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全面分析“中”字的詞義隱喻引申情況,文章從不同語義認知視角對其進行了漢英對比分析。主要從文化差異和歷史背景差異視角,分析了英漢語境下“中”字詞義的不同隱喻引申以及二者存在的差異,探討了英漢語境下詞義隱喻引申存在差異的原因。結(jié)論認為文化背景差異以及不對應(yīng)翻譯是詞義隱喻引申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
關(guān)鍵詞:語義認知視角;“中”字;詞義引申;隱喻;英漢對比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1)02-0058-05
收稿日期:2020-05-30
作者簡介:田雨鑫(1986-),女,吉林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the Word "中(Zho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Different Semantic Cognitive Perspectives
TIAN Yux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中(Zhong)",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different cognitive perspectives.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中(Zho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ex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of metaphors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exts.The conclusion is tha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and non-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metaphor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cognition; chinese character"中(Zhong)"; word meaning extension; metaphor;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語言學研究過程中,語義研究一直是不可忽略的問題[1]。語義是指語言中所包含的意義,簡而言之,語言載體是符號,但是作為一種符號,其本身并不具備意義,只有給符號賦予含義才能將這些符號具體使用即語言轉(zhuǎn)化成一種信息,這種語言信息能夠表達的含義即為語義。認知語義學相關(guān)研究認為,意義和概念之間存在相通關(guān)系,概念和范疇相對應(yīng),范疇來源于人類活動,此為認知語義體驗觀。
認知語義學表征方法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主義觀、經(jīng)驗觀和突顯觀,其中經(jīng)驗觀表征方法認為,人類在使用語言描述某個事物時使用包括隱喻在內(nèi)的修辭手法,以達到表達效果更自然更生動的目的,這種觀點就是將隱喻這種修辭方法歸類到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內(nèi)[2]。隱喻的使用是人類把熟悉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應(yīng)用在描述陌生領(lǐng)域,幫助人類認知不同事物,不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存在于語言現(xiàn)象中,更是人類認知的一種表達。
英漢翻譯的關(guān)系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互動,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會存在語義的差異。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在本土使用過程中都存在“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地理特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歧義,尤其是包含隱喻意味的詞語,在翻譯過程中更加容易出現(xiàn)一詞多義的情況。針對此類問題,本文將“中”字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不同語義認知視角下,英漢翻譯隱喻引申之間的區(qū)別。
一、“中”字詞義的隱喻引申英漢對比分析
(一)“中”字在漢語中的本義
“中”字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象形字,從最初成字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爸小弊衷诩坠俏闹械男螒B(tài)像一面豎立的旗幟,上下各有兩面旌旗,呈現(xiàn)向左飄蕩的形態(tài),字形正中一個“方形”代表中間。關(guān)于“中”字本義的研究主要存在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指代一種旗幟,一種認為可能代表一種測量風時使用的工具。從語義認知視角來看,當前“中”字廣泛表達方位情況的語義,應(yīng)該是由旗幟之義隱喻引申而來。
“中”字如何由旗幟義引申為方位義,其淵源應(yīng)與人類的認知主義相關(guān)。人類通過最初的感覺,直觀地做出情感及經(jīng)驗的引申。在文字形成初期,人類先是認識了表達旗幟意義的“中”字,后在實際生活中人類經(jīng)“旗幟”指引,做出集合行為,而聚集的位置經(jīng)常是某個群居部落最中心的位置,由此詞義擴大,將“旗幟”詞義引申為其隱喻的方位詞義。這種經(jīng)驗認知總結(jié)的方位詞義從空間設(shè)定中來看代表“內(nèi)”,與“外”相對應(yīng)。
(二)漢語“中”字詞義的隱喻引申
