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領弟 林映雪 王瑩 邢婧 孟鑫 葛慧敏 陳星燃
中圖分類號 R28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21)18-2300-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8.20
摘 要 目的:為經(jīng)典名方辛夷散的臨床應用、制劑開發(fā)等提供參考和文獻證據(jù)支持。方法:探索中醫(yī)古籍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古籍文獻知識庫及中醫(yī)智庫等,對辛夷散的處方歷史沿革及方義衍變、組方原理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考證。結(jié)果與結(jié)論:辛夷散出自宋代嚴用和的《嚴氏濟生方》,原方由辛夷仁、細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風、羌活、甘草、白芷等10味藥材組成,主治傷風鼻塞、鼻窒、鼻鼽、鼻淵、鼻息肉等諸多鼻病。歷代組方多在原方基礎上加減羌活、蒼耳子、防風、薄荷等。關于辛夷的藥用部位,35首方劑中有13首選用了辛夷仁、22首選用了辛夷。藥材用量方面,以各味藥材“等分”“每服二錢”居多,原方按當今計量法折算得各藥材均為0.82 g。服用方法上多繼承了原方用法“食后茶清調(diào)服”。該方治療鼻息肉以辛夷、升麻、白芷、防風、藁本、細辛、川芎上行升散、清熱通竅,加木通以利胃濕瀉火下行,甘草甘緩調(diào)和諸藥,綠茶降火調(diào)服末藥,整方升降并用,諸藥相合,則諸癥自愈。
關鍵詞 經(jīng)典名方;辛夷散;文獻考證;歷史沿革;方義衍變;組方原理
目前,鼻炎、鼻竇炎等鼻部疾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及手術治療等,以控制和緩解癥狀為主,雖然起效快且效果顯著,但停藥后病情極易反復,并且有些藥物副作用大,不宜長期服用[1]。而中醫(yī)在鼻病的治療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如經(jīng)典名方辛夷散)[2],可治根治本,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
2018年4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公布了《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3],辛夷散(出自《嚴氏濟生方》)為其中之一。作為經(jīng)典名方,辛夷散在臨床上被普遍應用于治療各類鼻病,療效可靠,臨床應用價值較高。而其是否可根據(jù)原方方義衍變出穩(wěn)定有效的成方制劑目前尚未見有研究報道。從古今文獻入手考證經(jīng)典名方是研發(fā)名方制劑的首要步驟,但筆者經(jīng)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目前尚無辛夷散的考證類研究。故本研究從處方歷史沿革及方義衍變、組方原理等方面出發(fā),對古今文獻中辛夷散的相關記載進行全面梳理、分析,以期為經(jīng)典名方辛夷散的臨床應用、制劑開發(fā)等提供參考和文獻證據(jù)支持。
1 處方歷史沿革及方義衍變
辛夷散出自宋代嚴用和的《嚴氏濟生方》,主治“肺虛,風寒濕熱之氣加之,鼻內(nèi)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處方為“辛夷仁、細辛(洗去土葉)、藁本(去蘆)、升麻、川芎、木通(去節(jié))、防風(去蘆)、羌活(去蘆)、甘草(炙)、白芷各等分”,制法及服法為“上十味藥制成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diào)服”[2]。后世醫(yī)家或沿用此方,或在原方基礎上加減應用。
本研究以“辛夷散”為關鍵詞,搜索中醫(yī)古籍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古籍文獻知識庫及中醫(yī)智庫等,收集有明確信息記載的辛夷散相關記錄,剔除了同名異方或只記載有方名的記錄,對比不同時期辛夷散的功效主治、處方、制法/用法,按成書年代系統(tǒng)梳理了辛夷散的歷代流傳情況,詳見表1。
通過對上述35首相關方劑的整理分析可知,辛夷散的歷代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功效主治、處方、制法/用法等方面。
