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西方文化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對馬克思主義當代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思想流派。它在我國馬克思主義領域的傳播,看似偶然,卻是歷史的必然。西方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所認同的歷程迂回曲折,其中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和我國的現(xiàn)實生存條件是重要原因。傳播過程中呈現(xiàn)出它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共振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揮的積極影響在于喚醒和革新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思維方式,對馬克思主義有力的辯護和馬克思主義當代意義的闡明和發(fā)揚,提振并堅定了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信念,這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重新注入了信心與活力,拓展與豐富了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方法,打開了研究的世界視野與開放格局,催生了中西對話研究模式。但西方馬克思主義自身又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這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馬克思主義;影響
中圖分類號:B0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099(2021)06-0035-07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歷程中的兩者關系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思想流派,在當代西方文化中,它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世紀20—30年代誕生以來,它歷經(jīng)了五十多年的發(fā)展,其理論和社會影響力達至巔峰,成為全球顯學,占據(jù)了20世紀西方四大哲學主流之一的歷史地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國家與時代的歷史處境和問題的探究與追問最初是從迫切地汲取和消化西方文化的養(yǎng)料開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應和著我們深入了解西方及其思想文化,探索造就現(xiàn)代社會歷史淵源的一種精神訴求。同時,20世紀70—80年代,正值全球范圍內(nèi)各種馬克思主義集聚交鋒、新老左派圍繞馬克思主義當代發(fā)展問題展開激烈爭鳴與對話的時期,我國社會亦處在轉(zhuǎn)型劇烈和問題頻發(fā)階段,學界亟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尋求理論支撐,因而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成為我們首先學習和借鑒的理論資源之一。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改革開放之后,最早傳入我國亦是傳播規(guī)模最大的一種外來文化。四十多年來,對其展開的研究與探討是國內(nèi)最為活躍也是成果最為豐富的學術領域之一,它充分印證了我們消化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卓越成效。
我國學界最初引入西方馬克思主義要追溯至20世紀的40—50年代。那時,學者們只是零星地翻譯和研究在歐洲有著廣泛而重要影響力的左派哲學家的思想,如格奧爾格·盧卡奇(Ceorg Lukacs)、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等,但尚未將他們視作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梢哉f,這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僅僅局限于哲學界和文學界中被加以探討與研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以及伴隨著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實施,西方馬克思主義開始進入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視域當中,其中有著看似偶然的因素,就如最初將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引入我國的徐崇溫先生所提到的那樣,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出于一個臨時性的政治任務,中央領導在出訪歐洲時了解到這一思潮,當時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的胡喬木要求研究人員能夠提供出一份有關該思潮的材料以供參考。隨后,“1978年徐崇溫先生在《國外社會科學》上發(fā)表題為關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流派和觀點綜述的文章,介紹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和代表人物。1982年,天津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由此揭開了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序幕”[1]。
看似出自歷史的不經(jīng)意,但西方馬克思主義必然作為一個思潮的整體被我們所關注亦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盡管如此,西方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所認同也歷經(jīng)了迂回曲折。眾所周知,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與教學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總體上承襲的即是蘇聯(lián)斯大林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在這一闡釋路向的“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之下,由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反對他們對西方社會現(xiàn)狀的分析和革命戰(zhàn)略的設想以及對馬克思主義近代知性科學的闡釋。因而,它被視為非馬和反馬的思潮,這直接影響到之后我們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定位問題。實際生存條件決定著人們對思想學說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影響著我國學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定位的另一個因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西方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之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剛剛開始,處于從前現(xiàn)代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的發(fā)展時期,在哲學文化價值觀上面臨的主題是如何批判封建主義文化,樹立理性主義文化的問題,在發(fā)展觀上則面臨著如何通過發(fā)展科學技術,推進經(jīng)濟建設的問題。時空的差別使得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理性主義、科學技術、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產(chǎn)方式、生態(tài)危機的反思與批判對我們而言顯得十分隔膜”[2]。另外,學者們這時已不再像近代中國盲目熱切地去接納和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那樣,而是保持著一種謹慎甄別的姿態(tài)。他們接受西方馬克思主義并嘗試發(fā)揮其理論的批判作用,但又對其激進的批判鋒芒保持一定的警惕。所以,出現(xiàn)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定位偏差的狀況也就更不難理解了。