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科學精神培養(yǎng)的路徑探析

2021-04-09 08:36程忠園葉玉葉吳儒敏
地理教育 2021年4期
關鍵詞:科學精神初中地理

程忠園 葉玉葉 吳儒敏

摘 要:科學精神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品格,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地理教學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深挖教材中的科學元素,多角度、多層次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文章以商務星球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為例,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開展課堂活動,體驗研究步驟;分享地理史實,浸潤科學品質”等環(huán)節(jié),嘗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初中地理;科學精神;路徑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文化基礎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它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底色,也是其他兩方面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1]??茖W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xiàn),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2],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應該圍繞上述要點展開。

2019年12月14日至17日,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綜合學術年會在湖北武漢舉行,筆者展示的課例是商務星球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海陸變遷”。筆者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深挖和整合教材中的科學元素,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開展課堂活動,歸納研究步驟—分享科學史實,浸潤科學情感”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維持學習動機,啟發(fā)學生思維,特別是當問題情境與原有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容易引發(fā)學生心理上的矛盾或沖突,這種認知沖突可以喚醒學生的自省意識,激發(fā)主動思考和自我建構,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和逆向思維的發(fā)展,從而形成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3]。

科學源于發(fā)現(xiàn)。作為經典的科學史教育內容,“海陸變遷”的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經歷“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

1.創(chuàng)設多個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連續(xù)的認知沖突

從身邊的現(xiàn)象導入課堂。學生通過觀察巢湖北山貝殼化石,引發(fā)第一個問題:貝殼生活在水里,怎么會出現(xiàn)在山上?接著探究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實例,引發(fā)一個又一個問題:喜馬拉雅山上為什么有魚龍的化石?臺灣海峽海底為什么會有森林的遺跡?黃河三角洲面積為什么會“生長”?澳門的面積為什么會不斷擴大?每個問題都是一個認知沖突,通過探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得出結論: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陸是變化的,過去在變,現(xiàn)在在變,未來還會變,世界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運動、變化的觀點是批判質疑精神形成的基礎,它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思維品格,形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習慣,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用證據(jù)和邏輯說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創(chuàng)設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真實的認知沖突

課后研討中,專家認為本課最大的亮點是顛倒了傳統(tǒng)的教學順序,創(chuàng)設了“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的真實情境。課堂上,教師現(xiàn)場展示地球儀,發(fā)現(xiàn)地球儀表面是光滑完整的一塊,提出問題:實際的地球表層像地球儀表面一樣是一個整體嗎?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進入“憤悱”狀態(tài),此時,教師呈現(xiàn)“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繪制在KT板上),引導學生分組觀察,并在圖上描繪地震帶,猜想地球表層的結構特點:不是光滑完整的一塊,而是由若干板塊構成的,板塊之間的界線就是地球內部力量釋放的裂縫地帶,與地震帶的分布一致。由“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這個真實情境得出結論——地球表面有裂縫,地下深處有能量活動,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發(fā)生沖突,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索:除地震分布外,還有其他證據(jù)可以證明板塊構造和板塊運動嗎?對照課本地圖,在“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上描繪世界主要火山帶、世界兩大著名山系分布,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世界主要山系、火山的分布與地震帶驚人的吻合。在此情境中,學生從自然界真實發(fā)生的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提出問題、尋求證據(jù)得出結論。這種知識不是通過死記硬背,而是通過主動建構得到的,能力的提升不是通過模仿練習,而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