1.1 功效主治分析
《嚴氏濟生方》記載:“辛夷散治肺虛,風寒濕熱之氣加之,鼻內(nèi)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2]。之后,歷代醫(yī)家對辛夷散的主治病癥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jié)及擴充:如,明代吳昆的《醫(yī)方考》較具體地描述了其主治“鼻生息肉,氣息不通,香臭莫辨者”[10];清代景日昣的《嵩厓尊生》記載辛夷散可治“無感鼻塞”[23];清代陶承熹的《惠直堂經(jīng)驗方》曰其可“治腦漏如神”[24]??梢?,辛夷散的主治病癥涉及傷風鼻塞、鼻窒、鼻鼽、鼻淵、鼻息肉等諸多鼻病。
1.2 處方分析
35首方劑中,有25首在原方基礎上減少了羌活(表1中第3、6~9、11、13~14、17~18、20~22、24~35首),有1首減少了防風、同時增加了蒼耳子(表1中第23首),有3首增加了蒼耳子(表1中第4、12、16首),有1首同時增加了蒼耳子和薄荷(表1中第10首)。
原方中藁本、防風和羌活均去蘆,后世醫(yī)家對上述藥材是否去蘆意見不一。早在漢代,就有關于中藥去蘆的記載,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防己黃芪湯“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術(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36];唐宋元時期中藥去蘆得以發(fā)展[37];然至明朝,可見去蘆和不去蘆藥材同入處方,如防風有“去蘆”或“蜜炙”等用法[38]、秦艽有“去蘆”或“去土”等用法[39];發(fā)展至清朝,無論是修治論著還是處方腳注,要求中藥去蘆的方劑均不多。歷代醫(yī)家對去蘆要求的變化是長期反復實踐的結(jié)果,筆者分析很可能是在實際應用中發(fā)現(xiàn)藥材是否去蘆對藥效并無顯著影響,且為了避免造成藥材和人力的浪費,所以均帶蘆入藥。
35首方劑中有22首選用辛夷(表1中第2、5、9、11~12、14、16、18~26、29~32、34~35首),13首選用辛夷仁(表1中第1、3~4、6~8、10、13、15、17、27~28、33首)。辛夷為全花蕾,辛夷仁為花蕾內(nèi)芯。《雷公炮炙論》記載,辛夷“即一時去皮,用向里實者”[40];《本草衍義》中明確指出,辛夷“入藥,去毛苞”[41];《本草經(jīng)集注》曰,辛夷“用之去中心及外毛,毛射入肺,令人咳”[42]??梢?,不用辛夷外苞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和消除外苞片細小茸毛對患者咽喉和肺部的刺激性?,F(xiàn)代研究表明,揮發(fā)油是辛夷的主要藥效部分,且一直作為辛夷藥材的質(zhì)量控制指標,該類成分主要存在于花蕾內(nèi)芯,在外苞片及枝梗層中的含量甚微 [43]。然明清代之后,各醫(yī)家多以辛夷替代辛夷仁入藥,其原因可能是辛夷剝?nèi)ネ獍氖止ぶ迫∵^程繁瑣且費工費時,故多以辛夷入藥,去毛加工,如《本草備要》[44]、《本草分經(jīng)》[45]、《本草正義》[46]等均記載辛夷“去外皮毛”用。發(fā)展到現(xiàn)代,辛夷的入藥方式為“除去雜質(zhì),殘留的枝梗及灰屑”,未明確提及去毛、去心等,只要求煎煮時“包煎”以減弱細小茸毛的刺激性[47-48]。
1.3 制法/用法分析
以上古籍中有關辛夷散藥物用量的記載共30條。其中,《奇效良方》“小兒門”中的一首(表1中第6首)記載“每服一錢”[7]?!兑坏眉贰爸涡河盟幰溯p論”中曰:“小兒臟腑柔脆,藥入不能克運,是以用藥宜輕。如外感風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藥,每味幾分可矣。藥味亦不宜多,如藥多而重,則藥反過病,病必不能愈也”[49],故小兒服用藥量宜輕,“每服一錢”符合小兒用藥劑量規(guī)律。有12首(表1中第1、3~5,8、10、12~13、15~16、19、28首)記載“每服二錢”。以《嚴氏濟生方》“各等分,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diào)服”[2]為例,即諸藥等分時每服辛夷散中所含10味藥物的用量相等,每服二錢。然清鄭玉壇《大方脈》中記載“凈辛夷仁、北細辛(各三錢),升麻、藁本、白芷、川芎、防風、甘草、木通(各五錢)。曬研極細。每服二錢,滾茶湯調(diào)下,日三服。此方可通用”[28],即凈辛夷仁、北細辛、升麻、藁本、白芷、川芎、防風、甘草和木通的質(zhì)量比為3 ∶ 3 ∶ 5 ∶ 5 ∶ 5 ∶ 5 ∶ 5 ∶ 5 ∶ 5,混合均勻后,每服取二錢茶湯調(diào)下。該方重用升麻、藁本、白芷、川芎、防風、甘草和木通,意在增強載藥上行、瀉火下行之功。有17首(表1中第2、7、9、11、14、17、20~21、24~27、30~31、33~35)記載“每服三錢”,應是醫(yī)者認為雖處適當之劑,若藥量不得其宜,難期奏效,故諸藥重用。
