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燕霞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婦產科產房,山東 濟南,250012)
分娩是女性的一個正常生理過程,育齡期初產婦由于缺乏經驗,同時分娩時伴隨的劇烈疼痛,易導致其出現恐懼或焦慮等負性情緒[1]。不良情緒往往會影響產婦的產程,進而導致生產過程中大出血和難產的發(fā)生率升高,對產婦和新生兒均造成不良影響[2]。并且,由于自身恐懼和擔憂等情緒,越來越多無剖宮產指征的產婦會選擇剖宮產。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緩解產婦的不良情緒,進而改善其分娩質量和分娩結局[3]。近年來,人文關懷和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的應用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兩者聯合應用可改善初產婦分娩過程中的不良情緒,并保障母嬰生命安全[4]。本研究對育齡初產婦實施了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的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20年3~12月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收治的80名育齡期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年齡18~49歲;② 單胎,足月妊娠,初次分娩;③ B超檢查結果均正常;④ 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 合并妊娠期并發(fā)癥;② 合并精神系統疾?。虎?存在認知或語言障礙;④ 胎兒生長發(fā)育異常。將所有初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中,年齡21~38歲,平均為(28.34±4.23)歲;文化水平為大學及以上13例,高中18例,初中及以下9例。觀察組中,年齡20~39歲,平均為(28.91±4.75)歲;文化水平為大學及以上14例,高中16例,初中及以下10例。2組間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初產婦接受常規(guī)護理,至分娩結束。產前,助產護士給予初產婦相關指導,包括指導其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以及講解分娩的注意事項等,同時注意監(jiān)測其宮縮和胎心情況。當初產婦宮口達到2 cm后,將其送至產房,然后由助產士負責指導初產婦在分娩期間如何進行呼吸和用力等。
1.2.2 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 觀察組初產婦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接受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至分娩結束。具體如下:① 初產婦入院時,護士熱情接待,向初產婦及其家屬發(fā)放宣傳冊,講解分娩的相關知識。責任醫(yī)師檢查初產婦的孕周、胎位和胎兒大小,評估其分娩的風險程度。② 由于初產婦沒有分娩經驗,在分娩前難免會產生恐懼情緒,護士應主動與其溝通交流,及時疏解其不良情緒;同時鼓勵產婦家屬及時給予初產婦安慰和心理支持。③ 護理人員應保持產房整潔和清靜,為產婦營造舒適的分娩環(huán)境。④ 由于第一產程較長,在這個分娩過程中,可能會有初產婦要求剖宮產,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給予其疏導和鼓勵,使其了解陰道分娩的優(yōu)勢,樹立陰道分娩的信心;同時,密切關注初產婦的宮縮情況,在其出現規(guī)律的宮縮后,給予心電監(jiān)護和胎心監(jiān)護。⑤ 第二產程時,護理人員密切監(jiān)測初產婦的各項生命體征(心率和血壓等),觀察其情緒和瞳孔變化;及時解答初產婦的問題,鼓勵其積極分娩。助產士指導初產婦進行合理呼吸和用力,告知其在宮縮時,通過向下用力來促進胎兒的娩出;在宮縮間期可以讓初產婦適當地進食和進水以補充體力。胎兒頭部即將娩出時,囑咐初產婦不可用力過猛,以防胎頭娩出較快而導致會陰撕裂。如果出現胎兒窘迫的情況,應根據具體狀況,合理采用陰道助產或轉為剖宮產。⑥ 胎兒娩出后,護理人員及時清理其呼吸道和臍帶,將新生兒抱給初產婦看,使其感受初為人母的喜悅。鼓勵初產婦繼續(xù)配合助產士,盡快娩出胎盤,并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和出血量,待初產婦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將其轉入病房,并給予相應護理。
1.3.1 分娩質量 ① 產程時間:包括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時間。②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初產婦在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的疼痛程度,VAS評分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③ 產后2 h出血量:記錄產婦在產后2 h內的出血量。
1.3.2 分娩結局 從分娩方式、新生兒Apgar評分、會陰側切和會陰裂傷4個方面評價初產婦的分娩結局。分娩方式包括陰道分娩、剖宮產和陰道助產。會陰裂傷程度分為4度:Ⅰ度,會陰部皮膚、陰道入口黏膜撕裂,出血少;Ⅱ度,裂傷累及會陰體筋膜、肌層,以及陰道后壁黏膜,出血較多;Ⅲ度,裂傷擴增至會陰深部,直腸黏膜尚完整;Ⅳ度,肛門、直腸與陰道完全貫通,組織嚴重損傷,出血不多[6]。新生兒Apgar評分共5個方面,包括脈搏、呼吸、肌張力、外貌(膚色)和皺眉動作即對刺激的反應,評分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新生兒狀況越好[7]。
1.3.3 護理滿意率 2組的護理滿意率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總分為0~100分,分為滿意(≥80分)、一般滿意(65~79分)和不滿意(<65分)。滿意率=(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時間均顯著縮短(P均<0.05),見表1。
表1 2組產程時間比較
觀察組在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的VAS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產后2 h出血量較對照組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VAS評分和產后2 h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為(8.61±0.63)分,高于對照組的(8.32±0.5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76,P=0.033)。觀察組的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分娩方式比較 [例(%)]
觀察組的會陰側切率為7.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50%(P<0.05);2組間會陰裂傷程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會陰側切和會陰裂傷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7.50%(39/40),對照組的為85.00%(34/4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懷孕至分娩是一個與生理、心理和精神相關的自然生理過程,但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疼痛,由于初產婦無分娩經驗,易產生緊張和恐懼等不良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對妊娠結局產生不利影響[8]。常規(guī)產科護理往往只注重產婦的生理狀態(tài),忽視了其心理狀態(tài),導致其自我效能感下降、產程延長,增加了剖宮產率[9]。因此,醫(yī)務人員需要特別關注初產婦在分娩中的心理變化,及時、有效的人文關懷和健康教育能夠更好地改善產婦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降低產后出血或胎兒窘迫等發(fā)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進而保證母嬰安全[10-11]。
本研究給予育齡期初產婦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的干預,包括加強與初產婦的溝通交流,以及開展廣泛的健康教育等。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這說明該干預模式能夠縮短初產婦的各產程時間,促進胎兒的娩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各產程的VAS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提示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減輕初產婦的疼痛程度。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能夠讓初產婦充分地做好心理準備,緩解其不良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初產婦對于疼痛的關注度;另一方面產程的縮短也能夠縮短初產婦忍受疼痛的時間,進而減輕分娩疼痛[12]。產后出血主要是由于宮縮乏力,降低了對血管的壓迫,進而導致產后出血。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產后2 h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由于該護理模式能夠緩解初產婦的不良情緒,降低了不良情緒對宮縮的影響,進而減少了產后2 h出血量。臨床產科中,越來越多的產婦不具有剖宮產指征而選擇剖宮產,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對分娩的恐懼[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干預有助于幫助初產婦樹立陰道分娩的信心,降低剖宮產率,與范雪榮[14]的研究結果相似。觀察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干預有助于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2組間會陰裂傷程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的會陰側切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干預模式能夠降低育齡期初產婦的會陰側切率,改善其分娩結局。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能夠更好地提高育齡初產婦的分娩質量,改善其分娩結局,進而提升護理滿意率,有助于減少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改善醫(yī)患關系[15]。
綜上所述,產前人文關懷結合健康教育有助于縮短育齡期初產婦的各產程時間,減輕其疼痛程度,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剖宮產率和會陰側切率,且提升護理滿意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