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晉宋之際是歷時性的樞紐時刻,由晉室南渡帶來的正統(tǒng)性因改朝換代而削弱,劉裕及其繼承者宋文帝相繼舉起北伐大旗,以收復(fù)中原為政治號召。在這一大勢之下,重構(gòu)天下秩序成為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東亞的多邊關(guān)系也被劉宋視作“東服”秩序予以規(guī)范。5世紀恰為百濟、倭國等東亞政權(quán)的重要成長期,它們的政權(quán)建構(gòu)無不以劉宋的“東服”秩序為重要國際環(huán)境。正因如此,本文擬在前賢研究基礎(chǔ)上,①樸真奭:《關(guān)于四五世紀東亞東部“國家關(guān)系的結(jié)構(gòu)分析”之再分析》,潘暢和譯,《延邊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1年第1期;川本芳昭:《4—5世紀中國政治思想在東亞的傳播與世界秩序——以倭國“天下”意識的形成為線索》,汪海譯,《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3期;???「5????????????????」、『韓國史硏究』?138?、?25?、2007?、?1-37?;韓昇:《四至六世紀海東諸國在南朝對外關(guān)系秩序中的地位變化》,載《海東集——古代東亞史實考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8頁;葭森健介:《東亞世界的形成與中國皇權(quán)——以六朝時期為重點》,張宇譯,《南京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第4期;???「5??????????????」、『????』?6?、2011?、?169—193?;???「5??????????????????——?????????????????????」、『?????』?52?、2017?、?95—118?;???????、???「???王號·侯號·太守號?將軍號-5????????????????-????」、『????』?25?、2018?、?291—354?。對劉宋“東服”秩序的構(gòu)想、維系及其變化進行探究,探索“東服”秩序?qū)τ跂|亞多邊關(guān)系的作用機制,以期深化對5世紀東亞結(jié)構(gòu)性變遷的理解。
劉裕獨掌大權(quán)是在義熙八年(412)擊敗劉毅之后。義熙十二年(416),劉裕進爵為宋公,晉宋禪代提上日程。①李磊:《晉宋之際的政局與高門士族的動向》,《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第5期。自義熙八年至元熙二年(412—420)間,朝貢者有高句麗、倭國、林邑諸國。②《晉書》,卷十《安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64、266頁。《晉書》雖缺乏義熙八年至元熙二年間百濟朝貢的記載,但劉??刂葡碌臇|晉朝廷卻在義熙十二年冊封百濟王為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百濟王,③《宋書》,卷九十七《百濟國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393頁??芍p方仍存在往來。永初元年(420)夏六月丁卯,劉裕設(shè)壇于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策文有言:“殊俗慕義,重譯來庭,正朔所暨,咸服聲教”,“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酬萬國之情”。④《宋書》,卷三《武帝紀下》,第51—52頁。“殊俗慕義”“重譯來庭”“萬國之情”成為劉裕受天命、改朝換代的道德依據(jù)。策文中的“殊俗慕義”主要指東北亞諸國及南方的林邑,它們的朝貢對晉宋禪代有特殊的意義。
劉裕即位次月頒布甲辰詔書,高句麗王高璉進號征東大將軍,百濟王余映進號鎮(zhèn)東大將軍。⑤《宋書》,卷九十七《高句驪國傳》,第2392頁。然而在甲辰詔書頒布之前,百濟王余映(腆支王)已經(jīng)薨殂,⑥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腆支王》,楊軍???,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299頁。可見甲辰詔書并非百濟所請,而是劉宋自行頒布。⑦坂元義種:《百済史の研究》,(日本)塙書房1978年版,第136—145頁。永初二年(421)倭王贊“萬里修貢”,宋武帝劉裕下詔“可賜除授”,⑧《宋書》,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4頁。但《宋書》不記所除授的官爵。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除倭王珍的官職為“安東將軍”,⑨《宋書》,卷五《文帝紀》,第85頁。品位低于“鎮(zhèn)東大將軍”。⑩《通典》,卷二十九《職官十一·武官下》,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02—803頁。以此為參照,倭王贊的官職當?shù)陀诎贊跤嘤场T凇皷|夷”諸國中,高句麗、百濟地位最高,倭國則相對次要。
