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雅
內(nèi)容摘要:《擬行路難》十八首是鮑照的代表作,擬作漢代樂府歌行,備言世路艱辛與別離傷感,寫盡寒門子弟的仕途困頓與人生艱難。全詩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長達二十余年,非一時一事之作,同時在情感表達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持續(xù)性與一致性,是研究鮑照個人情感與思想歷程的重要組詩,充沛宣泄的個人情感反映出鮑照本人真實而復(fù)雜的人生態(tài)度,這既是鮑照個人經(jīng)歷與心理狀態(tài)的如實呈現(xiàn),也是社會環(huán)境與時代風云的真實寫照。
關(guān)鍵詞:鮑照 《擬行路難》 寒門 人生態(tài)度
鮑照作為南朝劉宋的著名詩人,以其特立獨行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世風格格不入的風骨氣質(zhì),在當時糜弱的創(chuàng)作風氣之下,帶給詩壇一種久違的激蕩縱橫與遒勁剛強。鮑照家世貧寒,一生沉于下僚,孜孜以求的功名抱負皆難以達成,早年因獻詩受到恩賞,獲封臨川國侍郎、秣陵令、永嘉令等職,先后投奔臨川王劉義慶、始興王劉浚、臨海王劉子頊,最終因兵亂被斬殺于亂軍之中。鮑照一生際遇坎坷,有志難伸,這使他悲憤滿懷,盡是抑郁不平之氣,再以氣使才,詩歌創(chuàng)作也皆是悲憤抑郁之氣,直抒胸臆,急促慷慨。鐘嶸在《詩品》中將鮑照列為中品,評價其詩“險俗”[1]292,可看出鮑照的詩風其實并不為當世所喜,但鐘嶸對鮑照本人的評價是“才秀人微,故取湮于當代”[1]292,可見殘酷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壁壘分明的門閥制度,限制了鮑照的致仕之路,但也鍛造了鮑照的詩歌風骨。隋代王通在《中說·卷三·事君篇》中將鮑照與江淹并舉:“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2]79,直率耿介,急切憤懣的鮑照,詩歌里的悲憤不平皆是現(xiàn)實人生的寫照,《擬行路難》便是此類詩風代表之作。
《擬行路難》共十八首,且并非一時一事之作,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長達二十余年,形成組詩。內(nèi)容囊括了寒門子弟、羈旅游子、思婦、邊塞等多種主題,但在表達個人情緒與懷抱抒發(fā)之時,都帶有激烈的情感表達的欲望。其中的《擬行路難(其四)》與《擬行路難(其六)》作為組詩的代表作而廣為流傳,更是鮑照詩風的典型代表: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其四);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ㄆ淞?/p>
《擬行路難》因風格和情感的高度的連貫性與統(tǒng)一性,成為探索鮑照情感世界的重要作品,他的情感宣泄奔放恣肆,常以一種悲觀的心態(tài)面對世事坎坷,有無限的欲求無處安放,在不公的對待下煎熬自苦,求路不得,欲去無門。長久的抑郁縈懷只能以詩歌的悲慟進行釋放,但無法化解絲毫,只能略表心志,詩中噴薄而出的情感表達著詩人自身對待人生與生命的主觀態(tài)度,以其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為支撐,架構(gòu)起鮑照特出的人生格局,仔細探究《擬行路難》便可知,究其一生,他到底以怎樣的心態(tài)生活,如何對待自我,如何看待世界。
一.豐沛的自我意識
《擬行路難》中,第一視角的敘事和描寫占據(jù)組詩的主要地位,鮑照對詩中主人公的處境、行為、想法、所見所聞進行種種描寫和刻畫,著重表現(xiàn)出詩中主人公的個人境遇和復(fù)雜情緒,抒情主人公形象獨立、特點鮮明,在本質(zhì)上就是詩人自我意識的一種明確表達,這種自我意識的高頻率地出現(xiàn),象征著作者自身情緒的豐富以及難以自控的噴薄迸發(fā),豐沛的自我意識體現(xiàn)在詩歌的各個方面,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情感的抒發(fā)是古今詩人們的共通,但其體現(xiàn)在文字與詞匯運用的個性化方面,卻可以稱作是鮑照詩獨有的風采。