但是,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逐步發(fā)展與深入,西方馬克思主義所揭示和批判的現(xiàn)象在中國陸續(xù)出現(xiàn),這為中國學界理解、接受它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由于其理論旨趣應和了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的困境與需要,也為理解和推進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開啟了廣闊視域,學界開始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分析和解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問題。同時,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作品陸續(xù)被譯為中文,又為重新理解和解釋西方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客觀條件,由此促進了我們高度關注西方馬克思主義。隨著馬克思主義學界對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文獻研究的興起,蘊藏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范式、新議題以及新思路被學界喚醒和挖掘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究竟是否歸屬于馬克思主義陣營的問題終于被提上了日程。馬克思主義學界對此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放棄了給西方馬克思主義貼上“反馬克思主義”標簽的做法,而是代之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心態(tài)與立場去接納和考量它,并將其定位為不僅歸屬于馬克思主義的陣營,而且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從而實現(xiàn)了認識態(tài)度上的徹底轉(zhuǎn)變。
學者們還進一步深切地體會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做出了不可忽視與替代的重要貢獻。在他們看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質(zhì)疑和批判第二國際和蘇聯(lián)斯大林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思想所作的近代形而上學的解讀,深入地開展了重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向我們呈現(xiàn)出一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的闡釋路向,激發(fā)了我們重新解讀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強烈愿望和濃厚興趣。從一定意義上說,由于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啟迪,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才最終得以破除蘇聯(lián)斯大林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僵化思維的禁錮與束縛。正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喚醒和革新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使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呈現(xiàn)出煥然一新、別開生面的氛圍與態(tài)勢”[3]2。
進入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東歐解體,世界局勢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折。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生命力遭受質(zhì)疑的這一關鍵時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仍舊發(fā)揮著持久的效力。因而,我國學界積極吸收和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思想,與此相呼應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也隨之步入了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的翻譯與編纂、馬克思主義被賦予“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真正起步,都在同一時期發(fā)生。
21世紀,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開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得到了更多更有利的支持,呈現(xiàn)為系統(tǒng)性的理論研究和強勢發(fā)展,并且?guī)в腥蚧瘯r代的諸多特征,無論是譯著、論文、專著等在數(shù)量和研究水平上都有顯著的提升。這一階段,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更著力于以中國眼光、中國立場、中國意識和中國價值去審視西方馬克思主義,從其本土化的角度去挖掘和呈現(xiàn)它的價值,這種研究方向?qū)ξ覈R克思主義研究的推進與創(chuàng)新,以及建構(gòu)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助力作用。
回望和梳理這段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和接受歷程,使我們對西方馬克思主義之于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有了一個初步的把握。在這個過程當中,兩者呈現(xiàn)的是一種共振的關系。當我們對待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態(tài)度、研究方法發(fā)生轉(zhuǎn)變時,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研究思路、內(nèi)容、方法和范式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應的變化??傮w而言,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產(chǎn)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當然不可避免的是,由于西方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局限性也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
二、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積極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
首先,“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進一步喚醒和革新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思維方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2。在它的深刻啟迪和有力激發(fā)下,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實現(xiàn)了思維方式上的重大變革,突破了蘇聯(lián)斯大林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教條僵化的思維模式的束縛,從慣常于肯定性的思維模式轉(zhuǎn)向善于以批判的思維和視角來審視和考量現(xiàn)實問題,為實現(xiàn)我們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指引,這無疑具有重大的前提性意義。
從第二國際理論家開始,出于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闡釋路向從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考茨基(Karl Kautsky)、梅林(Franz Mehring)、拉布里奧拉(Antonio Labriola)那里發(fā)端,經(jīng)由普列漢諾夫(Puliehannuofu)、列寧(Lenin)、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等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繼續(xù)完善和演變,最后實現(xiàn)了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確立。就闡釋內(nèi)容而言,它明顯存在著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和曲解。它以脫離人的實踐活動的“抽象的物質(zhì)”作為其理論建構(gòu)的原點,并且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區(qū)分的理論架構(gòu)作為核心。在這兩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這種闡釋路向?qū)ⅠR克思主義解讀成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所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一種簡單而直接地推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第二自然’,并且人的認識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他們一直沿用這一思路作為評價一種理論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標準”[4]。馬克思主義由此被闡釋為一種經(jīng)濟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的思想體系,不再容許實踐的檢驗?!皬倪@種闡釋的形式來分析,其話語方式是不加論證地去闡明基本概念、范疇、規(guī)律、原理。這種闡釋具有體系的完整性和話語的獨斷性,要求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思想創(chuàng)新變成相對固定不變的原理,這就與馬克思思想的實踐性、革命性、批判性等特質(zhì)發(fā)生了背離。當在封閉的體系中去理解它時,勢必會使馬克思思想從體系到邏輯結(jié)構(gòu)到思想的不可避免地教條化?!盵5]38
