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炫羽
摘要:文章主要探析傳播學視閾下的高校網絡育人體系,并以傳播學理論為切入點,分析高校網絡育人手段,總結出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育人體系的意義與目的。
關鍵詞:傳播學;高校;網絡育人機制
一、全員育人:“意見領袖”與“把關人”
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育人機制常態(tài)常新,校園文化陣地主要以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內容。宣傳部、團委、學院共同管理新媒體平臺,按學院分別構建新媒體平臺,高校教師和輔導員雙渠道管理,優(yōu)秀學生代表做“意見領袖”,將思想價值引領納入高校育人長效機制,貫穿教學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
(一)“意見領袖”作用下的高參與度與高接受度
以高校新媒體工作為例,各學院挑選優(yōu)秀學生成立新媒體團隊,專門負責新媒體的相關工作與運營,構建各個學院獨具特色的傳遞校園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平臺。在汲取各學院優(yōu)質文化信息的基礎上,高校進一步監(jiān)管,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把控好校級新媒體平臺的“產出”,最終打造出合格的主流校園文化陣地。
優(yōu)秀學生代表作為合格的“意見領袖”,會主動在網絡平臺提供信息,發(fā)表正確的觀點,發(fā)揮一定的引導作用,承擔教育輸出和價值理念輸出的重要作用。
由優(yōu)秀學生代表制作、推送、拍攝的短視頻,其思維模式更接近新時代的同齡人,容易形成良性的二次傳播與推廣,能更好地建設校園文化。同時,新媒體平臺符合高校學生的心理和傳播學規(guī)律,能更好地將正確的信息、觀點傳播到學生群體中,對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正向影響。
無論是學生活動,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新媒體團隊的學生在參與制作網絡傳播信息的過程中,無意中實現(xiàn)了“參與—產出”這一模式,將主流思想和相關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同學、好友更容易接受的內容訊息,從而達到高校網絡育人的目的。
由優(yōu)秀學生代表篩選出來的內容,不會是枯燥冗長的理論知識,即使主題看起來復雜、傳統(tǒng),但在經歷新媒體平臺的有效轉化后,也會變得簡短、豐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興趣。同時,由高校教師、輔導員、分管領導逐級審核和“把關”內容,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接觸到不良信息。教師和輔導員作為知識儲備、閱歷、生活經驗更加豐富的“把關人”,產生的功能和效果也更加明顯,他們審核出來的信息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可,使得新媒體平臺推送的內容、信息更具有權威性。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更加便捷,高校學生對新媒體平臺上傳遞出來的訊息接受度較高,推崇新媒體平臺的教育模式。這是因為學生有著大量的“碎片化時間”,乘車間隙、排隊打飯的過程,甚至是等待上課的前幾分鐘,學生很難集中精力去思考耗時過長的事件或是沉浸式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會打開手機中自己常用的軟件,瀏覽一些最新信息,如朋友圈的推送、抖音上的短視頻、篇幅較短的微博等。高校應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幫助學生快速了解立德樹人的理念,獲知國家安全法制教育的重要內容,也可以與學生進行簡短的交流互動。
此外,高校學生雖然在信息環(huán)境內,但是擁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學生消耗“碎片化時間”的心理主要體現(xiàn)在時間管理滿足與情感滿足。在開放式的新興媒介形態(tài)下,學生作為受眾,可以依據(jù)自我需求主動尋找符合條件的媒介,5分鐘可以閱讀完的推送,30秒可以瀏覽完的短視頻,都能帶給學生時間管理方面巨大滿足感。而在情感滿足方面,關系相近的學生往往會與好友共享、討論與交流自己獲取的信息,這正是信息分享行為達成的自我表達和利他需求滿足,隨手轉發(fā)推送或短視頻帶來情感滿足的同時,還能帶來獲取信息、表達自我的滿足感。
(二)新媒體時代下地位發(fā)生變化的“把關人”
教師和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主力軍,也是最貼近、最貼合學生群體的角色。在新媒體平臺上,教師和輔導員應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嚴格把關新媒體平臺推送的信息,仔細審查與篩選每一條內容,確保為學生推送正確、權威和具有導向性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有太多可以自主獲取信息的途徑,“把關人”應側面把控內容和引導學生,而不是高壓管控或是長篇大論的說教,避免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和輔導員應通過正能量的積極引導和底線把控,使網絡育人機制形成良性循環(huán)。如針對學生篩選網絡信息能力較弱的情況,教師和輔導員應通過正向引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思想政治育人落到實處,讓學生客觀公正地看待和處理問題,使學生既關注社會民生發(fā)展,又能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
二、全過程育人:課堂內外,生活之間
傳統(tǒng)的全過程育人模式通過課堂教授、作業(yè)布置、實習討論等形式,實現(xiàn)育人目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全過程育人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打破,教育形式更加豐富。
(一)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育內容與形式
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適度摒棄傳統(tǒng)的書本理論知識,利用新媒體的多種特性,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關心學生的正當需求,選取合適的議題,開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參與完成議題的過程中自主領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麥庫姆斯等學者提出“網絡議程設置”,認為媒介傳播不僅可以告訴受眾“想什么”和“怎么想”,還可以將碎片化的信息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受眾構建出社會現(xiàn)實的認知與判斷。
