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自提出以來,一直備受關(guān)注和爭議。本文簡述這一理論的發(fā)展,并主要從外語教學(xué)、翻譯實踐和跨文化交流三個方面來探討這一理論的實際應(yīng)用。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多,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fā)生。
【關(guān)鍵詞】言語行為理論;語用學(xué);跨文化交際
【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魯芯羽,首都師范大學(xué)。
一、言語行為理論簡介
1.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xué)的第一大理論,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英國哲學(xué)家約翰·朗肖·奧斯丁。這一理論的本質(zhì)主要關(guān)注的是,語言經(jīng)常被用來“做事”,執(zhí)行行為,強調(diào)實際情況中真實的語言用法。它挑戰(zhàn)了“真值”命題,開辟了語言學(xué)的新領(lǐng)域——語用學(xué)。這一理論解釋了語言交際的本質(zhì),其核心是處理語言、思維和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出發(fā)點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應(yīng)該是單詞、句子或其他某種語言形式,而應(yīng)該是人的單詞或句子所完成的行為。奧斯汀認為,傳統(tǒng)語法根據(jù)功能將句子分為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這實際上不利于人們對言語的理解和使用,因為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功能。他認為言語不僅能提供信息,還能幫助完成行動。在此基礎(chǔ)上,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傳統(tǒng)上,哲學(xué)家對句子的真值感興趣,即如何判斷一句話是真是假;他們認為陳述是用來陳述事實或描述事態(tài)的。雖然奧斯汀本人是哲學(xué)家,但他對這一假設(shè)表示懷疑,因為他發(fā)現(xiàn)有些陳述既不是用來陳述事實,也不是用來描述的,不能判斷它們是真是假;相反,他們被演講者用來做某事。因此,奧斯汀對該理論的第一次嘗試是聲稱有兩種類型的句子:施為句和first。根據(jù)奧斯汀的觀點,構(gòu)式是大致用來陳述一個事實,報告某事是事實,或者描述某事是什么并因此是可驗證的。比如,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是1490公里。很明顯,這句話是用來描述北京和上海之間的距離,因此可以得到驗證。再舉一個例子:我往管子里倒一些液體。它描述了說話者在說話時正在做什么。事實上,說話者不能僅僅通過說出這些話就把任何液體倒進管子里,他必須用實際的倒酒來配合他的話。否則,人們可以指責(zé)他做了虛假陳述。另一方面,施為句是不陳述事實或描述狀態(tài)的句子,并且是不可驗證的。這些句子的表達是,或者說是一個行動的一部分。比如,我保證不會遲到。在這樣說的時候,說話者在做出承諾,像承諾這樣的動詞被稱為施為動詞。后來,奧斯汀進一步區(qū)分了顯性施為動詞(包含“施為動詞”,如承諾、警告、否認、命名等)和隱性施為動詞,后者不包含施為動詞,例如,你身后有一只惡狗。顯性施為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是I+施為動詞(現(xiàn)在時和主動語態(tài))+其他成分。至于隱性施為者的言外行為,常用“說X我在做Y”中的公式。后來,奧斯汀放棄了他最初對定冠詞和施為詞的區(qū)分。他建立了另一個模型來解釋行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完成的。根據(jù)他的新模型,說話者在說話時可能同時進行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nèi)行為是說出單詞、短語和從句的行為,它是通過話語所包含的特定詞語和結(jié)構(gòu)來傳達字面意思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者意圖的行為,它是說話時的行為。言后行為是通過說某事而實施的行為,這是話語的結(jié)果。簡單來說,言內(nèi)行為代表話語本身的內(nèi)容;言外行為代表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言后行為代表聽者對信息的解釋。這里有一個例子:房子里很冷。說話者在表達由“它”“是”“非?!薄袄洹薄霸诶锩妗薄斑@個”“房子”等詞組成的句子時所采取的言內(nèi)行為,表達這些詞的字面意思。說話者的言外之意是,他通過這樣的話語表達了他的說話意圖,即根據(jù)具體情況,要求某人提高溫度,或者只是提出投訴。言后行為是指話語的效果。如果聽者得到了說話者的信息,即他明白說話者的意思是告訴他把溫度調(diào)高,從而把溫度調(diào)高,那么說話者就成功地給現(xiàn)實世界帶來了他想要的變化;那么我們可以說,言后行為是成功的。
2. 言語行為理論的兩個缺陷。言語行為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其缺陷。第一,關(guān)于他對構(gòu)成詞和施為詞的區(qū)分,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說明這個觀點:莫斯科距離巴黎兩千公里。乍一看,這句話似乎是信息性的,換句話說,它可以被視為一個表述句。然而,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放在這樣一個語境中,一位助手給拿破侖發(fā)了如下信息:莫斯科離巴黎有兩千公里。
他顯然執(zhí)行了“告知”的行為。因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告訴你莫斯科離巴黎有兩千公里。此外,奧斯汀對言后行為的定義并不那么準確。事實上,言語的效果是說話者和聽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說話者所做的僅限于言語行為和其他輔助行為,而效果是聽者的反應(yīng)。事實上,言后行為的效果是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一種合作。因此,根據(jù)效果來確定言后行為的性質(zhì),本質(zhì)上是通過聽者的反應(yīng)來確定說話者的行為。這里有一個例子,小明看見小華的房子著火了,喊道:“小華,你的房子著火了?!毙∪A聽后,心臟病發(fā)作,當(dāng)場死亡。那我們能說小明殺了小華嗎?絕對不行。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應(yīng)用
