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家譜中探尋皖西宗族源流、繁衍及分布

2021-06-15 21:31何靜

摘 要:以家譜為重要史料,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史料考證法,從姓氏學(xué)和人口學(xué)角度梳理皖西宗族血緣親族的源流。從皖西現(xiàn)存家譜中搜集宗族的姓氏起源、受姓祖、堂號、始遷祖、遷出地、遷徙原因、遷徙時間、繁衍擴散、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跡,梳理宗族的源流、繁衍及分布情況。皖西宗族姓氏起源有以國、封邑、官職、名、地、上賜為姓,還有復(fù)姓簡化,因避禍改姓,復(fù)雜多樣。探究落戶皖西宗族的遷居時間、遷居趨勢,歸納出仕宦隨遷、避兵亂、避連坐、政府移民、愛異地山水、義門陳氏分莊、道阻落戶等七種遷徙緣由。傳承姓氏文化和家譜(血緣)文化,不僅能促進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對增強國民向心力和海內(nèi)外華人凝聚力也有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皖西宗族;姓氏起源;遷居趨勢;遷徙緣由

中圖分類號:K820.9;C92-0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1)02-0051-07

收稿日期:2020-03-22

基金項目:2019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重點項目:傳播學(xué)視域下皖西宗族家風(fēng)族訓(xùn)中的廉潔文化挖掘與傳承(SK2019A0445);2019年度安徽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適應(yīng)現(xiàn)代傳媒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創(chuàng)新與傳播研究(AHSKY2019D072);2020年安徽省質(zhì)量工程重大線上教學(xué)改革研究項目:傳媒類專業(yè)實踐類課程線上教學(xué)模式研究(2020zdxsjg377)

作者簡介:何靜(1983-),女,安徽六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眾傳播理論與實務(wù)、傳統(tǒng)文化。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Re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lans

in West Anhui from the Genealogy

HE Jing

(College of Culture and Media,West Anhui University,Lu' an,Anhui? 237012,China)

Abstract: The genealogy is used 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in this project, and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data verification methods are used to sort out the origin of the consanguineous members of the clans in West Anhui from the surname and demographic aspects.The origin of clan surnames, named ancestry, name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origin of the migrant ancestor, migration place, migration reason, migration time, re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lineage, important characters and event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existing genealogies in West Anhui to sort out the origin, re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lans.The origin of the clan surnames in west Anhui includes the country, principality, official positions, first name, land, and the one given by the empire, as well a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complex surname, change to avoid disasters.The migration time, migration trend, frequent migration, external migr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of the clans in west Anhui are explored to sum up the seven migration reasons such as the changes of official position, avoiding military chaos, avoiding implication, government migration, fond of the landscape in other places, Yimen Chen's branch, road blocking.The inheritance of the surname culture and genealogy (blood lineage) culture can not only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clans in west anhui; origin of surname; migration trend; migration reason

當(dāng)前,全國各地掀起一股撰修家譜、族譜的“回歸”浪潮,帶來宗祠家廟的逐步復(fù)興。家譜作為姓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記載了宗族的歷史,聯(lián)結(jié)起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繁衍生息的族人。家譜具有尊族、敬宗、收族三大功能。宗族生活態(tài)度、精神氣質(zhì)、價值觀念等貫穿于家譜、家訓(xùn)、家規(guī)的具體準則規(guī)范中并通過家譜、家訓(xùn)、家規(guī)的歷代延傳,外化為符合宗族規(guī)范的行為習(xí)慣。家譜在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家譜資料在社會學(xué)、姓氏學(xué)、人口學(xué)、人才學(xué)、民族學(xué)、社會史、經(jīng)濟史、華僑史、法制史、倫理學(xué)史等社會科學(xué)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yīng)用。

姓氏者,標(biāo)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中國人的姓氏是一種重要的國情資源,是一類能夠世代傳遞的血緣文化“基因”。姓氏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包括對宗族文化的影響(血緣尋根)、對根源文化的影響(文化尋根)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影響。以尋根追宗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尋源研究,由姓氏尋根引申到文化尋根,有利于中華姓氏文化的傳播和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家譜信息對當(dāng)?shù)鼐包c進行論證,發(fā)掘?qū)びH旅游、尋根旅游、名人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豐收。以姓氏和家譜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中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皖西(皋城),習(xí)指今安徽西部六安市轄境。皖西是皋陶后人的封地,歷經(jīng)幾千年的沉淀,遺留很多歷史文化遺跡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地方志中關(guān)于此地宗族的情況記錄不多,但皖西宗族的家譜中常記載有姓氏來源、受姓祖、堂號、始遷祖、遷出地、遷徙原因、遷徙時間、繁衍擴散等概況??甲C皖西宗族的姓氏源流、遷居時間、遷居趨勢以及遷徙緣由,除了族譜家譜外,目前無他途可以得到資料。課題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史料考證法,搜集了皖西地區(qū)家譜中的譜序、世系表、傳記、藝文著述、人口等涉及宗族源流、繁衍及分布情況的資料,并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

