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旭源
內(nèi)容摘要:文化翻譯在人類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歷史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譯者在文化翻譯中的作用已被學(xué)者爭論了數(shù)千年。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與交流中,譯者經(jīng)常扮演文化斡旋者的角色。文化斡旋者不僅在兩種文化的交流中傳達語言,而且傳達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信息,社會習(xí)俗,政治背景,時代背景。因此,在文化翻譯中,對翻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紅樓夢》的英文翻譯為例,從文本理解,社會知識和溝通技巧三個方面分析譯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斡旋作用。
關(guān)鍵詞:文化翻譯 譯者 紅樓夢
文化翻譯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由各國家各民簇各地域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組成,翻譯也是在這種各類文明發(fā)展中不斷進步,要更好地理解各種文明的精髓,我們在翻譯中就要特別注重文化翻譯。
一.簡介
作為中國著名的經(jīng)典小說之一,《紅樓夢》對中國文學(xué)史產(chǎn)生了非凡的影響。它杰出的文學(xué)成就和藝術(shù)魅力吸引了許多西方翻譯家將其翻譯成多種語言。自19世紀以來,已經(jīng)出版了各種英語翻譯,這些版本為跨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紅樓夢》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書中滲透了這個社會的所有特征,例如等級制度,道德規(guī)范。同時,《紅樓夢》生動地反映了清代的各種文化,習(xí)俗,器皿,服飾。由于時代,文化和政治的深刻背景,《紅樓夢》的翻譯也給翻譯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何將這一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生動,準確地傳達給非母語人士,以及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調(diào)和中西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已成為文化中介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作為文化斡旋者,翻譯員在完成翻譯任務(wù)中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他們在正確理解源語言,樣式和文化信息的基礎(chǔ)上表達他們的理解以及與原始語言作者相同的想法。其中,如何選擇正確的方法來表達正確的含義,如何生動地描述場景,如何使人物形象更具吸引力,如何體現(xiàn)寫作風(fēng)格以及如何傳達原始文化,這本身就是譯寫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二.文化斡旋者
文化斡旋者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斯蒂芬·博納(Stephen Bochner)的《斡旋人與文化認同》中。但是,將翻譯作為文化斡旋的想法并不新鮮。譯員是兩種不同語言社區(qū)中的單語溝通參與者之間的雙語斡旋。文化斡旋者是在語言和文化方面有所不同的人或團體之間促進交流,理解和行動的人。文化斡旋者的作用是通過相互解釋每個文化群體的表達,意圖,看法和期望,即通過建立和平衡它們之間的交流來實現(xiàn)的。為了在這種意義上充當聯(lián)系,文化斡旋者必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兩種文化。因此,文化斡旋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是雙重文化的。根據(jù)塔夫脫(Taft,1981:73),文化斡旋者必須在兩種文化中都具備以下能力:關(guān)于社會的知識,溝通技巧,技術(shù)技能,社會技能。
三.紅樓夢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化
(一)理解文本
了解原始文本是整個文化調(diào)解的第一步。大多數(shù)翻譯錯誤是翻譯人員的誤解造成的。沒有適當?shù)睦斫?,翻譯人員就無法傳達其原始含義。實際上,對原始含義的任何更改都是對原始文化的不忠。如果它放棄了原來的觀點,它就不再是翻譯。
對中文的理解包括對意義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識?!都t樓夢》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本書滲透了這個社會的所有特征,例如等級制度,道德規(guī)范。中文和英文是完全不同的語言,許多習(xí)語難以理解,這也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因此,理解原著是翻譯人員實現(xiàn)文化調(diào)解的前提。以《紅樓夢》中某些特殊詞的文化斡旋為例。在普通的中文詞典中找不到某些單詞,因此很難理解確切的含義,例如“有天無日”。
(1)所以囑咐你別理會他,他的嘴里甜言蜜語,一時有無天日,瘋瘋傻傻,只休怪他。
That's why you mustn't pay attention to him. One moment he's all honey sweet; the next, he's rude and recalcitrant; and in another minute he's raving like a lunatic. You can't take him seriously.
“有天無日”是指某人說話時沒有恐懼和顧忌。因此,在1978年由楊海義易(Yang Hisen-yinad)和格拉迪斯·楊(Gladys Yang)出版的《紅樓夢》中,他們將此詞翻譯為rude和recalcitrant,最能說明這個詞的含義。
(二)掌握社會背景
眾所周知,《紅樓夢》內(nèi)容廣泛,充滿中華文化。它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xué),文學(xué),社會學(xué)等。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曾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單詞僅在它們發(fā)揮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有意義。”對于合格的翻譯人員而言,熟悉兩種文化至少與掌握兩種語言同等重要。根據(jù)塔夫脫(Taft)的觀點,文化斡旋者必須具備有關(guān)社會的知識能力,其中包括歷史,民俗,傳統(tǒng),習(xí)俗,價值觀念等。通過以下示例簡要說明。
(2)說話的語音,大似暴雨房里的小紅。她素昔眼空心大,是個等刁鉆的古怪丫頭。
(Y) One of them sounded like that sly, conceited Hsiao-Hung who works for Pao-yu. She is a strange crafty creature if ever I saw one.
