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摘要:《綜合問題分析》一課教學,基于“分析題中涉及的化學反應→考查學生考慮化學反應是否全面,引出新問題→溶液中有多種氧化性微粒時,要根據(jù)氧化性的強弱來決定反應的先后順序→濾渣成分的分析→樣品中CuO質(zhì)量的確定→綜合應用題給信息和前面分析出的結論,求出標準狀況下氣體V的數(shù)值”的思路,運用問題引領的方式不斷促進學生學習進階。在此過程中,還落實了化學學科大概念,引領了學生思維的升級,培育了學生的證據(jù)推理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思維模型的建構。
關鍵詞:高中化學;綜合問題;學習進階;《綜合問題分析》
所謂“因材施教”,指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筆者以為,這個“材”還可以指教學內(nèi)容,即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新知教學宜采用“情境教學法”,復習教學可采用“思維導圖法”等。而綜合問題的教學,我們常采用“問題引領”的方法?!皢栴}引領”是指,在教學中圍繞某個知識點、主題或問題從基礎知識引入,在問題的引發(fā)下使學生思維開啟、升級、融合,促進學生學習進階。以下通過《綜合問題分析》一課的教學來具體說明。
一、教學背景與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鐵、銅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識之后,筆者開設了《綜合問題分析》這節(jié)課。此階段,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高中化學(蘇教版)必修第一冊和必修第二冊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物質(zhì)的量、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基本知識的學習。本節(jié)課的綜合問題如下:
已知部分被氧化的Fe、Cu合金樣品(氧化產(chǎn)物為Fe2O3、CuO)共5.76 g,經(jīng)圖1所示的流程處理: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濾液A中的陽離子為Fe2+、Fe3+、H+
B.樣品中CuO的質(zhì)量為4.0 g
C.樣品中Fe元素的質(zhì)量為2.24 g
D.V=896
需要說明的是,該題除了選擇題的形式,還會以如下填空題的形式出現(xiàn):
濾液中的陽離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樣品中Fe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濾渣3.2 g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樣品中Cu元素的質(zhì)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中,無論是選擇題還是填空題(以及可能的問答題),教師都需要將題中涉及的知識、思維、技能等給學生交代清楚。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而筆者認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應遵循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必要時可以將題目中的問題重新梳理,然后按由低級(簡單)向高級(困難)排列,引領學生學習進階。由此,得到此題的教學思路:分析題中涉及的化學反應→考查學生考慮化學反應是否全面,引出新問題→溶液中有多種氧化性微粒時,要根據(jù)氧化性的強弱來決定反應的先后順序→濾渣成分的分析→樣品中CuO質(zhì)量的確定→綜合應用題給信息和前面分析出的結論,求出標準狀況下氣體V的數(shù)值。
二、教學過程與說明
(一)化學符號表征的應用
【片段1】
師流程圖中加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什么?
生充分溶解合金中能溶于稀硫酸的物質(zhì)。
師請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生Fe+H2SO4FeSO4+ H2↑,F(xiàn)e2O3+3H2SO4Fe2(SO4)3+3H2O,CuO+H2SO4CuSO4+H2O。
師這樣寫有問題嗎?
生我覺得有問題。
師問題在哪里?
生因為Fe與Fe2(SO4)3、 CuSO4溶液也能反應。
師那怎么處理這些問題?
生Fe+Fe2(SO4)33FeSO4,F(xiàn)e+CuSO4FeSO4+Cu。
[說明:合金中有Fe、Cu、Fe2O3、CuO,一方面考查學生稀硫酸不能溶解銅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用化學用語表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目的在于鞏固化學學科基本知識和化學用語的表征應用。針對學生的錯誤生成進行追問,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是否存在問題?在思考中,學生會不斷地回憶已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
(二)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應用
【片段2】
師Fe與Fe2(SO4)3、 CuSO4、H2SO4溶液反應時,有先后順序嗎?
(學生討論。)
生有先后順序,因為氧化能力Fe3+>Cu2+>H+,所以反應順序是:(1)Fe+Fe2(SO4)33FeSO4;(2)Fe+CuSO4FeSO4+Cu;(3)Fe+H2SO4FeSO4+H2↑。
(教師給予鼓勵。)
師題中濾液A的成分如何分析?
生濾液A的主要成分為H2SO4和FeSO4。
師為什么沒有Fe3+?