這種教科書體系式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和理論觀點為新中國思想統(tǒng)一奠定了理論基礎,亦推動著思想文化領域的整合。但不可否認的是,因受其影響,我國的馬克思主義也逐步走向教條化、僵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理論框架。由此,清除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不良影響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逐漸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共識,這次批判成為開拓和建構(gòu)中國馬克思主義新理論的重要前件。在這個過程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他們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和曲解,并深入地開展了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工作。他們指出,這種馬克思主義是基于近代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來理解和闡釋馬克思思想的,形成了實證主義化和科學主義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模式,這是一個必然的結(jié)果。由于他們將馬克思主義法典化、框架化,馬克思思想感性的豐富內(nèi)容就被禁錮住了。它難以科學地闡明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zhì),也無法彰顯馬克思思想的特質(zhì),無法使無產(chǎn)階級感性的革命意識擺脫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價值觀的遮蔽, 集體的感性意識就難以形成,因而就無法有效地指導西方革命[6]225。
不同于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將“抽象物質(zhì)”當成馬克思思想的核心,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認為它應該是“實踐”。他們高度重視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實踐觀點,認為馬克思在批判了近代形而上學之后,提出自己的哲學原則就是突出“實踐”的重要性。不是“物質(zhì)的抽象本性,而是社會實踐的具體本性”是馬克思思想的主體和基礎,是其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源泉?!霸隈R克思和黑格爾思想關系問題上,他們推翻了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顛倒說’的闡釋,認為這種闡釋只是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簡單替換為‘抽象物質(zhì)’而已。而這種將馬克思思想基礎理解為‘抽象物質(zhì)’是十分錯誤的,這就為經(jīng)濟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傾向埋下了伏筆?!盵6]224他們認為,事實上馬克思是在“感性活動”亦即實踐的基礎之上顛覆了黑格爾(GWFHegel)哲學。不是脫離人的感性活動的“自然”,而是基于“實踐”,馬克思才真正確立起區(qū)別于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唯物主義在內(nèi)的新唯物主義。在這一理解的基礎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進而強調(diào)在第二國際和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向中所缺少的主體維度。他們要解決經(jīng)濟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理論框架中主體被遮蔽的問題,由此開拓了致力于探索并喚醒無產(chǎn)階級感性的革命意識,形成新的集體的感性意識,以通達全人類自由解放的研究方向?;诖?,他們積極倡導要回到理論源頭,即回到馬克思的經(jīng)典文本當中去,沿著“返本”這一方向,在原初語境中把握文本的本真意義,還原馬克思思想的本真面目,呈現(xiàn)其“真精神”。
總而言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對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基于澄清前提的總體性的批判中,“開辟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向,成為喚醒和革新我們馬克思主義研究思維方式的重要理論資源”[3]2。隨著我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界主要開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將馬克思主義研究推進到了一個嶄新階段。第一,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主張,需要回到馬克思那里去,重新深入地解讀經(jīng)典文本文獻,按照馬克思思想的本來面目對其加以準確地傳播、理解和普及。在大量地吸收、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基礎上,從原初語境中重新解讀馬克思思想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才能恢復馬克思思想超越一切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新哲學本質(zhì)。“在開啟‘回到馬克思’的研究視域后,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又逐漸拓展出了文本——文獻學解讀和原理與體系創(chuàng)新等中國馬克思主義新的研究范式。”[5]67第二,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破除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和曲解中,認識到至為關鍵的一點是實踐的重要意義。學者們不僅高度認同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實踐”是馬克思思想的起點、范疇和建構(gòu)原則的觀點,而且將這種理論視域投向活生生的時代、社會現(xiàn)實和人自身,提出要從實踐出發(fā)、以問題為導向去破解觀念上的崇拜和現(xiàn)實中的神話。圍繞著“實踐”所開展的探討和研究突破了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桎梏,徹底打破了我們受其影響至深的局面,由此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全新境界?;氐今R克思、還原馬克思思想本真面目以及以實踐唯物主義為重心的重新詮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構(gòu)成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馬克思主義闡釋的重要基礎,并支撐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體框架。當然,其意義絕不局限在凸顯實踐觀點本身,而是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放態(tài)度、對馬克思文本解讀的多元視角,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規(guī)范的再認識,使得我們已經(jīng)在以一種更加開放的、辯證的、批判的、嶄新的思維方式和多元的研究方式朝向中國馬克思主義當代形態(tài)的建構(gòu)中。
