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長治醫(yī)學院醫(yī)學影像學系,長治 046000)
新時代青年觀是黨和政府在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實踐中形成的理論總結,其中,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青年觀建構做出了巨大貢獻,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洞察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規(guī)律的基礎上,圍繞青年工作提出了系統(tǒng)化的思想觀點,這些青年成長成才思想是新時代青年事業(yè)發(fā)展的思想原則與實踐遵循。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集政治功能與教育功能為一體,事關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在社會民主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中,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歷史使命、實踐要求、載體對象等發(fā)生深刻變化,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因時而動、順勢而為,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革。因此,應以新時代青年觀為改革思路,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方法及模式。
新時代青年觀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在新時代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開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jù),所以要深入發(fā)掘新時代青年觀的理論本質、基本內容和重要要求。
青年是與新時代共同前進的特殊群體,“如何促使青年擔當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如何切實解決青年發(fā)展難題”是新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歷史使命。新時代青年觀是在精準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與新時代青年特點的前提下,圍繞如何打牢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礎、如何正確對待青年與青年工作所進行的重要論述。新時代青年觀以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成長成才問題的論述為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生動實踐,其為青年健康成長規(guī)劃了路徑,也將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上升至新境界,為新時代青年工作擘畫了發(fā)展藍圖。此外,新時代青年觀是具有邏輯結構的思想體系,擁有時代性、系統(tǒng)性與實踐性,內容涉及青年一代擔當意識培育、青年成長成才思想指導、旗幟鮮明地做好青年工作內容等,可概括為“立場篇”“觀點篇”“方法篇”三個方面。一是新時代青年觀的政治立場。新時代青年觀認為,青年正確政治選擇的引導,關鍵在黨、根本靠黨,要明確堅持黨管青年的原則,增強青年工作的主動性;并對黨的青年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爭做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努力成為青年工作熱心人、青年群體貼心人,高度重視青年地位,堅持以青年為本,注重走好青年群眾路線,切實解決好現(xiàn)代青年的思想精神、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成長成才等問題,構建全黨支持青年工作大格局[1]。二是新時代青年觀的實踐取向。新時代青年觀為青年健康成長指明了方向,要做好價值養(yǎng)成“壓艙石”,堅定其理想信念、增強本領能力,為新時代青年工作作出了指導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在多元思潮交流交鋒的背景下,對身處“雕琢期”“灌漿期”的廣大青年而言,需要精心引導青年的思想觀念,既要讓青年發(fā)揚艱苦奮斗作風,敢于做先鋒勇于實踐,將“勤學求真、勇于開拓”作為八字真言;同時也促使青年情理兼修、志存高遠、追夢圓夢,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目前我國正處于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在大學治理機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走外延式發(fā)展道路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發(fā)展,單純依靠大規(guī)模投資、增加體量的“老路”已經行不通。新時期高校應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找準自身的定位,樹立內涵式發(fā)展理念,堅持質量為根、問題為要,將發(fā)展重心轉變到切實提高人才質量與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上,持續(xù)提升學生管理工作能力。高校是青年的集聚地之一,也是廣大青年學習本領、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地方。新時代青年觀揭示了青年成長成才方法論,對于青年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實踐觀的培養(yǎng)與引導做出了重要論述,要求青年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形成理性思維,樹立廉潔自律觀念等,這具有鮮明的基層導向,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想、新內容以及新目標[2]。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手段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近些年來在錯誤價值觀的沖擊下,部分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虛度光陰,這不僅是少數(shù)青年學生的現(xiàn)實寫照,也是社會的悲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是高校事務性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同時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力量。