經(jīng)過4世紀復(fù)雜的斗爭之后,晉宋之際東亞的格局是:百濟與高句麗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對抗,百濟以倭人為援;加羅諸國與新羅在半島東南部對抗,加羅以倭人為援。[11]楊軍:《4—6世紀朝鮮半島研究》,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98頁。朝鮮半島已呈高句麗獨霸之勢,宋武帝冊封高璉為“樂浪公”,[12]《宋書》,卷九十七《高句驪國傳》,第2392頁。這固然是延續(xù)了義熙九年(413)東晉的冊封,[13]《宋書》,卷九十七《高句驪國傳》,第2392頁。也是新王朝對高句麗統(tǒng)治樂浪的承認。在此之前,百濟王余句曾于咸安二年(372)被東晉委命為“鎮(zhèn)東將軍,領(lǐng)樂浪太守”。[14]《晉書》,卷九《簡文帝紀》,第 223頁。從百濟王領(lǐng)樂浪太守到高句麗王封樂浪公,反映了朝鮮半島的霸權(quán)轉(zhuǎn)移已經(jīng)為劉宋王朝所接受,并成為其構(gòu)建天下秩序的前提。
百濟與倭國關(guān)系,自阿莘王開始日益密切。阿莘王六年(397)五月,“王與倭國結(jié)好,以太子腆支為質(zhì)”。[15]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阿莘王》,第298頁?!逗锰醣繁挠涊d,高句麗廣開土王九年(399)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16]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4頁。阿莘王薨后,倭王派遣兵士百人衛(wèi)送太子腆支回國即位。[17]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腆支王》,第298—299頁。腆支王在位十六年(405—420),薨于永初元年,該年亦為晉宋易代之年?!度毡緯o》卷十《應(yīng)神天皇》載:“百濟直支王薨,即子久爾辛立為王,王年幼,大倭木滿致執(zhí)國政,與王母相淫,多行無禮,天皇聞而召之?!逼渥⒁栋贊洝吩疲骸澳緷M致者,是木羅斤資討新羅時娶其國婦而所生也。以其父功專于任那,來入我國,往還貴國,承制天朝,執(zhí)我國政,權(quán)重當世。”[18]《日本書紀》,卷十《應(yīng)神天皇》,(日本)經(jīng)濟雜志社1897年版,第187頁。按《百濟記》所述,木滿致來自半島東南部的任那,[19]對于“任那”,韓國學(xué)者一般否認其真實存在。???「『日本書紀(????)』?“日本府(???)”??????????試論(??)」??????????、『????』?58?、2013?、?1—25?。曹中屏亦認為任那不存在,參見曹中屏:《任那“官家”與朝、日關(guān)系》,《南開學(xué)報》1984年第3期。楊軍認為,任那之地包括慶尚南道絕大部分地區(qū),東至金海,西至順天,最北端到高靈,參見楊軍:《任那考論》,《史學(xué)集刊》2015年第4期。其父木羅斤資為進攻新羅的主要將領(lǐng)。木滿致雖被《日本書紀》卷十《應(yīng)神天皇》稱為“大倭”,但卷九《神功皇后》自注卻言“木羅斤資者,百濟將也”。①《日本書紀》,卷九《神功皇后》,第174頁?!端鍟ぐ贊鷤鳌芬噍d木氏為百濟“國中八姓”之一,②《隋書》,卷八十一《百濟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18頁。蓋鹵王二十一年(475)百濟都城被高句麗攻破后,隨王子文周南行者中有名為“木劦滿致”者。③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蓋鹵王》,第304—305頁。按《日本書紀》所述,久爾辛王時期的百濟國政為親倭勢力木氏所執(zhí)掌。④???「5???木氏??????百濟?倭???」、『???????』?39?、2015?、?299—331?。
永初元年的冊封使百濟在劉宋的天下秩序中獲得了高于倭國的位置,這或許刺激了次年倭王贊的“萬里修貢”之舉。如前所述,倭王贊并未獲得劉宋的封授。元嘉二年(425)倭王贊“又遣司馬曹達奉表獻方物”。⑤《宋書》,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4頁。同年,宋文帝遣兼謁者閭丘恩子、兼副謁者丁敬子等赴百濟宣旨慰勞,詔書言:“皇帝問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鎮(zhèn)東大將軍、百濟王。累葉忠順,越海效誠,遠王纂戎,聿修先業(yè),慕義既彰,厥懷赤款,浮桴驪水,獻賝執(zhí)贄,故嗣位方任,以藩東服,勉勗所蒞,無墜前蹤。”⑥《宋書》,卷九十七《百濟國傳》,第2394頁。其中對百濟王“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的權(quán)力再次確認,并明確由其“嗣位方任”,“以藩東服”。如果聯(lián)系倭王珍自稱的名號中包括“使持節(jié)”和“都督百濟諸軍事”,⑦《宋書》,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4—2395頁。便可知宋文帝此舉有明確的針對性,即阻止倭國對百濟的控制,樹立百濟王在“東服”中的“方任”地位。倭人“遣使朝貢”與宋文帝遣使“宣旨慰勞”百濟都在同一年,不排除兩件事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guān)系。