《嚴氏濟生方》成書于南宋寶祐元年(1253年),故筆者依據(jù)宋代的官方度量衡記載及相關文獻資料來考證辛夷散處方中各藥材的用量?!短交菝窈蛣┚址健贰案剑褐改峡傉摗ふ摵虾头ā庇涊d:“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錢半為一分也。凡言兩者,即四分為一兩也。凡言斤者,即十六兩為一斤也”[50]。盧嘉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中考證后確定南宋一兩約合今41 g[51],宋代斤、兩、分、錢之間的換算為:一斤=16兩,一兩=4分,一分=2.5錢,即一分約合今10.25 g,一錢約合今4.1 g[52],則辛夷散原方“每服二錢”古今藥物用量折算結(jié)果如下:辛夷仁、細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風、羌活、甘草和白芷各0.82 g。
各古籍記載的辛夷散用法多為“茶清調(diào)下”。按慣例,服用中藥時一般忌茶酒并一切發(fā)風動氣之物,然此方偏用茶清調(diào)下,《湯液本草》記載,“茶苦,經(jīng)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如何是清頭目”[53];《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下冊》曰,“茶苦,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54]。故辛夷散用茶清調(diào)下取其苦寒降火以清上之性,既可清利頭目,又能制約諸風藥過于溫燥與升散,降濁降火,升中有降,與辛夷、細辛、藁本、升麻、川芎、防風、羌活、白芷等共奏祛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
《成方切用》和《醫(yī)方集解注釋》均記載,“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茶調(diào)下(外用燒礬為末,加硇砂少許,吹鼻中,能消之)”[25,30]。“礬”一般指白礬,“硇砂”為鹵化物類礦物,二者均有毒,多為外用?!侗静菡分杏涊d,白礬“其性毒,大能解毒定痛,故可療癰疽疔腫,鼻齆息肉,喉痹瘰疬,惡瘡疥癬,去腐肉,生新肉,及虎犬蛇蟲蠱毒?;蛲杌蛏ⅲ蛏羁?,皆有奇效”;硇砂“善消惡肉腐肉生肌,敷金瘡生肉,去目翳胬肉,除痣黡疣贅,亦善殺蟲毒,水調(diào)涂之,或研末摻之立愈”[55]。因此,在治鼻生息肉時除內(nèi)服辛夷散外,可外用燒礬為末,并加硇砂少許,吹入鼻中,可消腐生肌、散結(jié)通竅。
2 組方原理分析
在上述收載這35首辛夷散的古籍中,有7部古籍[10,21-22,25,30,34-35]進行了組方原理的分析。其中,清代汪昂《湯頭歌訣新義》曰,“鼻為肺竅,鼻中息肉者,肺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為病。蓋肺主宣降,肺屬金而主皮毛,肺氣外行可宣達于肌表,肺氣內(nèi)降可斂濁下行,今肺經(jīng)生病,為肺氣外不得宣邪而內(nèi)不得降濁,濁邪上阻而致鼻息。治宜宣肺降導為法。升麻、白芷、防風、藁本、辛夷,清疏宣達,辛香走竄,能開肺竅,升清陽而辟穢濁;川芎、細辛,活血行郁可通清竅;甘草、木通、青茶,導上源之濁邪從膀胱下出,使上竅得清,下竅得通,肺氣宣降,故治肺熱鼻息之證”[22]。肺懸上焦,氣稟清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且肺為氣之主,通竅于鼻。鼻中息肉是由肺中郁熱上蒸于腦而致,所以用辛夷、升麻、白芷輕浮上升之性引胃中清陽上行于腦,防風、藁本上入巔頂而能搜剔風熱,細辛、川芎散郁通竅,以上均屬上行升散、清熱通竅之品,治巔頂風熱濕熱自是對證,但恐辛燥太過,故加木通以利胃濕瀉火下行,甘草甘緩調(diào)和諸藥,綠茶降火調(diào)服末藥。
清代吳儀洛《成方切用》記載,“經(jīng)曰:天氣通于鼻。若胃中無痰火積熱,是平時上升,皆清氣也。由濕火內(nèi)焚,風寒外束,氣血壅滯,故鼻生息肉,而窒塞不通也。辛夷、升麻、白芷辛溫輕浮,能升胃中清氣,上行頭腦;防風、藁本辛溫雄壯,亦能上入巔頂,勝濕祛風;細辛散熱破結(jié),通精氣而利九竅;川芎補肝潤燥,散諸郁而助清陽。此皆利竅升清,散熱除濕之藥。木通通中,茶清苦寒,以下行瀉火;甘草和中,又以緩其辛散也”[25]??梢?,陽明胃脈挾鼻上行,治以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縱觀全方,升降并用,使得諸藥相合,則諸癥自愈。
