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珊
摘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說,而許多學者將“境界”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意境”,雖然二者對景、情等關系的論述都強調真切和自然,“境界”說中的部分理論脫胎于“意境”,但二者在適用范圍、理論依據(jù)、觀照角度等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境界”高于“意境”,意蘊更加豐富完善。王國維糅合西方美學思想,以生命哲學的高度觀照詞學審美,跳脫出文學的局限,使“境界”二字昭示出恒久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意境”;“境界”;景情關系;生命哲學;人生價值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0-0110-03
王國維的“境界”說一方面融合了康德、叔本華等人的西方美學思想,另一方面也鮮明地顯示出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論中“意境”概念的因革。當前學術界對“境界”含義的解讀眾說紛紜,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常常將王國維之“境界”等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意境”,認為二者沒有本質的差別,“境界”是“意”和“境”的統(tǒng)一。如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的觀點就是“境界”和“意境”同屬于一個概念。實則不然,這兩個概念混淆的原因有二,一是二者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二是王國維先生本身對“境界”的闡釋就較為模糊。葉嘉瑩先生在《人間詞話七講》中說道:“王國維的‘境界’兩個字用得太模糊了?!_實體會到詞里面有一種東西……因為他沒有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詞語來描述那個東西,他是不得已,才用了‘境界’兩個字?!盵1]但通過《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對詞的評價,以及中國古典文論中“意境”的相關學說,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二者是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
1??? 古代傳統(tǒng)“意境”理論的發(fā)展脈絡
先秦至漢魏六朝時期,雖未曾準確提出“意境”這一美學概念,但諸多文學作品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形象和情感之間復雜關系的思考。尤其在詩歌領域,從“詩言志”到“詩緣情”,這些文論概念與“意”這一文學創(chuàng)作中心密切相關。由“意”進而聯(lián)系到對“象”“情”“境”等問題的探討,形成一系列標準,以此評價詩歌藝術的高下。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提出有關詩歌形象性理論的“滋味”說?!对娖沸颉吩疲骸拔逖跃游脑~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故云會于流俗?!彼^“滋味”主要指三個方面:一是詩歌內(nèi)容的描摹要窮盡筆力、細致詳切;二是詩歌的藝術手法如“賦、比、興”等的綜合運用要渾然天成,并且應將“興”的運用放在首位;三是情感的直接把握,詩的滋味就是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要能夠感蕩心靈。在此之前的陸機、劉勰等人也都曾以“味”論詩文,“味”這一美學思想可以看作是“意境”理論的雛形。
唐以前,文人對文學作品的藝術評價已經(jīng)涉及“意”與“境”關系的討論,但正式提出“意境”二字的是王昌齡的《詩格》:“詩有三境。一日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極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盵2]表現(xiàn)詩歌審美的三方面?zhèn)戎兀淳唧w物象、主體情感以及二者融合創(chuàng)造出的圓融之境。
晚唐的司空圖進一步闡述了詩歌的意境理論,具體表現(xiàn)為“思與境偕”說、“韻味”說、“四外”說?!杜c王駕評詩書》的“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講的是意境的基本性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重藝術思維活動,并且側重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情趣,與此同時也注重于客體境象,用來激發(fā)主體意趣,二者融合構成意境?!绊嵨丁闭f不僅繼承發(fā)展了鐘嶸的“滋味”說,還舉出了詩歌如何才能有“韻味”,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認為有意境的作品的形象創(chuàng)造要“源于自然”,要“直致所得”和“萬取一收”,這是“意境”理論的又一大發(fā)展。