另一值得推敲之處是,永初元年甲辰詔書冊封的是余映(腆支王),元嘉二年詔書“慰勞”百濟王,卻不書其姓名。這或許是因為“王年幼,大倭木滿致執(zhí)國政”,又“多行無禮”,劉宋為了規(guī)避百濟內(nèi)部斗爭的風險而故意為之。久爾辛王在位八年(420—427),⑧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十《年表中》,第384—385頁。《三國史記》中的相關(guān)記錄僅即位與薨殂兩條,事跡不顯,⑨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久爾辛王》,第300頁。頗疑年幼的久爾辛王為非正常死亡,與“天皇聞而召”大倭木滿致同屬一事,即百濟國內(nèi)發(fā)生了政權(quán)更迭。繼任者毗有王的身份存疑,一說其為久爾辛王長子,一說其為腆支王庶子。從年歲上看,二者為父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三國史記》載:“(毗有王)美姿貌,有口辯,人所推重。久爾辛王薨,即位。”⑩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毗有王》,第300頁。毗有王即位得自“人所推重”,“推重”之人當為上佐平余信等王戚。
腆支王四年(408)百濟曾改革官制,設(shè)上佐平“委以軍國政事”,金富軾言“若今之冢宰”。[11]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腆支王》,第299頁。首任上佐平為腆支王庶弟余信,他的任職時間是腆支王四年至毗有王三年(408—429),此后由解須接替?!度龂酚洝诽匾鈴娬{(diào)余信、解須的身份“皆王戚也”,[12]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腆支王》,第299頁??梢娫凇按筚聊緷M致執(zhí)國政”的時代,百濟王戚仍占據(jù)著冢宰之職,且按制度規(guī)定,理應(yīng)由上佐平掌管軍國政事。木滿致“多行無禮”的評語,當是源自與其有權(quán)勢斗爭的百濟王戚。在百濟內(nèi)部斗爭激烈的情形下,劉宋“宣旨慰勞”,確認百濟“嗣位方任”和“以藩東服”的地位,客觀上起到削弱親倭勢力的作用?!端螘ぐ贊鷩鴤鳌吩啤捌浜竺繗q遣使奉表,獻方物”,[13]《宋書》,卷九十七《百濟國傳》,第 2394頁。這種遣使積極性正是緣于劉宋聲威在百濟內(nèi)政中的重要作用。劉宋聲威的引入讓木滿致再難有效執(zhí)政,這才是“天皇聞而召之”的根由所在。可以說,久爾辛王與毗有王之間的王位更替,在某種程度上是劉宋聲威影響的結(jié)果。
毗有王即位不到兩個月,即元嘉五年(428)二月,“倭國使至,從者五十人”。[14]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毗有王》,第300頁。如前文所述,腆支王回百濟即位時,倭王派遣兵士百人,而此次倭使從者五十人,實為大規(guī)模使團。由此可知百濟的王位變動對倭國影響甚大,倭國亟須重新界定與百濟的關(guān)系,故而派出大規(guī)模使團。次年七月,毗有王遣使劉宋獻方物。①《宋書》,卷五《文帝紀》,第78頁。元嘉七年(430)正月,倭國王遣使劉宋獻方物。②《宋書》,卷五《文帝紀》,第78頁。劉宋、百濟、倭國在兩三年內(nèi)頻繁展開多邊外交,這其實是“東服”秩序運行的表現(xiàn),而百濟在其中起到了交通樞紐的作用。
昇明二年(478)倭國上表云:“臣雖下愚,忝胤先緒,驅(qū)率所統(tǒng),歸崇天極,道逕百濟,裝治船舫,而句驪無道,圖欲見吞,掠抄邊隸,虔劉不已,每致稽滯,以失良風。雖曰進路,或通或不?!雹邸端螘罚砭攀摺顿羾鴤鳌?,第2395頁。表文言及倭國朝貢須“道逕百濟,裝治船舫”,由于高句麗的掠抄,常常不能在“良風”具備的情況下渡海,不得不滯留百濟。正因百濟的地理重要性,即便倭國并不樂見毗有王的即位,但為了與百濟修好,仍派出了五十人規(guī)模的使團。對于劉宋來說,毗有王引導(dǎo)倭國入貢,乃是“位方任”和“藩東服”的履職表現(xiàn)。
元嘉七年是宋文帝北伐之年。三月詔書云:“河南,中國多故,湮沒非所,遺黎荼炭,每用矜懷。今民和年豐,方隅無事,宜時經(jīng)理,以固疆埸?!雹堋端螘?,卷九十五《索虜傳》,第2331頁?!懊窈湍曦S,方隅無事”是北伐的前提條件。“方隅無事”包括“東服”秩序的穩(wěn)定。百濟、倭國在北伐之前的朝貢,正是“方隅無事”的表現(xiàn),故宋文帝表彰“百濟王余毗復(fù)修貢職”,“以(余)映爵號授之”。⑤《宋書》,卷九十七《百濟國傳》,第2394頁。永初元年劉宋以腆支王余映為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百濟王,如前所述,授此爵號時,腆支王已死,但劉宋并未將爵號轉(zhuǎn)授久爾辛王。元嘉七年,宋文帝將腆支王爵號除授毗有王余毗,并予以鄭重記載,這表明毗有王“嗣位方任”和“以藩東服”的履職獲得了劉宋朝廷的認可。