新時代青年觀明確了青年的奮斗目標,其中有“人生在勤,勤則不匱”“修德,要立志高遠與立足平實同向同行”等至理名言,這些話語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即立足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對學生進行人性化管理,促使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二是以內涵式發(fā)展為思路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內涵式發(fā)展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發(fā)展的內在要求,能夠促使高校教育工作沿著正確軌道前行。在當前文化環(huán)境愈加復雜背景下,新時代青年觀將政治觀和發(fā)展觀作為青年工作的重要內容,結合現(xiàn)代社會形勢發(fā)展與青年新特點,提出了新時期青年工作的新規(guī)律、新思路,要求廣大青年在理論和實踐中找準奮斗方向,學會自省,學會自律,為中國夢努力奮斗,以全面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發(fā)展。這些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即以新時代青年觀為思想理論,承擔為黨做好青年工作的時代使命,統(tǒng)籌協(xié)調好學生管理、學生發(fā)展、學校效益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管理的前提是服務,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樹立以服務為中心的工作思想,想方設法為學生排憂解難,進而不斷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以管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然而,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部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缺乏為學生著想的服務意識,使得學生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大大削減。一方面,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在工作中缺乏人文關懷與人本精神,采用“重堵不重疏”的方式,將學生管理工作目標由“育人”變成“管人”;另外,部分學生管理人員養(yǎng)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工作意識,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使用簡單粗暴、強制管理、態(tài)度蠻橫等方式服務學生,將服務行為異化為專制行為[3-4]。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迷失工作目標,忽視了學生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尚未形成“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在這種錯誤理念影響下,有些高校學生管理人員經常使用自上而下的強制方式管理學生,片面強調服從、遵守,一定程度上忽視、漠視、侵犯了學生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權利與需求。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空間場域可分為真實有限的物理空間與虛擬廣闊的網(wǎng)絡空間兩種形式,其工作內容相對繁多,具有動態(tài)化特性,再加上由于地域與成長環(huán)節(jié)等因素影響,高校大學生往往擁有不同的生活習俗、社會認知、行為習慣,這就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應當積極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建設有形與虛擬兩種形式并存的學生管理工作空間,以柔性管理變革舊有工作模式,堅持育人的人性化立場,做到“立柔”以“濟剛”。然而,部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缺乏柔性化管理學生工作意識,使得工作成效不盡人意。此外,大數(shù)據(jù)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產生了重大模式變革,比如學生管理工作變得事無巨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需要利用數(shù)據(jù)技術實現(xiàn)學生管理數(shù)據(jù)的共享和整合,充分認識學生思想行為特征,探尋學生成長模型,將單純地學生管理轉化為精準化服務。然而,部分高校并未建設學生管理工作數(shù)據(jù)集成平臺,致使學生管理工作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難以跳出“保姆”“警察”“救火隊”的管理怪圈[5]。有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往往以普通高校大學生管理方法形成的硬性規(guī)章制度約束學生言行舉止,在學生管理制度制定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管理體制缺乏靈活性與針對性。在這種固化的剛性管理模式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情感是腦的神經機制活動的過程,是影響與改變個體的行為認知、價值觀養(yǎng)成以及理性思維的底層力量,只有注重個體的人性化和情感性,給予更為人性化的關懷,進行春風化雨式教育,才能促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站”得住、“立”得穩(wěn)、“走”得遠,培養(yǎng)學生新思維與新行為,產生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然而,由于種種現(xiàn)實原因,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策略往往千篇一律。具體而言,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人員無法準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與行為特征,常常從管理工作本身出發(fā),將學生看成趨利避害的“理性人”,忽略了學生的個人態(tài)度、意愿、情感體驗等;不能夠把握好人文管理的尺度,常常采用諸如制度條例約束、獎懲機制等硬性管理方式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以期實現(xiàn)學生管理目標。這種剛性化、教條化的管理模式雖然能夠保障學生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做到有章可循,但面對當下個性化十足的新時代大學生時,容易增加學生與管理人員的隔閡,減少二者溝通頻率和深度。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以新時代青年觀為指導,樹立以服務為中心的理念,建構以溝通對話為主的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實踐。
