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田鹿
何謂“俠”?拋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種理想化的歌頌,觀察其本質(zhì),最為言簡意賅且權(quán)威的定義就是《韓非子》中的“俠以武犯禁”,也就是用武力來違反禁令。無論哪一個朝代,這都是重罪,而傳播這種思想自然也十分危險。然而為什么百姓會不顧危險去追捧俠文化,官府卻任由這種思想傳播呢?我們從《聊齋》中的《紅玉》切入,看看俠文化在歷史社會中,究竟扮演著怎樣一種角色。
馮生曾與狐女紅玉有過一段情緣,浪漫結(jié)束后,馮生娶了美麗的農(nóng)家女衛(wèi)氏為妻,一家幸福美滿。然而厄運在一年清明降臨。退職御史宋某盯上了衛(wèi)氏,派人強擄衛(wèi)氏,同時打死了拼命抵抗的馮父。衛(wèi)氏被擄后很快自殺,一個家庭頃刻間支離破碎。馮生報官,官府不聞不問;馮生想復(fù)仇,又擔心自己的孩子無人撫養(yǎng),只能空有悲憤而無可奈何。這時一個滿臉胡須、身材魁梧的俠客出現(xiàn)了。他替馮生出手,殺死了御史全家。官府懷疑馮生,將其逮捕入獄,俠客再次出手,威脅縣令放走了馮生。故事的最后,紅玉回到了馮生的身邊,幫助他重整家業(yè)。
首先來說百姓為什么會追捧俠文化。馮生其實就是封建時代平民百姓的寫照,生活平凡,容易滿足。但即使是一點微小的幸福他們也很難把握,一旦被官宦豪強打起主意,一切都會被輕易奪走而沒有絲毫反抗的能力。面對這樣的壓迫,只有俠道能夠給百姓的生活帶來安定與解脫。梁啟超在《中國武士道》中說得十分清楚:“俠之犯禁,勢所必然也。顧犯之而天下歸之者何也?其所必禁者,有不謙于天下人之心;而犯之者,乃大謙于天下人之心也。”也就是人間有不公,社會有黑暗,正義無法得到伸張,那么俠道的存在就有人心與社會的基礎(chǔ)。
值得玩味的是官府對俠文化的態(tài)度。表面上看,既然俠是“以武犯禁”,那么官府的態(tài)度就應(yīng)該是嚴加管制才是。但實際上,歷來政府對于武俠小說卻都是聽之任之,遂使得武俠小說在中國廣泛傳播。這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俠客們懲惡揚善的行動,不但沒有構(gòu)成對現(xiàn)有秩序的破壞,甚至間接幫助了統(tǒng)治者維護秩序。原因很簡單:第一,俠客們所維護的還是原有的社會秩序,他們并沒有想建立一個不同的社會,他們殺貪官惡霸,其實也是在替最高統(tǒng)治者除掉社會的蛀蟲;第二,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們其實都是一種虛妄的存在,并非社會上真實存在的武裝力量,完全沒有動搖官府統(tǒng)治的可能。以《紅玉》而論,那位大俠是誰?他的一身武藝從何而來?我們都不得而知,并且在生活中也找不到與之對應(yīng)的形象。歷史上的所有俠道作品幾乎都是如此,大俠永遠是凡人遙不可及的。對于官府,俠文化是讓百姓宣泄的出氣口;對于百姓而言,俠文化是一顆讓他們安心生活的定心丸。最終的結(jié)果是社會平穩(wěn)運行,大家乖乖生活。
當年的文人墨客們究竟是出于何種意圖塑造了一個個俠客我們不得而知,但就長遠的歷史進程來看,俠文化在間接維護秩序的同時,也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埋下了忠肝義膽,實在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重大成就。而在當代,“以武犯禁”不再可取,但維護正道的俠義,應(yīng)該長存于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