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鑫
(貴州省綏陽縣教育局教研室 貴州 綏陽 563300)
如今的小學校園里,出現了一些特殊兒童,而“隨班就讀”是保證這些兒童接受教育的特殊政策。這樣可以保障這些特殊兒童得到和其它孩子相同的平等的教育權利,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由于這些特殊兒童本身的特殊性,如果教師要提高班級的平均成績,對這些特殊兒童就需要特殊照顧,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根據他們的各自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逐個輔導,逐個教學,及時對教學內容讓他們盡可能多的掌握基本的知識點,盡量縮小他們和其他學生差距。
這些特殊兒童一般都存在注意力障礙、閱讀能力障礙、計算能力障礙、記憶力障礙、思維能力障礙等問題。這些兒童的智力水平和其他孩子明顯不同,無論從和同學之間的語言交流,和同學之間交往相處、和教師的交流還是他們相互之間的語言交流相處都一定的障礙。他們很少和其他同學交流、玩耍,更多的時間是獨自發(fā)呆或者看著其他同學玩耍、打鬧,他們喜歡自娛自樂,不愿意和別人交往,他們總是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都應該和其他人進行語言的交流、交往、各種事情相互來往,和各行各業(yè)的人打交道、相處,相互幫助等等。在小學階段,孩子都應該有這些行為,學校就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一個小小的社會環(huán)境,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們在學習、在進步、在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教師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其他方面的社會知識,教師不僅教書還要育人。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是不合適那些特殊兒童的,對于這些特殊兒童,教師的教學速度太快,他們接受不了這些知識,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學習上和生活上在各種問題,導致他們自卑,缺乏信心、缺乏興趣,致使他們在學習上舉步維艱,難上加難。
特殊兒童的智力水平和學習基礎都和其他學生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的學習意識薄弱,學習能力差。在常規(guī)的小學數學課堂中,他們總是置身于課堂教學之外,他們的思路跟不上教師的教學腳步,當然他們不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總感覺教師的教學和他們無關一樣。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給特殊兒童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要認真鉆研教學教材,創(chuàng)設合適特殊兒童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設置深淺程度不同的問題,提問他們,讓他們能夠準確的回答這些問題,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和其他學生是一樣的,同時還要給其他學生做好思想工作,讓其他學生主動和這些兒童交流,主動和他們玩耍,交往,在進行一些活動時,要主動把他們帶到其中,讓他們參與進去,要主動幫助他們,對他們要熱心,要有耐心,把他們當做自己親人一樣看待,和他們要多進行語言交流和肢體接觸,比如多和他們說說話,唱唱歌,跳跳舞,拉拉手等等,要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讓他們能夠敞開心扉,主動和別人交流,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交流意識,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評價標準是衡量教學行為的尺度,是教學行為得以進行的前提、依據,科學的評價是教學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由于隨班就讀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方式、過程、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而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往往把所有的學生置于一個共同的標準,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衡量教師,在這種評價標準的約束下,隨班就讀學生的個性得以抹煞,學習趣味性受到壓抑,學習效果不甚理想,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不利于心理行為的健康發(fā)展。同時,教師的積極性受到牽制,這與教學評價的激勵、引導功能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張揚個性、和諧發(fā)展,不利于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開展教改實踐。成功也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同樣地,隨班就讀學生也需要成功,成功會喚醒他們沉睡的心靈,激起他們熱愛生活的熱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對隨班就讀的學生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采取以集體教學為主、個別輔導為輔的方式,在集體教學中有機地進行個別教育.在座位安排上、課堂提問中、練習過程中都對他們給予適當地照顧,把他們和正常兒童共同學習的內容和不同的學習內容分開,布置符合弱智兒童特點的標準較低的作業(yè),重點布置動手實踐、操作方面的練習.例如,在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等知識時,讓他們用手觸摸,感覺一下它們有四個角、四個邊等,并讓他們試著剪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在此基礎上我及時給予肯定表揚,使其獲得成功感.由于我經常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使他們經常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改善了他們的自我能力評價,激發(fā)和維持了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充滿了信心。
總之,特殊兒童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實施教育中,教師只有先強化自身素質,然后要用一片赤誠之心去維護他們,用恰當的手段去教育他們,才能讓他們也能揚起自信的風帆,在成功的道路上邁好關鍵的第一步。