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魯 趙國棟
摘 要:教學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學生滿意度則反映了高校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成效。該研究聚焦于影響高校學生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因素及作用機制,通過實證數(shù)據(jù)考察了教學因素和非教學因素與學生滿意度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通過對3072名參與過教學信息化學習的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習體驗、工具質量、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學業(yè)評價和學業(yè)成效是影響高校學生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時,性別、受教育程度和所在院校類型對滿意度也有一定的影響。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應適應信息時代的新要求,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與學生信息化學習素養(yǎng),優(yōu)化信息化教學工具與課程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高滿意度;低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69(2021)03-0001-08
收稿日期:2020-10-29
基金項目:2016年度北京大學“北大研究”一般課題“北京大學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研究:以學生滿意度為例”(2016YB03)
作者簡介:劉京魯(1992— ),男,山東濟南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數(shù)字化學習、教育信息化等;趙國棟(1968— ),男,山東泰安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數(shù)字化學習、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等。
前言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1] 。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的核心在于教學,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校信息化教學水平直接影響了其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shù)高校已經(jīng)具備了教學信息化條件,但隨之而來的便是課堂教學中實際使用效果不佳的問題。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diào)充分利用和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2]。學生作為教學信息化發(fā)展的親歷者,其滿意與否是教學信息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學生滿意度是評價教學信息化質量不可或缺的一個指標。在當前各高校大力發(fā)展教學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的滿意度如何?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是什么?高滿意度與低滿意度學生群體存在何種差異?本研究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課題組開展的“高校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狀況調(diào)查”為依據(jù),一方面客觀描述了學生視角下的高校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現(xiàn)狀,另一方面探究了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與差異化特征,最后結合實證分析為高校教學信息化工作的改進與發(fā)展提供政策建議。
一、高校教學信息化與學生滿意度
2012年以來,以慕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在線教育變革席卷全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高校的教學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轉變。學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因此,從學生視角考察其對高校教學信息化滿意度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信息化的內(nèi)涵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以教學信息化提高教學質量、完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成為重中之重。張一春認為教學信息化意味著學科知識、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組織、學習評價方式、學習環(huán)境等一系列教學要素的信息化[3]。管恩京認為教學信息化的內(nèi)涵包括教、學、技術三個維度,涵蓋信息化教學理念、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活動組織、信息化教學評價等[4]。當前,我國高校的教學信息化主要以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形式開展,因此本研究從實踐視角定義教學信息化的內(nèi)涵,包括教學內(nèi)容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活動信息化、教學評價信息化。
(二)相關實證研究
高校教學信息化發(fā)展的落腳點在于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準確而全面地把握學生與教學信息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成為評價高校教學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參考指標。韓國的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從使用者視角出發(fā),考察學生、教師的訪問指數(shù)、能力指數(shù)、使用指數(shù)以及滿意度指數(shù)[5],英國學校信息化自我評估指標強調(diào)重視來自學生學習方面的反饋[6]。在學生與教學信息化的互動關系中,學生滿意度是重要的檢測指標。根據(jù)張蓓等人的分析,學生滿意度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愉快感受或態(tài)度,愉悅感高或態(tài)度積極就是“滿意”,相反則是“不滿意”[7]。有學者指出學生滿意度是學生對高校學習經(jīng)歷和高校教育價值的主觀體會和認知,反映了學生期望與實際感受之間的差異[8]。上述概念都突出強調(diào)了學生滿意的主觀感受屬性。然而,根據(jù)個體-環(huán)境匹配理論的觀點,學生滿意度是學生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以此為基礎,考察影響學生對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因素,需要在“學生與教學信息化”的互動框架中尋找變量。
就學生維度而言,美國教育技術研究機構設計STaR評估量表,強調(diào)將“學業(yè)成就與評價”與“硬件和網(wǎng)絡性能”“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數(shù)字化資源”并置為評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四大維度[9]。除了“學業(yè)成就與評價”因素,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學習體驗、年齡也是影響學生網(wǎng)絡課程學習滿意度的重要指標[10]。