在百濟、新羅、倭國的多邊關(guān)系上,自阿莘王十二年(403)“遣兵侵新羅邊境”以來,⑥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阿莘王》,第298頁。百濟在新羅問題上一直配合倭國。毗有王不再遵循這一外交傳統(tǒng),轉(zhuǎn)而制定了獨立的新羅政策。⑦對于百濟與新羅間是否為同盟關(guān)系,學(xué)界認識尚不統(tǒng)一。參見金錦子:《試論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新羅與百濟的同盟關(guān)系》,載《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10輯,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4頁。元嘉十年(433)、十一年(434),毗有王連續(xù)向新羅遣使請和。⑧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訥祗麻立干》,第37頁;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毗有王》,第300頁。與此同時,倭人仍在持續(xù)進攻新羅,《三國史記》留存有元嘉八年(431)、元嘉十七年(440)的戰(zhàn)爭記錄。⑨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訥祗麻立干》,第37頁。
在劉宋、百濟、倭國的多邊關(guān)系方面,元嘉十五年倭王珍遣使劉宋,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⑩《宋書》,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4—2395頁。倭王珍自號中包括都督百濟諸軍事,如前所述,“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為元嘉七年宋文帝授予毗有王余毗的軍事權(quán)限,倭王珍不可能不知。聯(lián)系遣使前后倭、羅戰(zhàn)爭與濟、羅通和的東亞局勢,倭王珍求督百濟,反映出倭國與百濟的矛盾已經(jīng)難以通過雙邊關(guān)系解決,倭王珍有意借助劉宋的政治權(quán)威來控制百濟。倭王珍的意圖為劉宋所悉,故而并未除授任何都督號,維護了百濟的“方位”之任。
另一方面,倭國問題又被宋文帝置于北燕、高句麗、倭國的多邊關(guān)系中予以解決。按《宋書·文帝紀》,宋文帝詔除倭王珍的時間是元嘉十五年四月己巳。在同月稍早的甲辰日,宋文帝接受了北燕王馮弘的朝貢。[11]《宋書》,卷五《文帝紀》,第 85頁。此時的北燕國土已淪喪于北魏,馮弘退入高句麗境內(nèi),遣使劉宋“表求迎接”。宋文帝遣使王白駒、趙次興迎之,但高句麗不愿馮弘南走,派遣將領(lǐng)孫漱、高仇襲殺馮弘。宋使王白駒等“率所領(lǐng)七千余人掩討漱等,生禽漱,殺高仇等二人”。[12]《宋書》,卷九十七《高句驪國傳》,第 2393頁宋使在馮弘已死的情況下掩討高句麗將領(lǐng),這一軍事行動是對其冒犯劉宋權(quán)威的懲罰,維護天子權(quán)威為其使命所在。聯(lián)系北燕、高句麗、劉宋的多邊關(guān)系,宋文帝在馮弘“表求迎接”的二十六天后除授倭王珍,針對高句麗的意圖甚明。按《好太王碑》所載,倭國與高句麗在庚子年(400)、甲辰年(404)數(shù)次大戰(zhàn),始終為敵。①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第216、220頁。倭國自義熙九年以來朝貢數(shù)次,“安東將軍”為其所獲得的最高位階。宋文帝以籠絡(luò)倭國的方式牽制高句麗來解決北燕問題。應(yīng)該說,宋文帝對元嘉十五年東亞局勢的應(yīng)對是積極且有針對性的。
由于“東服”秩序起著調(diào)節(jié)東亞多邊關(guān)系的作用,東亞諸國的歸心也便成為評價劉宋政治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元嘉十七年十月劉宋政局出現(xiàn)重大變動,宋文帝誅殺劉湛、外放劉義康,“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級”。②《宋書》,卷五《文帝紀》,第87頁。同年十二月戊辰,百濟與武都、河南并遣使朝貢。③《南史》,卷二《宋本紀中》,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6頁。由于百濟王為“鎮(zhèn)東大將軍”、武都王為“征西將軍”、河南王為“鎮(zhèn)西大將軍”,④《宋書》,卷九十八《氐胡傳》,第2406頁;卷九十六《鮮卑吐谷渾傳》,第2372頁。他們在“大赦天下”之年的朝貢,代表著四夷對宋文帝的擁護,成為劉宋內(nèi)政運作中的一個意識形態(tài)環(huán)節(jié)。