一、研究概述及文獻分析

學(xué)者們對宗族研究的重點是青史留名的循吏、廉吏研究和有全國影響力的世家大族的個案研究,研究文獻集中于家族的文學(xué)成就、婚宦、遷徙、源流、教育、文獻編撰等。20世紀三十年代,以潘光旦等為代表的學(xué)者們開始進行族譜研究,主要進行家譜的整理與收集工作。有學(xué)者從人口學(xué)、優(yōu)生學(xué)、遺傳學(xué)等學(xué)科角度肯定家譜的重要價值,并主張深入研究家譜資料。族譜的研究曾一度中斷,20世紀九十年代后又重新開啟。

學(xué)界對安徽省內(nèi)宗族的研究聚焦于名門望族,此類研究呈現(xiàn)不平衡情況,主要集中于徽州和合肥地區(qū)。內(nèi)容上,關(guān)于徽州建筑、家譜、楹聯(lián)、牌坊、戲曲、婚姻風(fēng)俗、旅游、祭祀、文書、學(xué)術(shù)、教育等領(lǐng)域的成果頗為豐富。徽州家譜研究是徽學(xué)研究的重要領(lǐng)域之一,近年來頗受重視且相關(guān)成果較多。如趙華富的論文集《兩驛集》(黃山書社,1999年)所涉內(nèi)容涵蓋族規(guī)家法、祠堂、族譜編纂等;其后《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4 年)又集中論述了徽州宗族的譜牒。關(guān)于徽州家譜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2項,其中“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11&ZD094)成果達十幾篇。安徽省教育廳兩個立項項目分別研究徽譜體例和徽譜對徽商的文化促進作用。

河南、天津、上海、浙江、吉林、哈爾濱、廣西、海南等地均有學(xué)者主持家譜研究的課題。各地譜牒研究會的成立與會議召開、研究論文與專著的出版對保存和發(fā)揚家族歷史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皖西地區(qū)關(guān)于宗族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數(shù),有《徽州棠樾遷六安鮑氏宗族倫理實態(tài)研究》、《蔣光慈祖籍叢考》、《六安徐門陳氏考》、《白樸與白氏宗譜》、《白樸世系考補正》、《公學(xué)始祖話文翁》等,皆個案分析,缺乏對皖西宗族整體狀況的研究成果。

二、皖西宗族概況

大約在新石器晚期,皖西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一些氏族部落聯(lián)盟,后來被稱為“英”“六”?!跋?、商兩代,皖西居民被統(tǒng)稱為東夷或淮夷。其中包括偃姓的英(今六安西)、六(今六安)、蓼(今霍邱)、‘群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盵1]1《史記》所載禹與皋陶在皖西活動的事跡,是華夏文化與江淮文化的第一次融合,也擴大了華夏民族的內(nèi)涵。據(jù)《史記》引《括地志》云:皋陶死后“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為一個偃姓小國。皋陶又名咎繇,舜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帶,故六安有皋城之稱。皋陶被尊為六安國(即蓼國)和偃國始祖及二十四氏(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的鼻祖。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shè)六安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封膠東康王少子劉慶為六安王。

馮爾康教授在《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書中提到:“比較中國人、印度人、美國人的不同文化,以種姓表印度,俱樂部表美國,而代表中國人文化的則是宗族?!盵2]17 宗族與其他社會組織的不同之處,首先是組成宗族各個家庭的男性成員有著一個共同老祖宗的血緣關(guān)系,其次族人在地域上相聚而居,最后還要有領(lǐng)導(dǎo)者和組織機構(gòu)。上古時期,舜帝賜皋陶長子伯益嬴姓,在那個“庶人無姓”的時代,有了姓氏就意味著脫離了庶人的隊伍而置身于貴族行列了。宗族出現(xiàn)初期,殷周時期實行貴族制,君統(tǒng)和宗統(tǒng)合一。一個宗族通常表現(xiàn)為一個姓氏,“家譜與祠堂、祖墳、族產(chǎn)共同構(gòu)成宗族的實體”[3]1。家譜產(chǎn)生于我國的遠古時期,成熟于我國的封建時代?!氨咀宓膩碓矗ㄐ帐蟻碓?、世系考、世系表、字輩等部分,是家譜的尊族、敬宗、收族三大功能得以落實的根本保證?!盵3]26