首先,“我”字與“君”(除“君不見”、“我君”、“君子”之外)字的使用,就數(shù)量而言,分別有16處、10處之多。如“今我何時當?shù)萌?,一去永滅入黃泉”[3]230;“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3]242”;“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扺節(jié)行路吟”[3]2225等,以及最為著名的“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3]231鮑照十分鐘愛以“我”字入詩,且使用得較為頻繁,這是此前文人詩所不常見的,在當時糜弱婉曲風格的統(tǒng)治之下,敢于在詩歌之中直抒胸臆的坦率表達需要很大的勇氣,鮑照以一種意氣用事的快意,指使心中或悲憤或抑郁之氣。這種坦誠的自我意識并非刻意強調(diào),而是當詩人以豐沛的情緒駕馭文字之時,無法安置的主體意識也隨之迸發(fā)。以“我”與“君”字代表的“你我”,皆是是詩人自身的幻化,其感情流露自然又激切,帶有沖動又較為克制,鮑照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處宣泄的情緒在詩歌中得到自由的抒發(fā),同時,“我”與“君”好似二元對立的存在形式,也是詩人內(nèi)心焦灼和矛盾的體現(xiàn)。
其次,帶有“忄”、“心”偏旁的字大量出現(xiàn),是鮑照個人心態(tài)與情緒的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表現(xiàn)?!稊M行路難》組詩中文字的使用個性鮮明,足以體現(xiàn)出鮑 照個人的心理狀況與真實情緒,詩中充斥著大量代表個人情緒的文字,毫不避諱 地直接表達詩人自己的心態(tài),其中帶有偏旁“忄”與“心”的字更是具有十分鮮明而醒目的作用,如“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3]237;“持此從朝竟夕暮,差得亡憂消愁怖”[3]238;“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懷悲”[3]238;“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3]243等等。十八首詩中帶有這兩個偏旁的字大量出現(xiàn),“悲”、“愁”、“怨”、“思”、“憂”、“懷”、“怖”等字被多次重復(fù)使用,“憔悴”、“惻愴”、“惆悵”、“惕惕”等詞則更是直截了當?shù)孛枥L了心情和狀態(tài),這樣帶有明顯情緒化傾向的文字在鮑照的筆下被大量使用于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之中,在情緒上具有高度統(tǒng)一性,即皆是傷懷畏懼或者消極悲觀的感情表達,而愉悅之情卻難以尋覓,這是詩人對于自身情感的一種無意識或者潛意識中的表現(xiàn),文字的選擇和運用絕非詩人刻意為之,而是情感的真實與情緒的流露自然得驅(qū)使,大量一致性的詞匯的使用足以表明詩人情緒的規(guī)律性和穩(wěn)定性。對個人情感不遺余力的表達,也是其自我意識宣泄的強有力的證明。
最后,在動詞的使用上,鮑照善于運用連貫性的動詞來營造出一種匆忙的動態(tài)感。鮑照在《擬行路難》的題材和主題的選擇和表現(xiàn)上主要以遭遇不公和慢待的寒門士人以及遠戍征人與游子思婦為描寫對象,以人物的行動或所思所想為描寫內(nèi)容,而在這些看似十分傳統(tǒng)的題材的基礎(chǔ)上,鮑照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憑借大量動詞的使用,創(chuàng)作出動態(tài)的詩,通過對主人公或者周邊環(huán)境與心理活動的刻畫,賦予作品以“行動感”?!稊M行路難》中,鮑照很少寫靜止的事物或者狀態(tài),在極少數(shù)的情況下,一旦涉及到靜止,他也會立刻主動轉(zhuǎn)念去聯(lián)想其頹敗與消逝的時刻和狀態(tài),一切都是在動感之下的匆匆忙忙的更迭變換因而難覓長久,只有憂愁與悲怨的郁郁之情才能是永恒。