生根據(jù)題中信息“不含Cu2+”和“氧化能力Fe3+>Cu2+>H+”,可以得出。
師能否從題中“標準狀況下V mL氣體”的信息得出?
生可以。有氣體放出,說明Fe和H+發(fā)生了反應,H+參加反應,則Cu2+和Fe3+就必然完全反應。
[說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開始激烈沖突,并在討論中不斷展開:反應順序的依據(jù)是什么?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知識中有哪些可以判斷?Fe3+、Cu2+、H+的氧化性強弱如何?……這樣,就抓住題中涉及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大概念展開,不斷地落實氧化還原反應基本知識的應用: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總數(shù)守恒和微粒氧化能力或還原能力強弱比較的應用等。為什么先讓學生推斷濾液成分,再追問“標準狀況下V mL氣體”的信息利用?從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視角,濾液成分的推理判斷認知層次較低,學生能夠綜合前面已獲得的信息和題中信息得到結論,符合學生的認知原理,也符合有梯度地引領學習進階的教育規(guī)律。]
(三)整體思維的建立
【片段3】
師如何判斷題中“濾渣3.2 g”的成分?
生濾渣成分是Cu。因為濾液中不含Cu2+,則Cu元素全部被置換出。
師合金中CuO的質(zhì)量為4.0 g嗎?
生濾渣3.2 g是Cu元素的總質(zhì)量,其中一部分來自合金中的Cu單質(zhì),另一部分來自合金中的CuO,當Cu元素全部由CuO提供時,CuO的質(zhì)量才是4.0 g。
師濾液加足量的NaOH溶液過濾,對濾渣充分灼燒得到固體3.2 g,這3.2 g固體的成分是什么?
生固體成分是Fe2O3。
師理由?
生濾液成分是H2SO4和FeSO4,加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H2SO4,又將FeSO4完全轉(zhuǎn)化為Fe(OH)2沉淀,充分灼燒后Fe(OH)2被氧化為Fe(OH)3,F(xiàn)e(OH)3分解生成固體Fe2O3。
[說明:有了上述思維過程,解決濾渣成分的問題就變得比較簡單了?!昂辖鹬蠧uO的質(zhì)量為4.0 g嗎?”這一追問,一是助推學生充分應用題目信息,二是幫助學生完善此題的整體性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夠跟隨含F(xiàn)e元素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拾級而上,順利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處理,能夠引領學生的認知和思維往深處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證據(jù)推理能力。這里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題中“充分灼燒”的隱含條件是“在空氣中充分加熱”。]
(四)化學原理和規(guī)律的應用
【片段4】
師合金樣品中Fe元素的質(zhì)量為多少?Fe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又是多少?
(學生計算。)
生固體Fe2O3中Fe元素的質(zhì)量為樣品中Fe元素的質(zhì)量,m(Fe元素)=112160×3.2=2.24(g);Fe元素的質(zhì)量百分數(shù)=2.245.76×100%≈38.9%。
師這里運用了化學計算或分析問題時常用的什么原理?
生元素守恒原理(質(zhì)量守恒原理)。
[說明:元素守恒原理(質(zhì)量守恒原理)是化學學科中用來分析元素轉(zhuǎn)化過程不可脫離的主線,無論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都非常適用。這里,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總結歸納規(guī)律。可以說,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學科關鍵能力。學生只有會總結歸納規(guī)律,才能夠運用規(guī)律分析化學問題,運用化學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五)綜合信息應用及守恒原理應用
【片段5】
師求標準狀況下V mL氣體的V值??梢孕〗M討論。提示:參加反應的硫酸最終生成的產(chǎn)物有哪些?這些產(chǎn)物中,哪些可以從前面解決的問題中求出?綜合考慮前面的問題分析,我們還可以求出哪些與硫酸反應的產(chǎn)物?
