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明
內(nèi)容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語文學科具有育人功能,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立德樹人”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忽略文本的人文性、榜樣的選取遠離學生生活、思想道德教育脫離實踐幾個方面。為了改善目前的狀況,教師要透視語言文字的篇章結構,挖掘教育因素,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榜樣,讓榜樣發(fā)揮正向作用,認真開展綜合性學習,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真正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立德樹人 中學語文教學 落實策略
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即通過道德教育來感化人、培養(yǎng)人。《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①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其中滲透著特定的思想、價值觀,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更具育人優(yōu)勢。由此可見,教育的根本任務和語文學科的任務相契合,“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需要語文學科貢獻力量。
一.立德樹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尚未得到很好地落實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極易忽略文本的人文性。大部分老師認為教給學生能夠應付考試的知識、答題技巧才是最重要的,短時期內(nèi)難以見效的思想道德建設可有可無,嚴重忽視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榜樣的選取遠離學生生活。許多語文教師認識到榜樣的重要性,但在選取榜樣時存在問題。比如講到助人為樂就舉雷鋒的例子、講到愛國就舉陸游、文天祥的例子,這些曾經(jīng)給我們思想啟迪的前輩們?nèi)匀恢档脤W習,但如果立足當下,聯(lián)系目前生活實際,也許更能喚起學生的同理心,帶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思想道德教育脫離實踐。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能夠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只停留在說教的層面,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對一些情感的理解并不深入,僅靠教師口頭傳輸并不會帶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語文學科自身的要求。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②其次,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可以被塑造的個體,在受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用正確的價值觀做引領,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僅利于成才,更利于成人;最后,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語文學科積淀著深厚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責任、擔當?shù)龋斀裆鐣焖侔l(fā)展,危險和機遇并存,當危險來臨時,需要有家國情懷的青年擔當時代大任。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具體策略
1.透視語言文字的篇章結構,挖掘教育因素
語文課文中的選文形式多樣,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但眾多外在形式都蘊含著極具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立足于文本內(nèi)容,將選文按主題分類,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良好的品格。
把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按主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愛國、理想、勵志、親情、感恩、仁愛、寬容、責任、節(jié)儉等,這些主題都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中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把這些思想滲透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于培養(yǎng)一個真正的人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同為表現(xiàn)親情的文章,《秋天的懷念》和《誡子書》則明顯不同,《秋天的懷念》是一篇散文,情感豐富,語言真摯。母親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母愛并不是一開始就被理解和接受的,母親對史鐵生的愛經(jīng)歷了單向輸入、漫不經(jīng)心、逐漸理解的曲折過程。學習本篇文章,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而且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膜是普遍存在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容置疑的,孩子要學會體諒父母,懂得感恩。而《誡子書》是一篇文言文,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文章,他希望兒子能夠早日成才、成人。文章的結構非常嚴謹,首句即提出了對兒子的殷切期望,二三句從正面闡釋“靜”的作用,四五句從反面闡釋“非靜”的惡果,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相結合,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相結合,思維嚴謹,論述有力。正是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使得文章結構嚴謹,諸葛亮對兒子的愛溢于言表。由此可見,當代散文和古代文言文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同的篇章結構,其中都包涵著特定的親情主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文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體味父愛、母愛的偉大,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恩,促進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榜樣,讓榜樣發(fā)揮正向作用
青少年時期是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模仿什么樣的榜樣對其一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選取合適的榜樣人物,作為學生良好品格發(fā)展的驅動力。對于學生來說,年代較遠的榜樣并不能真正地起到感化作用,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要聯(lián)系時代發(fā)展趨勢,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的榜樣。
一般來說,在時代發(fā)生巨大變化或重大災難來臨時,人們對不懼犧牲、英勇奉獻的英雄極易產(chǎn)生崇高的敬意,這正是進行榜樣教育的良好時機。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fā),疫情變化情況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突如其來的災難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學生們也不得不采取線上上課的方式。2020年秋期全國恢復正常,大中小學生全部復課,中國人民抗擊疫情取得豐碩成果,而這正得益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明領導、無數(shù)不畏犧牲的英雄的奉獻。年逾古稀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每天自主壓縮休息時間,為的是帶領團隊研制特效藥,早日戰(zhàn)勝疫情;堅守陣地持續(xù)不斷報道疫情最新進展的新聞工作者不懼危險,堅守陣地,生動詮釋青年人的勇敢擔當;為了快速建成醫(yī)院、制做批量口罩,工人們?nèi)找冠s工,成為一個個鋼鐵戰(zhàn)士,他們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戰(zhàn)斗中。教師可以選取疫情中的英雄們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學生身處這個時代,對疫情帶來的挑戰(zhàn)深有感觸,把疫情中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英雄作為榜樣,更能喚起學生們心底的共鳴,“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地被踐行,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榜樣的作用真正凸顯。
3.認真開展綜合性學習,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
綜合性學習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親身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綜合素質(zhì)。因此,綜合性學習環(huán)節(jié)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尤為重要。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設置“孝親敬老,從做起”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從我做起,體諒父母,關心父母,孝敬父母。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該尤為注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應該把“立德樹人”貫徹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認識會更加深刻?!靶ⅰ笔侵袊幕凶钣凭?、最基本、影響最深遠的傳統(tǒng)倫理觀念,無論國家如何發(fā)展,“孝”文化都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首先把學生分小組確定主題,引導學生擬訂活動方案。在活動實施環(huán)節(jié),不同的小組會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給父母洗一次腳、到養(yǎng)老院開展慰問活動等,教師應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鼓勵學生去做,學生通過自身實踐親身感受到濃濃親情,體會到孝親敬長的價值,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需要注意的是,挖掘語文學科中的育人要素、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并不等于開展思想道德課,要盡量減弱教化色彩,人文精神教育要通過語言文字運用達到,而不是將語言文字運用和人文精神教育絕對對立?!墩Z文課程標準》中“課程設計思路”也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③
三.小結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立德樹人”落實不到位的問題要引起重視,語文教師要學會透視語言文字的篇章結構,挖掘教育因素,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榜樣,讓榜樣發(fā)揮正向作用,認真開展綜合性學習,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以上的實施策略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充分發(fā)揮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一線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楊曉慧.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溫儒敏.總主編.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溫儒敏.總主編.語文: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曹賢和.淺談如何在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2018(11).
[6]馬麗平.芻議立德樹人方針下的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刊,2017,20(1).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注:“河南省中小學學科教育教學(語文)研究基地”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