皖西原轄金安、裕安、葉集三區(qū)和舒城、金寨、霍山、霍邱、壽縣五縣。2015年12月,國務(wù)院(國函[2015]206號)批復(fù)同意將原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筆者搜集到皖西三區(qū)四縣的族譜81套,其中同族不同修本的族譜有5套,涉及的姓氏見表1。從家譜史料中能夠理清家族的姓氏來源、受姓祖、堂號、始遷祖、遷出地、遷徙原因、遷徙時間、繁衍擴散、世系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等。堂號就是祠堂名號,也是家族的代表和標(biāo)志。

三、皖西宗族姓氏起源

2019年1月,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王姓在全國的人口總數(shù)超過1億。大多數(shù)宗族在從異地遷入皖西時未改姓氏,與同宗姓氏來源相同,少數(shù)遷居時易姓。皖西宗族姓氏起源歸納為八個方面:

(一)以國為姓

“古者因生以賜姓胙土以命氏因以為族,吳氏系出泰伯、仲雍至四世周章封國于吳,而后以國為姓是吳姓實始于周章矣”[4]8;六安江氏得名于伯益受封,以江為姓?!安婧笠嶂林艹环庥诨春恿饔?,建立江國因以為姓[5]105”;壽縣霍邱聶氏“聶府世居山東棗林莊,歷朝史冊河?xùn)|郡系出姜姓齊丁公封支子于聶城以國為姓”[6]11;六安市有兩陳姓皆稱義門,“陳氏出先嬀姓侯爵世傳有虞,周武王時胡公滿受封于陳,使主舜祀遂以國為姓”[7]1。

(二)以封邑為姓

古代卿大夫的封邑與封國不同,封邑本在國侯下,卿和大夫可世襲。封邑就是君主把自己國土中部分財政收入獎勵給某個人,但沒有土地和治理權(quán)?;羟?、葉集楊氏得姓來源于周分封諸侯,周康王六年(前1072年)周武王姬發(fā)之孫楊杼受封楊侯,食采于楊(陜西洪洞縣東南),始以楊為姓,子孫以邑為姓。秦非子之支孫封鄉(xiāng),因以為氏,今聞喜城是也。至六世孫陵公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山西省臨猗西南)君,為了使子孫后代不忘祖宗,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稱為裴姓。

(三)以官為姓

以官為氏的情況在先秦時期就大量存在,司馬炎建立晉朝,司馬原來就是周代的官職名,《周禮》就有《夏官司馬》一章。據(jù)舒城《李氏宗譜》記載,“先世乃伯益三子(恩成)受任理官以官為族,夏太康士官,分管‘李法,因而姓李”。伯益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wù),伯益的三子恩成在夏朝太康執(zhí)政期間擔(dān)任理官,子孫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慣,以官為氏。龔姓是以祖先的官職和名字中的一字組合而來的。舒城龔氏自勾龍功著得姓焉,“龔氏武陵郡系出共工氏,黃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勾龍,繼其職后加龍于共上因姓龔氏”[8]1。龔氏系出黃帝大臣共工氏,管理水土,子勾龍繼其官職后,加龍于共上因姓龔氏,望出武陵郡。

(四)以名為姓

皖舒烏沙汪氏受姓祖為魯成公黑肱次子姬滿,魯上大夫,又名汪,封汪侯食邑穎川(今許昌一帶),子孫遂以汪為姓?!锻钍鏋跎惩羰霞易V》記載:“母姒氏夢游汶,睹彩虹貫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25月而生,握手3日乃開,左有水文,右有王文,合成汪字因以命名,長而植功於魯,食采穎川封汪候,其孫涌遂以汪姓,汪氏自此焉。”汪侯的母親姒氏(侍妾)有一次夢游魯國中都邑(今山東汶上縣),看到滿天彩虹的祥瑞,嬰兒出生時雙手握拳,三日乃開,伸展后兩掌有紋,左似水,右似王,遂以“汪”名。姬滿長大后為魯國立下大功,被封為汪侯以穎川為食邑,汪的孫子涌于是以汪為姓,汪氏自此開始。

