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錦春
摘? ? 要:“小組專題討論”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日常教學的一個補充,在應用設計上著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強調學生在課后的自我學習與深入思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與檢測學生課堂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并鍛煉與提升他們相關的學習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組專題討論;自我學習;鞏固;檢測;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1-0038-03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是大學生認識與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重要課程。近年來,不少高校積極引入“專題式”和“討論式”教學法,探索課程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亦有個別教師博采兩者之才,嘗試“專題討論法”[1]?!靶〗M專題討論”屬于“專題討論法”的一種,它作為日常教學的一個補充方法,著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強調學生在集中學習后的自我學習,突出學生在消化所學后的深入思考,檢驗學生課堂內容掌握與理解程度,鍛煉學生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
一、“小組專題討論”的優(yōu)點與作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作為一門思政類公共課程,教學內容上理論部分較多,概念內容不少,需要教師通過史實的講述來引導學生正確思考,通過論點的總結來啟迪學生深入領會。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主要是由專業(yè)教師依照教材,按照章節(jié),逐章講述。這個教學方法的長處是教師熟悉課程的重點與難點,能夠熟練把握課程的進度,保證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便于教師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但是,這個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也是非常明顯的。課堂之上,往往是由專業(yè)教師滿堂講授,學生基本上是一種全程聽講的角色,師生之間互動不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不知曉學生是否熟悉、了解、掌握了所教授的內容。教師認真講完了,學生是否理解領會了呢?或者說學生理解領會到什么程度了呢?教師無從掌握。因此,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于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缺乏簡便有效的檢測手段。同時,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習目的來說,除了通過課堂講授進一步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性,也要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升他們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問題,明辨歷史是非的能力?,F(xiàn)如今,不少高校開設或增加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實踐類課時。從當前的實行情況來看,“綱要”實踐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由教師布置題目,每個學生課后自行查閱資料,獨立完成一篇小論文;另一種形式是班級學生以小組形式去一個紅色資源景點考察,考察結束后每位學生寫一篇論文。這兩種形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但這兩者也分別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第一種形式下,每位學生都有一篇論文,因為學生人數(shù)眾多,所以教師在過程指導上很難照顧得過來,學生的作業(yè)往往會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獨立思考的內容少,深入分析的內容少。在第二種形式下,學生提交上來的考察論文很多是感想式的內容,教師亦存在無法精準指導學生學習的問題。
“小組專題討論”法,是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后,改變過去單純由教師課堂之上滿堂灌的模式,在實踐課時的階段,以“專題”為載體,以學生自我學習與課堂討論為內容,在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導的模式下,賦予學生更大學習舞臺與自由發(fā)揮空間的一種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建設的方法。站在教師的角度看,這一方法既能夠檢測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也能給學生一個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機會,進而鍛煉與提升他們的相關能力。另外,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看,教師將課堂專題討論環(huán)節(jié)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讓考核更加具有真實性,從而促進師生互動的多樣化,豐富考核方式。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大學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自我深入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拓展專題相關知識,提升他們的學習自動化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積極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詳細剖析,鍛煉自己的文獻檢索能力、資料查閱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材料分析能力與課堂發(fā)言能力。在這個過程的中,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全程提供指導,既可以依托現(xiàn)在的教師坐班答疑與自習輔導形式,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教室里為學生輔導,或為前來咨詢請教的學生提供指導,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QQ、微信、郵件等網絡形式為學生們進行指導,及時解答學生在自我學習與專題準備時遇到的問題、困難,提升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能力。學生以小組形式組成團隊,小組的數(shù)量不多,也便于教師提供精準指導。因此,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中開展應用“小組專題討論法”,既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有效探索,也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具體舉措。
