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鸞 宋騰
摘要:“微格教學”是美國教授愛倫博士和他的同事創(chuàng)立的一種師資培訓方式。這種培訓方式有技能單一、反饋直觀、目的訓練、操作簡練等優(yōu)勢。將“微格教學”的優(yōu)勢遷移運用到小學中段語文習作教學中,以實現(xiàn)語文要素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微格教學”之于習作,是將寫作知識系統(tǒng)分解為若干個有機部分,將各項技能拆分到日常的閱讀教學、習作評講中,逐個進行系統(tǒng)訓練,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高效。
關鍵詞:微格教學?小學中段?習作教學?應用
習作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對于小學中段學生的習作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要“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使得剛從低段學習跨入到中段學習的小學生無法盡快適應“寫話”到“習作”的變化,進而對習作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畏難情緒。
心理學指出,兒童具有模仿性強和注重感性認知的心理特點,知識的學習與獲得遵循年齡特征,尤其是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習作中的微格教學,就是將寫作知識系統(tǒng)逐個分解,再進行“一課一得”的教學,學生在相應的“格”里認識到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經(jīng)過系統(tǒng)訓練,可以使寫作變難為易。
一、習作素材的微格藝術——以課前積累為基礎
習作教學中,學生是真正的教學主體,教師幫助學生建構個性化的習作體系。因此,上作文課之前,根據(jù)微格訓練的需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素材積累,以獲取更多新靈感、新內容。
(一)素材收集——指向明確不模糊
葉圣陶先生認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充實的生活體驗,才能讓寫文章如源頭活水般自然流淌。
不難看出,好的選材是一篇佳作的基礎。進行習作教學前,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習作內容,通過多種途徑提前準備素材,在自身已有的“資源庫”中選擇最佳的習作素材。
1.走進生活,在觀察中積累素材
在小學中段的習作微格教學中,學會觀察是習作開始前的一種良好習慣。拓寬學生視野,從觀察班級開始,進而觀察學校,觀察家庭,觀察社會,觀察自然;既要觀察大千世界的景和物,也要觀察身邊的人和事。
部編版語文第六冊第六單元習作要素是“寫一個身邊的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習作安排的話題為“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诒締卧牧曌饕?,課前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最熟悉的同學、家人或伙伴,細細品味與其相處過程中此人語言、動作、外貌等方面與眾不同的特點。通過再次品味,學生對這個最熟悉的人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課堂上,教師借助寫人的范文,組織學生閱讀體會,初步領悟文中作者運用多方面描寫展現(xiàn)人物特點的方法,在練習與修改中實現(xiàn)本次習作目標。
2.巧借課本,在課堂中積累素材
從人教版到蘇教版再到部編版,課本一直都是最好的習作素材。這些課文中,說明文結構清晰,兒童詩語言優(yōu)美,散文構思獨特,小說內容豐富,古詩情感深厚,都為學生積累素材提供了無盡的資源。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對文章內容和思想把握得更加透徹。在此基礎上,結合中段習作微格教學,進行“故事改寫”“片段仿寫”“課后續(xù)寫”或讀后感等微格練習,把教材變成素材,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均能獲得提高。
3.聯(lián)結課外,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閱讀是學生進行習作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無論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古詩文,言辭精妙、構思奇巧的名家著作,還是條理清晰、用詞精準的科普讀物,抑或激勵自我、積極向上的人物傳記等,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優(yōu)秀課外閱讀書籍俯拾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閱讀過程中,多積累、勤運用,通過讀書日記、心得隨筆、片段練習等各種形式廣泛積累習作素材。
(二)觀察指導——細化分解不籠統(tǒng)
羅蘭說過,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會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小學生好奇心強,能積極調動各種感官投入到生活中去,但囿于整理信息能力不強,所以在小學中段的習作微格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對習作前的觀察指導進行細化分解。
1.習作觀察要“言之有序”
小學生認識事物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遵從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本質的認知規(guī)律?!靶颉笔菑膯我坏綇碗s,從靜止到動態(tài),從細節(jié)到全貌,從局部到整體……
例如,在指導學生觀察花時,從一目了然的花形、花色開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觀察枝干和綠葉的結構與紋路;從太陽下亭亭玉立的靜態(tài)到隨微風拂動的動態(tài),再從花的形象、姿態(tài)展開聯(lián)想花的精神……從花的本身出發(fā),到更高層次的象征意義,學生經(jīng)過細致觀察,對于描寫的內容了然于胸。
2.習作觀察要“言之有面”