晁氏原姬姓,春秋周景王之子王子朝名朝,子孫后來以“朝”作為姓。六安晁氏五屆續(xù)修宗譜時(1947年),三十一世晁顯翰在《譜序》中明確記載:“吾祖本姬姓,春秋周景王之子諱朝之因名為姓,故曰晁。中易朝從隸,后易從俗晁故至今,凡我同宗一姓者,莫非此。”古時晁是朝字的古體字,因而寫作晁。

(五)以地為姓

皖西有黃氏大姓而皆不同宗也,毛坦廠鎮(zhèn)黃氏原姓張以地名黃家墩為姓?!拔粑嵯热嗽罩萱脑纯h,姓張子謙明初遷于六安之黃家墩,子謙公因標(biāo)業(yè)頂黃氏糧冊,又地名黃家墩遂以黃為姓焉,更姓曰黃良。古人封地受氏,因以黃為姓,自始祖子謙公迄今傳十有四世矣。代公分支遷居黃家岡,子孫蕃庶饒有余,買劉姓住宅建支于毛坦廠鎮(zhèn)南。”[9]9,12-13

金寨《秦氏宗譜》記載文王第十八子郇叔被武王冊封到陜西天水縣秦城王(現(xiàn)屬甘肅?。?,秦氏以地名而得姓,因此各地秦氏都屬天水郡。

(六)上賜為姓

六安孫氏源于陳國,得姓于齊,受姓始祖為田書也?!蹲谧V前序》記載,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完,字敬仲,因避禍逃到了齊國,并改姓田,稱田完。齊景公時,田完五世孫田書因伐莒有功,封邑地于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區(qū)域),并賜姓為孫。孫姓出自媯姓,屬于舜帝嫡系吳興姚氏所分支系,該姓氏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六安山王河涂氏一族,為懷德堂一支,系出于豫章瓦宵壩。據(jù)其家譜記載:“涂氏其耒有源,昔夏禹有天下,因塗山為國戚,賜姓曰涂”。

(七)復(fù)姓簡化

《姓氏考略》載:“澹臺一姓是居者以地為姓而來,在山東嘉祥澹臺山旁,相傳古滅明居”。臺姓是由“澹臺”簡化來的。六安市葉集區(qū)臺姓族群人數(shù)較多,其中瓦房村全村幾乎全部姓臺。

(八)因避禍改姓

因避禍改姓有兩種情況:改從母姓和改為外姓。皖西境內(nèi)的崔氏、王氏、靳氏、潘氏、徐門陳氏、一德堂黃氏均屬后來改姓。

1.改從母姓。洪武十九年六安侯王志卒,“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謫安南衛(wèi)指揮使。卒,無子。弟琙嗣,改清平衛(wèi),世襲。志亦追坐胡惟庸黨,以死不問”[10] 3847。王志兒子王威,洪武二十二年繼承侯位。第二年,犯罪被貶任安南衛(wèi)指揮使。去世后,沒有兒子,由弟弟王琙繼承,改任清平衛(wèi),允準世襲。胡惟庸案事發(fā)后胡惟庸被株九族,王志也被追究為胡惟庸同黨,因已去世而不追究?;羯健洞奘献谧V》記載本姓王,王志爲(wèi)一世祖因被認定為胡惟庸黨恐連坐,其子廣避害,從母崔氏姓。

霍邱王氏“聞先代遺言,始祖斌公本姚氏生,元末幼嫻武略。從明太祖定天下屢建功勛,始官指揮職轉(zhuǎn)升鎮(zhèn)殿將軍掌兵權(quán)?;莸鬯哪曛笛嗤踔兏缸友彻?jié)者四人,祖妣(生四子廣玉、廣慶、廣杏、廣忠)慮禮祀之墜攜幼子忠逃歸,從已姓為王氏子,其所云幼子者二世祖廣忠公也?!盵11]2王氏始祖斌公本姓姚,升任鎮(zhèn)殿將軍一職。明惠帝四年,當(dāng)燕王靖難之役時,姚斌和三個兒子廣玉、廣慶、廣杏皆殉節(jié),斌公夫人擔(dān)心禮祠之落,帶著小兒子廣忠逃回娘家,隨自己姓王。

2.改為外姓。舒城靳氏本姓朱,三十世避亂始改靳姓。六安潘氏原姓鄭,祖籍江西?!霸⒐诿鹘ㄎ哪觊g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因靖難兵起,遂棄官遠遁遷六,易姓為潘更名為正。”[12]7

