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其 胡滿華
摘 要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熱潮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古詩詞這一類傳統(tǒng)文化文本越來越引起教師的重視。而詠史詩是古詩詞中一種獨特的類型,作者往往通過對一定歷史現(xiàn)象的回顧來表達對社會和歷史的深度思考。學生閱讀詠史詩一方面能夠拓展自己的文學和歷史常識,開闊自己的認知視野,另一方面能夠?qū)ψ髌分械膱鼍斑M行體會,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其次能夠?qū)ψ髌分械乃枷肭楦羞M行感悟,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同時還能夠借鑒作品中的習作手法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詠史詩是非常重要的。
關(guān)鍵詞詠史詩;高中;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3-0103-02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文本不能進行有效拓展,造成學生學習視野狹窄,閱讀興趣匱乏;另一方面,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想象力不夠豐富,思維能力不夠深刻;同時,學生對于相關(guān)的寫作技巧缺乏足夠的鍛煉,寫作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而詠史詩中有著豐富的歷史常識、深刻的思想情感以及高超的寫作技巧。學生深度閱讀詠史詩,能夠有效解決自己在知識面、思維能力、寫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具體談一談詠史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方法。
一、知識拓展,開闊學習視野
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比較沉重,受到考試的影響,學生只能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學習教材中的考點,在語文上也只是一遍遍練習高考題型所對應(yīng)的課本知識,而對于很多的課外知識不能進行深入地學習,難以拓寬自己的認知視野,全面理解所學內(nèi)容。因此,教師可以對詠史詩中的歷史文化常識進行拓展講解。因為詠史詩是從古流傳至今,詠史詩中蘊含著優(yōu)秀古老的知識和值得傳頌的精神,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對詠史詩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并且學習到各種優(yōu)秀的精神和品質(zhì)。
例如,在學習《馬嵬》時,教師可以對詩歌中的相關(guān)知識進行廣泛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詩歌通過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進行回顧,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深沉思考。在閱讀時,對于“此日六軍同駐馬”一句,教師可以引申馬嵬之變以及唐玄宗和楊貴妃從最初相識到最終分別的故事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能夠了解到唐玄宗一開始對楊貴妃十分寵愛,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在大臣的強迫下不得不殺死楊貴妃。從而能夠體會到“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等詩句中對唐玄宗表達的戲謔、嘆息的情感。通過這樣的知識拓展,學生能夠從詠史詩中感受到豐富的知識性,借助歷史文化常識從多角度對文本形成全面理解。
二、情景體驗,激發(fā)想象樂趣
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具有任務(wù)多、時間緊的特點。學生長期投入在各種知識點的背誦和題目的作答中,一直為了高考而學習和鞏固各種書本知識,總是面對各種古板無趣的書本知識,缺乏足夠的放松時間,日復一日將會很容易產(chǎn)生疲倦,對語文失去學習的興趣,沒有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慢慢出現(xiàn)怠惰的學習語文的心理。而詠史詩中有著豐富的歷史畫面感,并且詠史詩的創(chuàng)作背后都有著各種歷史故事,通過這些歷史故事和作者的經(jīng)歷表達出詩文的主題,傳頌著各種精神和對后人的警戒。學生們可以通過對詩歌內(nèi)容進行自由的想象,擺脫單純的文字理解的枯燥感覺,感受到想象力帶來的語文學習的樂趣,以免對枯燥乏味的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倦感。
例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fā)揮想象來對詩歌進行生動感受。作品是蘇軾在長江邊上回顧三國赤壁之戰(zhàn)所作。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句子想象長江上壯美的風景和赤壁之戰(zhàn)的壯闊場面。學生在自由想象中可以感受到長江岸邊亂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等優(yōu)美壯麗的場面以及戰(zhàn)船被大火熊熊燃燒,曹操慌忙逃離的歷史場景。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學生能夠以動態(tài)的思維運轉(zhuǎn)對詩歌進行生動的理解,感受語文文本豐富的畫面感,激發(fā)學習的動力。
三、哲理感悟,提高思辨能力
詠史詩具有借古諷今的特點。學生閱讀詠史詩,通過對詠史詩中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上的衰敗的深刻了解和學習,學生自然能夠感受到作者站在獨特的角度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從而影響到自己的思想,感悟作者對社會的思考態(tài)度,學習詩人的思辨能力,體會其中對歷史的思考,聯(lián)系到當今社會。從而深刻感悟到哲理,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因此,在詠史詩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思辨性培養(yǎng)作為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廣泛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從多種角度進行深刻感悟,促進自身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在語文學習中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詠懷古跡》(其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深刻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王昭君所表達的情感。學生能夠通過“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等詩句體會到作者對王昭君遠嫁塞外,難以還鄉(xiāng)的同情。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以王昭君為寫作題材?”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王昭君當時因為漢朝國力較弱而選擇以和親來換取和平。而作者所處的時代由于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國力也已經(jīng)十分衰弱,借助王昭君遠嫁的凄涼來表達對國家衰落的感慨。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能夠從深刻的角度深入探究作品內(nèi)涵,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讀寫結(jié)合,學習寫作技巧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在高考中,議論文的考察占據(jù)大部分的分數(shù),但是在教學上學生對于相關(guān)的議論文寫作技巧缺乏足夠的學習。議論文寫作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而詠史詩中作者借助歷史事實來闡明一定的觀點和道理。學生可以借鑒作品中的一些寫作方法,提高自己運用素材和闡述觀點的能力,提高議論文的寫作質(zhì)量。
例如,在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品中學習相關(guān)的寫作技巧。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文中運用的孫仲謀、元嘉北伐兩個事例的作用。學生能夠知道孫仲謀是少年英雄,建立了偉大的功業(yè)。而元嘉北伐由于統(tǒng)治者的盲目冒進造成了巨大的失敗。因此作者采用了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兩種方法,對應(yīng)該如何打仗和治理國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又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文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的獨到之處。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作者在議論中善于運用典故來進行論證。同時以反問的修辭來增強說理的氣勢。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生能夠廣泛挖掘詠史詩中的議論技巧,增強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素材和表達觀點的能力。
綜上所述,詠史詩中有著豐富的教學要素,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詠史詩中的歷史文化常識進行拓展講解,擴充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可以讓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進行自由的想象,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可以引導學生廣泛聯(lián)系現(xiàn)實體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從詩歌中學習相關(guān)的寫作技巧,提高議論文寫作的能力。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結(jié)合,學生能夠借助詠史詩廣泛探究、深入思考,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寫作能力,感受語文學習的豐富樂趣,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肖俠.清風明月常作伴知識審美兩相通--高中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研究[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6(007):36-37,38.
[2]沈平.以情促讀讀中促悟——以《詠懷古跡(其三)》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7(011):47-49.
[3]沈曉萌.高中語文詠史詩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