新時代青年觀是新時期青年工作的頂層設計與科學行動指南,它強調了青年成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明確了以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服務導向,有助于為青年提供有效服務,進而更好地凝聚青年。顯然,新時代青年觀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方向,即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任務,服務學生成就學生,為學生打造人性化與服務性的育人新環(huán)境,為學生的才干增長、素養(yǎng)養(yǎng)成、利益訴求等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首先,要樹立柔性化的管理理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與青年學生打交道,在社會轉型中學生行為失范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以剛柔并濟、教育引導的管理方式,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當心系學生、心向學生,在學生管理中滲入更多人文關懷,以文化滲透、交流互動等方式開展工作,促使學生打消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抵觸心理。其次,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服務理念。高校學生管理人員應當將以人為本理念有效滲透,以學生成長成才、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會融入等為基點,把握轉型期大學生的特點和規(guī)律,認真研究學生的群體特色,設身處地考慮學生的情感訴求與生活需求,關心學生在人際交往、教育訴求、職業(yè)發(fā)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真心、真情、真愛為學生提供服務;并針對高校突發(fā)事件開展大學生情緒管理及危機干預,讓“早開門、遲關門”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服務常態(tài),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程度[6]。
新時代青年觀為青年工作確立了時代坐標,它要求深刻把握新時代青年特點,積極適應時代青年變化,把青年看作需要正確引導與各方幫助的社會群體,以此滿足青年成長成才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這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則,即要建構以對話式的柔性管理工作模式,實施剛柔并濟相輔相成的管理原則,引導學生自覺、自立、自理。首先,開展智慧學工建設工作,搭建學生管理工作數(shù)字化管理平臺,以計算機、移動智能手機以及媒體平臺為技術手段,推進高校學習管理工作數(shù)據(jù)化、信息化發(fā)展。比如,可以建立專屬高校學生管理工作APP,讓學生借助移動APP查詢學分、學籍、分數(shù)等信息,借助手機APP實現(xiàn)學籍管理、宿舍管理等多項管理內容,不斷拓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平臺。再如,可以以微信公眾號為數(shù)據(jù)收集載體,利用大數(shù)據(jù)收集學生資助、就業(yè)、誠信等信息,借助大數(shù)據(jù)深入了解學生思想行為,實現(xiàn)學生管理工作向精準化服務轉變。此外,應當建立靈活民主的工作模式,健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制度,協(xié)調好與剛性管理的關系,營造出和諧、信任、自主的工作空間。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增加諸如環(huán)境熏陶、文化滲透、預防性情緒管理等柔性化管理方式,少一些強制性管理,多一些民主性管理。要暢通學生話語表達與利益訴求通道,以民主平等、對話溝通、以身示范等形式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注重與學生談心與情感交流,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人格平等,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新時代青年觀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是新時代青年工作的“實踐篇”,它鼓勵青年要在實踐中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學真知、悟真諦,勇于探索真理;也指出要深化青年工作的群團組織改革,突出強調黨的高校工作,促使青年工作者與青年群體特征無縫連接[7]。由此可見,新時代青年觀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思想理論與行動原則。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把學生安危冷暖掛在心上,以實踐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實現(xiàn)實踐育人。首先,應當結合現(xiàn)代青年學生的行為特征與思想特點,采用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少用嚴格制度與嚴厲懲罰的剛性管理手段。比如,要多開展文明班級評選活動、開展情感溝通活動等柔性管理活動,以柔性管理實踐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程度。此外,開展多樣性學生管理工作實踐。應當積極拓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實踐渠道,建構扁平化的學生管理模式,打通高校學生管理部門之間的職能壁壘,打破各組織層級之間的信息孤島,不斷提升高校學生管理的靈活性與公正性。比如,可以在學校、學生以及家庭之間建立學生管理工作交流群,打破僵化的組織模式,減少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信息傳遞失真等問題[8]。
新時代青年觀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中國化和時代化,也是與新時代青年工作相適應的思想指南,它開啟了中國青年事業(yè)新篇章。以新時代青年觀創(chuàng)新與改革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能夠提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與科學性,給青年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環(huán)境[9]。因此,應當以新時代青年觀指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優(yōu)化其理念、方法和實踐,使學生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