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書局所出中學國文教科書不少,在編制方面各有優(yōu)點,但我的印象似乎是那些教本犯有共同的毛病,就是選文太深而且太雜,這個毛病在高中教本內尤其顯著。我看歷年大學招生考試的試卷,中學生所表見(現)的作文技術十分惡劣,對古書的了解力也十分低。而現在的中學教本卻又深得很,似乎是矛盾的。數年以前,我和幾位同事合選某大學的大一教本,起初因為顧到大學教育的宗旨,所以多選先秦諸子和唐以前的文章,結果學生讀得很苦,終于不得不把那一本教本廢棄,改選唐以后的文章,取來應用。在那兩種教本里面,后來發(fā)見(現)有幾篇文章,在高中課本里早已選了,但學生還是沒有自修能力,要教者逐句講解,方始明白。所以我在數年以前,即有這樣一個觀念:現在的高中國文教本太深,取來作為大學教本也可以,或者還太深。到了現在,我的意思還是如此。舉具體的例來說,商務印書館所出《復興高中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一篇是《典論·論文》,后面又有章學誠的《詩教》上及《詩教》下,《書經》的《牧誓》,李清照的《金石錄后序》,那幾篇文章,恰巧在前年的西南聯大大一國文教本上也選的有。固然也可以說我們選得太淺,但據教學的經驗來說,大一學生讀那幾篇文章不見得毫不費力,所以放在高中一年級課本中必定太深。在編者的意思大概是想以教本的力量來提高學生程度,其實單是教本深不足以提高學生的程度,反而可以減低學習者的趣味。
——浦江清《論中學國文》
(原載于《國文月刊》1940年10月第一卷第三期,后收入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浦江清文史雜文集》)
浦江清(1904—1957),著名文史家,長期執(zhí)教于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致力于研究古典文學和“東方學”。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關注國文教育,協助創(chuàng)辦《國文月刊》并發(fā)表相關文章。
特約主持:趙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