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褚楚
摘要:學科評估活動發(fā)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評估范圍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第四輪評估結果與國家一流學科立項“掛鉤”,對高校學科規(guī)劃產生了巨大影響。對“第四代評估”理論加以檢視,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學科評估制度存在行政色彩濃厚、奉行“事實權威”、對客觀定量工具過分依賴、評估透明度不高等問題。借鑒第四代評估理論,構建評估利益相關者和諧的合作關系,以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考量結果,把握成本與收益間的平衡,加大評估放權力度,對完善我國學科評估制度設計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第四代評估;學科評估;學科建設;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6-0018-02
基金項目院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KYCX18_2013)。
2020年,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已經開始,學界普遍較為關注。始于2002年的學科評估,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較大影響力。為了推進評估工作,研究主張以建構主義范式為理論基礎的“第四代評估”,對完善我國學科評估制度設計具有借鑒價值。
一、第四代評估緣起及內涵解析
第一代評估始于2020年,這種范式認定任何指定的調查變量都能被測量,且現(xiàn)今依然存在,被稱為“測量時代”。第二代評估又稱“描述時代”,只評估學生的“特征”無法滿足對正在改革的課程體系的需求,因此,一種以描述目標達成優(yōu)劣程度為特征的評估方法應運而生。第三代評估也被稱為“判斷時代”,第三代在保留前兩代評估功能的基礎上,以努力得出判斷為特征來幫助委托人決定標準。
前三代評估中都存在一定缺陷:管理主義的傾向、在采納價值多元化方面的失敗和對科學范式的過分強調[1],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評估方法———以響應式聚焦為基礎、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建構為方法論的第四代評估應運而生。該理論在本體論上否認事實客觀實在,認為事實并非客觀顯然擺在那里,而是根據(jù)人為建構而存在;從認識論上說,它否定了評估主客體間的獨立作用,堅信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對于問題認識會有相互作用;從方法論層面,強調使用解釋學辯證地探究問題根源。
二、中國學科評估的問題分析
(一)行政色彩濃厚
學位中心獨立性不夠,評估活動行政意味濃厚。從評估主體上看,教育評估應由專業(yè)機構主持。歷次評估中,學位中心的獨立性不夠,“第三方”性質有待考證。在前四輪評估中,管理者與評估者權集一身,角色定位不清。政府對評估結果的“直接參考”,使得評估目的偏離,“管”“評”職能錯位。有學者表示評估結果與資源配置掛鉤,無形中實現(xiàn)了政府對評估的間接把控,影響評估獨立性[2]。學位中心隸屬教育部,主要職能為教育部和學位委員會決策服務。有學者認為,第四輪學科評估背后行政力量依然占據(jù)主導。行政化去不掉,評估的負面影響只會越來越放大[3]。
(二)奉行“事實權威”
評估秉持結果和價值中立,奉行“事實權威”??茖W調查承諾能提供關于事實的真實信息,致使實證主義不同程度地“庇護”了某些弊病。評估將指標體系改革修訂,以期獲得最能“描述”學科建設現(xiàn)狀的評估結果。不難看出,這些指標的一再修訂無不是在進一步從源頭保證評估數(shù)據(jù)的客觀真實,但從實施成效看,還是事與愿違。
以第四輪學科評估為例,42所一流大學均參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其相關學科“軟件工程”在2016年學位點的動態(tài)調整中,是被撤銷學位點最多的一級學科。以大學為單位進行分析,浙江大學在此輪學科評估中表現(xiàn)最優(yōu),擁有的優(yōu)勢學科數(shù)位列第一,同時也是2016年學位點撤銷數(shù)目最多的高校。
(三)對客觀定量工具過分依賴
對評估材料的過分依賴,致使評估“入不敷出”。科學范式表現(xiàn)出的精確性取決于輸入評估過程中數(shù)據(jù)的“硬度”,因此對于客觀定量工具的要求也愈加苛刻[1]13。第四輪評估正值研究生答辯時期,高校本就事務繁多,材料整理不及。很多數(shù)據(jù)不是自然采集的,需要整個學院甚至是多個學院的數(shù)據(jù)合在一起進行處理、計算,工作量可想而知[4]。
第四輪評估指標體系做了一定修改,學生培養(yǎng)質量一級需要導師提供一定量的相關陳述。有學者認為,科研與教學兼?zhèn)涞母咝=處煴揪褪挛锓泵?,兼具行政職務的老師更是筋疲力盡。每當這類評估進入高校,評估本身就變成一項突擊工作,評估過程實際上很容易變成“瞎折騰”的過程[3]。
(四)評估透明度不高
歷次評估雖在改革,但透明度仍然不夠。評估活動中,處于不同利益方掌握的信息不一,信息的公布,公布的多少直接影響結果的公信力。四輪學科評估,學位中心對指標體系、評估方案等做了修改。第四輪評估在評估啟動前專門設立課題研究,在全國16個省市區(qū)召開18場指標體系調研會,聽取了200多所高校的意見[5],力求制定出最能反映學科水平的“量表”,以求評估結果的公正。但單項指標的權重,主觀評價等社會各界都不可知,致使評估活動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三、第四代評估對我國學科評估的啟示