3 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記載辛夷散的古代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可知:原方由辛夷仁、細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風、羌活、甘草、白芷等10味藥材組成,病癥涉及傷風鼻塞、鼻窒、鼻鼽、鼻淵、鼻息肉等諸多鼻病。處方組成方面,多見在原方基礎上加減羌活、蒼耳子、防風、薄荷等。關于辛夷的藥用部位,35首方劑中有13首選用了辛夷仁、22首選用了辛夷。藥材用量方面,以各味藥材“等分”“每服二錢”居多,原方按當今計量法折算得各藥材均為0.82 g。服用方法上多繼承了原方用法“食后茶清調(diào)服”。該方治療鼻息肉以辛夷、升麻、白芷、防風、藁本、細辛、川芎上行升散、清熱通竅,但恐辛燥太過,故加木通以利胃濕瀉火下行,甘草甘緩調(diào)和諸藥,綠茶降火調(diào)服末藥,升降并用,使得諸藥相合,則諸癥自愈。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第一,本文的統(tǒng)計對象僅局限于與辛夷散直接相關的記錄,未整理包含本方但未標注本方名的文獻;第二,關于藥材的用量,本文沒有進行病癥與劑量之間的關聯(lián)研究;第三,本文未考證辛夷代替辛夷仁入藥是否會降低辛夷散的療效。下一步,筆者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關于辛夷散臨床療效的研究很少,大多數(shù)只停留在臨床療效觀察及個案應用方面[56-59],故學者還應對其適應證、藥效物質(zhì)基礎、藥理作用機制等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挖掘經(jīng)典名方,為拓展其臨床應用提供更加充實的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 1 ] 馬春,李淑玲,郝如彬,等.中醫(yī)藥治療變應性鼻炎的作用機制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9,25(10):1473-1476.
[ 2 ] 嚴用和.重訂嚴氏濟生方[M].浙江省中醫(yī)研究所文獻組,湖州中醫(yī)院,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137.
[ 3 ]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關于發(fā)布《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的通知[EB/OL].(2018-04-13)[2019-
05-20]. http://kjs.satcm.gov.cn/ zhengcewenjian/2018-04-
16/7017. html.
[ 4 ]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M].盛維忠,王致譜,傅芳,等校注.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1989:527.
[ 5 ] 李仲南.永類鈐方[M].王均寧,劉更生,平靜,等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62.
[ 6 ] 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卷十[M].王育學,點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342.
[ 7 ] 董宿.奇效良方[M].可嘉,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479.
[ 8 ] 方廣.丹溪心法附余[M].王英,曹釩,林紅,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546.
[ 9 ] 樓英.醫(yī)學綱目:卷二十七:下[M].高登瀛,魯兆麟,點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167.