大量動詞的運用和連綴加重了這種情緒的涌現(xiàn),加重了詩句的短促感和激烈性,使之更為蒼涼激蕩:“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景弄禽爵。含歌攬?zhí)楹惚С?,人生幾時得為樂”[3]277;“流浪漸冉經(jīng)三齡,忽有白發(fā)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fù)已盈”[3]239等句是這種行動性的完美執(zhí)行,動態(tài)行為的頻繁出現(xiàn)帶來的“行動感”,也不可避免得產(chǎn)生了“焦慮感”,這種“焦慮感”正是鮑照個人內(nèi)心焦慮的表現(xiàn)和印證,詩人感嘆人世不可預(yù)知的莫測和無常,又在令人無可奈何的環(huán)境之中持久地痛苦糾結(jié),由此而言的焦慮難以平復(fù)。這樣的焦慮勢必又會導(dǎo)致主人公接下來的行動與思考,在重復(fù)和循環(huán)之中,焦慮感循環(huán)往復(fù)、周而復(fù)始,因而鮑照總是執(zhí)著于筆下的人正在做什么、想什么,無疑有助于突出“人”的主體性和中心地位,自我意識自然會得到更加充分且深刻地表現(xiàn)。
二.雜糅的抑郁不平
“抑郁不平”是鮑照詩歌風格的歷史性評價。鮑參軍的創(chuàng)作風格用一句“抑郁不平”其實是難以涵蓋的,鮑照一生境遇復(fù)雜,人生起落之間心緒激蕩,其人生態(tài)度的架構(gòu)絕非某一種簡單的情緒能夠代表,而是多種情緒的長時間雜糅,怨憤之情、悲惻之感、厭世之心,共同醞釀成具有代表性的抑郁之氣,持續(xù)性的抑郁不平之中集聚各種不同的心境和態(tài)度,在長久的郁郁難求與時不我待的無盡折磨之下,充斥著無法開解憂愁與自我折磨的壓抑。
怨憤之情在《擬行路難》之中隨處可見:“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3]243;“西家思婦見悲惋,零淚沾衣?lián)嵝膰@”[3]234。常言說悲憤出詩人,正是鮑照長時間的性格壓抑和情感憤懣,促使其“不平則鳴”[4]233,得以創(chuàng)作出大量抒發(fā)心懷又排遣憂憤的作品。對時局的不滿,對待遇的不公,對身世的無奈,對門閥的憎惡,盡皆使他體會到人生艱難、舉步維艱。悲惻之感也是鮑照長期以來無法釋懷的傷感,這種悲傷與怨憤不同,怨憤中蘊含著欲望與力量,甚至蘊含著不甘沉淪的反抗意識,而悲惻則更傾向于無奈又無力的悲傷和哀嘆,是怨憤之后無法作為的哀傷與有心無力的妥協(xié)。在堅固的門閥制度之下,作為有抱負的寒門士子,最大的幸運便是遇到伯樂,受到支持和器重,但鮑照并沒有這樣的幸運,他的一生一直在自己無法左右的環(huán)境中度過,并沒有迎來任何的人生轉(zhuǎn)折,從始至終,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賞識和重用。正因如此,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更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孤立無援之中,悲惻之情如決堤之水,難以抑制,“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3]241,詩人深感道途坎坷多艱、人世困頓、有志難伸。在難以彌合的怨憤和悲惻的心境之下,便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厭世之心。厭世,是魏晉以來的文人士大夫們的典型心態(tài),自東漢末亂世始,天下從未得到真正的安寧,征伐殺戮不斷,篡位竊國頻發(fā),儒家沒落、佛道昌盛、玄學大興,秦漢以來的傳統(tǒng)再難延續(xù),這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心態(tài)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人們對眼前的一切報以質(zhì)疑和不屑的態(tài)度時,對現(xiàn)實的逃避反而更能使自身安樂寧靜,避世與厭世便成為趨勢。鮑照的厭世之心在《擬行路難》中表達得直白顯露,彌漫于整組詩歌,甚至有“直得優(yōu)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3]243的直接宣泄,此句出自組詩的第十八首,創(chuàng)作于鮑照二十余歲之時,可見其心緒頹靡,厭世至深。