(一)構建平等和諧的合作關系
構建平等的合作關系,關鍵在于三方各歸其位,明晰權責。評估活動中,三方應享有平等的權利與地位。解決現(xiàn)存學科評估體現(xiàn)的行政力量主導的問題,理應限制錯位評估者的權責范圍,適當提高評估者與辦學者的權利地位,這樣才能架構和諧平等的三方關系。第四代評估理論指出,利益相關者既是風險群體又是信息使用者,各方都期望評估結果“為己所用”,所以利益相關者在評估活動中應被賦予平等的信息輸入地位,表達自己的擔憂。平等關系下三方對于“價值”的構建,最終呈現(xiàn)出的結果應是符合各方主流價值的信息輸出。
(二)以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考量結果
應以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對結果進行考量。在2016年的學位點動態(tài)調整中,撤銷部分學位點究竟是因為學科設置重復、精簡學科還是部分高校集中力量想求得單個學科優(yōu)勢發(fā)展,值得探究。李鳳瑋、周川對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進行計量分析后得出,江蘇高校一流學科是高等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行業(yè)、地域優(yōu)勢不斷累積的結果[6]。因此對于學科發(fā)展,需要長時間的歷史積淀,短期內頻繁的增設、撤銷違反了學科生態(tài)法則,不利于一流學科的建設和培育。
(三)把握成本與收益間的平衡
成本與收益本就是事物發(fā)展相互制約的兩個因素,因此需要把控好平衡,不能“得不償失”。英國科研評估(REF)[7]為回應公眾的問責,評估機制、程序變得愈加復雜和繁瑣。從最初簡單的評估框架,發(fā)展到后期,具有了龐大的工作流程,違背了評估本意,所以RAE發(fā)展到后期就不得不被新的評估框架(REF)代替。因此,必須取得評估成本與收益間的平衡,以避免我國學科評估工作越來越繁瑣,走上英國科研評估“改革替換”的舊路。馬和民認為,高校學科評估不啻為教育場域中所存在的一種“教育浪費”[8],一流學科、一流大學是評估出來的嗎?鑒于此,必須明確評估檢驗本身是一種外在監(jiān)督,切莫因為繁瑣評估程序造成高校內部秩序混亂,得不償失。
(四)加大評估放權力度
第四代評估的主要目標就是放權,通過在評估過程中引入更多利益相關者進一步放權。因此提高評估透明度可以從提高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參與度出發(fā),加大放權力度。同時第四代評估認為放權意味著分享權力和領導權,所以在未來繼續(xù)開展評估活動時,可以在相關指標體系、評估方案初步商討決定后,召開聽證會或學術研討會,供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合理訴求。談判協(xié)商間,將群體建構中更先進的知識與合理內容囊括吸收。本輪評估指標中“A”類期刊的評價指標造成的風波,追根溯源就是因為遺漏教師這個相關者。所以應在評估前先識別、界定利益相關者,進一步引導各方進行想法表達,基于上述條件創(chuàng)建的“學科事實”才最有可能接近于真實的學科水平。
四、結語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正在統(tǒng)籌推進“雙一流”計劃,無論是一流大學還是一流學科的認定都不是終身制,都是在五年一個周期的過程中動態(tài)調整,學科評估也是如此。高校應該明確評估結果的使用,突出“建設”的價值,對標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的學科評估體系,制定符合自身發(fā)展特色的學科發(fā)展模式,更好地推進學科發(fā)展,而不是將其固化為學科排名,制約學科發(fā)展。評估是一種綜合性的評價活動,對后續(xù)的政策規(guī)劃具有導向作用。高等教育已經邁入普及化時代,新時期評估應更好地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科發(fā)展需要做出新時期的回應。
參考文獻:
[1]埃貢·G·古貝,伊馮娜·S·林肯.第四代評估[M].秦霖,蔣燕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14.
[2]翟亞軍,王晴.“雙一流”建設語境下的學科評估再造[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6):45-51.
[3]陳學飛,葉祝弟,王英杰,等.中國式學科評估:問題與出路[J].探索與爭鳴,2016(09):59-74.
[4]姜澎.學科評估上演“熔斷”鬧劇[N].文匯報,2016-05-13(06).
[5]黃寶印,林夢泉,任超,等.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學科評估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13-18.
[6]李鳳瑋,周川.江蘇高校一流學科的優(yōu)勢累積效應及存在問題———基于四輪學科評估數(shù)據(jù)的初步分析[J].江蘇高教,2018(06):12-16.
[7]Tony Murphy. Revising 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Ensuring Quality in REF2021,or New Challenges ahead?[J]. Perspectives: Policy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2017,21(01).
[8]馬和民.“教育浪費”論析[J].社會科學研究,1994(06):123-127.
(薦稿人:孫慧敏,南京醫(yī)科大學副教授)(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