漢語語言體系中“中”字最常使用的詞義是表達方位“中間的位置”,與英文中的“centre”相對應(yīng)。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jīng)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以及文化沉淀,“中”字引申出具有眾多隱喻意的詞義。漢語中“中”字可以引申為“內(nèi)心”,例如“憂從中來(憂愁從內(nèi)心中發(fā)出)”;作為多音字,“中”還有“正好合適”或“遭受”的意思,例如“百發(fā)百中”“中暑”等。無論是哪種詞義隱喻引申,都包含了中華文化中特有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
人類對事物最初的認知都是抽象的,多以生存方式作為目的認知事物,可以理解為:人們將一種模糊而抽象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看成一個實體,實體向人類提供物質(zhì)基礎(chǔ),人類對其量化識別,進而生成對事物的實體隱喻。古時將科舉考試合格稱為“中舉”,這是將抽象考試制度具象為“射箭中靶”這一具體概念,符合當時社會形態(tài)和思維模式,進一步證明詞義隱喻引申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產(chǎn)物。類似的引申語義(→表示引申)總結(jié)為:
①一定時期、一定范圍→一定狀態(tài)
②中等
③一半→均勻→合適、可行→中庸之道
④居中也→箭射中目標→符合,達到
⑤間隔→媒介,居間
⑥人的身體、內(nèi)心等
(三)英語“中”字詞義的隱喻引申
英語語言體系內(nèi)表達方位“中”的詞匯主要有“Middle”和“centre”兩個,“Centre”主要用于形容立體事物的中心,如球心,一般指事物的正中間;而“Middle”一般代表事物的中間位置,所表達的位置信息并不如“centre”精準。因此“Centre”可以隱喻引申的詞義更多。
“Centre”最常用于表達各類名詞意義,如“市中心”或“正中央”。由于“Centre”具有精準指代的特點,因此還可以引申為“焦點或眾人感興趣的中心”,例如“someone is the centre of attention(某人是關(guān)注的焦點)”;“Centre”還可引申為中間黨派、巧克力夾心、中鋒、轉(zhuǎn)軸、頂針、源頭、最重要的地方,“centre”的含義“中心”詞義逐漸擴大并轉(zhuǎn)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歷史和文化不斷發(fā)展,人類的認知領(lǐng)域不斷擴寬,將原來具有特定詞義的單詞與當?shù)靥赜形幕嘟Y(jié)合,引申出具有隱喻含義的各種詞義。
“Middle”作為一個泛指的空間位置,可以譯為“中部”,如“The middle of USA(美國中部)”,由于其代指“中”的意義較為寬泛,因此一般情況下會引申為“中等的”“中間”或者“腰部”。由于“Middle”的使用較為寬泛,多為代指,所以實際使用時也更為靈活,既可以用于表達空間內(nèi)的“中間”,也可用于表達“時間”或“活動”的間隙,如“in the middle of night(午夜)”和“in the middle of lunch(正在吃午飯)”。
(四)英漢差異對比
英語和漢語最大的差異就是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英語語法體系嚴謹,句子之間有嚴格的符號和成分,而漢語傾向于句子的語義和使用場景。英漢兩種語言由于及物過程的不同,在動詞的使用、形合與意合、主語或動詞的省略、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英語中介詞只能用作介詞,如介詞“with”和“in”;漢語中介詞聯(lián)合引申義也可作為動詞,如“百發(fā)百中”,說明中文的“中”在應(yīng)用時受語境影響很大。
在不同語義認知視角下,受文化歷史差異影響,漢語與英語對于相同詞義的隱喻引申也各不相同。之所以產(chǎn)生這些差異,主要在于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歷史更為悠久。在歷史的浪潮中,中國通常能夠?qū)⑽鞣降脑姼栉膶W準確翻譯為中文,做到了“信、達、雅”,甚至突破原文所表達的意境,翻譯出了更為優(yōu)美的效果;而中國詩詞經(jīng)常會使用很多隱喻引申詞義,外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往往無法將其準確表達出來,翻譯結(jié)果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韻味。但是無論哪種文化背景下,“中”字詞義的隱喻引申,都包含著對該地區(qū)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認知,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二、不同語義認知視角下英漢詞義隱喻引申差異原因
文化背景的統(tǒng)一導(dǎo)致人們能夠形成統(tǒng)一的語言表達模式,特定的文化背景衍生特定的語義結(jié)構(gòu),在此前提下,跨文化詞義隱喻引申形成特定差異。
在人類的文化體系中,任何詞匯所表達出的自然含義都是比較模糊的,詞匯之間所表達的意義并沒有固定的邊界。對詞義隱喻引申的意義的理解完全依賴于背景知識,如果隱喻表達的接收人不清楚詞義的背景知識,就不能完全獲取詞義隱喻引申的意義。語言是一種符號,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這些符號不同的意義,才能使其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語義[3]。
語言作為一種多維度、多層級的認知符號系統(tǒng),由詞匯、詞義、語音、語法等多種元素共同組成。在語言系統(tǒng)中,語義包含最深的文化性,占據(jù)語言系統(tǒng)的核心位置。詞匯本身具備一個基本的語義結(jié)構(gòu),在相同文化背景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分詞匯受到共同概念影響能夠引申相同詞義隱喻,構(gòu)成語義場。受文化差異影響詞義主要分為文化義和自然義。