其次,西方馬克思主義反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充分釋放其理論資源效應的第二個方面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有力的辯護和對馬克思主義當代意義的闡揚,“這極大地提振和堅定了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信念,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重新注入信心與活力”[3]2。
自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nèi)陷入低潮的每個危難時刻,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都始終表明對馬克思當代性的堅定信念,無論是其早期代表人物盧卡奇(Georg Lukács)、葛蘭西(Gramsci Antonio)、柯爾施(Karl Korsch),還是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后期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等思想流派都圍繞著為馬克思當代性辯護這一主題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可以說,這構(gòu)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題中之義,正如有的學者所看到的那樣:“馬克思的當代性問題,本身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問題意識。”[7]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不僅有力地辯護了馬克思的當代性,他們還深入到現(xiàn)實生活的層面,關注時代危機和社會問題,并從中尋找新質(zhì)要素的生長點,實現(xiàn)馬克思思想在當代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正是在這一維度上,他們闡釋和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八麄冎闹黧w性和文化維度去凸顯馬克思文化闡釋視域的時代活力,并著力挖掘‘感性意識’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還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現(xiàn)實狀況全面而深刻地分析和闡釋中,注重馬克思思想的批判價值功能,維護其價值立場,賡續(xù)了馬克思的批判旨趣和批判精神。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中,不僅基于時代立場、秉持批判精神,還深入廣泛地借鑒了當代西方涌現(xiàn)的新社會思潮,在與這些新思潮的融合中不斷拓展馬克思思想的理論空間,推動和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盵8]
西方馬克思主義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馬克思思想的真理光芒和永恒魅力,領悟到馬克思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是我們同時代的人。他們提供的新觀點、新視角、新思路、新成果無疑對我們?nèi)绾卧谛碌臅r代境況和社會歷史實踐中進一步弘揚馬克思的思想精神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價值。具體的影響可以大體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拓展與豐富了我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啟迪和有力激發(fā)下,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重心從多囿于思辨形而上學領域的問題轉(zhuǎn)向了著力于面向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并深入其中加以探索,開啟了諸多嶄新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從我國馬克思主義學界的研究主題來看,其中有一部分延續(xù)和深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研究主題,例如:有關馬克思思想分期問題、物化、異化、主體性、實踐唯物主義、人道主義、人的存在方式、歷史唯物主義、生活世界、文化批判、現(xiàn)代性批判,等等。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新挖掘出來的研究主題。例如:交往理性與主體間性、生態(tài)學、日常生活批判、消費異化、空間生產(chǎn)、政治哲學、結(jié)構(gòu)與解構(gòu)、視界融合與詮釋學循環(huán)、證實與證偽等,這些主題未曾出現(xiàn)在我國原有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另外,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真理與價值、理論與實踐、人與自然這些經(jīng)典的研究主題,也由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煥發(fā)出進一步深度研究的熱情。除此之外,存在主義方法、結(jié)構(gòu)主義方法、詮釋學方法、分析哲學方法、現(xiàn)象學方法、解構(gòu)主義等方法也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借鑒和運用的研究方法,這一系列的深入探索呈現(xiàn)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的繁榮局面,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
其二,進一步打開了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視野與開放格局。
21世紀以來,建設面向世界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全球資本主義空間中理解并展示中國道路,世界視野和開放格局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拔鞣今R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背景就是全球資本主義,它所展開的諸多研究主題和研究論域,是馬克思主義對于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一種回應,亦是全球資本時代的一項重要的理論資源。可以說,西方馬克思主義不能被孤立地只看成是一種學說、思潮,它更應當被視作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的世界視野。因此,對于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而言,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項重要的參考資源?!盵9]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持續(xù)地關注與研究,進一步打開了我們的世界視野,使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基礎理論和重大實踐問題上能夠開展更具開放性和普遍性的理論探索。
其三,催生了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西對話研究模式。
馬克思的當代性及其思想的當代意義的再認識、再彰顯勢必要求中國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更廣泛和深入的對話。20世紀,我國馬克思主義學界最重要的努力是開啟了揭示馬克思主義當代性和當代意義的理論工程,而這只有在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對話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對這一主題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催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對話研究范式。馬克思早期思想、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系、人道主義與異化、現(xiàn)象學與馬克思主義等主題都成為重要的對話內(nèi)容?!白畛醯氖呛唵蔚呐蟹绞降膶υ?,后來進入到深度對話的階段,進入21世紀則開展了全面的對話。對話的深入亦加深了思想的開放性,推動了理論創(chuàng)新。”[5]132-146總之,這一研究模式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更加深入了解當代西方學術前沿、提升學者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終結(jié)西方學術一統(tǒng)天下的話語霸權(quán)上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這一研究模式亦造就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界翻譯、譯介、出版、研究國外學術著作事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使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真正擴展到“國外”這一范圍。對話中產(chǎn)生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理解也成為中外學者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推進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度研究,也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數(shù)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傳承了馬克思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與超越,能較為客觀地分析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基于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交流的平臺,積極有效地傳播中國聲音,實現(xiàn)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輸出。
