳頭的動作。
(2)出征準備,奔赴戰(zhàn)場片段
想象畫面:木蘭東奔西走,購買自己所需的物資,隨即易容改裝,匆匆與父母親人辭別,跟上部隊開拔前線。別時容易,但在征程中卻抵不住思念的侵襲。耳邊纏繞都是父母對自己的召喚,叮嚀,似有似無,時時回響,而眼望四周,卻是黃河奔騰,燕山聳立,內(nèi)心生出悲涼之意來,淚水似要掉落,但又想起自己的處境和責任,便又堅毅起來。
因此在讀出征準備,購買物資時,由輕緩到重急,既緊張又有序。“旦”“暮”“不聞”“但聞”重讀,以體現(xiàn)奔赴之急,思念之切。還有在讀“鳴濺濺”和“鳴啾啾”的時候一定要慢,要有一種回蕩的感覺,一顯思念縈繞心頭,揮之不去之感。(此處引領(lǐng)情感細膩的女生齊讀)
(3)十年征戰(zhàn)片段
想象畫面:木蘭騎馬飛奔,似有跨越山與大海的氣勢,戰(zhàn)場上戰(zhàn)馬嘶鳴,戰(zhàn)士們的廝殺聲,夜晚的打更聲,浸透了月光的寒氣,十年征戰(zhàn),哪怕獲得的小小勝利都是用戰(zhàn)友的血肉之軀換的,不幸中的萬幸,她還活著。
因此這段“戰(zhàn)地速寫”,應讀出“悲壯之情”,讀出一種“關(guān)山飛躍”的英姿,讀出一種“視死如歸”的豪邁,讀出“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悲涼,讀出“金戈鐵馬,馬革裹尸”的壯烈。(此處引領(lǐng)剛毅果斷的男生齊讀)
(4)還鄉(xiāng)團聚,伙伴驚忙片段
想象畫面:米蘭英姿颯爽,騎馬歸來,十年的戰(zhàn)場磨練,讓她更添一份成熟。父母互相扶持,姐姐整理裝束,弟弟親自宰殺牛羊,而木蘭的,一定有與親人的擁抱,激動的眼淚,更有回到家中,東瞧瞧,西看看的溫柔,多年未化妝,她拿起姐姐的妝品,一抹一畫,當她再蹦跳著出門的時候,驚呆了正在鬧騰的戰(zhàn)友們,“天啊,木蘭是個姑娘??!”
因此這幾句應該讀出滿心的喜悅,因為木蘭凱旋歸來,你說她的親人該是多么的高興呀。要表現(xiàn)木蘭恢復女兒妝時輕松、喜悅的心情,木蘭在“開”、“坐”、“脫”中想急切找到回家的感覺;后來要慢吟,在“理”、“貼”中細細體味恢復女兒的溫柔。而站在軍中伙伴的角度,發(fā)現(xiàn)從軍多年的戰(zhàn)友竟是女孩子,又是驚訝,又是驚喜!
引導學生投入朗讀的過程,就是要在靜態(tài)的文字中讀出動態(tài)的情感,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畫面的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到此處,教師對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小結(jié):木蘭詩作為一首民歌,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具有朗朗上口的韻律,具有豐滿立體的形象,具有波瀾起伏的情感。學生慢慢感受到民歌的精髓,對民歌文化有了相對立體化的認知。
四、創(chuàng)作趣味民歌,升華精神的世界
一節(jié)課,讓學生感受一首民歌的韻律,觸摸一個人物的喜悲,體會一種情感的起伏,更是讓學生體驗多樣的朗讀方式,在心中植下“家國情懷”的種子,領(lǐng)會到還要能實踐。于是就搭建平臺,嘗試讓學生也來寫寫這樣的民歌:請你仿造《木蘭詩》的形式,也來寫一段《木蘭贊》。
生一:朝廷軍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戰(zhàn),花家沒有男子漢,我愿替父去出戰(zhàn)。
生二:古往今來幾英雄,木蘭當數(shù)排第一,英勇機智殺數(shù)敵,是我中華好兒女。
此環(huán)節(jié)從讀走向?qū)?,從思考到實踐,既檢驗了學生一課所得,也讓學生的才華得以施展。
結(jié)語:
一首剛健質(zhì)樸的民歌,用多樣的化的朗讀方式開啟了它,也讓它像一顆種子,將家國情懷深深種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里。
參考文獻:
[1]蘇麗.《木蘭詩》閱讀教學的朗讀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20(05):70-72.DOI:10.13525/j.cnki.bclt.202005023.
[2]姚嘉宇.中國人骨子里的“愿”——《木蘭詩》教學設計[J].讀寫月報,2021(33):41-46.
[3]李可前.以誦讀為主線的《木蘭詩》觀摩課教學設計[J].新校園,2021(10):37-39.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