二、“小組專題討論”的應用設計
“小組專題討論”從開始向學生布置到最后開展討論,涉及到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有時間的確定、小組組建、討論題目(專題)的確定、學生的課后準備、學生的現(xiàn)場小組討論與報告以及教師的總結。其中,學生的課后準備除了上文所說的教師指導外,其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主要遵循以下時間順序與基本要求。
(一)時間、分組的確定
既然是“專題討論”,那么時間的選擇上不會太靠前。如果是針對某一個專題進行討論,任課教師可以選擇該專題講述完成后的下一次實踐課為活動時間,但是必須提前2~3周時間告知學生。如果是等課程全部講完后再開展相關討論,任課教師可以選擇最后一次實踐課作為討論活動時間,并至少提前2~3周時間告知學生。從已有的實踐經驗來看,如果是小班教學,一組學生以4~5人為宜,如果是大班教學則各組人數(shù)可以適當增加,小組中的具體分工由學生自行決定。因為考慮到“小組專題討論”的時間會被提前2~3周告知學生,學生會有充裕的準備時間,所以小組組建的確定時間必須與之同步,即教師在向學生通知“小組專題討論”時,必須要將小組組建好。教師在發(fā)布時間、做好小組組建時,要注意向學生講清楚討論的形式以及時間的具體安排。
(二)討論題目的確定
討論題目的確定,最好要與時間、分組的確定同步。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的題目應由任課教師提出并向學生公布,不會采取由學生自擬討論題目的方式。如果是某一專題講述后的討論,鑒于篇幅不多,任課教師在討論題目的設計上,宜大、宜寬、宜少、宜精,即題目要適當寬泛,給予學生發(fā)揮的空間,甚至學生也可以選擇題目的一個部分來展開,但題目要精挑細選,反復斟酌,不但要緊扣課堂教學內容,更要對內容有進一步的拓展與延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理解、消化課堂內容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悟,在鞏固學習的基礎上有所得。題目確定后,任課教師可以指定各個小組討論的題目,幾個小組也可以討論同一個題目。因為題目少且寬,所以每個小組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如果選擇全部課程講完后再開展活動,那么任課教師在選題的設定上宜多、宜細、宜新,且要有針對性,既要考察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也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面向未來進行發(fā)散性的思維,在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要做到立足于其而不拘泥于其,根植于其而有所外延于其。各個小組學生自行從發(fā)布的題目中選擇感興趣題目進行討論,但要注意不能泛泛而談,要依據(jù)查閱到的史料與各類書籍報刊資料,談出因為然,所以然,為什么然,如何然,要展現(xiàn)出小組成員共同的努力成果。
(三)小組討論與報告
學生小組的討論與報告不但是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課堂檢驗,更是學生深化課堂所學,深入思考探索的成效反饋。每個小組的學生經過數(shù)個星期的精心準備,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分析,再到理論與事實的支撐,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每個小組中每位組員都可以講一部分,亦可以一人主講,其余人補充,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都由學生們在小組內自主討論決定。任課教師則將課堂的舞臺交給學生。在這種討論模式下,討論與陳述的整體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基本不變,但是內在的細小環(huán)節(jié)可以由小組自行設計,以便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比如陳述過程中是否與在座同學互動。小組陳述的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為宜,時間短不易講透問題,時間長則影響其余小組。如果任課教師發(fā)現(xiàn)某一小組存在超時的問題,要適當予以提醒。當小組陳述完畢,在座的同學可以向他們提出問題,組員則應予以回答。任課教師也能根據(jù)小組的陳述內容,進行提問。
(四)教師的總結
學生的討論與發(fā)言,是他們小組集思廣益的結果,他們在思考問題時會體現(xiàn)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任課教師在認真聽取他們小組報告以及其他學生的意見后,對于其中積極、正確的觀點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對一些優(yōu)秀的細節(jié)要給與贊揚,要鼓勵他們繼續(xù)對有關或類似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之后,教師也要對他們在討論中存在的一些不成熟、不全面的看法,積極地予以指正。這個過程,任課教師要時刻堅持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引導方向,注重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最后,教師要對討論結果予以延伸,立足現(xiàn)在,面向未來,結合他們的大學生身份,明確地教導學生應該怎么做。教師要在思想上激勵學生,在精神上鼓舞學生,在實踐上動員學生,讓學生的討論與總結起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積極作用。
三、“小組專題討論”的實踐缺陷與改進思考
