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視域下的新時代國家認同構建

2021-02-01 10:26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1年10期
關鍵詞:愛國愛國主義價值觀

王 暉

(湘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認同是指自我在情感或信念上與他人或其他對象鏈接為一體的心路歷程,而國家認同則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靈活動。國家認同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既來自教化熏陶,也來自現實體認,兩者互為表里、共同作用。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并產生國家以來,愛國逐漸成為一種被普遍認同的道德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相結合的產物,它凝練地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個人的價值準則。作為個人層面最基本的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回答了新時期我們應該堅持什么樣的愛國主義這個重大問題,有利于人們更好地處理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在新時代如何構建作為鏈接個人與國家之心理紐帶的國家認同,是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關注的核心命題,意義重大。

一、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國社會始終強調的個人價值準則。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愛國主義具體表現為面對異族和外國的壓迫和入侵,中華兒女始終將保家衛(wèi)國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反對分裂;面對自己的骨肉同胞,中華兒女始終秉持寬厚仁愛的儒家倫理,促進民族和諧相處、友好相待;面對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中華兒女始終心存敬畏之心,勤于勞動、善于創(chuàng)造、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華兒女在繼承、發(fā)展和超越傳統(tǒng)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內在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

第一,加深國家認知,形成愛國主義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個人在思考人生價值時應該堅持的基本立場和態(tài)度。從空間的角度來說,祖國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由土地、海洋、山川等自然風貌和礦產、森林、物產等自然資源所組成的國土是國家的自然要素,構成了人們生存發(fā)展的基本物質條件。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的國家,“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多的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1]。公民在思考人生價值與意義時,把遼闊的國土與自身相對接,能在觀念上突破居住地的狹隘性從而拓展思想的邊界,讓個體的價值意義取得一種由遼闊國土形成的深度。從時間的角度來說,任何國家都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存在,構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漫長而延續(xù)的民族文明能使公民的價值思考超越短暫的個體生命,從而使個體價值意義獲得一種延續(xù)性,具有了歷史的深度。通過把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與自身價值意義相對接,不僅有利于增進個體對國家的認知了解程度,而且使個體價值得到了具象化的表達。

第二,增進人民福祉,培育愛國主義情感。我們的祖國之所以可愛,不僅僅是因為她有遼闊的國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她擁有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廣大人民?!鞍铉芮Ю?,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盵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盵3]這些古語都非常生動地體現了人民的重要性。祖國是由億萬人民組成的有機共同體,人民和祖國是密不可分的。在祖國的廣袤疆域里,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財富;在漫長的時光流轉中,人民群眾亦是精神生產活動的主體,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精神文明。公民在思考人生價值時,不應該只局限于個人的物質享受和精神追求,而應該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依歸,在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社會評價人生價值的普遍標準是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作出的貢獻。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可以賦予其實踐活動以獨特的個性特征,但只有把個體價值的實現與更多人的福祉相聯系,才能真正實現其自我價值并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在這種正向激勵的作用下,個體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飽含對祖國和人民的責任感,以更加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在不斷開拓人生更高境界中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第三,增強民族自信,夯實愛國主義認同。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為人類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進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強烈的打擊。五四運動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在百年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愛國主義同爭取社會主義的前途相結合,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爱斀袷澜?,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4]民族自信既是推動國家和民族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在新時代,愛國主義要求個人在思考人生價值時,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看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所取得的發(fā)展和成就,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自我,不斷增強理論自信;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根本保障作用,繼續(xù)堅持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增強制度自信;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民族凝聚力,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二、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與西方愛國價值觀的區(qū)別

愛國既是個人對于國家的一種樸素而深刻的情感,也是個人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不論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愛國價值觀都源自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實踐。然而,就作為意識形態(tài)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價值觀而言,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與西方愛國價值觀在理論基礎、根本性質和發(fā)展方向等方面有著顯著區(qū)別。

第一,理論基礎的區(qū)別。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的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而西方愛國價值觀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契約論。一方面,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國家觀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突出社會物質生產過程在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強調國家的發(fā)展與改造對經濟制度演變的依賴性。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根據人們所處的特定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愛國主義,審視歷史但不苛求古人,從愛國主義的豐富表現中升華出愛國主義的普遍情懷。另一方面,西方愛國價值觀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契約論,主張從抽象的人性來理解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問題。以人與動物的區(qū)別為切入點,抽象人性論對人性進行了靜態(tài)的、共時性的分析和歸納,認為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的所有人類成員都有理性、情欲、利己等公共本性,即所謂人性。由于人類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如狼與狼之間般敵對的自然狀態(tài),人類以簽訂契約的形式形成了國家。在西方愛國價值觀看來,有限政府是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并非所有國家都值得公民去熱愛,只有某些特定的國家才值得去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否定了抽象人性論的說法,指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不存在超階級的永恒的人性論。