信息技術工具作為學生與教學信息化互動的媒介,對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的影響,也已得到相關研究的證實。趙國棟等人的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學工具的系統(tǒng)功能特點、學生特點、教師特點和課程特點都會影響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11]。劉威童等人的研究表明信息技術工具的交互程度、學習者個體特征、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者學習成就對大學生的混合式學習滿意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12]。
從已有研究來看,學生維度下的學業(yè)成就、學習體驗等教學內(nèi)在因素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學生的性別、受教育程度、所在高校的類型和專業(yè)等教學外在因素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鑒于此,我們將影響學生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因素歸為兩類:教學因素和非教學因素。教學因素是產(chǎn)生于教學內(nèi)在過程中的因素,而非教學因素主要指表征學生背景的條件性因素。
二、研究設計
(一)分析框架
根據(jù)教學因素和非教學因素分類以及“學生與教學信息化”的互動框架,在已有文獻基礎上,本研究提出“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模型”(見下頁圖1)。具體而言,教學因素包括學生維度下的學習體驗、學業(yè)成效,教學信息化過程中發(fā)揮支撐作用的信息技術工具質量,以及教學信息化結構維度中的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師生互動、學業(yè)評價。之所以從教學信息化結構維度中選擇這四個變量,是因其在教學信息化過程中是以可觀測的顯性方式發(fā)揮作用。教學信息化結構的另外兩個變量教學信念、教學環(huán)境則以隱性方式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因作用效果具有潛因性、模糊性等,在此不將其作為該模型的觀測變量。該模型中的非教學因素主要包括性別、高校類型、專業(yè)、受教育程度。將非教學因素作為觀測學生滿意度的測量指標,目的是基于不同性別、不同高校類型、不同專業(yè)、不同受教育程度,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更有效的改善教學信息化的舉措,以切實提升學生滿意度,進而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為考察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建立以下回歸方程模型:
y=β0+β1P+β2SE+β3MQ+β4CQ+β5TQ+β6I+β7E+β8A+ε
模型中y為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是以連續(xù)變量衡量的教學信息化滿意度得分;P為非教學因素變量組;SE為學生的學習體驗變量組;MQ為工具質量變量組;CQ為課程質量變量組;TQ為教學組織變量組;I為師生互動變量組;E為學業(yè)評價變量組;A為學業(yè)成效變量組;β0是回歸方程的截距項,β1~β8為相應解釋變量的斜率系數(shù),ε為回歸方程的隨機擾動項。
(二)數(shù)據(jù)說明
本研究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北京大學課題組的“高校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狀況調(diào)查”。本次調(diào)查根據(jù)我國東、中、西部區(qū)域劃分,抽取了東部、中部和西部11個省份共22所院校作為樣本。根據(jù)高校類型“985/211”、普通本科、高職的劃分,分別抽取了北京、天津、山東和江蘇等東部地區(qū)的8所高校,湖南、湖北和河南等中部地區(qū)的7所高校,以及新疆、四川、重慶等7所西部地區(qū)的高校。其中,“985/211”院校9所、普通本科院校7所、高職院校6所。每所院校根據(jù)專業(yè)和學歷層次按一定比例發(fā)放150~200份問卷。調(diào)查共回收問卷3542份,其中有效問卷3072份,問卷有效率86.7%。
在有效樣本中,男生、女生所占比例分別為57.2%和42.8%;??粕?8.4%,本科生占44.9%,研究生占26.7%。有效樣本中“985/211”院校學生所占比例為41.5%,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占29.3%,高職院校學生占29.2%。從專業(yè)類型來看,人文專業(yè)學生占16.4%,社科類專業(yè)學生占22.8%,工科專業(yè)學生占19.2%,理科學生占25.3%,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占8.1%,其他專業(yè)類學生占8.2%。
(三)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首先,本研究以克隆巴赫α系數(shù)檢驗研究工具中7個教學信息化因素與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由表1可知α系數(shù)值均在0.8以上,說明研究工具信度較好。
其次,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考察了研究工具的效度。由表2可知KMO 值為0.966, Bartlett球形檢驗的值為13553.541,自由度為861,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最后,本研究衡量的是建構效度,可通過因子分析得到7個教育信息化因子累計的解釋變異量為77.068%(見表3),能較好地代表研究工具的整體結構,說明建構效度良好。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jù)鮑威等學者對學生滿意度的測量方式[13],本研究中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涵蓋了“就讀高校”“就讀專業(yè)”“推薦意愿”三個問題,選項包含“不滿意”“一般”“滿意”,賦值依次為1、2、3分,并區(qū)分低滿意組(1~3分)、中滿意組(4~6分)和高滿意組(7~9分)。
(一)高校類型、專業(yè)與個體間的差異
通過表4可以發(fā)現(xiàn),整體而言,對所就讀高校的教學信息化持中滿意度的學生群體最多(46.6%),高滿意度的學生群體占27.0%,此外,有26.4%的學生群體對所就讀高校的教學信息化持低滿意度。具體來看,學生的滿意度在性別、受教育程度、高校類型和專業(yè)層面存在差異。其中,女性學生低滿意度比例(20.6%)顯著低于男性比例(32.8%),本科生的高滿意度比例(31.1%)顯著高于研究生(9.8%)和??粕?7.7%)的所占比例。同時,“985/211”院校高滿意度的學生比例(11.7%)明顯低于高職院校的比例(30.3%)。最后,不同學科專業(yè)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人文(38.9%)、社科(40.5%)低滿意度群體所占比例最高,四成左右的理科學生對高校教學信息化持高滿意度狀態(tài)。
(二)不同類型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結構特征
“985/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學信息化改革層面存在一定差異,學生對教學信息化的期望、感知也存在不同,因此高校維度的考察對不同類型高校改進教學信息化工作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節(jié)考察了教學相關因素中七個維度的因子得分均值(見下頁圖2),在均值分布區(qū)間[-1,1]內(nèi),正值代表滿意,負值代表不滿意,且數(shù)值大小反映了滿意程度的高低[14]。