到了宋代,蘇軾也提出“韻”論,要求其審美范疇要具有超塵絕俗、蕭散簡遠的風致,余味無窮的言外之意,蘊含著高雅的承平氣象以及以簡古澹泊的形式表現(xiàn)秾妍至味的內(nèi)容。嚴羽提出“興趣”說,強調了興發(fā)感動的力量,由此才能創(chuàng)造出美的意境,其特點在于凸顯人的情性。正如其對盛唐詩歌的評價,唯在“興趣”,乃是透徹玲瓏,無跡可求,雖難以直觀把握,細讀卻是意蘊悠遠,這種超越文字局限的韻味感是無窮的。由此可見宋人對“意境”的理解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明清時期,“意境”理論深入發(fā)展。清代詩人王士稹提出“神韻”說,吸收了司空圖“韻味”和嚴羽“妙悟”等說法,強調詩歌的“清遠”“沖淡”之美以及含蓄蘊藉的語言,詩歌創(chuàng)作雖須“盡性”,但此性須以“清遠”作為標準,與司空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蘊藉含蓄美一脈相承。
清末之前,“意境”理論主要用于詩歌領域的研究,晚清時期的詞卻繼承了這一理論。清末況周頤論詞云:“無詞境,即無詞心?!币饩吵蔀樵~學的中心范疇,尤其強調情景交融[3]。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王國維繼承了“意境”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的“境界”說成為詞學研究的重要思想。
2??? “境界”與“意境”部分理論的對比
“境界”說是在中國傳統(tǒng)“意境”理論逐漸成熟完善的基礎上邁出的重大一步,因此“意境”說中的部分內(nèi)容在《人間詞話》中得以體現(xiàn)。
首先,景與情的統(tǒng)一關系。在《文學小言》中王國維就提到文學的二原質,即“景”和“情”?!熬啊敝卦趯ψ匀蝗松氖聦嵖坍嫞扒椤眲t是對事實的精神態(tài)度?!度碎g詞話》第六則中云:“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甭務缢裕骸拔羧苏撛娫~,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笨梢?,景與情是其理論的核心,其尤為強調情感的抒發(f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景情關系也都是“意境”理論探討的核心,從“意與境會”的二元分析,到明清時期王夫之提出的“情景交融”說標志著情景理論的成熟,從中可見一脈相承之關系。
其次,對于景和情的本質特征,王國維強調自然、真切和“不隔”,這些亦是“意境”理論關注的重點。他對納蘭容若的詞作評價甚高,稱其觀物乃用“自然之眼”,言情乃用“自然之舌”,意思是納蘭的詞以意境的哀婉取勝,以纖柔善感的詞心來感受世間萬物,自然而真切,如《長相思·山一程》一詞,邊塞風光自然流轉不加雕琢,流露出了一片真誠的思鄉(xiāng)之情,喜怒哀樂之真感情同為境界構成的核心要素。傳統(tǒng)的“意境”理論同樣強調景情的真切自然,真切即自然,自然即真切。正如晚唐司空圖評價盛唐詩歌時強調其自然天成的審美品格,不假雕飾,渾然無跡。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也主張詩人應對所要展現(xiàn)的情境具有真切的感受,這樣才能曲盡其妙。景與情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渾然一體、無跡可求的狀態(tài),即王國維所強調的“不隔”。正如《人間詞話》第四十則舉例云:“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盵4]意在強調描寫事物的具體化和個性化,不粉飾,不代字,描繪形象生動的直觀畫面[5]?!耙饩场闭f亦講求情感的直發(fā),避諱刻意造情,導致審美層面的斷裂和模糊。從這點來看,“境界”與“意境”頗為接近,借景情使得虛無縹緲、無形無狀的感受有了實在的依托。
但其差異也值得注意。
首先是二者的適用范圍不同?!耙饩场币辉~從佛道思想中引借過來,之后大多應用于傳統(tǒng)詩學領域,上述各種學說也多為詩派理論。而“境界”概念雖然在《人間詞話》中有詳細闡釋,但并不局限于此,同樣適用于詞,適用于文學,適用于一切藝術美學領域,甚至適用于人生哲理,正如王國維提出的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經(jīng)歷的三大境界。因此,“境界”說相較于傳統(tǒng)“意境”理論更具有普適性,將文學中的審美藝術提升到哲學的境界,這也正是這一理論能夠廣泛適用的原因所在。
其次,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不同。傳統(tǒng)的“意境”理論離不開比興這一表達方式。葉嘉瑩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關系例說》中詳細闡釋了“物”“心”“象”等概念與傳統(tǒng)“賦、比、興”手法之間的關系[6]。而王國維的“境界”理論充分吸收了西方文藝美學哲學等思想,強調“語語都在眼前”,在感覺經(jīng)驗中,更重視視覺和直觀[7]。這與傳統(tǒng)的興發(fā)感動、語義微妙、回味無窮、強調整體韻味的藝術體驗有很大的區(qū)別。
最后,二者的觀照點不同。傳統(tǒng)的“意境”理論著眼于文本的審美藝術形態(tài),多為評論審美技巧和審美效應。而王國維的“境界”說則跳出文本的范疇,實現(xiàn)了新的超越,拔高到生命哲學的范疇,重視審美主體本身,因此就拋出了一個新的命題——生命哲學。