“東服”秩序下的多邊框架除了解決政治問題外,也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元嘉二十年(443)百濟、高句麗、河西、倭國均遣使朝貢,⑤《宋書》,卷五《文帝紀》,第91頁。倭王濟還被除為安東將軍、倭國王。⑥《宋書》,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5頁。按《宋書·律歷下》,元嘉二十年改行元嘉歷,改革漏刻,制月行陰陽法等。⑦《宋書》,卷十三《律歷下》,第271—288頁。諸國朝貢恐與新歷法的頒行有關(guān)?!吨軙ぐ贊鷤鳌份d百濟“用宋元嘉歷,以建寅月為歲首”。⑧《周書》,卷四十九《百濟傳》,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887頁?!吨軙返木幾言谔瞥?,可見百濟長期使用元嘉歷。元嘉二十年遣使受頒元嘉歷,對于百濟的國制建設(shè)具有重大意義。
《周書·百濟傳》載百濟“又解陰陽五行”,“亦解醫(yī)藥卜筮占相之術(shù)”,⑨《周書》,卷四十九《百濟傳》,第887頁。當是源于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所給的《易林》《式占》。該年正月辛卯,“(余)毗上書獻方物,私假臺使馮野夫西河太守,表求《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與之”。⑩《宋書》,卷五《文帝紀》,第98頁;卷九十七《百濟國傳》,第2394頁?!兑琢帧贰妒秸肌吩凇端鍟そ?jīng)籍三》中均為子部五行類。[11]《隋書》,卷三十四《經(jīng)籍三》,第 1033、1032頁。百濟表求的“腰弩”為軍器。按梁代侍衛(wèi)之制,四十九隊分直諸門上下,其中有“腰弩”之隊。[12]《隋書》,卷十二《禮儀七》,第 279—280頁。按南朝制度,《易林》《式占》等秘閣圖書“例不外出”,“腰弩”等軍器及相關(guān)軍儀一般也不輕與。[13]牟發(fā)松:《王融〈上疏請給虜書〉考析》,《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5年第5期。如永明六年(488)詔書云:“知須軍儀等九種,并非所愛。但軍器種甚多,致之未易。內(nèi)伎不堪涉遠。秘閣圖書,例不外出?!盵14]《南齊書》,卷五十九《宕昌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033頁。百濟表求《易林》《式占》和腰弩,其實超出了制度規(guī)定,宋文帝的應(yīng)允是對百濟的特殊照顧,使之享有與內(nèi)地無異的文化、器物。[15]李磊:《百濟的天下意識與東晉南朝的天下秩序》,《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第2期。
毗有王“私假臺使馮野夫西河太守”。西河郡,《三國史記·地理志》失載。按《高麗史·地理三》,高麗豐州為高句麗仇乙縣,別號“西河”。該地原為帶方郡列口縣,位于朝鮮半島西側(cè)的海岸線上,有椒島、席島。[16]鄭麟趾:《高麗史》,卷五十八《地理三》,??大學(xué)??麻w圖書,萬歷四十一年(1613)太白山史庫本,第三十六冊,第10頁a。列口為半島通往大陸的重要出???,漢武帝征朝鮮,樓船將軍楊仆即在此登陸。[17]《漢書》,卷九十五《朝鮮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67頁。齊人浮海東渡亦以此為承接點。[18]王子今:《秦漢時期渤海航運與遼東浮海移民》,《史學(xué)集刊》2010年第2期;鄭威《漢帝國空間邊緣的伸縮:以樂浪郡的變遷為例》,《社會科學(xué)》2016年第11期?!芭_使”指劉宋使者,如《宋書·臧質(zhì)傳》載,“世祖遣報質(zhì),質(zhì)于是執(zhí)臺使,狼狽舉兵”。[19]《宋書》,卷七十四《臧質(zhì)傳》,第 1915頁。毗有王以臺使馮野夫為西河太守,實是希望在半島出海口設(shè)置為劉宋朝廷所認可的郡級行政區(qū)劃,借以鞏固其在“東服”秩序中的“方位”之任。
元嘉二十七年的宋魏戰(zhàn)爭是劉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①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日本)京都大學(xué)學(xué)術(shù)出版會2003年版,第238頁?!端螘ち祭魝鳌吩疲骸棒咴味吣辍云澲劣谛⒔?,兵連不息,以區(qū)區(qū)之江東,地方不至數(shù)千里,戶不盈百萬,薦之以師旅,因之以兇荒,宋氏之盛,自此衰矣。”②《宋書》,卷九十二《良吏傳》,第2261—2262頁。國勢走弱使宋文帝由“東服”秩序的積極建構(gòu)者轉(zhuǎn)為守成者。
元嘉末年“東服”秩序最大的變化是倭國地位上升。元嘉二十八年(451)七月,宋文帝將倭王濟進號為“安東大將軍”,“加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并除所上二十三人軍、郡”。③《宋書》,卷五《文帝紀》,第100頁;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5頁。雖然宋文帝仍未同意倭王都督百濟諸軍事,但是對于倭國的其他要求基本上全都滿足,這是史無前例的。