三、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消極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自身存在著某些明顯的局限性,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第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失誤的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部分學者出現(xiàn)了偏離馬克思思想的理論初衷的現(xiàn)象。有的學者偏離了馬克思文化闡釋視域的原初軌道,以規(guī)范結(jié)構(gòu)取代生產(chǎn)方式,從商品轉(zhuǎn)向符號,用文化、信息、知識生產(chǎn)等力圖跳出勞動生產(chǎn)過程的資本邏輯,脫離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這一根基,重建資本主義文化意識理論?!坝械膶W者的研究中還出現(xiàn)了錯誤地把列寧和盧森堡對立起來,把恩格斯和馬克思對立起來的做法?!盵10]這就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實際狀況。在有的學者的思想觀念中還隱含了西方中心主義、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前提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由于我們對上述這些方面缺少足夠的辨識和批判能力,在消化和吸收其觀點和論斷時,出現(xiàn)了全盤接納的現(xiàn)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往往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問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除了早期幾位代表人物直接參與過革命實踐,而且本身是工人革命運動的領袖之外,其余的大都是專業(yè)的學者?!半m然他們在理念上堅持了馬克思的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重在強調(diào)馬克思思想的實踐特質(zhì),但是當涉及他們自身時,很大一部分學者還是退縮至理論的沉思當中去,這當然不是說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不關注現(xiàn)實;恰恰相反,他們密切關注現(xiàn)實的發(fā)展,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過深入的批判,甚至有的學者還提出了較為激進的批判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亦提出了很多有建樹的意見。但是,他們主要是在理論沉思中構(gòu)建與實踐相一致的理論,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夠在理論上批判現(xiàn)實就意味著傳承了馬克思的批判精神。但是,由于缺少直接實踐的現(xiàn)實基礎,也造成了其理論呈現(xiàn)出脫離實踐的純粹學院化的特征,往往批判鋒芒弱化,建設性不足?!盵11]例如,他們雖然在批判資本主義,但有的學者最終展示的卻是資本主義仍具有保持在原有秩序中的可能性,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愿景的策略和方法上也常常顯得消極被動。因而,批判與爭取新世界的現(xiàn)實政治仍舊是相脫節(jié)的。這種純粹學院化的理論態(tài)度,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化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第三,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西馬化”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nèi)容和話語表現(xiàn)方式上帶有多元主義傾向。不僅如此,最不能忽視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孕育并成長于西方,其面向和針對的是西方的現(xiàn)實問題,盡管今天在全球化的世界歷史大背景之下,中西方面對的許多問題呈現(xiàn)出了共通性,但其中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fā)展,中國問題越來越呈現(xiàn)出與西方不同的特征”[12]。如果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直接嫁接到我國的馬克思主義上,單純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問題當成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將缺乏清晰的理論自覺。而將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西馬化”,就出現(xiàn)了理論與現(xiàn)實不相符,重新陷入教條、僵化的錯誤中去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陶德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若干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2]王雨辰.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解釋史與接受史[J].學術交流,2021(1):15.
[3]夏巍.西方馬克思主義開辟闡釋新路向[N].社會科學報,2020-12-03(005).
[4]陳學明,王鳳才.西方馬克思主義問題二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5-26.
[5]任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夏巍.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的批判[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1(1):138.
[7]鄒詩鵬.從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方向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J].求是學刊,2006(5):30.
[8]夏巍.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思想當代性的闡揚[J].學術界,2021(8):138.
[9]鄒詩鵬.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資源性意義及其反思[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5):153-158.
[10]馬擁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視野中的西方馬克思主義[J].黨政干部學刊,2018(4):13.
[11]羅騫.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J].社會科學輯刊,2019(4):57.
[12]雋鴻飛,張海成.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的轉(zhuǎn)換[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1):98.
(責任編輯:張婭)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18ZDA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德國民族文化自信對我國的啟示研究”(18BKS062)。
作者簡介:夏巍,女,山東泰安人,博士,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