這里的“面”,指的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方向。以部編版三年級下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為例,第一課時教學前教師提出問題:“世界上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嗎?找一找并帶來分享?!闭n堂交流過程中,學生在抓住了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光澤、觸覺等多方面仔細觀察對比后得出結論:“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相同的?!痹诘谝徽n時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第二課時的習作練習結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從“樣子”“顏色”“氣味”等方面歸納并整理成記錄卡,最終順利完成本次習作。
二、習作手段的微格藝術——以課中練習為途徑
習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中段學生來說,教師在微格教學中可以將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分解出來,如提出‘微格要求→從模仿起步,加強微格練習→建立寫作序列→逐步掌握方法。
(一)范文引路——模仿練習有比照
課本中不同類型的文本文質兼美、思想性強,既是訓練閱讀能力的好素材,也是學生寫作模仿練習的范本。依托文本,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在課文中尋找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點,借助課文的模仿練習,可以使學生從身邊獲取學習資源,拉近與語言文字的距離。長期的訓練也會促使學生更加自主地去了解范文的結構特色、遣詞用句和表現(xiàn)手法,從模仿練習到自我習作的步伐就會更加穩(wěn)定扎實。
教師帶著這樣的意識,課堂練筆不再是空乏無效的,而是一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契機,習作的微格指導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活動體驗——實踐練習有提高
小學階段的習作中,“寫人記事”或紀實類主題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命題。然而,在實際的習作練習中,隨著時間的遷移、記憶的遺忘,中段學生對于“寫清楚人物特點”或“將事情過程寫具體”等要求難以很好地達到。因此,在微格教學中實施活動體驗,指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教師適時加以微格指導,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
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以拔河比賽為例,如果只是在賽后簡單地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回憶比賽前后的過程,那么所獲得的有效習作內容會很有限。如果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xiàn)先前精彩的比賽過程,并對雙方隊員的神態(tài)、動作,啦啦隊員的吶喊的某些細節(jié)等進行回看、定格,那么學生此次活動的經(jīng)歷會被再次重現(xiàn),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習作訓練也就游刃有余了。
小學中段習作的微格教學要重視為學生設置具體生動、靈活多變的情境,利用情境的生成性和趣味性特點,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這樣,學生才會漸漸喜歡上作文。
三、習作評價的微格藝術——以課后生成為落腳點
對中段學生來說,注重學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會讓習作的過程性評價更為直觀有效。教師在微格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策略,在每一次習作評改中,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習作方式評價多元化——人人都是“獲獎者”
小學生易于受到榜樣激勵的示范影響,所以在進行想象或觀察類習作練習時,教師可以從“想象力”這一維度出發(fā),設立“想象大師獎”,利用希沃白板等設備配樂展示學生習作中精彩紛呈的句子,師生共同品味大膽、獨具匠心的想象,為生生評價、自我修改、再次修改奠定基礎。
結合學生好詞好句的積累習慣,教師可以從“運用”這一維度出發(fā),設立“最佳引用獎”。引導學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用詩文佳句、名家名言、成語俗語等讓作文在語言表達和詞句生動方面更進一步。
此外,習作微格教學實踐中,針對不同文體和不同訓練目標,我們還可以設置“趣味語言獎”“細節(jié)生動獎”“精彩文題獎”“獨具匠心獎”等,不同獎項的設立就是一次習作的微格指導,學生對于不同的獎項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修改,也更樂于和同學合作相互評改,共同提高。
(二)習作內容評價趣味化——處處都有“精彩點”
學生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區(qū)別對待,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作文中的可取之處加以鼓勵。
(1)“星星點燈”。中段學生在每次的習作中只要能做到真實表達、構思獨特、詞句生動等,教師都可用“★”標記在對應的文字處,作為獎勵手段?!啊铩痹蕉?,學生獲得的成就感越多,就越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
(2)亮點加分。對習作評改常用的打分制,教師可額外增加“亮點附加分”。圈畫學生習作中的好詞,每個加上1—2分;波浪線標出引用經(jīng)典詩詞的、優(yōu)美的、含義深刻的、升華情感的句子,每句加上3—5分。亮點頻出所帶來的自豪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關注更多的精彩詞句,這樣,習作素材資源庫也將更加豐富。
總之,微格教學在小學中段習作教學中的應用避免了教師脫離具體的案例泛泛而談,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課堂教學實效,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通過長期訓練,學生的動筆習作能力和文本鑒賞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平,熊艷.新課標教師培養(yǎng)與學生成長[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