倭國地位之所以上升,與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緊張有關(guān)。元嘉二十七年秋七月,新羅殺高句麗邊將于悉直之原,高句麗興師侵擾新羅西部邊疆。④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訥祗麻立干》,第38頁。按《日本書紀》卷十四《雄略天皇》八年春二月條所述,“二國之怨自此而生”,⑤《日本書紀》,卷十四《雄略天皇》,第246頁。新羅轉(zhuǎn)而以倭為援。元嘉二十八年倭使提出23人名單,請求劉宋授予將軍、郡守的名號。聯(lián)系倭王濟所獲得的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的權(quán)限,這23人中很可能包括了六國的親倭勢力。
百濟與高句麗的關(guān)系也在急轉(zhuǎn)直下。孝建二年(455)冬十月,“高句麗侵百濟,(新羅)王遣兵救之”。⑥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訥祗麻立干》,第38頁。這場戰(zhàn)爭是腆支王(405—420在位)以來的半個世紀里,百濟與高句麗間的首次戰(zhàn)爭,開啟了百濟、新羅聯(lián)合對抗高句麗的時代。⑦楊軍:《4—6世紀朝鮮半島研究》,第131頁。與新羅一樣,百濟不得不結(jié)好倭國?!度毡緯o》卷十一《仁德天皇》四十一年春三月條記載了遣紀角宿禰出使百濟之事:“始分國郡疆埸,具錄鄉(xiāng)土所出,是時百濟王之孫酒君無禮,由是紀角宿禰訶責百濟王,百濟王懼之,以鐵索縛酒君,附襲津彥而進上?!雹唷度毡緯o》,卷十一《仁德天皇》,第205—206頁。倭使紀角宿禰至百濟,與百濟王族酒君發(fā)生沖突,百濟王被迫縛送酒君。這一事件發(fā)生在麗、濟戰(zhàn)爭前夕的仁德四十一年(453),半島局勢的惡化迫使百濟不得已而屈從倭人。
麗、濟戰(zhàn)爭爆發(fā)的孝建二年也是百濟王位更替之年。蓋鹵王(455—475在位)即位伊始便被倭王索取女郎?!栋贊伦吩疲骸吧w鹵王立,天皇遣阿禮奴跪來索女郎,百濟莊飾慕尼夫人女,曰適稽女郎,貢進于天皇?!雹帷度毡緯o》,卷十四《雄略天皇》二年秋七月條注引,第237頁。此后,百濟所獻女郎為倭王所燔殺,蓋鹵王獲悉后,籌議曰:“昔貢女人為采女,而既無禮,失我國名,自今以后不合貢女?!雹狻度毡緯o》,卷十四《雄略天皇》,第241頁。蓋鹵王認為須考慮國家名譽(“國名”),故而決定停止“貢女”。但他轉(zhuǎn)而派遣王弟軍君入倭為質(zhì),[11]“君”為百濟王弟、王子的封號,軍君與倭地百濟勢力間的關(guān)系參見???「百濟?‘君’號???試論的考察」、『????』?48?、2008?、?1—32?。實際上是將兩國間的人情關(guān)系提升為政治契約關(guān)系,進一步明確了雙邊關(guān)系的性質(zhì)。
孝武帝終結(jié)了元嘉末年以來劉宋的混亂局面,并在大明年間構(gòu)建以建康為中心的天下秩序,推行了一系列禮制改革,設(shè)王畿、造五輅、立明堂、祭霍山、南巡等。[12]戶川貴行:《東晉南朝における傳統(tǒng)の創(chuàng)造》,(日本)汲古書院 2015年版,第 137—156頁;李磊:《“肇構(gòu)神京”與“締我宋宇”:劉宋的王畿設(shè)置與疆域界定》,《社會科學(xué)》2018年第9期。劉宋的重大變化被蓋鹵王敏銳地捕捉到了,他于大明元年(457)遣使請求除授,獲得了鎮(zhèn)東大將軍之號。大明二年,蓋鹵王遣使上表:“臣國累葉,偏受殊恩,文武良輔,世蒙朝爵。行冠軍將軍右賢王余紀等十一人,忠勤宜在顯進,伏愿垂愍,并聽賜除?!盵13]《宋書》,卷九十七《百濟國傳》,第 2394頁?!捌苁舛鳌敝赴贊凇皷|服”秩序中的“方位”之任。這次除授是百濟貴族的集體受職,余紀等11人被授予了官號。①井上直樹:《5世紀後半の百済の王権構(gòu)造——王號?侯號?太守號と將軍號》,載上野祥史編:《東アジアと倭の眼でみた古墳時代》,(日本)朝倉書店2020年版,第71—96頁??紤]到百濟困難的國際處境,大明元年、二年的遣使請授,意在援引劉宋聲威以震懾強鄰。
孝武帝重構(gòu)“東服”秩序,除了再次確認百濟的“方位”之任外,還降低倭王的位號、剝奪其都督權(quán)限。大明六年(462)倭王濟死,世子興遣使貢獻,孝武帝下詔除授“安東將軍、倭國王”。②《宋書》,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5頁。按《宋官品》,諸大將軍為第二品,諸征、鎮(zhèn)至龍驤將軍為第三品。③《通典》,卷三十七《職官十九·秩品二》,第1007頁。世子興的安東將軍(第三品)低于蓋鹵王的鎮(zhèn)東大將軍(第二品),不僅未能繼承倭王濟的安東大將軍號(第二品),而且也喪失了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的權(quán)限。孝武帝的這一除授實際上否定了倭國干預(yù)朝鮮半島局勢的正當性。