(H) And one of those voices sounds like that proud, peculiar girl Crimson who works in Bao-yu' s room.
這句話中的“房”應(yīng)該理解為“怡紅院”,而不是寶玉的臥室。 在像賈府這樣的封建家族中,連女仆也有一定水平。除了他的特寫女仆可以進入寶玉的臥室外,通常只有四個女仆襲人,麝月,晴雯,秋紋可以進入他的臥室。 小紅是個下等奴仆,做過粗活,所以她從未見過鮑玉。在第二十回中,有記載說小紅偶然地進入了寶玉的臥室。由于這個原因,她被秋紋和晴雯欺侮了?;艨怂购雎粤藝栏竦牡燃壷贫?,所以楊的翻譯更適合文化斡旋。
(三)文化斡旋翻譯在《紅樓夢》中的體現(xiàn)
根據(jù)塔夫脫(Taft)的說法,文化斡旋是指書面,口頭和非語言技巧。本部分將重點介紹文化斡旋中的表達方式。翻譯是將源信息轉(zhuǎn)換成可接受的語言的最自然的選擇。第一個是含義,第二個是風(fēng)格。思維的內(nèi)容有其相似之處。盡管思維和語言是分不開的,但是相同的思維內(nèi)容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表達是翻譯者正確,完整,自然地將他所理解的內(nèi)容傳達給翻譯接受者的過程。在理解的過程中,譯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原作者身上。他試圖理解原始作者說了些什么以及以什么方式。在交流過程中,譯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標讀者身上。他必須考慮如何使用他們可以自然接受的語言,并告訴他們原始作者所說的話。這是文化斡旋的一種方式。
1)專有詞翻譯
專有詞翻譯要求譯者找到合適的英語對等物,并且深刻探索原文的含義并在翻譯中充分表達。
(3)一時,王大夫來了,診了脈,疑惑說道:“昨日已好了些,今日如何反虛浮微縮起來?”
(Y) Presently Doctor Wang arrived and felt his patient's pulse. “She was on the mend yesterday What has caused this relapse today?”, he asked in surprise.
(H) The doctor arrived promptly and proceeded to take skybright's pulses. He appeared to be disconcerted by what he found. “Yesterday she seemed to be a little better”,he said,“but this pulse today takes us right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from---empty, superficial, faint, constricted…”
霍克斯不僅成功地翻譯了中醫(yī)中empty,superficial,faint,constrict
ed的四個形容詞,還很好地表達了against這個詞。中醫(yī)術(shù)語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因此也是向世界各地讀者傳播中國文化的絕好機會。因此,翻譯人員應(yīng)忠實傳達信息,同時保留原始文本的特征。
2)話語習(xí)慣和邏輯
一般來說,語言應(yīng)與邏輯保持一致。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邏輯。一種語言的習(xí)慣不僅在另一種語言中不存在,而且也可以認為是不合邏輯的。這給翻譯人員增加了另一項任務(wù),因此有必要仔細分析這種差異,以便在翻譯中體現(xiàn)出來。
(4)我一見了妹妹,疑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歡喜,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該打,該打。
(H) 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s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 to be spanked, don't I ?
(5)賈母一面說,一面來看寶玉,只見今日這頓打,不比往昔,又是心疼,又是生氣,也搶著哭個不了。
(H) From the sight that met her eyes she could tell that this had been no ordinary beating. It filled her with anguish for the sufferer and fresh anger for the man who had inflicted it, and for a long time she clung to the insert from and wept…
霍克斯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件事,因為他認為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示例中“l(fā)augh”和“cry”來自王熙鳳,但對象是最早到達賈府的黛玉。示例中的“anguish”是寶玉的,而對象是他的父親。 因此,霍克斯區(qū)分了兩者。中文顯然習(xí)慣于不做任何區(qū)分,但是含義很明確,但是用英語來說,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四.結(jié)論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楊顯義,Gladys Yang和Hawkes對于翻譯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非常清楚。在很大程度上,當它們將源文本傳遞給目標讀者時,它們盡可能忠實于原始文本的內(nèi)容和樣式。他們的翻譯將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生活經(jīng)歷,個人對原始文化的看法和態(tài)度,教育背景和社會意識。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絻晌环g在翻譯中盡了最大的努力充當文化調(diào)解人。他們的文化斡旋受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對社會的了解,溝通技巧等的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文化斡旋不僅需要充分掌握雙語技能,而且還需要“為了發(fā)揮斡旋者的作用,靈活地改變其文化取向。因此,文化斡旋者將發(fā)展出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并將達到語境評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David Katan
[2]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3]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by David Hawkes, Penguin Books,1973.
[4]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3.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