“小組專題討論法”的實踐,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學生們踴躍參加,積極開展小組策劃,查閱資料,集思廣益。許多學生通過這個活動,大大提高了個人文獻檢索與閱讀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該活動也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有些學生不局限于教師布置的任務,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比如一些小組不但按照要求制作了PPT,還制作了VCR,個別小組還別出心裁地錄制視頻,情景演繹某個歷史事件??傮w來說,“小組專題討論法”的實踐,獲得了預期的效果。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也找到了一些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學生參與的差異性。部分在高中選修理科的學生以及一些對歷史興趣不濃厚的學生,他們的參與活躍度明顯不如前面的學生。在學生分組時,他們往往選擇與喜歡歷史的同學一組,在具體分工時自愿擔任助手角色,承擔一些諸如整理資料、制作PPT、播放PPT等輔助性工作。從小組組建到最后完成討論,扮演核心角色的始終是小組中的活躍學生。整個小組對于問題的思考以及提出的觀點,其實就是幾位活躍學生的意見總結,甚至極個別不活躍的學生自始至終都沒有發(fā)表過意見或談論過感想,只需要配合前者做好保障工作即可。從小組討論的整體情況來看,該小組確實是圓滿完成了任務。但是從組員內部情況來看,并不是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這場熱烈的討論當中。顯然,任課教師無從考察每位學生對該問題是否進行過思考與討論,這一問題在應用設計之初未能被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也是下一階段方案完善的重點之一。
其次,是題目選取的差異性。各個小組分好之后,將依次確立討論的主題。題目的范圍由任課教師發(fā)布,各個小組從中選擇一個。從理論上說,任課教師發(fā)布的主題數(shù)量,肯定是多于小組數(shù)的。例如,全班分成5~6個小組,任課教師往往會發(fā)布9~10個題目,能夠滿足各個小組選擇。但是,學生往往會表現(xiàn)出對不同主題的興趣差異,大家對一些耳熟能詳且能聯(lián)系大學生實際生活的主題積極性高。選擇了這些受歡迎的主題,學生們會非常細心地查找資料,尋找生動事例,并且相關資料也容易找到,學生們可以搜集大量的史料來論證自己的看法,通過理論來聯(lián)系實際,同時結合自己大學生的身份和他們日常學習與生活的經驗,可以較容易地談出他們的思想所得,談出他們的努力目標。這既能談得深入,也能談得具體,并且也容易與同學們產生共鳴。而一些相對陌生的主題,尤其是教材“上編”部分內容,學生在查找資料過程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也因不是歷史學專業(yè)的學生,要查找晚清的歷史材料,一是材料不容易查找,二是部分學生文言文功底薄弱,小組最終做出的討論匯報成果,無論是在討論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不如前面說的那些小組。所以,在班級發(fā)布討論主題時,各個小組都希望能分配到或者選擇到他們心儀的主題,選擇速度慢一拍的小組只能從剩余的主題中挑選,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工作壓力與工作難度。
針對“專題討論法”在實踐中只能考察到小組但不能具體考察到每位組員、只能考察到整體卻無法考察到個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在班級學生中進行問卷調研、座談以及請教相關同行教師來解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改進:第一,在小組討論時,任課教師可以采用隨機點名抽問的方式詢問小組內的任何一位成員,同時也允許學生在提問時可以選擇回答人,由此激發(fā)小組每位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化壓力為動力,讓每個人都主動熟悉討論內容。第二,在小組討論時,任課教師可以發(fā)動全班學生通過微信和QQ等網絡形式投票,也可以用現(xiàn)場投票的方式,評選出該小組的“討論之星”或者“活躍之星”,并把每位學生的評分計入平時成績,來鼓勵小組中的每位成員積極參與討論。第三,任課教師可以將小組討論的題目作為平時作業(yè)發(fā)布給學生,要求組員以小組分配或者選擇到的題目作為主題,撰寫一篇思考心得。文章在字數(shù)上不做硬性規(guī)定,但在內容與質量上需要有明確要求,雖然小組內成員間的主題相同,但是各人所寫內容不得完全相同,一定要杜絕小組內全體成員的作業(yè)雷同現(xiàn)象,務必要體現(xiàn)出每位成員個人的深入思考,表達出個人對該問題的心得與感悟。
關于題目選取的差異性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題目設計,積極總結經驗,使每一個題目都能給學生寬闊的發(fā)揮空間,尤其是圍繞“上編”部分內容展開的題目要進一步凝練,要依據(jù)他們現(xiàn)有的歷史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精心設計題目,所設計的題目要能給予學生合適的討論切入點。這個工作是需要任課教師認真思考,努力完成的。其次,任課教師在布置完題目后,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討論上的思路,指導學生一些思考方向,比如可以開列一些合適的參考書目或者文章,特別是“上編”部分的題目,可以列舉一些代表性且通俗易懂的著作,讓學生去查找與閱讀,讓他們少走彎路。最后,教師要全程積極主動指導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后與教師交流。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與其平等相處”[2],既可以在坐班答疑與自習輔導時為他們答疑解惑,也可以定期通過網絡詢問他們的進展,在每個步驟的進展上把一下關。對于學生制作的初稿,教師可以提前幫他們審閱,提出意見,幫助他們不斷改進。
“小組專題討論法”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的探索應用,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導,提升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給予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舞臺與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使學生在自我深入學習中鞏固課堂所學,拓展課程知識,多方位地增強自身的學習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小組專題討論法”的探索實踐,既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舞臺,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學習的平臺,既豐富了師生互動,也拓寬了育人渠道,既積累了深化課程建設的經驗,也不斷鞭策自己提升專業(yè)水平,與時俱進,以便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指導、輔導與答疑解惑工作。
參考文獻:
[1]陳俏巧.“專題討論法”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中的使用[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
[2]赫志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引導學生理論思考的三個關鍵[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