孝武帝重新確認百濟的“方位”之任是在延續(xù)宋文帝的政策,但降低倭王官品、剝奪其都督權(quán)限則是基于倭國對“東服”秩序的現(xiàn)實破壞性。盡管新羅、百濟在元嘉、孝建之際意圖結(jié)好倭國,但倭國卻將之視作軍事征服的良機。自大明三年(459)起,倭人對新羅發(fā)動了新一輪戰(zhàn)事,以兵船百余艘襲新羅東部,進圍月城。大明六年,倭人襲破活開城,虜一千人而去。④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慈悲麻立干》,第38頁。大明七年(463)二月倭人侵新羅欿良城,不克而去,新羅以倭人屢侵疆埸,緣邊筑二城。⑤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慈悲麻立干》,第38—39頁?!度毡緯o》卷十四《雄略天皇》記載了雄略七年(463)倭王派遣弟君“往罰新羅”時“取道于百濟”之事:“于是,弟君銜命,率眾行到百濟,而入其國。國神化為老女,忽然逢路。弟君就訪國之遠近。老女報言,復(fù)行一日,而復(fù)可到。弟君自思路遠,不伐而還。集聚百濟所貢今來才伎于大嶋中,托稱候風,淹留數(shù)月?!雹蕖度毡緯o》,卷十四《雄略天皇》,第244頁。新羅位于半島東南,百濟位于西南,二者并不在同一條行軍路線上。弟君在進攻新羅之前“率眾行到百濟”,軍事訛詐意圖明顯。這一軍事行動是受倭王之命,可見經(jīng)略百濟亦是倭國國策。⑦???「5??????????????」、『????』?6?、2011?、?169—193?。倭國在進犯新羅的同時,還要威逼百濟。
孝武帝剝奪倭王“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的權(quán)限,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大明七年二月侵新羅欿良城之后,倭人再度入侵新羅已在13年后,即后廢帝元徽四年(476)。⑧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慈悲麻立干》,第39頁?!度毡緯o》卷一四《雄略天皇》載:“(九年)三月,天皇欲親伐新羅。神戒天皇曰:‘無往也?!旎视墒遣还小!雹帷度毡緯o》,卷十四《雄略天皇》,第247頁。所謂“神戒天皇”,曲折地表明倭王受到更高權(quán)威的制約,故而雄略九年(465)倭王“親伐新羅”之事難以實行。這一更高權(quán)威或許便指劉宋朝廷。
大明八年(464)五月孝武帝崩殂,前廢帝繼位。景和元年(465)十一月,宋明帝殺前廢帝,與晉安王劉子勛爭奪皇位,豫、兗、青、徐、冀諸州卷入內(nèi)戰(zhàn),北魏趁勢經(jīng)略淮泗地區(qū)及山東半島。⑩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載《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2—122頁。泰始五年(469)正月,北魏破青州治所東陽城,青州刺史沈文秀被俘。[11]《宋書》,卷八十八《沈文秀傳》,第 2224頁。川本芳昭認為劉宋失青、冀,使其通往百濟、倭國的交通被阻隔,其海上承接點被迫由山東半島轉(zhuǎn)移至郁洲(連云港云臺山),劉宋王朝對海東諸國的影響力由此減弱。[12]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日本)汲古書院1998年版、第537—562頁。關(guān)于航線的變遷,參見???「??????????」、『????』?17?、2016?、?83—111?。劉宋失山東半島及其與北魏力量對比的再一次失衡,致使孝武帝重構(gòu)的“東服”秩序趨于瓦解。
泰始三年(467)十一月戊午,百濟朝貢劉宋。此時宋明帝已攻滅劉子勛,皇位已穩(wěn),蓋鹵王朝貢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皇帝的“東服”政策。泰始五年正月劉宋失青州后,百濟于八月“遣將侵高勾麗南鄙”,十月“葺雙峴城,設(shè)大柵于青木嶺,分北漢山城士卒戍之”。①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二十五《百濟本紀第三·蓋鹵王》,第301頁。百濟此舉乃是緣于劉宋失青州后的威懾力下降,故而采取以攻為守的方式防范高句麗。泰始七年(471)十月,百濟再次朝貢。結(jié)合次年蓋鹵王上書北魏之語“速遣一將,來救臣國”,②《魏書》,卷一百《百濟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17頁??芍┦计吣陼r百濟的處境已極其危險,朝貢劉宋乃是求援。
泰始七年時劉宋已無力維系“東服”秩序,蓋鹵王轉(zhuǎn)而向北魏求救。在次年給北魏的上表中,蓋鹵王解釋了前王未曾奉藩的緣由,并表達了對北魏的擁戴:“臣建國東極,豺狼隔路,雖世承靈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闕,馳情罔極。涼風微應(yīng),伏惟皇帝陛下協(xié)和天休,不勝系仰之情?!鄙w鹵王還抨擊高句麗王高璉“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③《魏書》,卷一百《百濟傳》,第2217—2218頁。這些措辭固然是為了說服北魏“速遣一將,來救臣國”,但也公開貶斥了劉宋。此后,終蓋鹵王之世,百濟再未朝貢劉宋,反而與北魏交往密切。北魏派遣使者邵安與百濟使者一同返還,又于延興五年(475)“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余慶璽書,褒其誠節(jié)”。④《魏書》,卷一百《百濟傳》,第2218—2219頁。