3??? “境界說”的超越發(fā)展——生命哲學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意境”理論,王國維“境界”說更關乎生命,關乎宇宙,關乎人生,具有生命精神。其感發(fā)力量也正來源于其具有生命張力和魅力的真性情。他的詞話冠以“人間”之名,也能看出其中包含了許多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憂生憂世”是他情感的至高層面,是其對自我人生的追尋和思考,也是對人世間本質的探求[8]。并且王國維將對人生價值和人間情態(tài)的琢磨和體悟用以觀照詞學研究,挖掘出其中深層次的審美內(nèi)涵,這種真切的生命張力和宏闊的人生體驗是古典詩論中不曾細致闡釋的價值內(nèi)容,是對傳統(tǒng)文學審美內(nèi)涵的重大突破。
《人間詞話》十八則有云:“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4]王國維極力贊賞李后主的詞作,以“血書”二字精準概括表現(xiàn)了其情感的真摯,即一顆“赤子之心”,并言明從李煜起,詞作的境界開始擴大,感慨漸深,成為真正憂國的士大夫之詞。后主的詞有其一貫的特點,那就是本色和真性情。他的《虞美人》就是因身世變故而流露個性的代表,凝結著濃厚的生命體驗,真正用血淚寫出亡國破家的不幸,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的節(jié)制,精神世界是迸發(fā)自由的,其在亡國之后不曾冷靜自省,而是直接了悟人生苦難無常的悲哀。作為一國之君,這種了悟于國而言是有罪的,但于人生之大境界而言卻獲得了廣泛的形態(tài)和意義,將自身經(jīng)歷的慘痛遭遇泛化,通向對宇宙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這種情感共鳴穿越古今,橫跨中外,字字血,聲聲淚。正如葉嘉瑩先生描述的那樣,李煜擔負了所有人間無常的悲苦,并將這種痛苦凝結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句中[1]。李煜以其純真,感受到“往事已成空”的那種深刻廣泛的人世之悲,他的詞作是真正的生命之音,而這種生命之音實際上也正是一種天真、真摯的情感,突破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超越了一切智慧、高妙技法的錘煉,展現(xiàn)出的是大氣魄和大情懷。“境界”說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將宇宙生命的大悲劇力量熔鑄其中,具有了超脫文字藝術本身的精神內(nèi)蘊。
因此,所謂“境界”,可以理解為生命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國維曾提到,有最高智能的人的真正價值不存于現(xiàn)實的物質得失,而是存于真理的,不存于主觀,而是存于客觀的。他們所努力的就是追求宇宙的一個真理、人生的一個意義和價值。因此他生命哲學的另一個核心點就是真理。著名的“三境界”說分別從擺脫誘惑,執(zhí)著追求,內(nèi)心自足、自我實現(xiàn)三個方面闡釋了人生的意義。這種對生命的深情投入,以及高度負責的精神,充滿了悲壯而崇高的色彩[9]??梢姟熬辰纭闭f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的體悟和呈現(xiàn),以人作為觀照的本體,以第三只眼評價人生的流動過程,從而獲得大智慧、大學問,從蒼涼的大背景中達到闊大恢宏的思維高度。沖破對詞的品悟的界限,與廣闊的現(xiàn)實人生接軌,這才是“境界”概念超越平凡“意境”的宏大之處。將人生作為文學藝術的本質,對其進行生命哲學角度的闡釋,提倡一種高尚嚴肅的人文情懷,這是對生命價值的敬畏和禮贊。
4??? 結語
王國維的“境界”說源于傳統(tǒng)“意境”理論而又高于“意境”理論,較前人更加系統(tǒng)和完善,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情景理論體系,并將人作為觀照的主體,探究生命精神的本源意義,將“境界”與人生直接并軌,超越“意境”概念的片段式審美和碎片化感悟,連貫成渾融一體的人生哲學。這種強烈的生命欲望和痛苦是發(fā)自王國維內(nèi)心的真誠吶喊,其意義不僅在于理論的建構,更在于觸發(fā)人們與心靈的對話思考,得出新的感悟。因此我們對“境界”說內(nèi)蘊的探尋也正是對自我人生的探尋。
參考文獻:
[1]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144.
[2]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糩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49.
[3]邱玉明.中國古代意境說的形成和發(fā)展[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3(2):37-39.
[4][清]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42,20.
[5]李衛(wèi)國.《人間詞話》“境界說”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08.
[6]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8-35.
[7]張正線,阮崇友.王國維境界論與中國傳統(tǒng)意境論[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26(12):82-83,96.
[8]張新雪,項念東.論王國維“境界說”審美觀的儒學內(nèi)蘊[J].滁州學院學報,2020,22(4):36-41.
[9]劉凌.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理論的文化闡釋[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