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瑋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談固小學)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教師適時、適度的提問,能起到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fā)展思維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做才能讓課堂提問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呢?通過兩次執(zhí)教《認識加法》一課,我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認識。
第一次執(zhí)教時,在理解加法算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
“把3朵紅花和2朵黃花合起來,求一共有幾朵花”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個式子就是加法算式。讀一讀,想一想,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誰能像老師一樣,也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
課后,大家針對“教師提問情況”提出了意見:“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這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問題,很多學生答不上來,教師就一遍遍引導,造成了課堂時間的浪費。再者,追問“誰能像老師一樣,也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這個想法很好,但對于一年級學生不太合適,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像這樣的提問就是無效的課堂提問。“表示”“問題”這些詞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還很陌生,他們不知道教師在說什么、問什么,教師的提問都聽不懂,又怎么可能深入理解知識點的含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了解學生真實的學情,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堂提問,才能使教學流程順利推進。
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建立在準確的、“真”的教學目標基礎之上。
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體會加法的意義。認識‘+’,會讀、寫加法算式,會根據(jù)直觀圖進行加法計算?!弊屑氀凶x不難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是“加法”,行為動詞是“認識”,表現(xiàn)程度是“會”。通過目標分解可以得到學習目標:通過觀察學生做花情境圖,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加法的意義;通過擺花片、列算式,在教師講解下,知道“+”;通過觀察操作,在教師引導下,讀、寫加法算式。
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之后,二次教學時我調(diào)整教學設計如下:
有3朵紅花就寫3……
像剛才這樣,3朵紅花、2朵黃花,合起來一共是5朵花,可以用3+2=5表示。再比如:樹上有3只小鳥,又飛來2只,合起來一共有5只小鳥,也可以用3+2=5表示。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3+2=5來表示?
引導學生舉例子。
二次評課時大家這樣評價:“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3+2=5來表示”這一問題巧妙地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加深理解加法的意義相關聯(lián),順利達成第一個學習目標,有效減少了重復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門大學問,基于真實學情、對接準確的教學目標設計出來的課堂提問才是有效的,這樣才能引領學生與知識真實的相遇,才能締造出真實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