泰始八年(472)蓋鹵王“奉藩”北魏,標志著劉宋“東服”秩序的瓦解。然而百濟并未因脫離劉宋“東服”秩序而獲得拯救,在“奉藩”北魏三年后,百濟都城被高句麗攻破,蓋鹵王亦被殺害。⑤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頁;???「???"????"????」、『??????』?38?、2003?、?1—29?。漢城百濟的覆滅是東亞地緣政治的重大事件,倭國趁機接管百濟遺民?!度毡緯o》卷十四《雄略天皇》載:“二十年冬,高麗王大發(fā)軍兵,伐盡百濟。爰有少許遺眾,聚居倉下,兵糧既盡,憂泣茲深。于是高麗諸將言于王曰:‘百濟心許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更蔓生,請遂除之?!踉唬骸豢梢印9讶寺?,百濟國者日本國之官家,所由來遠久矣。又王入仕天皇,四鄰之所共識也。’遂止之。”⑥《日本書紀》,卷十四《雄略天皇》,第256頁。倭人將百濟遺眾的留存,看作是受到倭王聲威保護的結(jié)果。然而《三國史記》《日本書紀》中缺乏泰始五年至元徽三年(475)百濟面臨危局時倭國施以援手的記載。元徽三年百濟滅國的危機關(guān)頭,蓋鹵王的主要求援對象是新羅。⑦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慈悲麻立干》,第39頁。倭國的策略是坐視百濟亡國,然后再以此為道義借口重返朝鮮半島。
百濟亡國的次年,倭人重新開始侵略新羅。元徽五年(477)甚至是“五道來侵”。⑧金富軾:《三國史記》,卷三《新羅本紀第三·慈悲麻立干》,第39—40頁。昇明二年(478)倭王武遣使上表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這一自號是在元嘉二十八年至大明六年間(451—462)倭王位號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都督百濟諸軍事的權(quán)限。表文將高句麗視作“東服”秩序的破壞者,以此作為倭王獲得位號、都督諸國的理由:“臣亡考濟實忿寇讎,壅塞天路,控弦百萬,義聲感激,方欲大舉,奄喪父兄,使垂成之功,不獲一簣。居在諒暗,不動兵甲,是以偃息未捷。至今欲練甲治兵,申父兄之志,義士虎賁,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顧。若以帝德覆載,摧此強敵,克靖方難,無替前功?!雹帷端螘?,卷九十七《倭國傳》,第2395頁。
倭王武選擇宋、齊易代前夕上表,與其說他試圖改變倭國在劉宋“東服”秩序中的位置,不如說是借王朝更替的特殊時期影響南齊的天下構(gòu)想,使之為倭國的戰(zhàn)略服務(wù)。這其實同樣反映了劉宋“東服”秩序的瓦解。
劉宋建構(gòu)的“東服”秩序,將百濟、高句麗、倭國等東亞政權(quán)皆納入其中,塑造了東亞的地緣政治結(jié)構(gòu),維持了東亞半個多世紀的穩(wěn)定?!皷|服”秩序的建構(gòu)與維系取決于劉宋的國勢。宋武帝、宋文帝向“東夷”諸王除授官爵,建立了“東服”秩序。按官品等級,高句麗王、百濟王地位最高,倭王相對次要,這反映了劉宋的地緣政治構(gòu)想。除授高句麗王高品官號,是對其在朝鮮半島霸權(quán)地位的承認,但真正的“方位”則由百濟擔任。這既是由百濟與江左王朝的歷史關(guān)系決定的,也是由百濟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百濟控制著朝鮮半島西南海岸,倭國等國朝貢須“道逕百濟”。劉宋的“東服”構(gòu)想提高了百濟的地位,重塑了濟、倭關(guān)系。百濟王戚借劉宋權(quán)威清除親倭勢力,完成了從久爾辛王到毗有王的王位更替。毗有王配合宋文帝維系“東服”秩序,從此百濟國勢與劉宋盛衰相伴。
在劉宋的“東服”秩序中,高句麗、倭國是不穩(wěn)定因素,且二者具有敵對的互動關(guān)系。宋文帝一度以籠絡(luò)倭國的方式牽制高句麗以解決北燕問題。元嘉二十七年宋魏戰(zhàn)爭后,劉宋由盛轉(zhuǎn)衰,“東服”秩序動搖,高句麗發(fā)動對新羅、百濟的戰(zhàn)爭,兩國被迫結(jié)好倭國,倭國地位上升。元嘉二十八年,倭王獲得了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的權(quán)限,這是劉宋以調(diào)整“東服”秩序的方式承認東亞地緣格局的變動。但倭國并未成為“東服”秩序的維護者,它將新羅、百濟的結(jié)好視作軍事征服的良機,進犯新羅、威逼百濟。待劉宋的混亂局面結(jié)束后,孝武帝恢復(fù)元嘉時期的“東服”秩序,降低倭王官品、剝奪其都督權(quán)限,起到了威懾倭國的作用。
劉宋“東服”秩序的瓦解始于泰始五年失青州。喪失山東半島后,劉宋的海上承接點轉(zhuǎn)移至郁洲(連云港云臺山)。海上行動能力的削弱使劉宋對“東服”諸國的震懾力下降,“東服”秩序失序,承擔“方位”之任的百濟在向北抗衡高句麗的同時,還面臨著倭人的跨海之逼。在向劉宋求援未果后,百濟于泰豫元年(472)轉(zhuǎn)為“奉藩”北魏,這成為劉宋“東服”秩序瓦解的重要一環(huán)。元徽三年百濟亡國,倭國積極經(jīng)略半島,并于宋齊易代前夕遣使,力圖影響南齊的天下構(gòu)想,這是劉宋“東服”秩序瓦解的最后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