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華 _ 北京市通州區(qū)后南倉小學
教師要創(chuàng)設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要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首先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把教學變?yōu)閷W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四季的腳步》一課時,課前我要求學生通過聽、問、查等方法收集有關四季的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由交流,展示自己在課前觀察、收集、了解到的關于四季的圖片、資料等,并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學習伙伴、學習方法。學完課文,伴隨著清新美妙的叢林樂曲,學生開始表演。最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幅畫,仿照課文編一首小詩。整節(jié)課,學生都在互動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感受到了探究的樂趣。
教師應提供開放性的學習空間,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表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平臺。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并創(chuàng)設各種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例如,秋天帶學生到戶外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讓學生了解不同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歡的樹葉貼在紙上,寫上樹葉的名稱;學完《畫家鄉(xiāng)》一課后,我讓學生也畫一畫自己的家鄉(xiāng),并寫幾句贊美家鄉(xiāng)的話;學《參觀自然博物館》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網(wǎng)查資料,閱讀有關書籍,學習后,我又給學生補充了一些相關材料,讓學生嘗試做一次小導游。這樣,在動手、動筆、動腦的學習中,語文知識的學習自然就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學中,除了語言知識的學習外,教師還要善于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思考文本語言所包含的更深層的含義,引導學生學會思辨。如教學《美麗的公雞》一課時,在分析老馬伯伯說的一段話后,我停了一下,告訴學生老馬的話使我想到了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然后問學生由此想到了什么,讓學生思考后用幾句話評價自己。學生們聽到后都沉默了,他們開始思考。在之后的交流中,學生學會了辯證地分析自己,在自評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長處,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懂得在今后的學習中如何不斷完善自我。
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求“真”;教學也是一種藝術,需要求“美”。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創(chuàng)造,變“被動學”為“主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