在“怨憤之情”、“悲惻之感”、“厭世之心”雜糅之下所鍛造出的抑郁不平之氣,真實又厚重,雄渾而深刻,它并非單一的抑郁,而是可以印證時代,表明人心,引起共鳴的寒門士人之氣,鮑照以自己令人悲憫的人生經(jīng)歷入詩,多重情感撞擊之下的抑郁不平才會攝人心魄。
三.審慎的自保情緒
縱使命途多舛、人生不易,但鮑照本人也絕非是棄個人安危于不顧的剛烈之士,詩中飽含大量激切抑郁之感的同時,不乏許多文字能夠透露出他的審慎自保之心。鮑照旨在表達寒門士人的仕途坎坷與人生艱辛,但在表現(xiàn)自身強烈情感的同時,在題材與主題的選擇和駕馭上,寒門艱難、思婦棄婦、征人遠戍、游子客居皆是歷來具有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與安全性的主題。西晉左思《詠史》其二:“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藉舊業(yè),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5]733為寒門庶子做出了蒼勁有力的情感宣泄,在門閥制度統(tǒng)治政壇的六朝時期,作為壓抑摧殘中的憤慨和抗爭,寒門士子的主題在詩壇一直占據(jù)著一席之地,而游子、征人、思婦等更是詩歌歷來的主題。所以鮑照在詩歌的主題的確立與題材的選擇上并沒有觸及統(tǒng)治者的禁臠,沒有直接描寫政治的殘酷黑暗,只熱衷于表達自身情感,選取多種角度,渲染風景環(huán)境,充斥現(xiàn)實的壓抑卻較少涉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同時,只表達和描繪卻不進行深刻的現(xiàn)實性的剖析,也是《擬行路難》的在內(nèi)容上的特點之一,詩人寫自己的賦閑或不得志,郁悶滿懷又無處調(diào)節(jié),表達出多種負面情緒,感嘆命運無常、光陰不待,但他從未直接剖析造成這種局面的真正的、深刻的原因,不對客觀現(xiàn)實狀況進行針對性的分析。這是一種清醒的政治敏感,可以看出作者在無可奈何、力不從心的客觀現(xiàn)實之中,依舊保持著仕途中人的審慎和冷靜。
審慎的自保與克制的放肆還體現(xiàn)于《擬行路難》的另一種現(xiàn)象之中,詩中有假借他人,有直抒胸臆,都是看似言辭激憤、語言遒勁,但當自己的表述有可能產(chǎn)生威脅自身安全的隱患之時,詩人便直接使用“不敢言”、“不能言”使全詩就此終結(jié),再無下文:“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3]232;“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盵3]229此二處“點到為止”與“戛然而止”,皆因“不能”和“不敢”,鮑照的直截了當?shù)谋磉_,可見其敏感與謹慎。鮑照入仕之路可謂歷盡波折,他曾在度過了一段賦閑時光之后,主動投奔始興王劉浚,在其麾下?lián)文涣?,后暗中察覺到始興王可能有謀反之心,便果斷選擇辭官歸隱,以避免引火燒身,不久始興王果真謀反,事敗之后,鮑照因曾經(jīng)身為劉浚的幕僚而遭到牽連,身陷囹圄,最終查明鮑照提前辭歸,并未參與始興王的任何行動,最終免罪。這樣的經(jīng)歷更加深了鮑照對生命的不測與無常的深刻感悟,也令其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更加小心謹慎,以求在朝不保夕的時勢里茍全性命。鮑照本對自己的人生與仕途報以極大的熱忱與期待,在欲望與功名的驅(qū)使之下謀生奔走,又因個人身份限制與艱辛經(jīng)歷消磨掉棱角和銳氣,最終只能各處寄身,時刻清醒以求自保,費盡心力謀取朝夕安穩(wěn)。
四.強烈的生命預(yù)感
