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
【內容提要】快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絡延伸出一個虛擬社會空間,虛擬網絡社會逐漸與現(xiàn)實社會銜接融合。青年是互聯(lián)網的主導角色,基于互聯(lián)網絡的匿名性和信息的自由流動,作為網絡語言的網絡熱詞具有極為豐富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往往更能體現(xiàn)青年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復雜立體的社會心態(tài)。而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形成離不開社會、技術和文化的影響,更不能離開國家對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觀測與調適。
【關鍵詞】青年? 網絡語言文化? 網絡熱詞? 社會心態(tài)
一、引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溝通媒介,是文化的直接現(xiàn)實,還是一個社會最鮮明的表征之一。基于強烈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性,青年無疑是流行語接受、傳播與創(chuàng)造最活躍的群體。從某種程度看,流行語是青年流行語。①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巨變使得社會進入新舊交替的變遷中,思想革新導致傳統(tǒng)價值觀斷裂,青年價值觀陷入迷惘、困惑的真空狀態(tài);②而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青年創(chuàng)造了一個控制力量薄弱、傳統(tǒng)價值禮教抽離的自下而上的表達空間,③同時也為網絡熱詞衍生出新空間。
正如卡斯特所說,“網絡建構了我們社會的新社會形態(tài),而網絡化邏輯的擴散實質性地改變了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雹芫W絡熱詞不僅是社會鏡像的折射,更是社會心態(tài)的符號表征。社會心態(tài)是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tài),是一種具有本身特質和功能的心理現(xiàn)象,反映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建構而形成的最為宏觀的心理關系。⑤不少學者分析了網絡熱詞、輿情和亞文化等路徑折射出的青年社會心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對社會心態(tài)的理解只浮于情緒淺層;也有研究只著眼于某一熱詞,無法反映青年總體、立體的社會心態(tài)趨向;還有研究選取的熱詞時間跨度較小或較早,不能反映長期或新時期社會心態(tài)的變動之勢。
本研究選取2010-2019年極具代表性的網絡熱詞作為樣本,采取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對網絡熱詞背后的青年社會心態(tài)作全面整體的思考,試圖由表及里地厘清這些網絡熱詞背后反映了怎樣的青年文化內涵,透過總體的網絡語言文化展現(xiàn)出當代青年怎樣的社會心態(tài),而造成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原因又在哪里。
二、網絡熱詞的文化內涵
“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社會心理實體,是符號系統(tǒng)。網絡熱詞反映著社會生活,具有特定的青年文化內涵。
(一)無限曙光:當代青年的生活向往
在虛擬網絡世界當中,網民們通過一種蜿蜒、柔和的方式婉轉表達現(xiàn)實憤懣,并非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公平正義的勇士,而是一個萎靡不振、自甘墮落、難以救贖的邋遢形象。然而這并不代表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放任自流、不思進取,事實上他們?yōu)榱双@得更好的生活,扛得住壓力,邁得出大步。青年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以自我矮化的形象示人,一方面是顯示自己無奈的生存境遇,另一方面也是當代青年謀求外力改變現(xiàn)狀的最后一道防線,背后寄托的是引得國家社會重視的希冀。譬如“屌絲”起初只形容一個人沒錢沒勢,爾后逐漸出現(xiàn)“屌絲創(chuàng)業(yè),超越高富帥”“屌絲也能掙大錢”等相關話語,反映了當代青年渴望通過努力擁有公正待遇、美好生活的向往??梢钥吹?,虛擬網絡中消極墮落的情緒渲染背后流露出的卻是青年努力奮當追夢人的無限希望。
(二)社交貨幣:當代青年快樂至上的狂歡