第二,根本性質的區(qū)別。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國際主義相統(tǒng)一,其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西方愛國價值觀表現出強烈的擴張性,與國際主義相背離,其性質是帝國主義的。一方面,就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而言,它的包容性既來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來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堅持從“世界歷史”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各種國際和民族問題,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得以緊密結合。由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著家國一致、治國與治天下相統(tǒng)一的觀念,使得中國人能夠把自己的國家和國家以外的世界放在同等位置上對待,其愛國主義思想表現為在熱愛故土的同時也具有兼濟天下、不以國界為局限的情懷。另一方面,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體現,西方愛國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擴張性,而這種根源于資本增殖的擴張性是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征。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為了攫取更多高額利潤,壟斷資本不斷在世界范圍內拓展,帝國主義逐漸形成。出于維護國家既得利益和擴張勢力范圍的需要,資產階級將其愛國價值觀抽象為似乎可以應用于全世界一切地方的“普世價值”,將“民主”“自由”等概念與愛國主義相聯系,以更加隱蔽的手法來質疑并剝奪敵對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嚴重背離了國際主義的基本原則。

第三,發(fā)展方向的區(qū)別。起源于16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已然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趨勢,隨著各國公民在世界范圍的流動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往往會用一種跨國意識來看待和分析既有的國家框架和國際關系,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人們的愛國價值觀將何去何從,是近年來被普遍關注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是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面對由經濟全球化所引發(fā)的愛國主義邊界困惑時,當代中國人能夠在弘揚愛國主義的同時,以更加積極而理性的姿態(tài)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愛國主義并沒有也不會過時。在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的引領下,面對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格局,中國始終堅持以和平發(fā)展為戰(zhàn)略選擇,與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不斷推動全人類的共同進步。另一方面,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西方國家在處理經濟全球化所可能引發(fā)的主權侵蝕、公民歸宿意識薄弱等問題時,對內和對外采用的則是雙重標準。就內部而言,西方愛國價值觀日益重視大眾媒體在普通公眾動員機制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不斷構建所謂的外部威脅,對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進行民族主義化的操作。就外部而言,隨著各民族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西方國家將其愛國價值觀包裝為“普世價值”的重要內容之一來進行推廣,通過干涉別國內政以維護其自身利益。

三、如何在新時代構建國家認同——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的核心命題

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個人從國家獲得生存發(fā)展的物質條件,通過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安全環(huán)境獲得慰藉心靈的精神力量。愛國價值觀是個人與國家關系的集中表達,而作為鏈接個人與國家之心理紐帶的國家認同,則始終是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予以關注的核心命題。從國家認同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來看,社會主義愛國價值觀體現著個人對于國家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據此而論,新時代構建國家認同,要提升理性認識,夯實認知認同;要重視情感體驗,增強情感認同;要強調實踐轉化,促進行為認同。