研究表明,不同類型高校的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特征存在顯著差異?!?85/211”院校的學生在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和師生互動方面呈現(xiàn)出較高的滿意度,但對學業(yè)評價表現(xiàn)出明顯不滿,在學習體驗、工具質量、學業(yè)成效方面持中立態(tài)度。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教學組織和學業(yè)評價方面表現(xiàn)了較高的滿意度,但對學業(yè)成效做出了負向評價,反映了學生對成績提升方面的不滿,而在學習體驗、工具質量、課程質量和師生互動方面持中立態(tài)度。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在各因素考察方面都做出了負向評價,這反映了這類學生群體所在高校在開展教學信息化方面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急需改進。
(三)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節(jié)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下頁表5)。首先,將所有非教學因素類變量投入模型進行回歸(模型一),然后將非教學因素類變量和教學因素類變量投入模型再次進行回歸(模型二)。統(tǒng)計檢驗分析表明,只有模型二的卡方統(tǒng)計值較大,顯著性水平達到0.01,說明模型二在統(tǒng)計上是顯著的。接著,本研究對模型二進行了多重共線性檢驗,得到最大方差膨脹因子(VIF)只有3.92,說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根據(jù)不同解釋變量的分組,本研究對上述兩次回歸的結果說明如下。
首先,基于模型一,不同學歷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具體來看,本科生的滿意度比??粕臐M意度平均高0.525分,研究生的滿意度則比專科生的滿意度平均高0.493分。此外,學生滿意度在性別、高校類型和專業(yè)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模型一調(diào)整后的R2值僅為0.045,說明學生特點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模型的解釋度較低。
進一步,在學生個人特質的基礎上,投入教學要素得到模型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習體驗、工具質量、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和學業(yè)評價要素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師生互動因素的影響不顯著。其中,學習體驗良好與否制約著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表現(xiàn)為學習體驗因素系數(shù)提升1個值,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隨之提升0.418個值,可以解釋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直觀體驗在其滿意度評價中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此外,女性學生的滿意度高于男性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滿意度高于專科生;“985/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的滿意度也高于高職院校。模型二調(diào)整后的R2值為0.411,模型的解釋力度增加了36.6%,可見投入教學因素對模型解釋度起到了較明顯的改善作用。
(四)低滿意度與高滿意度學生群體的差異特征
本節(jié)抽取調(diào)查中低滿意度和高滿意度學生群體,分別考察了兩類群體的教學信息化滿意度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見下頁表6與表7)。在低滿意度學生群體方面,學習體驗(0.789)、學業(yè)成效(0.735)、課程質量(0.711)、教學組織(0.719)與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相關性較高;在高滿意度學生群體方面,課程質量(0.832)、教學組織(0.839)、師生互動(0.742)、工具質量(0.741)與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相關性較高。
結合以上分析可知,高校教學信息化滿意度不僅與高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和數(shù)字化的教學資源的質量直接相關,也與高校是否能提供與教學信息化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密切相關。對于低滿意度和高滿意度的兩個學生群體而言,造成其對教學信息化低滿意度或高滿意度的因素并不相同。在低滿意度學生群體中,較差的學習體驗、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和學業(yè)成效是導致學生低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在高滿意度學生群體中,教學信息化滿意度主要取決于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和數(shù)字化課程供給、良好的師生互動和教學組織,而學業(yè)成效的影響相對較小。
四、結論與啟示
隨著教學信息化改革在我國高校中不斷演進,從學生滿意度的角度考察高校的教學信息化工作,對提升教學質量與完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有重要的指標意義。本研究在明確教學信息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結合國內(nèi)外相關實證研究,從學習體驗、工具質量、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學業(yè)評價、師生互動、學業(yè)成效7個維度考察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的影響與作用機制。主要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下。
第一,從總體來看,接近半數(shù)的學生群體對所就讀高校的教學信息化持中滿意度,高滿意度群體與低滿意度群體人數(shù)基本持平。從個體特征來看,女性學生的低滿意度評價顯著低于男性學生,本科生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在不同類型高校間,高滿意度學生占比最高的是高職院校,“985/211”院校中持中滿意度的學生占比最高,而普通本科院校中持低滿意度的學生占比最高。此外,專業(yè)類型層面上的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差異明顯,理科專業(yè)學生中高滿意度群體占41.0%,人文與社科專業(yè)則擁有最多的低滿意度學生群體,分別占38.9%和40.5%。
第二,“985/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之間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各因素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本研究認為這與院校的類型以及學生期望相關。對“985/211” 院校的學生而言,其在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和師生互動層面表現(xiàn)出較高的滿意度,但對學業(yè)評價做出了負向評價。這表明“985/211”院校的學生更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而多數(shù)高校雖進行了教學形式的變革,卻仍沿用舊有的學業(yè)評價機制,沒有用過程性評價代替形成性評價,這是造成學生不滿的主要原因。對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學生對教學信息化的滿意度在本研究劃分的各維度上均做出了負向評價。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教學組織和學業(yè)評價方面表現(xiàn)出較高的滿意度,但對學業(yè)成效做出了負向評價,反映了學生對成績提升方面的不滿。高職院校歷來重視教學工作,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完善的硬件支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較好的體驗。高職院校的學生更關注自身的教育獲得,對教學信息化學習效果的期望與實際學習成效的不匹配是造成學生對學業(yè)成效表現(xiàn)出低滿意度的原因。