巴赫金認為,狂歡存在于不同于現(xiàn)實常規(guī)秩序的“第二世界”,生活在這一空間的人們可以親昵平等、插科打諢式地坦露感受。從語義角度出發(fā),青年們看似是出于對現(xiàn)實困境無可奈何只得逃離至虛擬世界尋求宣泄,但從語用角度進一步思考,這些網絡熱詞成為了青年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人際交互的社交貨幣,這些貨幣作為用于交換他人關注、認同的虛擬等價物,解釋了社交網絡的流通性。由此網絡熱詞透露出的“喪”的表征并非僅僅為了傳達“喪”的本質內涵,而更在于青年能夠運用熱詞簡單直接、自由坦率地表達自我,為互動設定一種戲謔、歡脫的媒介形象,營造輕松歡快的氣氛,從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互中暫時忘卻苦悶生活,轉移至精神領域中來,引起大眾在另一世界的狂歡。譬如“葛優(yōu)躺”被頻繁用于日常聊天,還與“寶寶是不會出門的”“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等語境進行拼貼,大量新符號富含笑噱和滑稽的一面;又如“我太難了”本是表達生活不易,后逐漸作為談資泛化于各種情境,在青年群體中引發(fā)惺惺相惜的聯(lián)系感和歸屬感。這些網絡熱詞既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人們慵懶可愛的生活情狀,又擊中了青年調侃、娛樂的內心欲求,盡管看似描述了一種沮喪頹唐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在青年相互傾訴、自嘲自黑的過程中,其附著的情感又富有了一種快樂至上的狂歡精神。
(三)異化隱憂:當代青年的情緒釋放
虛擬世界是一個虛擬社會,青年在虛擬世界的語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現(xiàn)實社會關系。當代青年寄居于網絡,通過調用網絡熱詞進行調侃和自我暴露,將現(xiàn)實生活中由關系、金錢和愛情等人生命題產生的無助感盡情釋放。從“鴨梨”“傷不起”“屌絲”“感覺不會再愛了”“然并卵”“藍瘦香菇”,到“感覺身體被掏空”“肥宅”,再到“我太難了”“996”“社畜”,這些網絡熱詞不同程度地反映著青年面對工作和生活難題所流露出的苦悶和焦慮。他們在網絡社會的情緒釋放有助于緩釋現(xiàn)實生活壓力,然而一味快樂至上的狂歡也會帶來異化的隱憂。異化主要指產生于主體實踐活動的客體脫離主體,反過來成為了一種控制主體的異己力量。作為社交貨幣的網絡熱詞極度滿足青年的解壓需求,又反作用于主體,以網絡社會的狂歡和認同遮蔽了現(xiàn)實生活境遇,從而具有使青年對現(xiàn)實壓力逐漸產生逃避和拖延心理的可能。
三、青年網絡語言的社會心態(tài)呈現(xiàn)
借鑒心理學認知、情感、意志的分類方式,根據近年來的社會心態(tài)研究實踐,下面從社會認知、社會情緒和社會價值三個方面考察網絡熱詞背后所表現(xiàn)出的社會心態(tài)。
(一)社會認同感
20世紀70年代英國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弗爾首次提出社會認同的相關定義,即人們對自己屬于某些社會群體的知識,同時對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賦予某些情感和價值上的重要性。一方面,青年們因被孤立的恐懼和社會脫節(jié)的危機感而渴望找到自我定位。譬如“佛系青年”泛指無欲無求、于小天地安然度日的青年形象,雖然起初并不為主流認同,但是隨著該詞逐步“出圈”成為大眾常態(tài)化的生活追求,積極的社會認同感和安全感也隨之而來,青年在滿足自尊需求的同時增強個體自信心。另一方面,青年有意識地認同主流價值觀念,賦予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譬如“沖鴨”“洪荒之力”“最美奮斗者”“追夢人”等,均體現(xiàn)了青年在為國家和個人幸福而努力奮斗這一點達成堅定共識,富有極高社會認同感。
(二)社會壓力感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6027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近九成受訪者認同“全民焦慮”已成當下中國的社會病。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發(fā)展建設時期存在一些矛盾在所難免,青年們用“社畜”“996”“上流社會邊緣人”直觀形容自己工作時間長、生活疲憊感高、社會地位一般,其言語表征背后本就積蓄著一定的社會壓力感,然而“定個小目標”“追夢人”“我可以”和“精致的豬豬女孩”等熱詞又體現(xiàn)了建立在社會壓力感之上的豁達心態(tài),這些青年能將壓力感納入正常生活軌跡,始終都對未來懷有熱愛和希望,一步一個腳印地追逐夢想,并于高壓快節(jié)奏的工作中享受生活、自得其樂。
(三)社會成員自我效能感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主要指作為社會一員,人們在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中起主要作用地對自我能力的判斷以及在某一領域是否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們的決策行為及堅持度和努力度。歷年來諸如“神馬都是浮云”“傷不起”“感覺不會再愛了”“時間都去哪了”“肥宅”“社畜”和“光想青年”等皆是帶有對能力的失望、對壓力的逃避。可進一步深究,這些詞赤裸裸地呈現(xiàn)一類消極墮落的青年形象,反而彰顯著當代青年不避諱以自我嘲諷、自我調侃的方式來審視自我、檢視社會問題,不僅對自我狀態(tài)擁有清楚的認知和掌控,還體現(xiàn)出一定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由此觀之,當代青年敢于直面人生,腳踏實地,沖在一線,堅守崗位,并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表現(xiàn)出較高的社會成員自我效能感。
(四)財富觀念
