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qū)教師發(fā)展學院 李 軍
“學研訓用”培訓模式旨在于實踐練習中提升教育和教學技能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堅持以實踐路線為主,一切為實踐服務;堅持培訓者和參訓者聯(lián)盟路線,共同研究問題;堅持效用路線,使得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該模式具有三大積極心理效應,這也是“學研訓用”培訓模式能使得講師走下講臺,走進教師中,為教師培訓帶來變革的重要原因。
消極影響的人際關系往往造成心理能量的消耗,積極的人際關系卻創(chuàng)造好的心理氣場?!皩W研訓用”培訓模式使得傳統(tǒng)的培訓關系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案例:《椅子樹》繪本課主題教學之研訓關系
近年來,繪本資源受到很多學科和教育活動的重視,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綜合實踐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和班會活動等。在《椅子樹》繪本課主題教學中,“學研訓用”模式的嵌入如下。
第一,培訓者和參訓者是平等的問題提出者。培訓者把《椅子樹》繪本資源提供給參訓者,提出問題: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如何把這個繪本資源融入?參訓者在這個問題下,會頭腦風暴出繪本資源融入相關教學和教育活動時存在的諸多問題,主題研訓就會逐一破解這些問題。所以培訓者不是唯一的問題提出者。
第二,培訓者和參訓者是研究的聯(lián)盟體。針對參訓者提出的更多現(xiàn)實困境和問題,培訓者和參訓者建立研究的聯(lián)盟關系,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一起去研究和破解現(xiàn)實。在這個過程中,參訓者的實踐經(jīng)驗可能會給研究帶來更多的智慧。繪本在教育教學中,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哪些?參訓者的經(jīng)驗厚度可能超越培訓者,有的參訓學員擅長做課本劇,于是把此素材拍成繪本劇,運用在某些學科教學中;有的參訓者愿意用教育戲劇的方式呈現(xiàn)該繪本。于是,關于各種“你喜歡的樹”的定格姿態(tài)在教室呈現(xiàn)出來,十分有趣。有的英語學科教師在一個以“樹”為中心的詞語上,延展了很多詞語的表達和想象情境的創(chuàng)造。而一個語文老師從《椅子樹》的故事中聯(lián)系了自己童年成長的故事,在教學中分享給學生。
在以上過程中,培訓者創(chuàng)造了研究的環(huán)境,不再居高臨下。培訓者和參訓者之間的關系就仿佛一條豐盈的流動之河流,兩岸長滿無法提前預知的各種美妙植物,因此,真實的欣賞和互相啟迪的學習發(fā)生了?!皩W研訓用”打破了參訓者和培訓者的固有地位,培訓者和參訓者共同求索實踐經(jīng)驗。此模式建構了親和的關系,增加了積極的人際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diào),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xiàn)象,稱為“共生效應”。在“學研訓用”的應用過程中,培訓者和參訓者中也存在“共生效應”。
案例:“軟與硬”研訓情境之同伴關懷
某校一個學生把教師打了,當事人——教師很難接納這個現(xiàn)實。一位教師的個體心境成為大家共同的心境,教師的生涯危機呼喚“共生”的力量。
通過教師們即興表達情緒和觀點,即興演出和使用豐富的活動,十分成功地打開了教師的心結。典型“共生”的效應發(fā)生了。
第一,用活動幫助教師的情緒找到“生”的出口。情緒如果被堵死,教師的心理困境就無法破解。如下活動都是幫著教師的情緒找到“生”的出口。
活動1:嘴巴里的硬。兩個人一組,說自己和學生對話最硬的那幾句。例如,教師說:“你的腦袋是木頭做的嗎?你的心是空殼子嗎?去外面站著去!”學生說:“我就是笨,愛咋地就咋地,不行,你把我從地球開除??!”互相說給對方,當時學生說得最硬的言語,教師同樣說最硬的言語。
活動2:我是……(軟的或者硬的)。以軟的和硬的具象的東西作為比喻,身體和言語同步,注意趣味性和豐富性。
以上兩個活動具有明顯的隱喻價值,幫助我們擁有心結的老師疏導了情緒,他不再是一座孤島,這就是一種“共生”的存在。
第二,戲劇現(xiàn)實情境,建立同伴體驗的“共生”情境。
活動3:情景劇《我被打了》。這個演出是即興的,給出一個現(xiàn)實故事的梗概,部分參訓者演出,沖突到極致定格。
活動4:采訪觀眾。(1)看了這出劇,你有什么感受?(2)你想請誰說出真話?支持人會啟發(fā)大家,演員身體上有個神奇的按鈕,你按到那個部位,他就會說真話。你可以問:某某老師,你被打了以后,是不是很想揍那個學生一頓?或者,某某,在生活中,你是一個很溫和的人嗎?(3)你想走到臺前,和哪個角色有個簡短的談話?(4)請你替換角色。先選擇一個角色,請你替換他。你可能會說哪些話?