六安徐門陳氏輝祖第四子名智,當(dāng)年流落六安南鄉(xiāng)卜居大石山,改為陳姓, 即徐門陳氏一世祖仲智公。陳宗明在《六安徐門陳氏考》文章中提出一個疑異,六安南鄉(xiāng)的陳氏《陳氏宗譜·原序》和《陳氏宗譜·再修譜序》中言“吾徐氏肇自江西進賢縣”,而正史說徐達為濠州人,這是什么原因呢?《陳氏宗譜·三修譜序》 記載:“明大將軍諱達,佐太祖定天下,以功封魏國公,贈中山王。世子輝祖襲爵,以不從靖難之亂,失成祖意,廢棄終身。生子五,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仲智公遷六安,六之徐氏自是始?!毙爝_有四子:輝祖、添福(早卒)、膺緒、增壽。燕王攻下南京,輝祖獨守宗廟不肯迎接,“法司迫取供招,輝祖默然,操筆唯書其父開國功臣,子孫‘免死而已”[13]274。燕王只得削去他的爵位,幽禁于私第。徐輝祖被幽禁期間,為了避免株連,他的幾個兒子星散各地,隱姓埋名。輝祖長子已入佛門,法名釋伽保,由成祖賜名為欽?!蛾愂献谧V·三修譜序》解釋說:“世次以遷六,智公為始,不敢上及者,懼誣祖也。”《陳氏宗譜》 1996 本卷一?!掇o源》對“誣”字的解釋之一為:“加罪于無辜。”因為政治原因怕同“罪臣”徐輝祖惹上干系,徐門陳氏托言進賢徐氏后裔自然會安全得多。

姓氏在各地支派蕃衍,稱呼不便,如何加以區(qū)分。遂以所居之地,卅郭城市,原墅村瞳而稱之曰某處某族?;蛞运幹P(guān)而稱,以所占之陂而稱,以所筑之墅而稱,以所附之田而稱,所據(jù)之山而稱,所住之橋而稱,所封之亭而稱,所臨之塘而稱。如稱關(guān)則曰北關(guān)某氏,如稱陂則曰黃陂某氏,如稱墅則曰奇墅某氏;如稱山稱田,則曰沙田麻田南山石山古城山;如稱亭稱橋稱塘稱村,則曰鳳亭漁亭降橋荒塘資村,某村之族是也。以至鳳凰塘模大阪回嶺,坦頭嶺,兆浮沙之族,皆以勝景之地。

四、皖西宗族遷徙繁衍

(一)遷徙緣由

1.仕宦隨遷。六安望族鮑氏家族,元朝末年(約1330年)始遷祖暹公自徽州棠樾來六安貢生署做學(xué)正,始定居六安。六安江氏始遷祖“思言(念六公)攜弟思明(念七公)自宋末端平三年(1236年)由江西至六安西鄉(xiāng)而托足龍井(發(fā)祥),奉旨為六州鄉(xiāng)邦統(tǒng)制,舉家由婺源遷至皋城西,此吾族之所由始也”

《江氏宗譜》2009年九修排印本卷一。。

2.避兵亂。舒城余氏“賢智二公避明季之亂遷于舒嗣”[14]39。龔氏“有賢明賢璨二公者遭元末兵燹自江右遷廬陽復(fù)來舒邑”[8]1。六安江氏先祖西漢君瑞公原籍河南登封榮聚塘,避莽亂徙淮。六安潘氏始祖逢辰唐代避廣明之亂由閩三山遷居婺源桃溪,始遷祖通元代再徙六安。

六安匡氏始遷祖文正,元至正十八年避兵亂隨父由江西廬陵縣燕子巖匡家畈遷湖北羅田縣,再遷六安縣齊云山下適一沖(后之匡家沖)。皖舒烏沙汪氏“世居江南歙州、績溪等地,五代末為避兵亂,遷居江西。因遭陳友諒兵亂,汪福二元末從江西瓦屑壩,渡江而北至安慶,復(fù)遷至舒邑烏沙卜居” [15]7。明末流寇之慘其逃亡者十之七,舒城陳氏萬良明末避張獻忠之亂再徙板山。皖西楊氏發(fā)源地為山西省,子孫因避亂多數(shù)自山西遷徙分散多處。

3.避連坐。明太祖在胡惟庸和藍玉兩大案件中株連九族共殺了四五萬人,明成祖因方孝孺不愿為其起草即位詔書誅其十族。因為怕受株連,這些“罪臣”后人、遠親僥幸逃脫避至他鄉(xiāng)?!痘羯剿{氏續(xù)修宗譜》譜奉明初開國功臣藍玉(封涼國公)為一世祖,明初居廬州定遠縣(今屬安徽?。?。藍玉于二十六年被誅,二世祖緒芥避難遷于六安縣故埠鎮(zhèn)(明弘治二年后改屬霍山縣),即今霍山縣城。