財富主要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大方面,當代青年的財富觀念主要表現(xiàn)為不重物質,更注重生活舒適。譬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發(fā)艷羨,雖然拋棄工作追求享受缺乏現(xiàn)實考量,但自由與灑脫仍是青年的夢想。又如“隱形貧困人口”反映浸潤在消費主義文化中的青年看似外表光鮮亮麗、實則口袋空空如也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與前幾年流行的熱詞“月光族”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當代很多青年追求外顯、高品質的體面生活。再如“996”“社畜”表達其對高壓工作的控訴和對生命健康的追尋,可見生活愉悅的重要性已經超出金錢物質的追求。正如復旦大學發(fā)布的《互聯(lián)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也顯示,多數90后大學生群體認同人生成功和理想社會最核心的要素是舒適。
四、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成因探析
網絡社會是現(xiàn)實關系在虛擬場域的映射,網絡熱詞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更是社會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青年復雜社會心態(tài)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的現(xiàn)代性、技術的衍生與娛樂麻醉這三大主要原因。
(一)社會的現(xiàn)代性轉向
當代中國正處于新舊交替的轉型期,步入經濟發(fā)展的高速路,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性社會演變。在傳統(tǒng)社會中,過去的社會實踐經驗世代承襲,支持著現(xiàn)在和未來周而復始的社會實踐和趨向,而現(xiàn)代性社會將人的理性和創(chuàng)造力充分解放出來,過去走向邊緣,現(xiàn)在和未來在時間不停歇的奔涌中千變萬化,社會結構、階層、環(huán)境和心理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著錯綜復雜的變動,其中的沖突、矛盾和調適、妥協(xié)接踵而至。當代青年便是被包裹在這種社會結構、階層、環(huán)境和心理高度不確定、不穩(wěn)定、不平衡的社會斷裂當中。在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青年尚未脫離國家控制的總體性社會結構,流行語往往以國家宣傳的建設口號為主,譬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等政治色彩濃厚的宏觀熱詞;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同于以往國家統(tǒng)一調度和分配的制度,主流控制力量減弱,各類社會思潮翻涌,商業(yè)文化發(fā)展,與金錢、效率、世俗有關的熱詞出現(xiàn),譬如“萬元戶”“時間就是金錢”等常流于口間。物質豐裕既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也帶來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東部沿海率先發(fā)展既帶來改革開放示范經驗的增長又凸顯出區(qū)域、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協(xié)調,文化的快餐式、碎片化既適應了高頻率的生活節(jié)奏又意味著與過去厚重的文化沉淀漸行漸遠。社會的確定性正在于社會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變化是永恒確定的。由此出現(xiàn)了“追夢人”“沖鴨”和“屌絲” “藍瘦香菇”等矛盾復雜的網絡熱詞,青年們往往就在期待與壓力中自我調適、徘徊向前。
(二)網絡技術的衍生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訊息”,網絡技術不只是物質技術,更衍生出一種文化、社會和世界。首先,過去的傳統(tǒng)社會往往依靠血緣紐帶來維系,社會心態(tài)的呈現(xiàn)很多時候是通過諸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報道來體現(xiàn),其原生性和真實性有待商榷。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網絡技術的發(fā)達為當代青年自我發(fā)聲提供了物質基礎,原來的血緣、地緣紐帶被替代?;谀涿摹澳吧恕杯h(huán)境,青年傾向于擺脫世俗束縛,展露更真實、更深層的隱藏狀態(tài),由此網絡空間中一個個孤立的原子基于趣緣、業(yè)緣形成語言共同體,在各自圈層賦予話語以文化內涵,在網絡空間的快速流動中“出圈”,從而實現(xiàn)圈層與圈層的互動與共鳴。其次,這種形式濃縮、意義豐富的網絡熱詞表意直觀明了、短小精悍,更容易負載表情包、圖片,這便為語言的自由、快速流動提供了必要條件。再者,互聯(lián)網作為一種科技創(chuàng)新,它的衍生邏輯本身就指向現(xiàn)在和未來,它的娛樂屬性、社交屬性和經濟屬性使網絡熱詞得以高頻更新和擴大生成,源源不斷地滿足青年壓力感與自我賦能共在的社會心態(tài)需求??梢?,網絡技術雖然造就出一個虛擬世界,但是由于其為當代青年自主發(fā)聲提供了相對的自由空間和充沛的物質基礎,反而能夠更加反映出青年豐富復雜的社會心態(tài)。