第三,教學因素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在本研究選擇的7個與教學相關的維度中,除師生互動外,其余6個維度(學習體驗、工具質量、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學業(yè)評價和學業(yè)成效)的回歸系數(shù)在統(tǒng)計上都是顯著的。其中,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學組織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最大。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學信息化的考察主要參考最直觀的使用感受,也反映出學生并未意識到教學信息化的核心內(nèi)涵。由教學信息化變革帶來的師生深度互動、學習自主等特點,往往容易被學生所忽視。
第四,一些非教學因素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生滿意度也有顯著影響。在本研究選取的非教學因素中,性別、受教育程度和所在高校的類型的回歸系數(shù)是顯著的,只有專業(yè)這一變量不顯著?;貧w結果顯示:女性學生、本科生、“985/211”院校學生的教學信息化滿意度更高。
第五,高滿意度與低滿意度學生群體產(chǎn)生的原因與機制不同。高校教學信息化學習體驗、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和學業(yè)成效方面的不足導致了低滿意度學生群體的產(chǎn)生;而高校教學信息化工具質量、課程質量、師生互動、教學組織是產(chǎn)生高滿意度學生群體的關鍵因素。
可見,高校學生的教學信息化滿意度主要受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時的直觀學習體驗、感知到的工具質量和課程質量、教學組織、學業(yè)評價方式和自身學業(yè)成效的影響。此外,學生的滿意度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中呈現(xiàn)不同的結構特征,高滿意度學生群體與低滿意度學生群體之間也存在不同的影響機制。
上述研究對高校教學信息化的改進與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教學信息化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因素。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仍面臨著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問題,硬件、軟件以及二者的協(xié)同運作缺一不可。在硬件建設方面,高校應繼續(xù)優(yōu)化校園網(wǎng)絡服務,提升穩(wěn)定性;在軟件應用方面,高校應著力提高課程資源建設的質量與教學平臺的易用性等;在協(xié)同運作方面,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應打通應用端口,通過一體化設計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便捷渠道,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第二,不同類型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定位以及特點,探索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教學信息化方案。
在教學信息化改革中,要重視從學生角度制定政策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并配套補充教學信息化的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新的學習模式。同時,關注對本校教學信息化持低滿意度學生群體的訴求,及時改進本校的教學信息化工作。
第三,教學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的“教”與“學”密不可分。
在學生轉變學習思路和方法的同時,高校教師在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時也要與時俱進,轉換教學思路與方式,拓寬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路徑。高校應為教師提供信息化教學時代的技能培訓,提高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評價方面的能力。同時為教師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建立教學信息化輔助團隊,為教學信息化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3) [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管恩京,林健,任傳波.教務管理者視野下的高校教學信息化改革實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4):92-98.
[5] KIM J M,LEE W G.A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Students,Teachers,and Parents:In Korea [J].Computers and Edu-? ? cation,2011,56(3):760-768.
[6]周平紅.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測評與發(fā)展預測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7]張蓓,林家寶.大學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學生期望與學生感知質量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14(4):59-65.
[8][13][14]鮑威.高校學生院校滿意度的測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34(3):22-29,55.
[9]汪瓊,陳瑞江,劉娜,等.STaR評估與教育信息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10]ABUHASSNA H,Al-RAHMI W M,YAHYA ?N,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Model on Utilizing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to Improve Stu-? ?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Satisf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20,17(1):1-23.
[11]趙國棟,原帥.混合式學習的學生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學教學網(wǎng)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0(6):32-38,79.
[12]劉威童,汪瀟瀟.混合式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9(1):107-113.
(責任編輯 孫興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