1.言語行為理論在外語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然而,這些不足并不影響言語行為理論的語用功能及其在各個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例如,言外行為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概念化學(xué)生體驗的新方法。此外,言語行為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外語教學(xué)的發(fā)展。外語教學(xué)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xué)生在一定語境下理解言語,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使用的基本理論,它沖擊了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xué)模式和方法,對外語教學(xu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外語教學(xué)中心的轉(zhuǎn)型。
2. 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yīng)用。此外,言語行為理論對翻譯實踐也有很好的指導(dǎo)作用。言語行為理論可以使譯文更準確地反映原文的目的和意圖,因為翻譯取決于原文在該語境中的意義,字面意義往往不是原作者的真實意圖。隨著對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我們期待哲學(xué)家和語言學(xué)家的共同努力,使其得到更廣泛的應(yīng)用。
3. 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隨著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變得不可或缺而且越來越頻繁。事實上,在交際中,說話者和聽話者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說話者是編碼者而聽話者是解碼者。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解碼者和編碼者對話語的理解是一致的,那么雙方將會進行成功的交際。但是,如果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來自不同國家,受不同文化的滋養(yǎng),雙方很多情況下對話語的理解是有極大不同的。例如,一位中國的母親在家里來了一位美國客人時,給他做了自己最拿手的菜,但是這位中國母親卻說:“這菜做得有點淡,您多擔(dān)待?!?對于中國人來說,自謙一直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這位中國母親不會自己對自己的作品做出夸贊,她這么說其實是想得到別人的贊揚。但是,由于中美文化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國人委婉,但是美國人說話比較直接,哪位美國客人給出的回答是:“多加些醬油就好了?!边@就是一次失敗的交際,聽話者對話語的解碼和說話者對話語編碼的不同導(dǎo)致了誤解的發(fā)生。誤解和溝通障礙被認為是許多跨文化交流的標志,因為參與者依賴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規(guī)范來產(chǎn)生外語意義。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分析文化差異導(dǎo)致的語用失誤,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中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例如,中國人見面時,經(jīng)常會用“你吃過了嗎”或“你要去哪里”等表達方式來打招呼。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句子直接翻譯成英語,問候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和反感。在他們心目中,“吃過了嗎?”就是想請他們吃飯;“你去哪里”就是想窺探他的隱私。和不同文化的人說再見也同樣尷尬。為了表示體貼,促進雙方友誼,人們經(jīng)常告訴客人“慢慢走,下次再來”。然而,如果我們對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說“慢慢走,下次再來”,他們會覺得好像被命令了,說話者的意圖會被完全誤解。對于同一個言外行為,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這必然會導(dǎo)致不同的言后行為。因此,用言語行為理論來分析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是十分必要的。
三、結(jié)語
本文簡要介紹了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及其在外語教學(xué)和翻譯實踐中的應(yīng)用,以及運用該理論分析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必要性。雖然奧斯汀沒有像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那樣提出比較完整的語言學(xué)理論,但他的成功在于開辟了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研究語言使用的途徑。筆者期望言語行為理論能在未來應(yīng)用到更多的領(lǐng)域,發(fā)揮它更更多的價值,比如,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用語等。
參考文獻:
[1]Afzali K D. Rezapoorian. Pragmatic Aspects of English for Tourism Course Books and ESL Learners Pragmatic Needs: A Speech Act Theory Perspectiv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6):52-59.
[2]Fisher A. Speech-Act Theory as a New Way of Conceptualiz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5):505-512.
[3]Yeo G. Representing the Act: Records and Speech Act Theory[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010(2):95-117.
[4]陳新仁.語用身份論——如何用身份話語做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8.
[5]戴煒棟.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xué)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
[6]顧曰國.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詮釋與批判[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