[10] 吳昆.醫(yī)方考[M].洪青山,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45.
[11] 丹溪摘玄:卷十八[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7:22.
[12] 劉全德.考證病源[M].黃素英,點校.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22.
[13] 王肯堂.證治準繩:二:類方[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690,695.
[14] 李中梓.醫(yī)學傳心[M].刻本.1786(清乾隆五十一年).
[15] 武之望.濟陰濟陽綱目[M].蘇禮,主校.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1196.
[16] 張介賓.景岳全書[M].孫玉信,朱平生,點校.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6:1490.
[17] 龔居中.內(nèi)科百效全書[M].鄭金生,點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17.
[18] 程云鵬.慈幼新書[M].劉寨華,楊威,校注.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39-40.
[19] 周文采.醫(yī)方選要[M].王道瑞,申好貞,焦增錦,點校.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247.
[20] 虞摶.蒼生司命:卷六[M].王道瑞,申好貞,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201.
[21] 汪昂.湯頭歌訣[M].黃斌,校注.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3:44-45.
[22] 汪昂.湯頭歌訣新義[M].高體三,曹健生,王文忠,釋義.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79-380.
[23] 景日昣.嵩厓尊生:卷六[M].趙寶峰,點校.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130.
[24] 陶承熹.惠直堂經(jīng)驗方[M].伊廣謙,張慧芳,點校.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4:85.
[25] 吳儀洛.成方切用:卷八:下[M].史欣德,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02-403.
[26] 吳杖仙.吳氏醫(yī)方匯編[M].查煒,陳守鵬,點校.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4.
[27] 鄭玉壇.彤園醫(yī)書:外科[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6.
[28] 鄭玉壇.大方脈[M].李佑生,伍大華,點校.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4.
[29] 高秉鈞.瘍科心得集[M].田代華,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2.
[30] 汪昂.醫(yī)方集解注釋[M].連建偉,郭海峰,注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40.
[31] 費伯雄.醫(yī)方論[M].李鐵君,點校.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7:81.
[32] 余景和.外證醫(yī)案匯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1:59.
[33] 易鳳翥.外科備要:卷三[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1:9.
[34] 章納川.湯頭錢數(shù)抉微[M].王毓,校注.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29.
[35] 北京中醫(y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湯頭歌訣白話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1:145-146.
[36] 張仲景.金匱要略[M].何任,何若蘋,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
[37] 陳章永,朱建國,王志強.中藥去蘆的合理性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1989,14(2):18-19.
[38] 朱橚.普濟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438.
[39] 董宿.奇效良方[M].可嘉,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312.
[40] 雷斅.雷公炮炙論[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41] 寇宗奭.本草衍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77.
[42] 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M].尚志鈞,尚元勝,輯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57.
[43] 胡靜,付志博,桑情妮,等.辛夷、辛夷仁和辛夷外苞片中揮發(fā)性成分的比較[J].中草藥,2019,50(7):1555-1561.
[44] 汪昂.本草備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2.
[45] 姚瀾.本草分經(jīng)[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30.
[46] 張德裕.本草正義[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17.
[47] 國家衛(wèi)生部藥政管理局.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264.
[48]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2020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20:189.
[49] 釋心禪.一得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21.
[50] 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劉景源,點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409.
[51] 盧嘉錫.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91.
[52] 童堅,趙宇平,田莎莎,等.經(jīng)典名方竹茹湯小考[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23):5262-5268.
[53] 王好古.湯液本草[M].崔掃塵,尤榮輯,點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49.
[54] 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下冊[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1991:1123.
[55] 張景岳.本草正[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7:94.
[56] 秦雪峰,吳亮,唐銳.辛夷散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20例報道[J].甘肅中醫(yī),2004,17(12):16.
[57] 汪月紅,徐盈,程志娟,等.辛夷散治療兒童鼻竇炎8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8,43(1):42.
[58] 劉利軍.辛夷散、小青龍湯合方加味治療鼻炎25例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7,1(23):24.
[59] 陳子江.過敏性鼻炎治驗[J].河南中醫(yī),2006,26(6):14.
(收稿日期:2021-01-27 修回日期:2021-09-01)
(編輯:孫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