4.政府移民。明初,朝廷對因戰(zhàn)亂、災(zāi)荒逃離而人口銳減的地區(qū)進行大移民。在朱元璋大規(guī)模移民中,澹臺氏的“能公率三個兒子遷入葉集”。明朝洪武年間,裴氏自山西移民聚集地洪洞大槐樹大遷徙,使得裴氏后裔遍及了齊魯大地。

5.愛異地山水。舒城秦氏源于江右鄱陽,遷舒始祖“愛舒之西山明水秀地僻俗厚培其根”[16]2;皖舒烏沙汪氏“汪福二元末從江西瓦屑壩……數(shù)世後再遷至西六里,小金山定居。見其山清水秀,風(fēng)醇俗美,遂卜居焉,迄今又數(shù)十世”[15]5;舒城龔氏“(遷舒始祖懋公二子)賢明與弟由江西同渡江而北由廬州遷舒城毛領(lǐng)山南,見山清水秀田地肥美風(fēng)俗純厚遂卜居于此。而賢璨家于舒邑之東鄉(xiāng)孫家灣后分派于沙埂及雙界河等處?!盵8]3壽縣、霍邱聶氏“自明季避兵同懷三人來壽春西南鄉(xiāng)張李集北,覩山川之聳秀觀淮水之長流取名聶家臺并聶家套,本支九功公遂卜居焉。仲祖九韶公遷六安州思古潭,季九逵公遷霍邱縣西大山瓜綿椒衍各篤?!盵6]11

6.義門陳氏分莊。筆者搜集到的族譜中,有兩陳姓譜名均署有“義門”。江州陳氏鼎盛時期三千九百余口十五世同居共食長幼以禮事,百犬同槽,被朝廷旌表“義門陳氏”。義門分莊肇自宋嘉佑七年(1062年),“有司以陳氏之盛也奏請朝使分義門,三月初三日旨鬮為三百三十余莊,諸軍州縣外奉旨市買田宅四十三莊不在鬮內(nèi)計。有汝成公者即顯公分得舒廬六安之興賢莊,蓋即當(dāng)今所居興賢鄉(xiāng)地,當(dāng)明宏治世始辟興賢等地為霍山縣志而陳氏遂為霍山氏族矣”[17]51,各地后裔許多家族匾稱義門世家,猶義門之遺意也。義門陳氏分莊可謂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也是歷史上唯一由皇帝頒布圣旨并派官員監(jiān)督分家的家族。

7.道阻落戶。蘇埠鎮(zhèn)白家庵白氏落籍六安頗為意外,白樸孫白溟(八世)兩子隨母扶父柩自臨邑歸經(jīng)六,道梗弗前,遂占籍焉。辛酉(1381年)春,白溟升授山東濟南府臨邑縣令尹。居官政治,克勤克慎,弊革利興,吏畏民懷。洪武十八年(1385年)歲次乙丑五月十八日卒于官,壽四十有七。繼配洪氏,才智賢能,恪守世家譜牘遺像,給取路引,攜二孤(長文字應(yīng)元,次春字應(yīng)亨)扶夫柩歸葬,經(jīng)六,道梗弗前,遂占籍(上報戶口,入籍定居)焉。告給附籍由帖,筑居南門里塘子巷官倉塘地。

(二)遷徙趨勢

落戶皖西的宗族在元代、元末明初、明中期、明末、清初時期遷入居多。皖西地處安徽西部,與安徽接壤的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江蘇皆有宗族遷入情況。外來宗族遷入地理上接近的皖西縣域,霍邱縣靠北,來自山東棗林崗的較多;舒城除了古徽州府的婺源、休寧、新安、歙縣,江西鄱陽、貴溪、臨川、瓦屑壩移民也很多;與皖西交界的湖北羅田、黃岡、蘄水、仙桃皆有移民輸入。