(三)娛樂麻醉下的緩沖地帶
由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提出的大眾傳播的“麻醉功能”產生啟發(fā),隨著商業(yè)文化的繁榮,各類綜藝節(jié)目、娛樂節(jié)目、商業(yè)影視劇登上各大傳播平臺,各種眼花繚亂的明星、搞笑視頻刺激著青年們的眼球,大眾傳播持續(xù)不斷輸出的信息流悄無聲息地扒竊著人們的時間,逐漸使人們在被動接受和附和中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辨別的能力,從而只會在虛幻的滿足中不假思索地順應現(xiàn)狀。在現(xiàn)實生活壓力的加持下,當代青年則更傾向于暫時出走、逃離到虛擬、放松的娛樂世界中來,各種消費化、碎片化、世俗化的文化符號占據青年的注意力,使他們沉溺于斷層、膚淺的信息海洋中,失去探索深智識的欲求。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網絡空間的開拓顛覆了大眾傳播“麻醉功能”的負面認知,風起云涌的網絡熱詞的出現(xiàn),更說明了青年并不是被動的文化接收者,也并不滿足于被動的文化積累,互聯(lián)網衍生出的自由平等的自我表達空間,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著青年們強烈的內在主體意識,激發(fā)著青年們的表達欲和創(chuàng)造性,于是當代青年占據了靈活處置話語的優(yōu)勢地位。他們可以在網絡社會中對各種新聞事件、影視人物進行戲仿改寫,重構出能夠抒發(fā)個體感受的語言符號。由此觀之,網絡空間作為“第二世界”成為了釋放壓力、發(fā)泄情緒的窗口,提供了訴說真實心聲的樹洞。但是大多數青年并沒有躲在舒適區(qū)不可自拔,在傾訴、調侃和宣泄之中又夾雜著對頹喪狀態(tài)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激勵,緊接著便又以一種釋然樂觀的心態(tài)繼續(xù)前進,娛樂麻醉成為了青年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的緩沖地帶。
五、結語
縱觀2010-2019年代表性的網絡熱詞,雖然從表層結構看,很多網絡熱詞展現(xiàn)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叛逆與虛無的價值理念,刻寫出當代青年一派消極、逃避、頹廢的墮落形象,但從語用角度來看,這些熱詞在青年復制、改寫和拼貼中被賦予了一種調侃意味,反而體現(xiàn)青年直面慘淡、樂觀通透的一面。由表及里,其背后映射的是青年深層次的社會心態(tài),表現(xiàn)為積極的社會認同感,常態(tài)化的社會壓力感,高自我效能感和不重物質、追求舒適生活的財富觀念。可見,從網絡熱詞到文化意義表征,再到社會心態(tài)層層遞進的分析中,當代青年的社會心態(tài)并非單一、扁平的,而是復雜、立體的,既有消極發(fā)泄的一面,又有積極向上的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培養(yǎng)積極的社會心態(tài);而《牛津詞典》2017年度熱詞中也公布“青年震蕩”。當代青年大多是網絡社會的常駐民,我們應當注重透過網絡語言文化觀測并調適青年長跨度、深層次、動態(tài)化的社會心態(tài)。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青年群體的內在結構和角色是復雜的,可以根據性別、社會階層和地域等要素劃分。有學者就將其分為積極樂觀的象牙塔里的大學生群體、無助行走在城鄉(xiāng)間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和焦慮年輕的中產白領群體。⑥還有學者透過直播、短視頻符號文本分析出五種類型的小鎮(zhèn)青年形象。⑦由此引出啟發(fā),我們不僅要從宏觀、整體角度探討青年的社會心態(tài),也應當對不同類型的青年群體予以關照。
注釋:
①林峰.青年網絡流行語流變中的價值觀呈現(xiàn)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1):12-16+23.
②鄧志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現(xiàn)代性嬗變[J].中國青年研究,2018(04):5-12.
③黃汀.青年亞文化視域下的校園網絡語言和流行語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06):164-168.
④紐曼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久,王志弘,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4.
⑤王俊秀.社會心態(tài)理論:一種宏觀社會心理學范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⑥胡潔.當代中國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變遷、現(xiàn)狀與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7(12):85-89+115.
⑦劉勝枝,安紫薇.呈現(xiàn)與建構:直播、短視頻中小鎮(zhèn)青年的形象分析——以快手、抖音平臺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9(11):37-43.
作者簡介:崔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