《擬行路難》隨處彌漫著消極的宿命感,鮑照始終以悲觀的生命預(yù)感來預(yù)判不可測的人生際遇和命運的最終結(jié)局,這與他自身的坎坷困頓大為相關(guān),人生與前程皆被寒門出身限制,才智無用武之地,這對于一位有才情抱負的知識分子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劉宋時期,門閥制度依然穩(wěn)固,但比之從前卻是有所松動,出身微寒的士人也可以憑借自身的才能和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賞識在劉宋朝堂得到重用,但幸運的人終究是極少數(shù),鮑照懷抱的希望終究難以實現(xiàn),在希望落空的漫長的落寞歲月里,身不由己的無常與求而不得的困頓,加重了詩人對官宦仕途的絕望,對終極命運的質(zhì)疑,一切因素皆導(dǎo)致他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有悲觀態(tài)度,最終淪陷于消極的宿命論。“人生倏忽如絕電,華年盛德幾時見”[3]238;“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3]239;“寒風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3]243;“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冢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3]237;“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3]243;“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盵3]230鮑照用大量的詩句來昭示自己的前程、未來以及結(jié)局, 消極的生命預(yù)期與強烈的悲劇預(yù)感是《擬行路難》組詩一以貫之的情緒,也是鮑照對待自我人生的心態(tài)的體現(xiàn)。
鮑照消極的宿命論心態(tài)也與劉宋時期的宗教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南朝劉宋時期,佛與道皆昌盛,百姓多崇信佛教,而上層社會多崇信道教,即五斗米教。易中天先生在談及南朝宗教情況時曾說:“只有儒學才會讓統(tǒng)治者放心,可惜儒學不是宗教,也只適合治世,不適合亂世。亂世無秩序、無權(quán)威、無希望,靠得住的只有神,統(tǒng)治者要借鬼神之威,造反者要假靈異之力,草民們期盼著救世之主,于是佛法大行、道教大興?!盵6]150鮑照作為一位傳統(tǒng)的寒門儒士,并未有崇奉宗教的記載,同時,他的個人追求與脾氣心性,在本質(zhì)上也是與宗教性不相容的,佛教講求因果輪回來世觀,道教追求無為超脫逍遙無所恃,于鮑照而言皆不是執(zhí)著所在。但在《擬行路難》中出現(xiàn)了兩次“皇天”,分別是“窮途運命委皇天”與“存亡貴賤付皇天”,“皇天”為明顯的道教神祗意象,以道的意象入詩,這可以說明鮑照的思想受到了道教的影響,但是《擬行路難》中強烈的天命觀與消極的宿命感更應(yīng)是詩人在借用宗教意象來進行自我寬慰與勸解。鮑照始終在個人的際遇和命運中掙扎的狀態(tài)之下,產(chǎn)生強烈的生命預(yù)感,感知自己最終的可以預(yù)見的令人絕望的結(jié)局,再轉(zhuǎn)向宿命論般的自我寬慰,命運二字對于鮑照而言痛苦又沉重,種種消極悲觀的生命預(yù)感不過是其慘淡人生的寫照。
《擬行路難》是鮑照人生歷程與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它的創(chuàng)作傾注了詩人真切的感情,寒門士子的艱難在鮑照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坎坷的經(jīng)歷和艱難的人生賦予他生命的底色,形成了他對于生命的認知與思考,鮑照的人生態(tài)度是其心理狀態(tài)的反映,是其人生經(jīng)歷的佐證,是其所處時代的映照。
參考文獻
[1][梁]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張沛,撰.中說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南朝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玲玲,校注.鮑照集校注[M].中華書局,2012.
[4][唐]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易中天.中華史·南朝·北朝[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