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曄
摘要: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注意:主題選定,要兼顧學科性與綜合性,具備適當的挑戰(zhàn)性;環(huán)節(jié)設置,要考慮活動類型并體現迭代理念;工具選擇,要因項目制宜;教學方式,要異質分組強化小組合作,關注生成體現以生為本,滾動教學促進能力提升;活動評價,要兼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強調多元主體。
關鍵詞:初中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我是音樂家”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中增設了“跨學科實踐”主題內容,這是對物理學科實踐育人價值的進一步深化。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本文以“我是音樂家”為例,分享幾點思考。
一、主題選定:兼顧學科性與綜合性,具備挑戰(zhàn)性
(一)要兼顧學科性與綜合性
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緊緊圍繞其育人價值進行,要警惕將其變成手工課、勞技課。因此,活動主題的選定,既要保證綜合性,契合“跨學科實踐”的要求,也要兼顧學科性,所選擇的素材中要蘊含學生需要深化掌握的物理知識。
在開發(fā)聲現象有關的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時,筆者選擇“樂器的制作”為活動主題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我是音樂家”跨學科實踐活動。這是考慮到無論是樂器的設計、制作、優(yōu)化,還是展示,都緊緊圍繞著樂音的三個要素——響度、音調、音色展開。學生需要應用所學的響度、音調、音色的影響因素開展設計和制作等活動,需要用物理語言對樂器的結構和原理等關鍵點進行展示分享。整個活動緊緊圍繞物理學科展開,從而達到深化學生物理學科理解的目的。同時,在樂器的制作過程中,學生還需要運用音樂、數學、工程、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知識,真正打破學科壁壘,融會貫通。
(二)應具備適當的挑戰(zhàn)性
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必須是一項復雜而具有挑戰(zhàn)的智慧活動,以避免小組內個別學生承擔大部分任務甚至全部任務的情況,從而促進真合作,達到讓全組學生各顯其能的活動目標。
樂器的制作需要學生共同商議選題、收集資料,制作過程更是需要小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此外,樂器的制作是難以一蹴而就的,作品制作完成后往往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將原有設計全部推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樣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十分符合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要求。
二、環(huán)節(jié)設置:考慮活動類型,體現迭代理念
在環(huán)節(jié)設置上,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要考慮活動的類型并體現迭代的理念。
“我是音樂家”屬于制作類實踐活動,因此,筆者從一個完整的樂器制作的角度,確定了圖1所示的七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是對作品進行設計、制作、交流以及優(yōu)化。作品設計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是作品制作的基礎,而作品制作的過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能力。交流評價與成果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完善,對學生的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上,“我是音樂家”采用滾動教學模式,學生需要進行多次設計、制作與優(yōu)化,通過迭代修正,不斷完善作品,錘煉能力。
三、工具選擇:因項目制宜
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具體活動與其相配套的工具的選擇是相互影響的,具體的活動內容和需求決定了所需要的工具,而工具的應用又進一步促進活動的順利進行。工具的選擇要因地制宜、因項目制宜。
“我是音樂家”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很難做到事無巨細的指導。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不脫離課程的框架,筆者設計了任務卡作為指導工具。任務卡緊緊圍繞物理學科知識展開,每一階段的活動任務卡都較前一階段更加深入。例如,首張任務卡布置任務“通過閱讀文獻資料、討論等多種方式,了解制作樂器可能需要用到的聲學知識”,并提出問題“從聲音的三個特性入手,一個可以演奏的樂器需要符合哪些要求?我們如何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引導學生應用所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式:合作、生成與滾動
(一)異質分組,強化小組合作
為促進學生的真合作,需要調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個別學生即使在某一領域特別擅長,也不能獨挑大梁。而促進真合作的一個方式就是異質分組,教師要根據活動所需要的能力將學生穿插編組,一方面使不同的小組都能有能力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各顯其能。
整個制作類實踐活動包含設計、制作、分享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小組制作的樂器是簡易尤克里里,其中一個組員家里有車床,這個組員就負責圖紙的設計和樂器材料的準備;再由了解尤克里里結構的組員進行組裝,由學過類似樂器的組員負責樂器的演奏展示,由能言善辯的組員匯報分享。
(二)關注生成,體現以生為本
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的開放性強,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豐富,因此,教師的教學機智十分重要?;顒舆^程中要及時跟進,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在學生前一階段活動成果的基礎上生成下一階段的任務。
“我是音樂家”交流評價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就是筆者收集了學生在作品制作環(huán)節(jié)中出現的問題和迸發(fā)的亮點后生成的。另一方面,學生活動過程中也會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素材出現,有效利用這些素材可以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補充其他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如有一個小組發(fā)現在吹奏自制吸管笛時,空氣柱長短一定,吹奏力度不同,音調也會有區(qū)別。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補充解釋了駐波和濾波器的內容。
(三)滾動教學,促進能力提升
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尤其制作類實踐活動要進行滾動教學。滾動教學是一個學生逐漸完善作品的過程,包括對失敗作品的重新設計、對成品進行優(yōu)化以及迭代。滾動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幫助學生分析作品中尚存不足的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迭代,并給予必要的指導,使活動不至于原地踏步甚至中斷。
例如,自制排簫小組最初制作產品時,笛管的長短是隨意切割的,因此制作出來的排簫音準較差。在發(fā)現了這一問題后,筆者為學生提供了文獻資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笛管長度與音調的對應關系,幫助學生完成了最終產品的制作。
五、活動評價:兼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強調多元主體
在評價方面,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要力求兼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方面,可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顒舆^程中下發(fā)評級量表,學生組內以及組間對成員就參與度、小組協作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并對表現優(yōu)異的組員進行表彰。“我是音樂家”活動,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參與度:
1.對本小組活動任務的了解。
2.對本小組自制的樂器的介紹。
3.完成自己任務的情況(時間與質量)。
4.與同組成員的交流(傾聽與分享)。
5.參與小組各項活動的積極性。
6.物理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終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學生的作品及匯報,檢查學生對于核心概念的理解、掌握與應用情況以及合作、表達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在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中,無論是過程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其意義都在于推進活動,促進學生學習。只要學生完整地經歷活動過程,參與其中,不論最終成果好壞都不失為一次優(yōu)秀的物理跨學科實踐活動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