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4)
聾生受聽力障礙的制約,在受教育時會遇到很多困難,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刺激他們的視覺感官,可以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課堂形式,把圖文、視頻等多種元素運用到教學中,讓抽象、僵硬的講解變得動態(tài)化、直觀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語文課程以字、詞、句、段、篇等內容為主,聾生需要長時間依靠視覺閱讀大量的文字,會對文字產生一定的疲倦感,久而久之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與耐心。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量大、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的優(yōu)勢,使教學內容更具體、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知識的多樣化。
例如,在教學《秋天》時,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首先展示的是一組代表秋天的圖片:候鳥南飛、碩果累累、黃葉飄飄、秋風習習等,搭配文字:秋天有哪些景物?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說出自己的秋天見聞,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接著,教師在課件中播放樹葉飄落、大雁南飛和農民割稻子、摘棉花的視頻,然后展示課文內容,設置問題:課文是怎樣描寫秋天景象的?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形象地感知了秋天的內涵——秋天是一個多彩與收獲的季節(jié),并掌握了在描寫季節(jié)時要抓住季節(jié)的代表性特征。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在興趣驅使下主動學習。
為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需要精準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教學內容,將難以理解、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具體、生動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高效內化和吸收語文知識。例如,在教學《老山羊請客》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小猴子、大公雞、小灰兔、小花貓、大熊貓的圖片,提問:你們知道這些動物喜歡吃什么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答問題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老山羊請哪幾位朋友到家里做客?都準備了什么食物?教師在課件中出示竹子、桃子、小蟲、白菜、魚的圖片,讓學生思考:擺好的食物大家吃了嗎?為什么?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多媒體設備,結合個人認知將食物調換到動物面前,即小猴子——桃子,大公雞——小蟲,小灰兔——白菜,小花貓——魚,大熊貓——竹子,有效鍛煉學生的觀察、表達、思維與動手能力。
聾校學生在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很難在有聲的語言中進行良好、有效的交流,師生、生生之間只能通過手勢或視覺互動,這為正常教學帶來一定困難。當課文中出現(xiàn)抽象或具有深刻內涵的語句時,教師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與感知語句的含義。而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把課文中的難點以圖片或視頻方式展示出來,引領學生深化感知和理解,從而突破難點,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小猴子下山》的同名動畫片,指導學生同步閱讀課文。當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動詞,如掰、扛、摘、捧、抱、追等時,教師可以把這些動作從動畫片中截取出來,以慢動作形式再次播放,帶領學生觀看小猴子掰玉米、扛在肩上往前走、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兔子等片段,讓學生再次完整了解小猴子的下山經歷,并讓學生表演這些動作,以正確區(qū)別上述動詞,巧妙化解教學的難點問題。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模仿動畫片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深刻體會小猴子的下山過程與心理變化,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目的明確,有始有終,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弘揚真、善、美為主,具有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聾生先天或受后天因素影響失去了聽覺,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因此,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樹立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陶冶學生情操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動形象的審美情境,把課文內容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帶領學生欣賞課文中描繪的各種美,讓學生慢慢學會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體驗美、鑒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強化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最終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荷花》時,教師提前在網(wǎng)上搜集一組荷花圖片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在欣賞時,嘗試用成語來形容看到的荷花,如出水芙蓉、千姿百態(tài)、亭亭玉立、冰清玉潔、爭艷競俏、風姿綽約等,充分感受荷花的美。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邊讀邊找出自認為優(yōu)美的語句,從荷葉、花瓣、蓮蓬等多角度賞析白荷花多種姿態(tài)的美,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文質兼美,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課文中的情感元素,要結合學生在生理方面的缺陷,改進情感教育的滲透形式,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通過播放視頻或動畫的方式激活聾生固有的知識與生活感知,觸發(fā)他們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與文本內容產生共鳴,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天安門前看升旗》描述的是天安門前的升旗過程,為了讓學生感知升旗儀式的嚴肅與莊重,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愛國主義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天安門前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學生聯(lián)想到學校的升旗儀式,并在內心產生觸動,增強對學生的視覺沖擊,讓學生正確理解莊嚴、威武、昂首立正、行禮、雄壯等詞語的含義。然后,教師結合視頻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使其領悟和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情感,與作者的內心產生共鳴,教育學生熱愛祖國,讓學生的個人思想情感得以升華。
聾生受限于自身聽覺失聰,獲取各方面的知識途徑較為狹窄,學習視野不夠寬闊,所以,更新知識的速度相對緩慢,存儲、理解、內化和運用語言信息的能力也受到影響。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適當拓展教學內容,突破傳統(tǒng)教學在地域、空間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為學生打造一個寬廣的學習平臺,極力再現(xiàn)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不斷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例如,《北京》以天安門為中心,按照方位順序先后出現(xiàn)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等場所,以及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地點,如天壇、中山公園、北海公園、景山公園等。有的學生可能沒有去過北京,即使去過印象可能也不夠深刻,頭腦中難以形成對北京的整體認識。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整理介紹北京的視頻,將多媒體資源融入到教學中,將文中一筆帶過的地點準確、清晰、直觀地傳遞給學生,增強課文內容的形象感,以導游身份帶領學生虛擬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北京,不斷開闊視野。
總而言之,在聾校語文教學中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對傳統(tǒng)聾校語文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能為課堂教學提供廣闊空間,改變知識呈現(xiàn)形式、師生互動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可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高效掌握與獲取語文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