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zhèn)春暉小學 陸 唯
現(xiàn)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落實推進,小學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間的聯(lián)系。據(jù)此,我們有必要對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將“教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這一理念更好地貫徹到語文課堂教育工作當中。
陶行知先生提出:“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作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边@一教育理論與我國當前的素質(zhì)教育、德育教育是極為貼合的。具體來講,將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與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相結(jié)合,可實現(xiàn)以下兩點價值:
第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對于受到興趣導向的小學生群體來講,“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于枯燥、乏味,難以激起小學生的心理波動和學習欲望。此時,通過結(jié)合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看似難以理解、內(nèi)容繁雜的課程知識融于生活情境當中,進而使學生消除對課文的心理距離感,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喜愛程度。
第二,有利于挖掘課程內(nèi)容的深刻內(nèi)涵。縱觀小學各年級語文課本的內(nèi)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語文課文除了本身的故事性、知識性以外,還存在一定的教育意義。據(jù)此,小學語文教師將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結(jié)合到實際教育工作中,可以帶領(lǐng)學生對課文背后的意義進行深入探究,比如了解到《七律·長征》中飽含的家國情懷、《九色鹿》中明確的是非觀念、《揠苗助長》中對急于求成者的諷刺等。
從一定程度上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德育理論”是反常規(guī)的,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束縛的。據(jù)此,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中等級約束嚴格的壓抑課堂氛圍,引導和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活起來”,將自己的身體“動起來”。具體來講,可開展以下幾種類型的活動:
第一,實踐類活動,即要求學生以親身實踐的方式,對語文知識進行具象化感受。例如,在教授《升國旗》一課后,語文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組織學生走出校外,到廣場中觀看升旗儀式。這樣一來,小學生便會將腦中的“國歌聲中,高高升起。我們立正,向您敬禮”等文字內(nèi)容與真實的觀禮感受結(jié)合起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記憶。
第二,觀察類活動。例如,在“寫一種植物”的習作課程之前,語文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薄荷、君子蘭、吉娃蓮等植物搬到講臺上,邀請學生依次上臺觀察,并通過文字、繪畫等方式將自己對某種植物的認知感受記錄下來。其后,教師再公布習作題目,學生便可以根據(jù)自己方才的實踐觀察進行寫作。這樣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傳統(tǒng)課堂中大部分學生“絞盡腦汁”編作文的弊端,提高學生寫作的真實性和可進行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記錄能力、思維表達能力的綜合提升,為其日后的語文素質(zhì)成長打好基礎(chǔ)。
第三,討論類活動,即語文教師提出某一具體的論題或者論點,并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展綜合討論或分隊辯論的課堂活動。例如,在教授《談禮貌》一課后,語文教師便可向?qū)W生提出:“你認為怎樣做才是一個有禮貌的人?”鼓勵學生結(jié)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討論,這樣既提升了學生對論點的認知能力,還有助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細節(jié)、勇于表達自我觀點的良好習慣。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過于追求生字、生詞、語法等理論性知識的講授,很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機械記錄、被動聽講的錯誤習慣,同時還會降低小學課堂本應具有的趣味性和靈活性。除此之外,一部分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備課的過程中,并未意識到“生活”二字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在課堂中拓展出的案例或過于“高端”,與小學生的生活認知經(jīng)歷相違背,也會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語文教師應積極將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論融入教學思維當中,多向?qū)W生提出通俗易懂的生活化問題,以此拉近課堂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
例如,教師在講授《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時,為了削弱普羅米修斯這一希臘神話形象所帶有的客觀距離感,使學生更加真實化、深層化地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氣概和偉大壯舉,可向?qū)W生提出問題“同學們,火為我們的生活中帶來了哪些便利呢?”學生便會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思考,意識到火這一生活要素的重要性。此時,教師便可以帶領(lǐng)學生回顧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將普羅米修斯盜火拯救蒼生的行為事跡與生活感受聯(lián)系起來,將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深深根植于心中。
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重要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上。”“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lǐng),也無甚用處?!庇纱丝梢姡谔招兄畹掠碚摰谋尘跋?,小學語文教師還應加強課程知識與德育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在引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必須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道德素質(zhì)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授課文《九色鹿》時,教師可將文中的九色鹿、王后、國王、弄蛇人等人物形象提取出來,并請學生談談對這些人物的看法。在這一過程當中,出于年齡較小、價值觀尚未成熟等客觀原因,學生給出的人物理解很可能有所偏差,如認為弄蛇人對國王誠實忠心、國王對王后愛護有加等。此時,教師就應及時指出學生的認知偏誤,并向?qū)W生解讀九色鹿、王后、國王、弄蛇人所分別代表的神圣善良、驕縱自私、迂腐武斷、忘恩負義等形象色彩,其后,教師還可結(jié)合這些形象進行延伸,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為語文課堂賦予一定的道德教育意義。
綜上所述,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思維,貫徹實踐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有利于對平面化、淺層化的語文知識實現(xiàn)深度挖掘,從而顯著提升小學語文教育的知識輸出能力。分析可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思考、自主理解,并賦予語文課堂一定的道德教育意義,能在增加學生語文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實現(xiàn)學生道德素質(zhì)、思維能力等多種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