文化義。世界上大多數(shù)語言體系都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產(chǎn)生的,但無論何種語言體系都是結(jié)合其自身文化背景來表述事物的符號意義。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不同的過往經(jīng)驗、文化背景會賦予詞義不同的符號意義,因而對于任何詞義隱喻引申的理解可能會千人千面,對詞義隱喻引申所傳達出的語言符號意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的文化感知,導(dǎo)致詞義理解出現(xiàn)不同方向的引申。如果語言交流雙方文化背景相同,對詞義隱喻引申的理解也更容易。詞匯的發(fā)出者與接收者在文化背景層面獲取感知,對詞匯所表達的符號意義產(chǎn)生內(nèi)在反應(yīng)。例如“中”在漢語中有“容易”的意思,對應(yīng)英文為“easy”,普通人對“easy”的理解是“容易”,但是在某些語境下對女孩使用“easy”則能表達“隨便”的意思,為貶義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有兩種語態(tài):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且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但被動語態(tài)的意義或多或少帶有貶義性,而漢語中常用主動句。
學者們在對這類指代性詞匯實行翻譯時,常常將翻譯重點側(cè)重于匹配兩種文化相同的自然義,而忽視匹配文化義。以“中”字為例,我國有“中原”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文化系統(tǒng)中代指洛陽開封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隱喻引申為除少數(shù)民族以外的疆域。由于代指中國特有的地域名稱,所以在英語中沒有與之對應(yīng)的具體翻譯,唯一可以勉強對應(yīng)的英文表達為“central plains”,翻譯為“中部平原”,但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英文翻譯的結(jié)果更具有廣泛代指性而失去了特指性,不具備隱喻引申的效果,喪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特點。且這種翻譯結(jié)果明顯只考慮了“自然義”而無法匹配“文化義”,雖然將存在相似功能、相同類別的兩種詞義勉強實現(xiàn)了自然義的對應(yīng),但是在文化義方面卻相去甚遠。語言學習者在處理這種指代性詞義的非對稱翻譯時,可能會由于文化背景缺失而造成文化沖突。
由于考慮事物的重點不同,不同語言對于相同事物代指時會采用不同的限定詞,使用詞義不同的隱喻引申構(gòu)建認知系統(tǒng)。如對于浸泡后呈現(xiàn)深色湯色的茶漢語代指為“紅茶”,而英語卻翻譯為“black tea”,直譯為“深色的茶”,漢語的表達是詞義的隱喻引申,而英文翻譯忽略了隱喻引申含義。隱喻修辭中,不同語言系統(tǒng)的表達方式和重點各不相同[9-10]。人們在進行語言學習時需要對應(yīng)不同文化背景,否則容易出現(xiàn)翻譯錯誤,不能正確構(gòu)建語義體系。
三、結(jié)論
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具有主客觀認知活動結(jié)合的特質(zhì),既起到修飾語言的作用,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新方式。在語義認知視角下,客觀認知條件不能直接衡量詞義的隱喻引申,詞義的隱喻引申與非客觀的投射世界相對應(yīng),直接關(guān)系人類認知體系內(nèi)的概念結(jié)構(gòu),這種認知體系主要來源于人類的經(jīng)驗與習慣。本文從不同語義視角出發(fā)研究“中”字詞義的英漢隱喻引申對比,有助于漢英語言使用者在思維方式和文化內(nèi)涵層面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幫助更多的學者理解不同語言體系,減少跨文化交流的隔閡,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盧衛(wèi)中.英漢語構(gòu)詞理據(jù):基于認知語言學識解理論的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50(3):356-367,479.
[2] 趙巖,伍麟.具身認知視角下的道德隱喻表征[J].心理學探新,2019,39(4):308-313.
[3] 吳思娜,劉夢晨,李瑩麗.具身認知視角下漢語二語情感詞的空間隱喻[J].世界漢語教學,2019,33(3):405-416.
[4] M? Ivanová.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the basis of evidential adverbs and their semantic extensions[J].World Literature Studies,2018,10(3):166-175.
[5] 耿云冬.事件語義視角下的英漢學習型詞典動詞條目譯釋模式[J].外語研究,2018,35(5):18-22+50.
[6] 謝世堅,張曉琳.體驗認知視角下莎劇神話意象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40(5):38-46,159.
[7] 王繼瑛,葉浩生,蘇得權(quán).身體動作與語義加工:具身隱喻的視角[J].心理學探新,2018,38(1):15-19.
[8] Humo,Thomas.The grammar of temporal motion: A Cognitive Grammar account of motion metaphors of time[J].Cognitive Linguistics,2017,28(1):1-43.
[9] 陶玫.英漢教育隱喻的文化認知研究[J].外語研究,2017,34(4):31-35.
[10] Petho J.The semantic stylistics of figurativity in Arany's Toldi's Night[J].Magyar Nyelvor,2017,14(2):127-142.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