(學生小組討論。)
生5.76 g樣品中共有三種元素,其中Fe元素的質(zhì)量是2.24 g,Cu元素的質(zhì)量是3.2 g,則O元素的質(zhì)量為032 g、物質(zhì)的量為0.02 mol。參加反應的稀硫酸最終的產(chǎn)物是FeSO4、H2、H2O,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可得出n(FeSO4)=n(H2)+n(H2O),而n(H2O)=n(樣品中的O元素)=0.02 mol,n(FeSO4)=n(Fe元素)=2.24 g56 g/mol=0.04 mol,所以n(H2)=0.04 mol-0.02 mol=0.02 mol,則V=0.02 mol×22.4 L/mol=448 mL。
[說明:這是題目中難度最大的一個小問,解決它需要:(1)運用前面已解決問題的結果;(2)用整體性思維求樣品中O元素的物質(zhì)的量;(3)綜合題中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總結出參加反應的硫酸最終的產(chǎn)物是FeSO4、H2、H2O三種;(4)分析出產(chǎn)物中生成的H2O的物質(zhì)的量與樣品中O 元素物質(zhì)的量相等;(5)分析出三種產(chǎn)物之間的物質(zhì)的量關系,即n(FeSO4)=n(H2)+n(H2O)。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做了適度的提示,要求學生從參加反應的硫酸最終的產(chǎn)物分析入手,在這一思維主線的牽引下,充分利用前面得出的信息,綜合分析解決問題。以上五個方面中的后四個方面,都要運用元素守恒原理來思考,而教師也在上一階段就做了鋪墊。]
(六)問題拓展
師如果題中濾液A后面的括號內(nèi)的內(nèi)容不提供,即題中沒有“不含Cu2+”的信息,你可以從哪些依據(jù)中分析出濾液A中不含Cu2+?如果題中不提供此信息,你在解題時是否要進行判斷?
……
[說明:當學生的思維進階到頂峰狀態(tài)時,提出拓展問題,對此時的學生來講已經(jīng)沒什么難度了。但是,如果我們在對一類問題分析后,不進一步地回顧反思,則很可能會前功盡棄。同時,引領學生改變題目條件,進行變式思考,這是“問題引領”教學的最高境界——學生掌握問題本質(zhì),發(fā)散思考,“自己給自己出題”。]
三、教學反思
(一)落實了化學學科大概念
學生的學科能力必須以學科知識經(jīng)驗為中心而實現(xiàn)。那么,什么樣的學科知識最能轉(zhuǎn)化為學科能力?余文森指出,學科大概念是指反映學科本質(zhì)及其特殊性的構成學科框架的概念;學科大概念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所在,是有價值的知識,是最能轉(zhuǎn)化為素養(yǎng)的知識。上述教學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還原反應、物質(zhì)的量等的應用就落實了中學化學中部分的大概念。
(二)引領了學生思維的升級
具有化學學科特質(zhì)的思維分析能力是化學學科關鍵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形成化學思維,是化學教師需要不斷思考研究的課題?!皢栴}引領”教學方法最大的特質(zhì)就是讓學生在問題引發(fā)下運用化學基本知識,不斷升級思維,發(fā)展思維分析能力。上述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引領,無不是在逐漸挖掘題目中隱含的信息,引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在問題升級的同時,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大,逐步升級。
(三)培育了學生的證據(jù)推理素養(yǎng)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zhì)的組成、結構、性質(zhì)、轉(zhuǎn)化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學科中涉及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大概念和核心觀念等都是以實驗為基礎,通過科學論證、推理、總結得出的。因此,高中化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掌握并運用科學、嚴密的證據(jù)推理,不斷認識和揭示從元素到生命的奧秘。上述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基礎知識收集證據(jù)、綜合證據(jù)、充分利用證據(jù)。圖2所示即為上述教學中“氣體體積V的求解”的推理思維過程。這樣的證據(jù)推理,不僅是嚴密的,更是科學的,既培育了學生的證據(jù)推理素養(yǎng),也能促進學生養(yǎng)成科學、嚴密的思維觀念。
(四)促進了學生思維模型的建構
化學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認識已有的物質(zhì)結構模型、化學反應理論模型等,建構相應的認知模型并運用模型解釋化學現(xiàn)象;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掌握抓取要素進行分析,以建構相應的模型,揭示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改進和優(yōu)化模型。很明顯,后者要求學生在認知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整理、創(chuàng)新等,建構能夠揭示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思維模型。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大概念的深度教學,引導學生建構“氧化還原反應思維模型”,用于處理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問題;通過化學反應中元素守恒原理的深度應用,引導學生構建“元素守恒原理應用思維模型”,抓住化學反應中的元素守恒,關注反應過程中元素始、終態(tài)的存在形式,橫跨或略去中間過程中復雜問題的干擾,直接列式解決問題。這些思維模型的構建,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建構了這些思維模型,必然會大大增強分析、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單旭峰.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化學科考試內(nèi)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4] 周玉芝.化學學科關鍵能力培養(yǎng):教師教學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9(11).
[5] 林崇德.論學科能力的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
[6] 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