中國歷史上有麻城孝感鄉(xiāng)、江西瓦屑壩、蘇州閶門外、南雄珠璣巷、山東棗林崗等八大政府移民的出發(fā)地或集散地。據(jù)文獻記載,從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1374),官方對鳳陽府至少組織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北有(山西)洪洞老槐樹,南有(江西)饒州瓦屑壩”,此二地皆為明初移民基地。山西各地的移民以洪洞縣的廣濟寺為中轉(zhuǎn)站,廣濟寺又是唐宋以來驛站。中原移民歷史上因戰(zhàn)亂、政變、災(zāi)荒等原因,流布到江西,以江西為中轉(zhuǎn)站再向西南、東南或海外遷徙,江西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姓氏族群的集散地。瓦屑壩原是鄱陽湖邊的一個古老渡口,后成為明初江右民系向皖、鄂、豫三省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移民聚集到瓦屑壩,登船遣送至安慶府等目的地。江西填湖廣,湖北、安徽超過一半居民的先祖都來自于瓦屑壩。除了瓦屑壩,江西的江州、鄱陽、羅田、婺源、貴溪、臨川、豫章、廬陵、星子等地皆有家族遷入皖西,涉及到的姓氏有秦、陳、曹、張、龔、汪、吳、王、高、潘、匡、但、陳、黃、江、涂。據(jù)《豫章涂氏家志》記載,安徽省的壽縣、六安市、桐城市、霍邱縣、潛山縣等地的涂姓均是宋淳化年間(990年)由江西分遷而來。山東的移民則以棗林崗為中轉(zhuǎn)站?!痘羟窨h志·葉集鎮(zhèn)》的《臺氏族譜》、《金寨縣志·江店鎮(zhèn)》的《盧氏族譜》都記錄了明初至明中葉該地“接受了大批山東移民”。史家在公元1438年對霍邱縣統(tǒng)計,移民及其后裔經(jīng)百年發(fā)展已占該縣總?cè)丝诘?0%,多來自濟寧、棗林崗(寒莊)。安徽省內(nèi)從古徽州府(婺源、休寧、新安、歙縣、黃墩),安慶及潛山、涇縣、含山等地遷入皖西。除了政府移民,朝代更替時期政變和戰(zhàn)亂頻發(fā),許多家族避兵流落他鄉(xiāng)。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中期由于土地日益集中和賦稅徭役日益加重,農(nóng)民食不果腹,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流民結(jié)隊流亡。

1.屢遷。許多宗族的遷徙并非一帆風(fēng)順,托足于某地后難以維持生計又會繼續(xù)遷徙直至宜居之地。皖西黃氏、吳氏、余氏、匡氏、龔氏、孫氏、涂氏、聶氏、鮑氏、秦氏、馬頭許氏始遷后皆有復(fù)遷,高氏出現(xiàn)三遷和分徙,汪氏和馬氏四遷乃定居。六安《孫氏宗譜》記載:“宋朝時期萬登公所出子尚公從黎陽鄉(xiāng)草市遷廬州,后從弟節(jié)公遷霍山,次龍公之后味蘭公從壽州遷往霍山。萬壽公所出老政公支下尚仁公后裔從壽州遷往霍山;元順帝時期,萬登公所出子尚公支下祖蔭公與其弟祖英公從廬州前往六安戚家畈等地。萬壽公、萬登公后裔陸續(xù)遷徙,滯留皖西定居的多選擇在山區(qū)或鄉(xiāng)下,且落戶在六安市原六安縣、霍山縣境內(nèi)的居多;一部分分散在舒城、金寨、潛山、岳西、肥西等地世代繁衍生息至今?!?/p>

2.外遷。金寨縣文史上記載的“秦、汪、余、謝”四大家族中,秦氏居首位。元朝時秦氏宗族是當(dāng)?shù)赝澹鄠鲝奶規(guī)X至雙河跨度數(shù)華里都是秦家街。明末清初李自成起義反明時,秦氏亥王(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為響應(yīng)李自成,在桃林鄉(xiāng)大牛寨起義血洗秦家街,此時秦氏慘遭滅頂之災(zāi)。族人為逃難,紛紛遷徙他鄉(xiāng)。清初全國大定后,由首任戶長秦璋,在亥王難后廣收家族,建立龍祀堂。六安江氏思言(念六公)后代居“方李兩坪家道熾昌,言公居三世子孫蕃衍而宗二宗三公之支派各分。良卿公從長房守墓于此,才卿公居英羅,壽卿公居壽春以來迨六霍之左奉呂佐英羅之,明末流寇之慘其逃亡者十之七?!盵5]157

六安鮑氏后裔也經(jīng)歷了外遷現(xiàn)象,其分布以六安市為中心,向外延伸至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肥西、毫州、滁州、湖北羅田、江西銅鼓、江西宜春、河南固始、云南大理等地。六安山王河涂氏支派繁衍幾遍中州,有遷江西婺源,遷潛山,遷皋城,遷合肥,分布于今六安市裕安區(qū)、金安區(qū)、金寨縣、霍山縣、舒城縣及合肥等地,瓜瓞綿綿。

