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摘要】核心素養(yǎng)是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和未來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必須珍惜思想文化,民族才能立起來。文化自信要從小樹立,古詩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良好養(yǎng)分。教師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展小學古詩教學,既著眼于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又關注了小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形成文化自信。因此本文以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展開了研究,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古詩教學;優(yōu)化策略
引言:古詩作為古代漢語的一種形式,具有獨特魅力和價值,學好古詩不僅能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而且能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的講解要么條分縷析、面面俱到地大力灌注;要么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的機械分析中,缺少文學藝術美的引導與培養(yǎng),學生雖然置身“美的世界”而得不到美的熏陶。此外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下,更喜歡平白易懂的白話文,對古詩的興趣度不高,缺乏學習古詩的熱情。所以,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著手研究小學古詩教學,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一、重視聯(lián)想創(chuàng)造,讓思維審美直觀具象
古詩語言短小,富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一句古詩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內涵。但古詩年代久遠,學生理解易出現(xiàn)困難,影響古詩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將核心素養(yǎng)目標作為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誦讀聯(lián)想,感知古詩美,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師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引導學生以詩人的思維走近古詩,更容易與古詩產生共鳴,促進古詩的學習。古詩本身就極具美感,古詩語言是古詩審美的立足點,但古詩意境才是古詩審美的終點。例如:在進行《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前,除了知識目標外,還要明確素養(yǎng)目標,在實踐教學時,通過誦讀法,感知古詩語言美與意境美;通過想象聯(lián)想古詩畫面,并且運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與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與語言表達能力;出示與古詩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拉近學習與古詩的距離,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思維審美直觀具象,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豐富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感知與鑒賞能力
由于古詩本身具有的特點,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知和鑒賞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利用插圖與其他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感知古詩是指古詩何處美,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并用語言加以表達。如杜牧的《山行》展現(xiàn)了秋日風景圖,寒山、白云、人家、楓林、紅葉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面。隨著詩人的腳步,走上山路,向遠處望去,在白云漂浮的遠方,還有人家居住,仿佛置身于仙境中。夕陽西下,晚霞映照著楓林,這里風景獨好,竟舍不得離開。又如袁枚的《所見》,描繪了兒童天真快樂的生活畫面。牧童騎著黃牛,歌聲回響在林間,突然想要捉知了,馬上停止唱歌,站在樹旁。牧童所見,牧童所感,讀者都能隨之感受,并能從旁觀者角度看出牧童的活潑爛漫與純真可愛。鑒賞古詩是指知曉古詩為何美,學生通過教師講解,能夠分析古詩的審美特色。
三、加強古詩拓展,探究培養(yǎng)審美思維
在部編版教材中,古詩數(shù)量相對較少,且較為分散。若使學生更深刻的感知古詩思維及審美,教師在古詩教學時,需加強古詩延伸。古詩延伸可以是同題材、同作者也可以是同主題,要求教師科學的選擇。如學習《贈劉景文》時,教師可拓展《別董大(其一)》《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讓學生領會在年代背景下,長期無法相見而產生的濃烈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的不舍之情。教師也可將同一詩人的古詩羅列出來,讓學生探索其創(chuàng)作時期,理清每首古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與詩人背后的故事,形成清晰的古詩脈絡。
四、搜集古詩歷史與背景,探尋古詩文化與意象
古詩的文化,可具體闡述為古詩創(chuàng)作年代,古詩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歷程,古詩文本中的用典,意象等等。因此可以結合古詩搜集相關的歷史創(chuàng)作背景等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與意象。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看似在懷古,實則寫于獨特的歷史背景之下。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掠走宋徽宗、宋欽宗及大量官員,后宋高宗趙構登基,但一路南逃,無心收復失地,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詩人想到了項羽,面臨失敗,于烏江自刎時的氣魄,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以項羽和當朝統(tǒng)治者對比,諷刺高宗無視百姓,只顧自身利益的行徑。教師從深層次了解古詩,學生也能立足于深遠,更好的體會古詩文化,進而領會古詩內涵??梢娏私夤旁姎v史有利于學生更恰當更準確地走近古詩,走進古詩的世界,與其發(fā)生情感共鳴。
總結
古詩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形成學生的底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古詩因其短小晦澀,文化積淀深厚,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必須尋變,融入新的語文學習理念,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方能在未來為學生建立完整且堅定的必備品格和關鍵素養(yǎng)服務。
參考文獻:
[1]陳佳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6):100-101.
[2]鄒紅燕.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小學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