顯然,在以上的活動中,每個現(xiàn)場的教師都是參與者,都可以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都可以“替代”角色做出一些行為,發(fā)出一些聲音。
活動5:悲傷的房子。主持人訪問觀眾:你認為某某教師在劇中最突出的情緒是哪個?被學生打了,他最突出的情緒是恐懼、無聊、窩火,還是……主持人說:“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座房子。它儲存了我們的情緒,我們不斷壓抑它。今天在這個場合,我們用一分鐘的時間夸大它,表達它,用我們的身體姿態(tài),讓它被看見……”接著邀請核心角色——某某音樂教師,請他進行一分鐘的演出,演出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激烈的沖突、無助或者難過悲傷……演到最激烈的時刻,演員定格。
活動6:正念的鑰匙。在場地中,擺放七把正念的鑰匙,主持人邀請老師們帶著好奇心,選擇其中的一把鑰匙,舉起它,并讀出其含義。主持人說:“你舉著這把鑰匙,就仿佛舉著一個暗夜的火把,照亮主人公回家的道路?!?/p>
活動7:即興演出“20 年以后”。20 年以后,老師們都退休了。被打的老師和當年的班主任同事們聚會,打人的學生進來,給老師深深鞠躬。他是著名的作家了,他說,是老師教給了他最好的人生哲學,從老師的身上學到了做人的哲學,他用一生創(chuàng)作軟與硬的素材。
從以上8 個活動中,參訓者用戲劇的方式陪伴了教師個體的生涯困境時刻,并轉化了心結。這是典型的“共生”心理效應。
人們對待事物存在積極的歸因和消極的歸因兩種方式。僅從培訓者的角度來看,會發(fā)現(xiàn)如下積極歸因。
知識的更迭和經(jīng)驗的推陳出新往往使得培訓者更處于尷尬的境地。培訓者往往會以“我哪里可能有足夠多和足夠新的東西源源不斷給予基層老師”為自己開脫,而“學研訓用”模式猶如一針鎮(zhèn)定劑,使得那些喧囂的聲音沉靜下來。該模式踐行了積極心理歸因的方式。
案例:關于“不盡如人意”之培訓訪談看積極的歸因
“不盡如人意”的培訓比比皆是。在踐行“學研訓用”模式中,通過對培訓者的訪談,我們呈現(xiàn)培訓者建立的如下積極歸因。
第一,“培訓者”不等于“問題”——剝離歸因。培訓者表達:我的培訓不盡如人意,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是培訓主題設計的問題。把個體“我”與培訓剝離開,使得培訓者專注研究問題,降低“自我貶低”“失落”“無助”等消極情緒?!叭恕辈坏扔趩栴},這是積極歸因的良好方式。這種歸因會督促培訓者反思:如果“我”設計了一個好的主題或其他改變,即便我沒有更充實的經(jīng)驗甚至解決問題的技能,在和參訓者一起結盟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二,“參訓者”不等于“壞情緒”的情緒歸因。在諸多培訓中,參訓者的失望導致其情緒的不好反應。“學研訓用”模式把培訓變成共同體,那么,參訓者不是對“我”個人冷淡,而是培訓的方式未能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培訓者反思:我的培訓是否存在傳統(tǒng)粗糙的路線——培訓者傳遞知識——參訓者刻板記錄——參訓者機械考試?
培訓者在“學研訓用”模式中,一旦意識到了問題,就啟動積極的歸因,并且覺察和審視自我,對自我消極的歸因進行阻斷的方式,增加積極心理資本建設,培育健康積極心態(tài)。
總之,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培訓是為了不需要培訓。教師培訓的過程其實更像一次“心理修煉”的過程,我院的研訓模式所產(chǎn)生的積極的心理效應十分寶貴。它促使我們在共同成長中獲得更大視角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