3.內(nèi)遷。六安義門陳氏遷霍分支始祖為彥明公,后人“或守舊不遷或居小南門或居河北灘或居迎駕廠,宜公之后遷西河六寨板倉潘家沖,寅公之后遷雙山石梁金子山,宥公之后遷青山九公灣管家渡汪家岔,察公之后遷良善鋪趙家?guī)X,富公之后遷草場河大沖日,此原霍遷徙之大略也”[17]40。

霍邱齊王廟劉氏始居于霍邱馬店北大山,清康熙年間由先祖劉成遷延至齊王廟(原劉家香店),至今世系才八世。六安劉氏遷徙眾多,遍布六霍舒境內(nèi)。六安王氏必興公六世孫王廷主遷六安大花坪,十一世孫王金奎和十六世孫王廷亨、王廷利、王廷貞,皆遷霍山。六安潘氏潘正“遷郡城西之始祖也后由郡城西遷百洋鋪世業(yè)農(nóng)……選君在同治初由六遷舒卜宅縣比之雙女墩居焉,有分徙于廬之舒邑六之棗林里”[12]8。

皖西歷史上人文薈萃,英杰輩出。西漢文翁創(chuàng)辦公學(xué)、西漢大司農(nóng)朱邑、東漢后期周氏家族頗為顯赫,周景周忠皆為太尉,周瑜官東吳大都督;魏晉南北朝時何氏家族(廬江郡潛縣今霍山縣)曾出了十多位正副丞相,三位皇后,四位駙馬,至今霍山還有何氏后裔繁衍。傳承“慈孝文化”的鮑氏家族遷六近七百年歷史,出過乾隆年武科榜眼鮑友智、湖南提督鮑起豹,過世的先人近十萬。近代皖西望族有馬頭許氏、三槐堂王氏、蘇埠白氏、涂氏、鮑氏、晁氏支族、黃氏、徐門陳氏,霍邱綠野堂裴氏、懷德堂高氏、劉氏,葉集臺氏,金寨韋氏。清末宰相周祖培、名臣涂宗瀛、李肖峰,省政務(wù)長裴景福,中共早期杰出將領(lǐng)許繼慎,左翼作家蔣光慈,“未名四杰”的臺靜農(nóng)、韋素園、韋叢蕪等皆出自皖西,受宗族優(yōu)良文化熏陶,根脈綿延長存。

參考文獻:

[1] 姚治中.皖西古代史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 馮爾康.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3] 王俊.中國古代家譜與年譜[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7.

[4] 吳立德,吳立禮.吳氏宗譜(卷二)[M].1916年三修鉛印本.

[5] 江賢祿,江求祝,江求海.江氏宗譜(卷一)[M].2009年九修排印本.

[6] 聶馨五.聶氏宗譜·源流序(卷一)[M].1901年木活字本.

[7] 陳銘珍.義陳宗譜·序(卷一)[M].1998年八修油印本.

[8] 龔大標(biāo).龔氏宗譜·舒邑老序(卷一)[M].1916.

[9] 黃克濤.黃氏宗譜·黃氏族譜序(卷一)[M].2017年八修排印本.

[10] 張廷玉.明史·王志傳(卷一百三十一列傳之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 王文俊,王五田.王氏宗譜·族譜總序(卷首)[M].1902年三修木活字本.

[12] 潘大福.潘氏宗譜·序(卷一)[M].1911.

[13] 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 余紹瑞.余氏宗譜·宗譜序(卷一)[M].1906年四修木活字本.

[15] 汪獻炳.皖舒烏沙汪氏家譜(卷一)[M].1995年六修排印本.

[16] 秦忠.秦氏宗譜·譜序(卷一)[M].1852年木活字本.

[17] 陳世業(yè).義門陳氏宗譜·老序(卷二)[M].1940年六修鉛印本.

[責(zé)任編輯:吳曉紅]

宁武县| 广东省| 吉安县| 渝北区| 楚雄市| 长兴县| 元朗区| 德州市| 习水县| 大兴区| 如东县| 弋阳县| 郓城县| 雷州市| 蓝田县| 普安县| 芒康县| 晋宁县| 平南县| 宜都市| 仙居县| 馆陶县| SHOW| 兴义市| 南阳市| 巴林右旗| 基隆市| 华阴市| 临海市| 哈巴河县| 平远县| 深泽县| 南城县| 阿克苏市| 武平县| 安化县| 临桂县| 湘阴县| 新野县| 石楼县|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