第一,提升理性認識,夯實認知認同。“認知(cognition)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盵5]就愛國價值觀而言,認知認同是指人們在對國家具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國家,進而對國家產生情感并把愛國價值觀作為自身的行動指南。人們形成并積極夯實對于國家的認知認同,既是愛國價值觀得以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愛國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和生動體現。人們對于國家的認知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重要意義”的認知認同,即價值認同。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人們不斷體會到國家的重要性,經驗性地得出必須將愛國價值觀作為自己人生指引的結論。我國有“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的晏嬰,有“愛國如饑渴”的班固,有“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決”的冰心……西方國家有“人類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愛國之心”的拿破侖,有“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的海涅,有“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的屠格涅夫……這些愛國者的論述表達了他們對于國家重要性的理解,是一種理性而深刻的認識。強大的國家給人們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安全環(huán)境,而人們對于國家的認同則有利于促進國家的長期穩(wěn)定和繁榮昌盛。二是對于國家“基本內涵”的認知認同,即事實認同。從現代意義上看,國家的基本內涵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層面:就自然要素而言,由一定區(qū)域內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風貌和礦產、森林、物產等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既是國家發(fā)展進步的根本,也是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就社會要素而言,由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和歷史傳統(tǒng)等縱橫交織的社會關系緊密聯成一體的人民或國民,以其創(chuàng)造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國家成為一個富有實際內容和生命力的有機體;就文化要素而言,由一定地域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道德規(guī)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規(guī)章制度等構成的文化傳統(tǒng),既是民族群體意識的載體,也是國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國家基本內涵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深化人們對于國家的認知認同,進而將熱愛國家的每一寸土地、維護人民的利益、傳承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并增強文化自信,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重視情感體驗,增強情感認同。認知認同是情感認同的重要依據,而情感認同則有利于認知認同的強化和鞏固。人們對國家的情感認同是伴隨著其對國家的認知而發(fā)生發(fā)展的,是在情感上對國家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tài)度,有利于人們將愛國主義真正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從而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具體而言,個人對于國家的情感認同,主要表現為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首先,每個個體都有歸屬的需要,國家歸屬感體現了人們對于國家的依戀和喜愛之情?!耙粋€民族或多個民族要建立本民族的或多民族的國家,一個最基本的前提當然是他或他們愿意,而在立國之后,又愿意或自覺地依附于他、歸屬于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家歸屬感?!盵6]以構成國家的自然要素為例,“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國家的大好河山給人們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征。豐富的自然資源、秀美的自然風光、完整而統(tǒng)一的領土,有利于促使人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不斷形成國家認同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歸屬。其次,尊嚴是一種重要的主觀體驗,國家尊嚴感則是人們對國家重要價值的確認和敬畏?!皣翌I土、主權、物質利益等是國家尊嚴的客觀方面;國家名譽、自尊、自豪等屬于國家尊嚴的主觀方面,也被稱為‘國格’,可與‘人格’相類比,正所謂人有人格,國有國格。”[7]作為國家尊嚴的重要體現,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優(yōu)良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經濟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能夠在精神上感染其國民并最大范圍地引起國民的情感共鳴,指引國民在不斷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為國家的發(fā)展進步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榮譽是引領人們積極發(fā)展、追求卓越的重要動力,反映個人對國家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性評價和感受到的國家榮譽感,是一種包含自豪、自信、自尊、贊美等體驗的正面而積極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能夠給其國民帶來巨大的榮譽感,有效地鼓舞人們將國家的榮辱興衰與個人的前途命運相結合,從而充分激發(fā)人們的積極主動性,以促進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振興。

第三,強調實踐轉化,促進行為認同。行為認同有賴于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在行為認同中不斷得以調校和修正。國家認同既是一個心理過程也是一個實踐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得以體驗與強化。行為層面的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在對國家形成理性認知并產生正面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以愛國價值觀為指導,用法律規(guī)定和允許的各種實際行動表達對國家的支持和擁護,從而真正使愛國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概言之,人們對于國家的行為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維護國家利益?!皣依媸且粋€國家維護和創(chuàng)造本國大多數居民生存和發(fā)展所需的諸因素的綜合,是主權國家在國際環(huán)境中生存與發(fā)展需要的綜合體?!盵8]在實現愛國價值觀實踐轉化以促成國家認同的過程中,人們應該處理好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積極樹立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堅決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做斗爭,積極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利益;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義務,把保衛(wèi)祖國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關注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增強民族自信的同時不斷激發(fā)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傳承國家歷史文化。作為聯系國民的天然紐帶,國家歷史文化滲透在每一位國民的血液之中,成為代際傳承的思想基因,為人們的共同行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國家歷史文化一般通過風俗、禮儀等形式予以表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有利于人們在紛繁的世界民族中成功地實現自我定位,被譽為國家和民族的“胎記”。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隨著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日益緊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邊界也開始變得模糊,因此積極傳承國家歷史文化并使其保持獨立性已然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三是認同國家政治制度。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指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9]在歷史發(fā)展中積淀形成的政治制度,通常代表了國家主權訴求和公民集體意志,是維護國家有效統(tǒng)治和促進政治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公眾對政治制度的認同與忠誠程度,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政治正當性的重要標準之一。對于廣大民眾來說,在充分認識和了解國家政治制度的基礎上,認同、支持和維護國家政治制度并逐漸樹立制度自信,既是愛國價值觀得以確立的前提,也是愛國價值觀的主要表達方式。

猜你喜歡
愛國愛國主義價值觀
愛國擁軍矢志不渝 扶危濟困不遺余力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愛國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