因此,在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候,高校新媒體平臺應只提供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石。教師和輔導員不再承擔議題“設置者”的角色,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分析和探究議題,再結合當代學生接收各類信息的新媒體渠道,最終形成具有多元化的議題內容,傳播具有新生代活力的信息。
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育內容與形式,是教育模式的革新。當學生成為主體,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師生共同參與議題設置,能使學生更容易深入思考,從而從思考轉向行動。
在新媒體時代,教育形式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內。教師通過新媒體平臺,能將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使課堂與生活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做到課堂內外、生活之間全過程育人。
(二)從單向到雙向,過程互動化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具有極大的自主性,教師不再承擔單方面的傳播者角色,核心信息源地位發(fā)生變化,教師和學生成為共同主體。
不僅如此,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模式也發(fā)生轉變。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征集議題,將議題策劃的主導權下放給學生,學生也可以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疑問,尋求答案。一方面,教師從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中尋求內容供給的創(chuàng)新,把握好底線,做好正確的引領。師生不再是傳統(tǒng)的主動傳授和被動接收模式,在思想上也更容易產生共鳴。此時,學生可以大膽表達自己的觀念,教師再甄別學生選擇的議題,給予客觀評價,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并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達到網絡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回應議題,成為新媒體的議題設置者,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媒體的互動作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地在新媒體平臺通過評論、轉發(fā)或共享,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然而,教育傳播推廣的深度有限,部分新媒體平臺可能存在娛樂性大于學術性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網絡育人的監(jiān)管和把控,一旦發(fā)現(xiàn)不良信息,應及時處理,確保學生接受積極向上的信息,通過自我思考,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三、全方位育人:效應與群體歸屬
(一)信息環(huán)境下的效應
學生接觸的信息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環(huán)境是有限的,在疫情防控成為常態(tài)化的今天,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局限在學校內部,這就意味著人際傳播的主體場域被限制在學校內部。
然而,信息環(huán)境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這在高校環(huán)境中尤為明顯。學生日常學業(yè)任務繁重,課余時間參與的也通常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或是事務,所以自己活動的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無法與他們有關的全部環(huán)境或是事物都保持密切聯(lián)系,所以十分依賴新媒體平臺了解信息。因此,高校應積極建設新媒體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信息環(huán)境。健康的高校信息環(huán)境能將立德樹人理念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這樣的信息環(huán)境下,學生的群體歸屬感較強,具有較高的忠誠度。
以開展思想政治教學為例,高??梢怨潭ㄋ枷胝握n程學習時間、拉長時間維度,教師做到常態(tài)化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做到常態(tài)化思想政治學習。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針對重要講話精神敢于發(fā)表言論,從而引導學生堅定信仰,施展才干。
(二)多渠道傳播路徑帶來良性反饋
高校內的傳播途徑較為多樣化。如通過媒體傳播功能組建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利用大數(shù)據(jù)平臺,可以為每個學生制訂和推薦符合其需求的信息內容。在多渠道傳播路徑帶來的教育模式變革下,新型的教育模式能迎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可以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平臺呈現(xiàn)的大數(shù)據(jù),針對性地引導不同性格的學生,最終實現(xiàn)長效的育人機制。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育人機制包括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開展思想政治主題教育活動、思想政治系列理論學習等,或者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雪婷.對微博意見領袖的分析[J].新聞傳播,2016(2).
[2]劉家寶.“微時代”語境下高校輔導員傳播力的構建[J].新聞戰(zhàn)線,2015(3).
[3]趙儷芃.新時代高校新聞輿論育人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1.
[4]顧鄭軍,滕宇,梁慶,等.傳播學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J].科教文匯,2022(10).
[5]廖金英.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想政治改革設計探討——以《新聞學概論》案例教學為例[J].今傳媒,2021(7).
[6]田秋生.實踐育人與協(xié)同育人——地方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探索[J].青年記者,2020(28).
(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