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琛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教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0-0079-02
提問是一種教法,也是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對提問的運用,并非單一地提出問題,要突出提問的有效性,抓住學情,抓住學生學習疑難處,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沖突來設計有效問題,幫助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增長才識,發(fā)展歷史素養(yǎng)。教學中,筆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幾條途徑來設計問題。
1.根據(jù)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問題。
在歷史學習中,提問要把握恰當?shù)臅r機。教師在提問時,要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體系,把握新舊知識點的銜接,引導學生順勢展開思考與探索,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教材九下第一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已經(jīng)對英國、美國、法國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該單元主要介紹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制度及特點。由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還有哪些國家實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聯(lián)系本節(jié)內容,學生找到了俄國和日本。接著,教師再設置問題:“在推翻英國殖民統(tǒng)治后,美國又遇到了哪些困境?通過哪些措施擺脫了困境?”結合歷史教材,學生知道,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由于美國南北方實施不同的經(jīng)濟形式,資產(chǎn)階級與奴隸主的矛盾無法調和,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北方取得勝利,廢除了黑人奴隸制,讓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得以鞏固。這樣的提問,順著學生已有的知識脈絡,增進新舊知識點的理解與互融。
2.在學生學習疑難處設計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抓住學生的學習疑難點,圍繞疑難點展開提問。
例如,在學習“分封制”這一知識點時,分封制的概念、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內容及其影響的探究是學習難點。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講解分封制,即便融入相關史料,學生依然會理解困難。為此,筆者將難點進行分解,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自主讀書,了解分封制的目的、特點。分封制是由誰主持的?對誰進行分封?有何影響?”這樣層層關聯(lián)、由淺入深地展開提問,學生在回答這些相互關聯(lián)的小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了分封制,突破了學習難點。
3.根據(jù)學生認知沖突設計問題。
歷史是客觀的,但我們的認知卻可能是主觀的、充滿矛盾和疑惑的。課堂上圍繞歷史史實的提問,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沖突來展開。
例如,在學習“岳飛抗金”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岳飛是民族英雄,他在抗金過程中英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收復失地。但為什么岳飛被召回并被殺害?”這一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時教師可以出示相關史料,讓學生從史料中得知,岳飛打敗金兵,迎回徽宗、欽宗,但從宋高宗的立場來看,重用岳飛為的是抵抗外敵入侵,保衛(wèi)國家安定,可他又擔心二帝回朝,影響其帝王之位,所以岳飛必然會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教師請學生再進一步思考,并提出問題:“客觀地講,岳飛代表了誰的意志?誰更希望他抗金成功?”最后,師生通過共同討論,得出“岳飛抗金最符合百姓利益與立場,但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上,岳飛的命運難逃一死”的結論。
4.在總結歸納時設計問題。
在學習歷史時,一節(jié)課講完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為了鞏固學習成果,加深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在提問形式上,可以是個人提問,也可以是小組提問。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成果、社會影響進行思考,請同學們以小組交流的方式總結辛亥革命的意義?!边@樣,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對課堂知識進行復習的過程,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理解。
在歷史課堂,提問還要注重方法的多樣性,把握問題設計的適切性。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認真?zhèn)浜脝栴},貼近學情,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問題探究,在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巧妙點撥,耐心等待,讓提問更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竹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