二、開展課堂活動,歸納科學步驟

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表達與交流,這種研究步驟或習慣不是教師“告訴”學生就能形成的,必須通過“活動”反復練習、主動建構。適當?shù)恼n堂活動,不僅能讓教師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還能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1.從真實案例出發(fā),感受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通過展示和討論巢湖北山貝殼化石、喜馬拉雅山魚龍化石、臺灣海峽海底森林遺跡、黃河三角洲不斷“生長”、澳門的面積擴大等實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地質歷史時期,這些區(qū)域的古地理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通過觀看《滄海桑田》視頻,引發(fā)學生猜想:這些區(qū)域的古地理環(huán)境與現(xiàn)在是不一樣的,陸地可能是海洋隆起形成的,海洋可能是陸地沉降形成的,有的地方面積可能擴大,有的地方面積可能縮小……進一步展示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的測量資料,用現(xiàn)代科技驗證學生猜想的正確性,最終得出結論:世界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在這個活動教學中,學生從真實案例出發(fā),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猜想,通過資料分析和數(shù)據(jù)實證得出結論,感受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2.多種手段推進,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板塊構造學說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活動分三個部分進行。首先,展示地球儀和“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通過觀察和描繪地震帶,猜想巖石圈是由若干板塊構成的,板塊之間的界線與地震帶的分布一致。進一步猜想: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不僅多地震,也可能是山系、火山分布集中的地帶。其次,通過在KT板上描繪“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帶、世界兩大著名山系分布,驗證這種猜想是正確的,進而得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再次,對照世界板塊分布圖,在KT板“近20年來4.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上,分組合作填寫七大板塊名稱,繪制板塊界線、板塊運動方向,用書本簡單演示板塊相對運動引起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等。再次,展示煮破的雞蛋,觀察蛋清從蛋殼破裂處溢出后的形態(tài),形象地描述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最后,在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學中,學生從現(xiàn)象出發(fā),由表及里、層層追問,通過繪圖填圖、圖形疊加、模擬實驗、實物對比等手段進行分析、探究、驗證、交流與表達,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3.多角度論證,深化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大陸漂移的教學從分享“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史實開始,提出問題:大西洋兩岸的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以前真的是連在一起的嗎?開展撕紙體驗活動,即把一張廢報紙隨意撕成兩半,然后拼合,發(fā)現(xiàn)報紙邊緣的輪廓完全吻合,文字、圖案可以拼接,驗證這張報紙原來是一個整體。以此類推,引發(fā)猜想:如果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以前真的是連在一起的,那么大陸邊緣的輪廓可以吻合,古地層、古生物等古地理環(huán)境特征應該具有相似性。開展分組活動:第一組學生從世界地圖上把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輪廓裁剪下來,然后進行拼接,發(fā)現(xiàn)這兩個大陸的海岸線驚人的吻合,甚至能夠拼合在一起;第二組學生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南美大陸東岸和非洲大陸西岸都有海牛、鴕鳥這類不能長途游泳或飛翔的古生物存在;第三組學生發(fā)現(xiàn)南美大陸、非洲大陸古老地層具有相似性,特定地層中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三組學生一致認為,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是有證據(jù)的。最后,通過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的測量資料,實證大西洋面積在擴大、太平洋面積在縮小,論證了“大陸是漂移的,今天的世界海陸分布是大陸分離、漂移的結果”的觀點。在這個模塊的活動教學中,學生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感性到理性、從局部區(qū)域到全球范圍、從實踐體驗到數(shù)據(jù)論證,像科學家一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化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三、分享地理史實,浸潤科學精神

課堂上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方法,還在于體悟科學理念,浸潤科學品質,達到像科學家一樣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目的。

浸潤科學精神從分享“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地理史實開始,陳述時要盡可能還原歷史事實。相對于故事而言,地理史實更具有科學的感染力??茖W家的人物形象鮮活生動,科學探索的足跡扎實清晰,容易引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真實的共鳴。早在16世紀,就有人發(fā)現(xiàn)大西洋兩岸的大陸海岸線驚人的吻合,但在其后的幾個世紀中人們見怪不怪,只有魏格納提出了問題:為什么驚人的吻合?這種驚人的吻合能夠說明什么問題?除了這個現(xiàn)象以外,還有哪些證據(jù)可以證明大陸是漂移的?如何尋找這些證據(jù)?他堅持以事實說話,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不僅查閱大量的資料,而且多次外出考察,通過實地測量等方法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jù)。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被與會的科學家視為“瘋子”,被世人嘲笑,“大陸漂移”與千百年來大家認定的“靜止的世界”的經驗或權威結論完全相悖,但魏格納不畏“權威”,他堅信自己的考察研究是科學的,最終創(chuàng)立了“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先后四次赴格陵蘭島考察,雖然他遭遇暴風雪不幸遇難,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學生在課后撰寫的學習后記中寫道:“我們應該向魏格納這樣的科學家學習,從小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堅持實事求是的做事原則,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刻苦鉆研、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

從重知識到重能力再到重素養(yǎng),從傳播科學知識延伸到培育科學精神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的必然要求[4],它背后隱藏的是人類自身發(fā)展對科學精神的深刻追求。初中地理,特別是初中自然地理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激發(fā)科學探究興趣、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的神圣使命。教學中應該堅持以科學精神立意,堅持問題情境和活動教學,堅持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堅持播下浸潤科學品質的種子,使科學精神在地理課堂上生根發(fā)芽,開出滿樹的科學之花。

參考文獻:

[1] 劉慶昌.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04):35-41.

[2] 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3] 劉海燕.創(chuàng)設地理問題情境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J].地理教育,2007(06):16-1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科學精神初中地理
試論生物實驗教學中的科學精神教育
例談小學閱讀文本解讀的角度
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學養(yǎng)成教育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tǒng)一的研究
電大教務管理中科學精神的應用
對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動”教學內容探析
淺析初中地理課堂合作小組創(chuàng)建的有效策略
芻議初中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試談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清徐县| 太康县| 八宿县| 镇雄县| 秭归县| 晋州市| 剑河县| 体育| 德安县| 玉门市| 平陆县| 星子县| 紫金县| 忻城县| 前郭尔| 东乡族自治县| 龙江县| 金湖县| 安新县| 成安县| 开鲁县| 旬阳县| 垦利县| 卢氏县| 临城县| 张家界市| 濮阳市| 邮箱| 红安县| 博野县| 乐业县| 怀仁县| 公安县| 乌鲁木齐市| 全州县| 兴安盟| 界首市| 和林格尔县| 舞阳县| 泌阳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